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学习评价】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上科学期末学习评价(4)(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学习评价】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上科学期末学习评价(4)(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上科学期末学习评价(四)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1.2024年10月31日,超强台风康妮登陆我国台湾,作为晚季秋台风生成影响时间偏晚、来势凶猛,对中国东南造成显著风雨影响。请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如图所示,台风雨直接影响水循环中的环节(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答】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是蒸发,②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地表径流。台风雨是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带来的降雨,直接影响水循环中的降水。
故选:C。
2.自太空课堂开设以来,我们发现了很多地球实验和太空实验的差异性。如图甲、乙所示是分别在太空中和地球上做的油和水混合后充分振荡,再静置充足时间后的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说明太空中水能溶解油,而地球上不行
B.地球上油滴上浮时,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C.太空失重环境下,浸在水中的油滴不受浮力作用
D.无论太空还是地球实验,瓶中油和水的质量始终不变
【解答】
AC、在地球上,将水和油充分混合,静置一段时间后,水和油会出现明显的分层,这是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而在空间站里,处于失重状态,因此油在水中不受浮力,就不会出现水和油分离的现象,故A错误,C正确;
B、由浮沉条件知,地球上油滴上浮时,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故B正确;
D、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无论太空还是地球实验,瓶中油和水的质量始终不变,故D正确;
故选:A。
3.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下列溶液质量分数与蒸发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B. C.D.
【解答】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大,②与③都是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应该相等,③→④升温蒸发水分,此时溶解度变大,溶质的质量分数④>③,故A说法正确;
故选:A。
4.盛有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瓶底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木块漂浮在硝酸钾溶液中。当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木块上浮
B.硝酸钾溶液温度上升
C.U形管的左侧液面下降
D.瓶底的硝酸钾固体增多
【解答】
A、当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时,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溶液的密度变小,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木块下沉,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硝酸钾溶液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U形管的左侧液面上升,故选项说法错误。
D、当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时,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有硝酸钾晶体析出,瓶底的硝酸钾固体增多,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5.气温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正午12时左右
B.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C.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D.气象观测中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主要是为了防止温度计遭到意外损坏
【解答】
A、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故错误。
B、根据课本内容可知,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故正确。
C、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故错误。
D、气象观测中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主要是为了防止温度计被太阳直接照射,故错误。
故选:B。
6.如图甲、乙、丙、丁代表某四地的年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乙地 B.丁地可能为西北内陆干旱地区
C.四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丙地 D.甲地可能为我国东部地区
【解答】读图可得,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丁地;丁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该地可能位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四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甲地;甲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可能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
故选:B。
7.当台风来临前,下列应对的方法错误的是(  )
