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劝学》教案(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劝学》教案(2课时)

资源简介

2 劝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本课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预习和自读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
2. 欣赏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诗句导入
同学们,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比如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黄宗羲的“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陶渊明的“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今天让我一起走进荀子的《劝学》,再次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板书课题:《劝学》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一)题目解析
劝(劝勉)学(学习)
(二)荀子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
(一)名家范读
播放名家范读的视频,掌握断句和朗读节奏。
朗读指导
自由朗读
1、教师: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以开火车的形式翻译文章)
(1)第1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让它停止。
(2)第2段
青,取之 [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3)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 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到高处招手,胳臂并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顺着风呼叫,声 音并没有加强,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 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
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生资质跟 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美德,那么就会达到高度的智慧,也就具 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 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如果)刻几下 就停下来,(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 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 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2、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部分(2-3):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4):论述学习应持的态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应该上节课,我们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二、再读课文,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既然是“劝学”,也就是劝勉人去学习,那么,你觉得文中哪句话可以作为课文的中心论点呢
明确:“学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这里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这里是两个词,“可”即相当于今天所讲的“可以、能够”,“以”仅作为起舒缓作用的语气助词。
2、中心论点明确后,梳理文章的论证过程
明确: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意义;
第二部分:论述了学习的作用;
第三部分: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一)第一个分论点:学习的意义
1、这里用了三个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这三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事物都发生了改变(颜色,温度,形状)。
2、仅仅是发生了改变了吗
明确:青于蓝,寒于水,这说明事物在原来的基础上某些性能提高了。通过比喻论证告诉我们,通过学习是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甚至超越自我。
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里也是用比喻来论证,和前面的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目标更明确了,要改变到什么程度,提高到什么水平,这里明确地指出,木受绳后要变直,金属的刀具靠近磨刀石要变锋利,君子的目标是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他是通过向外广泛地学习,向内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才达到的知明而行无过。
4、这里有一个字非常重要,请大家找出。
明确:“日”,他强调每天都应这样,要坚持下去,和中心论点相呼应。
小结:荀子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如果也可以广泛地学习,每天也对自己检查,省察,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也会慢慢地去“恶”近“善”,逐步靠近君子或成为君子,甚至超越君子。
(二)第二个分论点:学习的作用。
1、找出本段中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第二段也是运用比喻来论证,这几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善假于物,
3、具体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善假于物的
明确:作者从四个方面说明。
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
4、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并说说这些句子是为了论证学习的哪一方面进行劝学的
明确:作者连用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身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得出结论一一君子之所以可以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5、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非加长、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明确:这些强调了取得这些效果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论证了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三)第三个分论点: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1、第四自然段可以分为几层 找关键词来概括。
明确:分为三层。
第一层的关键词:积累。
不仅要积累知识,还要积累善行(积累福报),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前两段都有君子,可这段出现了圣人,他们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吗 君子是善假于物,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圣人是君子的最高境界。
第二层的关键词:坚持。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第三层的关键词:专心。
蚯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说明做到积累还需要专一。
2、它们之间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明确:不可以,日积月累引出坚持不懈,想要达到更高的境界,就要有专心的品质。由浅入深,层层推理,论证非常严密。
三、写作特色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
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2、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如:“积”与“不积”、“舍”与“不舍”、“心一”与“心躁”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说理的气势。
四、课堂小结
作者围绕“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和学习方法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五、作业布置
1.完成《劝学》相关练习题目,着重注意理解性重点句子。
2.预习《公输》,熟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