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书愤/陆游《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经典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这首诗展现了陆游一生的志向与抱负,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诗作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以激昂的笔触抒发了其渴望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是爱国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对于学生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诗人的家国情怀以及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一)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诗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如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 “那” 的读音和意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等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和事件。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全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提高古诗词的积累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明确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奠定基础。(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深刻体会诗人陆游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经历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胸怀大志、勇于担当的品质,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守信念,追求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刻体会诗人陆游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从诗人的经历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胸怀大志、勇于担当的品质,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守信念,追求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了解诗歌在传承民族精神、反映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责任感。通过对本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领略南宋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思潮,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理解:深入解读诗歌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梳理诗歌的叙事脉络和情感脉络,明确诗人所表达的 “愤” 的具体内涵,包括对早年壮志豪情的追忆、对北伐失败的痛心疾首、对朝廷主和派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等。例如,通过分析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一句,理解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所带来的悲愤之情。艺术手法赏析:重点赏析诗歌中运用的对比、用典、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诗人年轻时的英勇无畏和如今的壮志未酬;“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运用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先贤的敬仰和对当今朝廷无人能担当北伐重任的痛心与悲愤,体会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教学难点诗人情感的把握与共鸣:陆游的爱国情怀和悲愤情感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的烙印,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距离,深入体会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是教学的难点之一。例如,在讲解 “早岁那知世事艰” 时,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年少时的抱负以及在历经沧桑后内心的痛苦与无奈,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补充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诗人的爱国之情和悲愤之意,进而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历史文化背景的渗透与理解: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状况较为复杂,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了解相对有限,如何将诗歌与南宋的历史文化背景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民族矛盾以及文人的精神追求,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价值,是教学的又一难点。教师需要运用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南宋的历史概况,如宋金对峙的局面、朝廷的主和政策、北伐战争的经过等,帮助学生搭建起历史与文学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解读诗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一幅南宋时期的地图,在地图上标注出南宋的疆域以及北方沦陷的领土,向学生介绍南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民族矛盾,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人陆游以及他的爱国诗篇《书愤》。讲述陆游生活在一个国家动荡、山河破碎的时代,他一生都怀揣着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壮志,但却屡屡受挫,这首诗便是他内心悲愤之情的抒发。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地图,倾听教师的讲述,初步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对陆游的创作环境形成初步的认识,激发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陆游的生平简介,包括他的成长经历、仕途坎坷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重点介绍他自幼受到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中年投身军旅生活,晚年退居家乡仍心系国事。同时,详细讲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主和派当道,陆游多次上书北伐建议均未被采纳,在这样的情况下,陆游怀着悲愤之情写下了这首《书愤》。此外,还可以提及陆游其他著名的爱国诗篇,如《示儿》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件上的文字信息,记录重要的知识点,如陆游的生平大事、创作风格特点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等。积极思考诗人的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在心中初步构建起对诗人的整体印象,为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做好铺垫。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教师活动: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和诗句。读完后,对诗中的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如 “艰(jiān)”“衰(shuāi)”“鬓(bìn)”“斑(bān)” 等的读音和写法,以及 “塞上长城”“伯仲间” 等词语的含义。接着,引导学生齐声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和情感基调。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范读,跟读并注意字音、节奏的把握。在朗读过程中,将不理解的字词和诗句圈画出来,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尝试自行理解。与教师一起学习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释义,然后跟随教师的引导齐声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的起伏,对诗歌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四、文本解读,深入探究(一)首联解读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心境?请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谈谈看法。引导学生关注 “早岁”“那知”“世事艰”“气如山” 等关键词语,分析诗人年轻时的壮志豪情以及对世事艰难的认识不足。学生活动:学生自主研读首联,结合课下注释和教师的提示,思考并讨论问题。个别学生回答问题,阐述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如诗人早年豪情满怀,立志收复北方失地,却没有预料到现实的艰难和阻碍,“气如山”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共同深入理解首联的内涵和情感。(二)颔联解读教师活动:展示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战争场景和画面。然后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对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从意象的选择、画面的营造以及与诗人情感的关联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活动:仔细观看图片或视频,结合诗句进行想象和联想,描绘出诗句所展现的画面。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出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和意象叠加的手法,通过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英勇作战的壮丽场景,表现了诗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怀念和对北伐胜利的向往,与如今的壮志未酬形成鲜明对比,更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质疑和补充,进一步深化对颔联的理解。(三)颈联解读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颈联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中的情感变化,提问:“塞上长城” 这一典故有何含义?诗人为什么说 “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描绘了怎样的诗人形象?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以及内心的沉痛悲愤。学生活动:学生查阅资料了解 “塞上长城” 的典故,明确诗人以 “塞上长城” 自比,表达了自己捍卫国家、抵御外敌的壮志豪情。结合诗句讨论回答问题,认识到 “空自许” 写出了诗人的壮志未酬和无奈之感,“镜中衰鬓已先斑” 则描绘了诗人如今两鬓斑白、容颜衰老却仍未实现理想的沧桑形象,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愤和痛苦。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相互交流,加深对颈联情感的体会。(四)尾联解读教师活动:讲解尾联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中所运用的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典故,提问:诗人在此处引用这一典故有何深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以及对当今朝廷的期望与失望等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对典故的讲解,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认识到诗人通过引用诸葛亮的典故,表达了对诸葛亮的钦佩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借古讽今,感慨当今朝廷缺少像诸葛亮这样鞠躬尽瘁、北伐中原的贤能之士,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尾联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寄托,完成对全诗的深入解读。五、艺术手法赏析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前面诗句的分析过程,总结本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借景抒情等。通过具体诗句的展示,详细讲解每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如首联的今昔对比、颔联的画面对比、颈联和尾联的典故运用以及全诗借景抒情的手法,让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有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梳理诗歌中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结合具体诗句,深入分析每种艺术手法的作用和妙处,如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用典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借景抒情手法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真挚深沉。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掌握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分析能力。六、主题归纳与情感升华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对全诗的内容和情感进行归纳总结,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从诗人的个人遭遇、国家命运以及爱国情怀等方面进行综合概括,明确诗歌主题是诗人通过追述早年抱负、抒发壮志未酬的悲愤,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和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展现了诗人深沉而执着的爱国精神。然后,联系当今时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陆游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活动:学生结合对全诗的理解,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概括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深刻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悲愤心境。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联系现实生活,讨论在当今时代如何将爱国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努力学习、关注国家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七、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包括陆游的生平、本诗的创作背景、诗歌的内容解读、艺术手法赏析以及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等方面,强调诗歌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学价值,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读陆游的其他作品,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进一步巩固对《书愤》的理解和认识,记录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和学习建议,明确自己在课后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加深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