A.外出的大船继续作业 B.尽可能留在室内
C.将阳台上的盆栽移入屋内 D.关好房间的窗户
【解答】台风是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往往会带来狂风暴雨,台风来临前,尽可能留在室内、阳台上的盆栽移入屋内、关好房间的门窗都是正确的做法;外出的大船继续作业是比较危险的做法。
故选:A。
8.在船上,小采(男)因为昨晚没睡好哈欠连天,且没吃早饭而肚子开始咕咕叫,小荷让小采赶紧眯一会,并掏出一块面包给小采吃(完成下面小题)。如图为正常人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吃完面包后1小时(BC段),葡萄糖吸收进入
血液血糖含量上升
B.胰岛素参与作用导致CD段血糖含量下降
C.小采此时的血糖低于A点
D.人体的血糖调节只是激素调节的结果
【解答】
A.面包富含碳水化合物,摄入后会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含量上升,这与BC段曲线上升的趋势相符,A正确。
B.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主要激素,它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含量下降,这与CD段曲线下降的趋势一致,B正确。
C.根据题干描述,小采因没吃早饭而肚子咕咕叫,这表明他的血糖水平可能较低。吃完面包后,虽然血糖有所上升,但在达到A点(假设为正常餐后血糖峰值)之前,他的血糖水平可能仍然低于A点,C正确。
D.人体的血糖调节不仅涉及激素调节,还包括神经调节,血糖调节是神经和激素调节共同调节的结果,D不正确。
故选:D。
9.下列与动物行为相对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工蜂们给蜂王喂食——觅食行为 B.麝牛与狼对峙——攻击行为
C.雄海象为争夺雌海象而决斗——繁殖行为 D.大雁每年要南飞——迁徙行为
【解答】
A、工蜂们给蜂王喂食属于社会行为,错误。
B、麝牛与狼对峙属于防御行为,错误。
C、雄海象为争夺雌海象而决斗属于攻击行为,错误。
D、迁徙行为是动物周期性的较长距离往返于不同栖居地的行为,大雁每年要南飞属于迁徙行为,正确。
故选:D。
10.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在我国以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为主,其中发热过程一般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列关于流感患者体温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体温上升期,主要散热方式为汗液蒸发 B.高温持续期,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C.体温下降期,往往伴随有骨骼肌战栗 D.发热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解答】
A、体温上升期,此时散热的方式为皮肤血管扩张,此时不会大量出汗,A错误;
B、高温持续期时,人体会一直处于高温状态,此时产热等于散热,B正确;
C、体温下降期是体温慢慢恢复正常的阶段,此时骨骼肌战栗不会战栗,因为骨骼肌战栗会使体温升高,C错误;
D、发热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热觉和冷觉产生的位置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B。
11.如图是一款智能水浸探测器,使用时只需将传感器的探头安装在需检测的位置上即可,其探头上有两个监测点,当水位到达设定值时,两个监测点同时接触到水,报警器中的蜂鸣器报警发出声音,探头的作用相当于电路中的(  )
A.开关 B.用电器 C.导线 D.电源
【解答】两个监测点没有同时接触到水时,报警器中的蜂鸣器不工作,当两个监测点同时接触到水,报警器中的蜂鸣器报警发出声音,说明探头对电路起到控制作用,在电路中相当于开关,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甲变阻器标有“50Ω 1.5A”,乙变阻器标有“10Ω 2.5A”,两变阻器的瓷筒的粗细、长度一样,电阻线由同种合金材料制成,则(  )
A.甲的电阻线较粗 B.乙的电阻线较粗
C.两变阻器的电阻线粗细相同 D.无法判定
【解答】由变阻器的铭牌可知,甲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较大,乙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较小;由题知,两变阻器的瓷筒的粗细、长度一样,电阻线由同种合金材料制成;若甲的电阻线较粗(横截面积大),则甲线圈的匝数较少,导致甲电阻线的长度较短,由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可知,甲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较小,不符合题意;若乙的电阻线较粗(横截面积大),则乙线圈的匝数较少,导致乙电阻线的长度较短,由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可知,乙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较小,符合题意;
故选:B。
13.如图所示,能正确地测出小灯泡L1两端电压的电路是(  )
A.B. C.D.
【解答】
A、由图示电路图可知,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不能测出小灯泡L1两端电压,故A错误;
B、由图示电路图可知,电压表测量的是两灯泡串联总电压,测量的是电源电压,不能测出小灯泡L1两端电压,故B错误;
C、由图示电路图可知,电压表与小灯泡L2并联,测量的是小灯泡L2两端电压,不能测出小灯泡L1两端电压,故C错误;
D、由图示电路图可知,电压表并联在小灯泡L1两端,测小灯泡L1两端电压,故D正确;
故选:D。
14.某线路板如图,用该装置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通过比较电流表的示数来比较电阻的大小
B.探究电阻的大小是否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应选择电阻丝①和②
C.选择电阻丝②和③探究得出的结论,可解释“导线大多是用铜做的,很少用铁做导线”
D.用该线路板不能探究电阻的大小是否跟导体的材料有关
【解答】
A、该实验中,通过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可以判断导体的电阻的大小,运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
B、探究电阻的大小是否跟导线的横截面积有关时,应该控制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由图可知应选择电阻线①和②,故B正确;
C、导线多是用铜做的,很少用铁来做导线,说明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有关;而②和③电阻线的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不能得出电阻与材料的关系,也就不能解释“导线多是用铜做的,很少用铁来做导线”,故C错误;
