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7 小书包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识字7 小书包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 识字7 小书包 课时 2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字等方法,认识11个生字和3个偏旁,会写“尺、本”等5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3.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常见学习用品的名称。 2.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知道爱惜文具,会整理文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引题,明确目标。 1.引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这节课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吧。(课件出示谜语) 出示: 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橡皮) 有厚也有薄,有长也有方,打开看一看,知识里面藏(cánɡ)。(书) 小小身子细又长,身穿彩衣直心肠,嘴巴尖尖会写算,只见短来不见长。(铅笔) (学生每猜对一个谜语,教师便展示相应的图片,并告诉学生: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具。) 2.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文具装在哪里。引出课题“小书包”。 3.板书“小书包”,学生齐读课题。 (1)读准“书包”的字音,开火车巩固读。 (2)识记生字“书、包”。 ①“包”,结合实物书包,进行形象记忆:半包围结构,“勹”是包字头。你还在哪些字中看到过这个偏旁? 预设:学生列举“句”“勺”等字。 ②“书”,引导学生回忆在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等地方见过的书。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复习《上学歌》,介绍自己的小书包。 生1:我的小书包胃口可好了,它的肚子里装着课本、作业本、笔袋,还有我心爱的乒乓球拍。 生2:我的小书包是粉红色的,外面画着三只小熊;里面有装课本、作业本的地方,也有装笔袋的地方。 2.(课件出示书包图)学生打开课桌观察自己的书包,然后出示标注拼音的汉字“包”。 (1)读准“包”的字音。 引导学生自己拼读,再开火车巩固读、同桌互读。 (2)识记生字“包”。 包结合实物书包,进行形象记忆:“书包”把所有的学习用品都“包”在里面了。还可以通过组词的方式识记:面包、包子、香包…… 注意:包字头是本课新学的偏旁。带有包字头的字,多与人身、包裹有关,如“包、旬、匀”等。 3.学习新词、生字。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然后选择一件或几件画出来。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图片和下列词语。 书包 尺子 作业本 笔袋 铅笔 转笔刀 (3)学生对应图画,猜猜文具的名称,给文具贴上标签。 (4)学生自主拼读上面出示的词语,同桌互读。对方读对了,给予掌声;读错了,自主纠正。教师指名读,根据学生的反馈,男女生比赛读、接读。教师打乱词语的顺序,归类读、指读。 (5)教师单独出示上面词语中的“尺、作、业、笔、刀”6个字,用多种方法识记。 尺可以通过生活情境识记:爸爸用卷尺给我量身高、妈妈用直尺画图。 作、业可以通过生活情境识记:学生差不多每天都会见到作业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说一说在哪里见过这2个字,然后拿出作业本,指着认一认。 注意:单人旁是本课要求掌握的新偏旁。带单人旁的字,多与人有关,如“传、住、保”等。 笔可以用熟字加偏旁、加笔画的方法识记:笔=竹字头+毛。教师还可以出示铅笔的图片识记。 注意:竹字头是本课要求掌握的新偏旁。教师可以出示古代毛笔的图片,让学生意识到为什么“笔”是竹字头。 刀可以对比包字头识记:勹——刀,通过比较二者在字形上的区别,加深印象。还可以联系生活中见过的菜刀、水果刀等物体来识记。 (6)在识记生字的时候,可以列举关联的词语,帮助理解字的意思。 如:笔——铅笔 毛笔 钢笔 笔袋 笔套 尺——尺子 卷尺 三角尺 4.认读没有拼音的词语和生字。 可以先自己读,再同桌互读,然后开火车读,最后指词语卡片认读。 三、活动巩固 1.做做操。 出示配乐儿歌,教师先示范,再带领学生边读边做动作。 转笔刀,转起来,(左手微微握拳,右手转动。) 作业本,翻开来,(左右手伸直,掌心向下,再同时向上翻开。) 小橡皮,来回擦,(左右手五指捏拢,呈空心拳样,掌心向下,再做来回擦的动作。) 小尺子,拉拉直,(左右手拉成直线,再做左右拉伸动作。) 小笔袋,包起来,(左右手收回,在胸前做滚动动作。) 小铅笔,站直了。(左右踏步,最后站正。) 2.实践活动。 课后随父母到文具商店或柜台认识更多的文具,将新认识的文具用彩色笔画下来,再写上名称,贴在教室的墙报上,布置一个文具展示栏,将认识的事物、学习的汉字结合起来。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玩游戏,复习巩固。 教师将同学们上节课画的画归拢到一起,创立班级小超市,逐一贴文具词卡,学生抢读。每组发一个装有文具词卡的信封,组长逐一抽出轮流读,谁读对了,就收下词卡。得到词卡的同学站在台上,邀请学习伙伴读读文具的名称,读对了就赠送词卡。获赠词卡的同学到班级小超市“购买”文具,选对文具的获得奖励。 2.谈话导入。 示例:文具真是我们的好朋友!