资源简介 1-2 离骚(节选)屈原《离骚(节选)》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和文化价值。本单元主题为 “诗意的探寻”,旨在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而《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经典之作,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代文人内心世界与文学风格的窗口。从文学体裁上看,《离骚》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屈原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个人的身世遭遇、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与奇幻的神话传说、丰富的象征意象相结合,创造出了一个瑰丽多彩、气势恢宏的诗歌世界。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比兴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句式灵活多变,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提供了丰富的范例。从文化内涵角度而言,《离骚》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现实,体现了屈原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屈原 “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精神品质,以及他在诗中所展现出的独立人格、高洁情操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如 “朕”“修”“浩荡”“穷困”“虽” 等实词的含义,“之”“兮” 等虚词的用法,以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诗歌中比喻、象征、比兴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在表情达意上的独特效果,能够模仿运用这些手法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提升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二)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构和情感脉络,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引导学生梳理诗中香草美人等意象的内涵及作用,探究诗人如何运用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理解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及其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从而深入领会诗歌的主旨。鼓励学生对诗歌中的文化现象、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进行多角度思考和评价,如探讨屈原的爱国方式在当今时代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感受其浪漫主义色彩和艺术魅力。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和画面美,如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等诗句所营造出的清幽高洁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其能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进行深入赏析和评价,撰写具有一定见解的诗歌鉴赏短文,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审美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其高雅的审美情趣。(四)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以及《离骚》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认识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风貌和社会背景,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深刻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高洁品质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品格,引导学生将这些优秀品质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坚守正道,积极向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层次。这是理解诗歌深层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基础,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查阅工具书、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扎实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清诗歌的叙事脉络和抒情线索,如诗人自述身世、品德修养、遭受谗言、被疏放逐以及坚持理想的心路历程等。深入理解诗歌中香草美人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运用这些意象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政治理想。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通过对具体诗句的分析、类比联想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把握香草美人与诗人品德、才能、君臣关系、国家命运等方面的对应关系,如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中以 “众女” 象征小人,以 “蛾眉” 自比,揭示了诗人遭受的谗言陷害,从而深刻领会诗人借意象抒情言志的独特艺术手法和诗歌的深层意蕴。(二)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感受诗人炽热的情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由于学生与屈原所处时代相距甚远,对于其诗歌中奇幻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等艺术表现手法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和把握,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情境创设、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营造的艺术氛围,感受诗人内心的激情与悲愤、坚定与执着,如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所体现出的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以及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所展现的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学生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探究屈原的精神品质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启示,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深入挖掘屈原精神的内涵,又要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辩论、演讲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正直高洁、坚守理想等精神品质,使其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一、趣味导入教师活动:教师身着古装,手持书卷,步入教室,为学生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以及屈原投江的故事,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接着,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屈原的动画短片,短片中生动展现了屈原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生平经历以及《离骚》创作的大致情境,引发学生对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观看完视频后,你们对屈原和他的《离骚》有了哪些初步的印象呢?”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想法,从而自然地导入新课。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述和观看动画短片,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对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悲剧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同情心。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说屈原是一个很爱国的人,看到国家衰败很痛心;有的学生说《离骚》听起来很难懂,但感觉很有文化底蕴;还有的学生对古代的政治斗争和文化传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一些关于战国时期楚国的问题,如楚国的政治制度、文化风俗等。二、背景介绍与作者生平教师活动: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地图,详细介绍当时楚国的地理位置、政治局势以及文化特点,让学生了解到楚国在文化上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传统,在政治上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为屈原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背景。接着,教师讲述屈原的生平经历,从他出身贵族、辅佐怀王、推行改革,到遭受谗言陷害、被流放他乡,直至最终投江自尽,重点突出他在政治生涯中的起伏以及他始终不变的爱国情怀和高洁品质。教师在讲述过程中,穿插一些历史典故和传说,如 “张仪欺楚”“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 等,使学生对屈原的生平有更生动、更深入的了解。为了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提问:“谁能简要地说一说屈原的政治主张以及他为什么会遭到流放呢?” 引导学生回顾并总结所学内容。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看地图和课件,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不时做笔记记录关键信息。在教师提问后,学生们积极思考,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有的学生指出屈原主张联齐抗秦、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实现楚国的富强和振兴;有的学生分析屈原遭到流放是因为他的改革触犯了贵族保守势力的利益,加上小人的谗言陷害,使得楚怀王对他产生了误解和不满。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屈原生平背景的理解,为学习《离骚》奠定了基础。