D、线路板上的电阻线都是镍铬合金,不能改变材料,所以不能探究电阻的大小是否跟导线的材料有关,故D正确。
故选:C。
15.某同学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利用图a所示电路,在a、b两点间分别接入定值电阻R1、R2,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测得多组数据,并根据数据绘制了两个电阻的U﹣I关系图像,如图b所示,若将R1、R2组成并联电路,当通过R1的电流为1A时,通过R2的电流为(  )
A.0.5A B.1A C.2A D.3A
【解答】由图a可知,a、b间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
由图b数据可得,R1的阻值:R1===3Ω,R2的阻值:R2===6Ω,
将R1、R2组成并联电路,当通过R1的电流为1A时,R1两端的电压:U1=I1R1=1A×3Ω=3V,
因为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所以R2两端的电压:U2=U1=3V,
则通过R2的电流:I2′===0.5A,故A正确。
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8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如图是某款风暴瓶,瓶内物质会随着外界温度变化展现出多变的晶体变化。制作时,只需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按一定比例装入樟脑、酒精、硝酸钾、氯化铵、水等即可。
(1)瓶内晶体可出现形态万千的变化是因为物质的溶液能力受 影响;
(2)常温下,将樟脑的酒精饱和溶液/到水中,观察到有明显的浑浊现象,说明樟脑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填“强于”或“弱于”)其在酒精中的溶解能力;
(3)瓶底有樟脑固体析出,此时瓶内的溶液是樟脑的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答案】温度 弱于 饱和
【解析】
(1)某款风暴瓶,瓶内物质会随着外界温度变化展现出多变的晶体变化,瓶内晶体可出现形态万千的变化是因为物质的溶液能力受温度影响;
(2)常温下,将樟脑的酒精饱和溶液滴加到水中,观察到有明显的浑浊现象,即在水中会析出晶体,说明樟脑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弱于其在酒精中的溶解能力;
(3)瓶底有樟脑固体析出,说明此时瓶内的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樟脑,此时瓶内的溶液是樟脑的饱和溶液。
17.劳动实践中,小明把家里景观水池底部的鹅卵石取出清洗,他先将一个空桶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将池底的鹅卵石捞出并放置在桶内,桶仍漂浮在水面(不考虑捞出过程中带出的水)。
(1)某块鹅卵石在水池底部时,它受到的浮力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它的重力。
(2)全部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时,水池内水面高度与鹅卵石未捞出时相比会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答案】小于 上升
【解格】(1)某块鹅卵石在水池底部时,鹅卵石沉底,它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重力。
(2)全部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时,鹅卵石的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由可知,鹅卵石在桶内排开水的体积大于它在沉底时排开水的体积,因此水池内水面高度与鹅卵石未捞出时相比会升高。
18.使用按压式手动取水器能便捷取用桶装水(如图甲),通过不断按压气囊,就可连续不断出水;取水器内部结构如乙图所示,其中A、B是只能朝一个方向打开的阀门,当按压气囊时,A阀门关闭,B阀门打开;
(1)按压气囊时,通过 方式增大气囊内气压;
(2)请写出气囊弹回时,A、B阀门的开闭状态 ;
(3)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松开气囊,不能立刻停止出水。某同学认为只需在取水器上增加一个开口并塞上塞子,需要停止出水时,取下塞子即可;为实现上述功能,请在图丙①、②两处位置中选择合适的开口位置并说明理由 。
【答案】压缩体积 A阀门打开,B阀门关闭 ②位置,②位置与桶相通,拔下塞子后,桶内外气压相同,即可停止出水
【解析】(1)[1]按压气囊时,气囊的体积变小,气囊内的气压增大,所以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式增大气囊内气压。
(2)[2]气囊弹回时,气囊的体积增大,外界空气进入气囊,所以A阀门打开,B阀门关闭。
(3)[3]由于②位置与桶相通,拔下塞子后,桶内外气压相同,即可停止出水,所以应在②位置开口。
19.读南半球某地区天气图,回答问题:
(1)影响甲地的天气系统称为 (选填“低压”或“高压”);
(2)乙地的天气特点为 ;
(3)丙地的风向为 ;
(4)丁地的气温将会 。
【答案】高压 阴雨 西北 上升
【解析】(1)读压线图可知,甲地气压值高于四周,故为高压中心。
(2)乙地气压值低于四周,为低压中心,为阴雨天气。
(3)风向为风吹来的方向,根据“一般定向法”可知丙地的风向为西北风。
(4)阅读地图,丁地附近活动的锋面是暖锋,由于丁地位于暖峰前,暖锋过后气温将上升。
20.2023年12月10日上午7:30,“祥生2023诸暨西施马拉松”于诸暨城市广场鸣枪开跑。开赛时,运动员听见枪声起跑,这种反射属于  条件反射 (选填“非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要完成这一反射,离不开神经元的参与,神经元的结构包括  细胞体 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传递的路径是  D→C→B→A (用字母A、B、C、D和“→”表示)。
【解答】开赛时,运动员听见枪声起跑,这种反射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发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图中,A神经末梢、B轴突、C细胞体、D树突。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传递的路径是D树突→C细胞体→B轴突→A神经末梢。
故答案为:条件反射;细胞体;D→C→B→A。
21.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图中A、B、C为不同温度环境中人体皮肤血管口径.请据图回答:(1)处在低温环境中时,血管为图  C 中的形状;
(2)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面红耳赤”,此时的血管为图  A 中的形状.