笔帮助我们写字,橡皮帮助我们改正错误,作业本帮助我们巩固学到的汉字……它们对我们的帮助这么大,我们要用小书包将它们装起来保护好,还要学会一首诗,将这首诗读给我们的小书包听呢! 二、学习生字,练习巩固 1.汉字解析。 独体字。“尸”的头部略扁,捺与撇的收笔在同一水平线上。 独体字。横折钩的折要稍向左倾斜,撇收笔与横折钩在同一水平线上。 独体字。横要写得平直,竖与竖中线重合,要写端正,撇、捺要舒展,最后一笔短横不碰到撇和捺。 独体字。横画宜长;撇画斜度、长度适中;竖画居中,正而直;点画长短适中,位置恰当。整体布局宽松,松而不散。 独体字。中竖正直,长短适中,左右撇点与中竖等距。撇画舒展,斜度与米格斜线一致。 注意:“本”是上紧下松,且竖写在竖中线上,是关键笔画,要写得直。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再临写,写一个就及时点评、指导,学生再写一个。 3.学生随堂自由书写,教师挑选优秀作品投影,学生自评。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教师配乐,学生拼读课文,同桌互读。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跟着默读。指名读,其余学生指出不正确的读音并举手改正。 朗读重点:要注意句子间的适当停顿,句末可以稍微延长。教师应注意部分汉字轻声的朗读示范。例如“的”和“得”,要读得轻而短,不拖音。“子”加在“尺”后,成为词语后缀,读轻声。“真不少、课本、铅笔、作业本、转笔刀”等词语的朗读可以适当突出,从而说明小书包的作用大,读出对小书包的喜爱之情。 3.同桌互读、小组赛读、一边拍手打节拍一边小组接读。 4.学生读后圈出文具名称,一一标上序号,将序号写在插图中相应的文具下。 如:铅笔的序号是“①”,在插图中找到铅笔的位置,将“①”写在铅笔下面。 5.整体感知。 预设:儿歌一共有几句话?儿歌中出现了哪些文具? 过渡:现在,同学们已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真棒!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小书包的作用非常大。我们再来认识认识它吧! 6.学习儿歌前四行。 (1)全班齐读、指名读,读出对小书包的喜爱。 (2)引导学生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样的事物被称为“宝贝”? (我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柜子里的象棋是爷爷的宝贝。) 小结:值得珍惜的物品就是宝贝。 (3)儿歌中的“宝贝”指的是什么?(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 (4)“我”的小书包能装下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这些学习用品,说明“我”的小书包有什么特点?(作用大。) (5)你的小书包里还有哪些宝贝?(如,橡皮、尺子、透明胶、圆珠笔等。) (6)你从“真不少”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真不少”说明书包里装的文具数量多,可见书包作用大! 生2:一个“真”字,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小书包由衷的喜爱之情。 7.学习儿歌后四行。 (1)学生认读“课”,知道“课”是左右结构,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字:讠+果=课。因为上课要用语言来交流,所以偏旁是言字旁。 (2)指名读,识记“早”。 早可以出示日出的图片,让学生体会日出时是早晨。还可以通过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日+十=早。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上课时的情景,说一说上课时同学们是怎么做的。 (同学们将上课要用到的学习物品,如课本、作业本、笔等摆放整齐,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好,教室里很安静。) (4)“静悄悄”是什么意思?(形容非常安静,没有声音。)还有什么时候也是静悄悄的?(当黑夜来临,人们都入睡了,四周就静悄悄的了;当没人的时候,家里就静悄悄的。) (5)说一说:你从“上课静悄悄,下课不乱跑”中读懂了什么? (上课时,不要玩文具,让它们静静地待着;下课了,要及时收拾好文具,不乱丢乱放。) (6)交流:你有上课不玩文具、下课收拾文具的好习惯吗? 生1:我……我没有。我一下课就离开座位和小伙伴出去玩耍,不管文具。 生2:我有这样的习惯。这样不仅让我上课方便,而且不丢失文具。 生1:我要向你学习,争取做到“上课静悄悄,下课不乱跑”,好好爱护我的文具。 (7)谁“天天起得早”?(书包、书包里的文具、“我”。) (8)从“陪我去学校”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文具是我们的好伙伴,天天陪我们去学校学知识、学本领,我们要像照顾好朋友那样照顾好它们,爱惜它们。) (9)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平时我们应该怎么爱护小书包? (来到学校,将书包装进课桌;书包脏了,要及时清洗。) 8.全班齐读儿歌,试着背诵儿歌。 四、拓展阅读,实践活动 1.阅读爱护文具的儿歌。 小文具,要爱惜。小书包,装整齐。不撕书,不咬笔。好孩子,能自理。 2.整理小书包。 (1)引导学生观看课程表,看看明天要上什么课。 (2)学生将明天要上的课的课本及相关文具等东西一一装进书包,然后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句式说一说放东西进书包的顺序。 (3)教师点评,让学生养成整理书包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