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平型关大捷》孙浩
《平型关大捷》孙浩
日本旗
臂章
军服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八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
目录
一、平型关大捷
二、《论持久战》》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四、百团大战
一、平型关大捷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按国共合作协议发布改编令,宣布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937年9月11日按全国统一序列,改称第18集团军)。
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朱德
副主席:周恩来
完成改编后,八路军迅速开赴抗日前线。一方面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另一方面深入敌占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一、平型关大捷
背景: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日军攻占大同
平型关
地点:
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交战双方:
八路军一一五师  VS  板垣师团
双方将领:
师长:林彪
师团长:板垣征四郎
平型关
一、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战斗要图(局部)
材料一:
已经是第三次到现场侦察的林彪强调:“只要拉好网兜,张好口袋,日军最终就会进得来出不去。”
——欧阳青《八路军扬威平型关之战》
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率领部队在平型关一带隐蔽设伏。
当日军1000多人进入伏击圈时,八路军从不同方向全线开火。日军乱作一团,死伤惨重。八路军冲杀下去,同日军展开了肉搏战。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将日军全部歼灭。
林彪在前线(左一为林彪)
一、平型关大捷
材料二:
《滨田联队史》这样描述日军在乔沟受伏后的战场,“行进中的汽车惨遭烧毁,每隔约20米,倒着几辆汽车残骸。公路上有新庄中佐等无数死亡者,以及被烧焦躺在驾驶室里的尸体。从岭上向峡谷看,公路被辎重车辆、层层叠叠人马的尸体堵塞。”
——石明磊《平型关大捷——十里乔沟布口袋阵“打蛇”》
大获全胜!
平型关战斗要图(局部)
一、平型关大捷
毛泽东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材料三:
第二战区第十八集团军第115师进出平型关外,遮断日军后方供应联络线。 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参与了平型关战役,以运动战给敌以重创,首开全国抗战斩获的光荣记录。
——陈长捷《晋绥抗战》
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毛泽东《论持久战》
《晋绥抗战》封面
一、平型关大捷
夜袭阳明堡(bu三声):日军侵入山西后,从代县的阳明堡机场频繁出动飞机,轰炸中国军队的忻口阵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头部队发现这一情况后,于1937年10月19日夜,秘密潜入阳明堡机场并展开猛烈袭击,经过1小时激战,共毁伤飞机24架,歼灭日军100余人。当地人民颂扬八路军:“万里长城万里长,雁门关下古战场。阳明堡里一把火,日寇飞机一扫光。”
材料四:
附近的老百姓,早已听着胜利的消息,一群一群的,跟在战士后面,抬着已经折好的,用两根小木头做成的担架床,笑嘻嘻的在拾地下满散着的食物啦,衣服啦,纸片破布啦,成袋的大米啦,口里吃着,手提着,肩上还扛着,往各处去找寻受伤的同志。
——萧向荣《平型关战斗前后的日记》
二、《论持久战》》
《抗日战歌响彻太行山》油画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亡国论
速胜论
“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再战必亡”等。国民党亲日派汪精卫集团是“亡国论”的突出代表。
蒋介石集团指望英、法、美等国直接出面干涉,并要求苏联出兵。因此,有人武断地认为,中日战争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就一定会发生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了。
国民党
驳斥
《论持久战》
毛泽东
二、《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敌强我弱
不能速胜日本
中国 日本
战争性质 进步、正义的 退步、野蛮的
国家体量 大国 小国
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
人民战争!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1937-1940)
到 1940 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 1 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敌人后方
抗日前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政治
文化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三三制”
“精兵简政”
“开展文化建设”
规定在政权机关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夺取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大生产运动”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政治
文化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三三制”
“精兵简政”
“开展文化建设”
在精兵方面,要求缩编主力部队及其指挥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地方武装和发展民兵,加强整训,提高战斗力。在简政方面,要求切实整顿各级政权组织,紧缩机构和人员编制,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反对官僚主义。
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经济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大生产运动”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政治
经济