【解答】
(1)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如C图,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
(2)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面红耳赤”,此时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如图A.
故答案为:(1)C;(2)A
22.物体间的摩擦会使电子发生转移,这种现象称为 ,被某材料摩擦过的塑料吸管与带正电的玻璃棒相互吸引,这是因为吸管在摩擦过程中 了电子。
【答案】摩擦起电 得到
【解析】物体间摩擦会发生电子的转移为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过的塑料吸管与带正电的玻璃棒相互吸引,说明塑料吸管带负电,即塑料吸管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强,在摩擦过程中得到电子。
23.科学兴趣小组开展“深度合作研究”,通过设计可行性的实验操作方案,来强化逻辑思维。小嘉同学连好了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较亮,小灯泡较暗,他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依次经过灯、灯,电流逐渐减小,所以灯较亮,灯较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进行取证、解释,并根据实验现象说明小嘉同学的解释是错误的。
(1)定量角度的操作方法是: ,现象是: ,说明小嘉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2)定性角度的操作方法是: ,现象是: ,说明小嘉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答案】见解析 三个点电流表的读数相同 更换和的位置 见解析
【解析】
(1)定量是指从具体数据来说明问题。所以定量角度的操作方法是:在a、b、c三个点分别接入电流表并记录读数,若出现三个点电流表的读数相同,则说明小嘉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2)小嘉认为“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经过灯L1、灯L2,电流逐渐变小,所以灯L1较亮,灯L2较暗”,我们可以交换一下这两个灯的位置,让电流先经过灯L2,后经过灯L1,观察两个灯泡的亮度情况。若观察到两灯的亮度还是小灯泡较亮,则说明小嘉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探究题:(本大题有 小题,共40分)
24. Ⅰ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中医认为桑叶提取液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为进一步探究桑叶提取液对降低血糖的效果,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材料与药剂: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0只(血糖浓度约3.85毫摩尔/升)、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链脲佐菌素溶液(该溶液可破坏胰岛B细胞,诱发糖尿病)。
(2)实验步骤:
①取20只健康大鼠,________,使之成为实验性的患有糖尿病的大鼠,并随机均分成甲组和乙组,剩余10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丙组)。
②实验开始前,________。
③给甲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毫升/天,给乙组和丙组大鼠灌喂蒸馏水2毫升/天,连续灌喂4周,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④4周后,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数量 实验开始时/(毫摩尔/升) 给药4周后/(毫摩尔/升)
10
10
丙 10
(3)据上述步骤和实验结果,“组别X”是________组老鼠。(填“甲”或“乙”)。
(4)实验结论:________。
【答案】①. 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 ②. 用血糖测定仪测定每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
③. 甲 ④. 桑叶提取液对降低Ⅰ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浓度有显著效果。
【解析】
