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诗,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反映了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北京的社会黑暗,是鲁迅对现实不满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文中,鲁迅通过对比“昏沉的夜”和梦境中的美好景象,形成了强烈反差,给读者以深刻冲击。同时,鲁迅运用象征手法,将梦境中的水乡美景视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词句和分析结构等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艺术特色,体会鲁迅作品的深刻思想和独特魅力。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和情感体验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但鲁迅的作品语言表达独特,且涉及的历史背景复杂,与学生生活经验有距离,因此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词句,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感受文章的美好与深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综、锦、萍”等,并能正确书写和理解。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的内容和意境。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并理解其深层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和品味课文,体会梦境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的象征意义和时代背景。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关键字词,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体会作者在黑暗现实中追求美好的象征意义,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教学难点:理解梦境的象征意义,结合时代背景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话题导入: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境,而梦里大多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的情愫,并非偶然。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个充满美好梦想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迅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板书课题:《好的故事》2、了解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散文诗集《野草》散文编》,集《朝花夕拾》以及大量杂文。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了解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较艰苦。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同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来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好的故事》是《野草》集中的众多灰暗文章中难得一见的“光明”在《野草》二十四篇文章中,《好的故事》是鲁迅第篇描写梦境的文章,尽管他没有明确说是在做梦,但是这确实是一个梦,一个短暂的瞌睡一般的梦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分段朗读,检查朗读情况,纠正读音错误。搁(ɡē) 综(zōnɡ) 澄(chénɡ) 萍(pínɡ) 漾(yànɡ) 焰(yàn)削(xuē) 瞬(shùn) 凝(nínɡ) 骤(zhòu) 掷(zhì) 陡(dǒu)膝髁 参差 乌桕 伽蓝 蓑笠泼刺 胭脂 皱蹙 搁在 霓虹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气焰瘦削 瞬间 投掷 凝视 骤然3、理清课文结构: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结构:(1—3)自然段写“我”在昏暗的夜,朦胧中看到一个好的故事;(4—11)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12)自然段写“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好的故事》一文通过对梦境中对“好的故惠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的强烈愿望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体感知1、这个“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明确:好的故事——一个梦境。作者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梦,最后又回到了现实中“昏沉的夜”。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2):写“我”在“昏沉的夜”里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3-9):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依次展现开来。第三部分(10-12):写“我”骤然惊醒,梦境中“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四)细读课文,深入探究1、品味梦境之美:学生快速默读第4—8自然段,勾画出里面描写到的景物和人物。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将文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概括(动物、建筑、人物、其他)。学生找出描写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句子,体会其美丽、幽雅、有趣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的诗意美和画面美,如“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2、感受景物的动态美:学生阅读相关段落,思考作者笔下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吗?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出描写景物动态变化的句子,如“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景物在水中倒影的变化和动态美。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第9—12自然段,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对这个梦境如此留恋?梦境中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形成了怎样的对比?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象征意义。(五)深入探讨,理解象征1、借助资料,揭示象征:教师出示相关资料,如鲁迅先生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等,帮助学生理解梦境的象征意义。学生结合资料,讨论梦境中的“美的人和美的事”象征着什么?为什么作者只能在梦中看见这些美好的事物?2、验证想法,深化理解:学生借助资料,验证自己对梦境的想法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在黑暗的现实中追求美好的事物?这种追求有什么意义?(六)融入梦境,升华主题抒写体会:学生以“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开头,写一写自己对梦境的象征意义的体会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总结主题:教师总结课文主题:这篇“好的故事”是黑暗中的灯塔,是失望中的希望,是孤独中的信念和力量。它鼓舞着鲁迅先生战斗不止、革命到底。(七)作业布置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搜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特点。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反复阅读和品味课文,结合相关资料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好的故事》的内容和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象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