三、初读文本,扫清障碍教师活动:教师播放《离骚(节选)》的名家朗诵音频,要求学生跟随音频轻声跟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的把握。在学生跟读一遍后,教师进行范读,重点强调一些易错字的读音,如 “朕(zhèn)”“扈(hù)”“芷(zhǐ)”“纫(rèn)” 等,以及一些特殊句式的节奏划分,如 “长太息 / 以掩涕兮,哀民生 / 之多艰”“亦 / 余心之所善兮,虽 / 九死 / 其犹未悔” 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和节奏之美。范读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解答一些共性的问题,如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中 “灵修”“浩荡” 的含义,“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中 “工巧”“偭”“改错” 的理解等。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倾听名家朗诵音频和教师的范读,跟读过程中努力模仿其读音和节奏,标注出自己读错或读不准的字音和节奏难点。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有的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主动为小组内其他同学讲解一些较容易的字词含义;有的学生则对一些疑难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如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的句式结构和语义理解等,引发小组内的热烈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初步解决了一些文意理解上的障碍,对诗歌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四、文本解读,意象分析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文本,思考:“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让学生在文中圈画出相关意象,并进行分类整理。接着,教师选取 “香草” 这一典型意象进行详细分析,如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等诗句,提问学生:“从这些描写香草的诗句中,你们能感受到诗人赋予了香草怎样的品质?这些品质又与诗人自身有怎样的联系呢?”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句中的用词、修辞手法以及意象所营造的氛围,体会香草所象征的高洁、美好、品德高尚等品质,进而理解诗人以香草自比,表达自己对美好品德和高洁人格的追求。在学生对香草意象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教师进一步拓展,让学生自主分析 “美人”“鸷鸟”“恶鸟” 等其他意象的象征意义,并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意象体系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框架。学生活动:学生带着问题仔细阅读文本,认真圈画出诗中的各种意象,如香草(江离、芷、兰、木兰、秋菊等)、美人、鸷鸟、恶鸟、绳墨、规矩等,并在笔记本上进行分类记录。在教师引导分析香草意象时,学生们积极思考,结合诗句中的描写,回答教师的提问。有的学生说从 “纫秋兰以为佩” 可以看出诗人把香草佩戴在身上,说明香草是美好品德的象征,诗人以此来表明自己也具有这样的品德;有的学生指出诗人用 “朝饮”“夕餐” 等词语来描述与香草的接触,更加突出了他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向往。在小组讨论其他意象的象征意义时,学生们积极参与,各小组讨论气氛热烈。有的小组认为 “美人” 象征着诗人心目中的理想君主或美好的品德和才能;有的小组指出 “鸷鸟” 代表着诗人自己这样的正直之士,而 “恶鸟” 则象征着那些奸佞小人。通过小组代表发言和全班交流,学生们对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进一步把握了诗歌的深层内涵。五、深入探究,主题领悟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结合屈原的生平经历,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主题?” 引导学生从诗人对自身遭遇的倾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论证。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发言,倾听他们的见解,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和引导,如 “你从哪些诗句中读出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怎样的意义?” 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体会屈原在困境中坚守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结合之前对意象和诗人背景的了解,在小组内展开热烈的讨论。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从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等诗句中感受到诗人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为了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有的学生从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等诗句中体会到诗人对楚怀王昏庸不明和小人谗言陷害的悲愤与无奈,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小组代表发言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并进行补充和质疑,通过全班的交流互动,学生们逐渐明确了诗歌的主题,深刻领悟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六、艺术特色赏析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理解了《离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内涵,那么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独特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教师从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例如,在修辞手法方面,教师重点讲解比喻、象征、比兴等手法在诗中的运用,以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为例,分析其中 “灵修” 以喻楚怀王,“浩荡” 比喻楚怀王的荒唐,让学生体会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表达更加委婉含蓄且富有深意;在句式特点上,教师让学生注意诗歌中长短句的交错使用,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等,引导学生体会这种句式变化所带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以及对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在语言风格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用词的华丽优美、丰富多变,如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中 “扈”“辟”“纫” 等动词的精准使用,以及众多香草名称的罗列,让学生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对比性的文本示例,如直白表达情感的现代文与《离骚》中委婉含蓄表达的诗句进行对比,普通句式与《离骚》中的长短句进行对比,平实语言与《离骚》的华丽语言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离骚》的艺术特色。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诗歌中的其他艺术表现手法,并分享自己的赏析心得。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回顾诗歌内容,从不同角度思考诗歌的艺术特色。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学生们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对比示例,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和理解。在分析修辞手法时,学生们主动寻找诗中其他运用比喻、象征、比兴手法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在体会句式特点时,学生们反复诵读诗歌,感受长短句交错带来的节奏变化,有的学生还尝试用不同的节奏朗读同一诗句,体会其对情感表达的影响;在品味语言风格时,学生们对诗歌中的优美词汇和独特用词进行圈点批注,互相交流自己对某些字词的精妙理解和感受。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发现的艺术特色,如有的学生指出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有的学生发现诗歌的押韵方式很有特点,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美。通过自主赏析和交流分享,学生们对《离骚》的艺术特色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和欣赏,提高了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七、课堂总结教师活动: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离骚(节选)》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艺术特色以及屈原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文言知识、文学鉴赏方法和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如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小组协作能力强等,同时也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如对一些文言字词的理解还不够准确、在艺术特色赏析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等,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还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精神对自己的启示,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屈原坚守理想、正直高洁、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总结和评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对自己的优点感到自豪,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思考屈原精神的启示时,学生们内心受到触动,纷纷表示要以屈原为榜样,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退缩,坚守自己的梦想和信念,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使课堂学习的成果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