文化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三三制”
“精兵简政”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开展文化建设”
地主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不仅团结了各阶层人民,支持了敌后的抗战。
“大生产运动”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政治
经济
文化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三三制”
“精兵简政”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开展文化建设”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
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加强。
“大生产运动”
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政治
经济
文化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三三制”
“精兵简政”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开展文化建设”
创办大批学校、夜校、冬学、识字班等;翻译、出版了一批马列著作;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抗日根据地更巩固。
“大生产运动”
根据地军民开展识字运动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地道战》(绘画)
《地雷战》(绘画)
麻雀战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材料五:
方面军于1939年1、2两日,举行了情报工作负责人会议。……会议的开头,方面军参谋长笠原幸雄中将作了如下的报告,指出今后华北治安的致命祸患,就是共军。只有打破这个立足于军、政、党、民的有机结合的抗战组织,才是现阶段治安肃正的根本。对此,迫切希望有深刻的认识,努力组织周密的情报网,掌握敌人抗战力量的实际情况。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上)
《狼牙山五壮士》(绘画)
敌后战场涌现出许多抗日英雄和模范人物。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
敌后战场涌现出许多抗日英雄和模范人物。
《狼牙山五壮士》(绘画)
狼牙山五壮士:1941年9月,晋察冀军区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日军引上了狼牙山峰顶绝路,在子弹打光、石头砸光的情形下,宁死不做日军俘虏,纵身跳下万丈悬崖,三人牺牲,两人身负重伤。狼牙山五壮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显示了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伟大精神。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情支持。不少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援敌后战场的抗战。加拿大共产党员、医生白求恩和印度医生柯棣华,各自率领医疗队,来到抗日根据地。他们在抗日根据地工作期间,不避危险,不辞辛劳,在医疗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医治了很多伤员,后来都牺牲在抗日前线。
得道多助
白求恩
柯棣华
白求恩在做手术
四、百团大战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材料六:
日本侵略军最初对八路军的活动并不重视,不久就认识到这是一个严重教训。时任日本华北方面军第一课高级参谋的吉原矩大佐(后升中将)懊丧地回顾说:“当时并未重视中共军,视其为在我占领地区内潜伏的国民政府残兵部队或与抗日杂牌军相差无几之军,确信不久将可扫荡歼灭而不重视。对共产党实施‘政潜军游’之巧妙执着之活动、逐渐扩张提升其势力之实态,惜未能十分认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气急败坏
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
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辅之以封锁沟、封锁墙,从敌占区向游击区和抗日根据地构成网状囚笼,对抗日军队压缩包围。
四、百团大战
1940年8月至次年1月,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示意图
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彭德怀
四、百团大战
材料七:
盘踞华北一带的共军,按照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部署的所谓“百团大战”,于1940年8月20日夜,一齐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主要为矿山)进行奇袭。特别是在山西,其势更猛,在袭击石太路及同蒲路北段警备队的同时,并炸毁和破坏铁路、桥梁及通信设施,使井陉煤矿等的设备,遭到彻底破坏。此次袭击,完全出乎我军意料之外,损失甚大,需要长时期和巨款方能恢复。
——“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天津市政协编译组译《华北治安战》(上)
《大破袭》(绘画)
彭德怀
百团大战 作战次数 1824次 破坏铁路 474千米
毙伤日军 20645人 破坏公路 1500千米
毙伤伪军 5155人 破坏桥梁、隧洞、火车站 260处
缴获枪支 5900支
四、百团大战
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八路军及抗日根据地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转入反“扫荡”作战。
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材料八:
查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贵部发动百团大战,不惟予敌寇以致命之打击,且予友军以精神上之鼓舞。
——《卫立煌祝贺八路军百团大战胜利致朱德电(二件)》(1940年8月26日、2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编审组《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
小结
敌后战场的抗战
平型关大捷
毛泽东《论持久战》
百团大战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背景
经过
意义
时间
地点
指战员
总方针
建立
建设
作战
背景
经过
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