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属于写景类古诗文单元。这篇文章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展现了江南山水之美。全文语言凝练,结构缜密,层次井然,意境优美,乐趣无穷。教材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景物表达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并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学情分析
《答谢中书书》作为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其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可能对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感到陌生,对古代山水的描绘方式也不太熟悉。然而,学生对自然美景有着天然的向往和热爱,这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山水之美,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逐步深入讲解文言文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句含义。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描绘的山水之美,以及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世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答谢中书书》,掌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句含义。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世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它用无尽的美丽和神奇,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走进南北朝时期,去领略一位文人笔下的山水之美。他,就是陶弘景,一位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文人。在他的笔下,山川草木皆有情,云雾溪流皆有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翻开《答谢中书书》,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山水情怀,去品味那份宁静致远的意境之美。让我们在文字的引领下,走进那片令人心驰神往的山水世界吧!
了解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参与朝廷大事咨询,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背景介绍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就是陶弘景隐居时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信。
文体知识积累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文体,多记事陈情。特征:与韵文相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有时也写景寄情。
初读感知
解题
答:答复
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
书:信
读准字音
陶弘(hónɡ)景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 与(yù)其奇者
疏通文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文:两岸的石璧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季皆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句话有什么作用?(请同学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文章以感慨发端,以“美”点明中心,说明有高雅情趣的人皆爱美、谈美。
高峰入云, 极力描写山之高。
清流见底。 极力描写水之清。
2、思考问题: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有什么妙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明确: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景物活动,由描写(静景)景物转入描写(动景)景物,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一种了生机和活力。
3、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简要说明结尾一句的言外之意,并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结尾一句的言外之意是要像谢灵运一样,陶情冶性于这美妙的山水之间,抒发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使主体部分更加突出、鲜明。
【再次赏析】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①对谢灵运的钦慕
②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③为自己的情趣感到自豪,期望与谢灵运比肩。
【提示】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批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第一个以山水作为诗歌主要描写对象的诗人。他的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歌的形成。因此赢得了中国山水诗派开山基祖的称号。
合作探究
1.阅读本文,你能读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思想情怀?(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看法)
明确:文章结尾把自己与谢灵运相比,寄予了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作者描绘山川之美,自然有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被誉为“山中宰相”,不愿到朝廷为官,流露出的是归隐林泉的志趣。
2.找出文章写景的句子,分析文章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明确: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晓雾将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映衬,互为影响,构成了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研读探究】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 之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这里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通过反复诵读和细致解读,我们被文中描绘的江南山水之美所陶醉。作者以清新简淡的笔触,展现了山川的秀美与生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归隐山林的志趣。同时,我们也学习了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动静结合、色彩搭配等手法,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独特的情感。这节课不仅提升了我们的文学素养,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总领——山川之美
写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