(2)①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桑叶提取液对降低血糖的效果,因此,实验前需要破坏大鼠的胰岛,以排除自身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因此,实验步骤第一步的设置是:取20只健康大鼠,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使之成为实验性的患有糖尿病的大鼠,并随机均分成甲组和乙组,剩余10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丙组)。
②实验前要测定血糖浓度,以与实验后的血糖进行对比;因此,实验步骤第二步的设置是:实验开始前,用血糖测定仪测定每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
(3)根据实验步骤,甲组大鼠被灌喂桑叶提取液,而乙组和丙组大鼠被灌喂蒸馏水。实验结果显示,组别X的血糖浓度从18.62±3.08毫摩尔/升降至10.12±2.65毫摩尔/升,显著下降,说明组别X是甲组大鼠。
(4)实验结果表明,甲组大鼠(组别X)在灌喂桑叶提取液4周后,血糖浓度显著下降,而乙组大鼠(组
别Y)和丙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变化不大。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桑叶提取液对降低Ⅰ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浓度有显著效果。
25. 小科是一个喜欢做实验的初二学生,在学习了“大气压强”这一部分内容后,他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1)小科自制了一个如甲图的“蜡烛抽水机”实验装置。他将一根塑料软管弯成U形,一端插入左边杯中,另一端插入右杯水中。点燃左杯中的蜡烛后,用硬纸片封住左杯口(纸片与杯口涂有凡士林)。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左杯内气体减少,温度冷却至室温,气体压强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右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选填“出现气泡”或“水流向左杯”)。
(2)如乙图是小科同学自制的气压计,瓶内装的是红色的水。小科家住15楼,他将该装置带回家,在电梯上升的过程中,玻璃管中的液面将会________。小科发现他家的楼层不太高,液面高度变化不明显,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小科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选填“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换用密度更小的液体”)。
【答案】①. 减小 ②. 水流向左杯 ③. 上升 ④. 换用密度更小的液体
【解析】
(1)点燃左杯中的蜡烛后,左瓶中压强的变化有些像热气球,开始由于蜡烛的燃烧使得左边气体体积受热膨胀,这个时候应该在右边杯中的导管口处看见有气体冒出,当蜡烛熄灭,温度恢复常温状态,由于之前的空气排出了一部分,所以压强变小了;而右杯水面的大气压不变,右杯中的水在大气压作用下流入左杯。
(2)因为瓶内封闭气体压强p等于p0大气压与玻璃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之和(大于外界大气压),即
h为玻璃管内水柱的高度;在电梯上升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瓶内气体压强p不变,而大气压p0变小,所以h应变大,玻璃管中水柱的高度上升。小科发现他家的楼层不太高,液面高度变化不明显,即瓶子内外的气压差较小,且
所以换用密度更小的液体能使液面高度h更大一些,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大气压的变化,则改进方法是:换用密度更小的液体。
26. 某项目化学习小组同学制作“浮漂器”,成功地验证了阿基米德定律。
【选材制作】选取溢水杯、泡沫块、托盘和粗铁丝、细铁丝等材料制作成“浮漂器”。“浮漂器”的支撑杆由粗铁丝制成,下托盘由细铁丝制成。
【验证步骤】
①将“浮漂器”置于装有适量水的溢水杯,取一小石块放在上托盘,在支撑杆上标出水位刻度线。
②将小石块改放在下托盘,往上托盘加砝码,同时用空烧杯接收溢出的水,直到水位刻度线与水面相平。
③取下砝码,把烧杯中的水全部倒入上托盘。
【结果分析】
由步骤①②得出石块所受浮力F浮=G砝码,由步骤②③得出烧杯中水的重力G排=G砝码。因此,F浮=G排,即石块所受浮力等于其所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从而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
(1)泡沫块是制作“浮漂器”的关键要素之一。确定泡沫块高度,应考虑的因素有______;(可多选)
A.支撑杆的高度 B.托盘的质量 C.溢水杯的质 D.泡沫块的密度 E.液体的密度
(2)步骤①中将“浮漂器”置于溢水杯,判断杯中水为“适量”的依据是______;
(3)分析步骤②③,该组同学得出结论:烧杯中所收集水的重力等于砝码的总重力,即G排=G砝码。推测其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4)有同学认为,往上托盘“加砝码”的操作存在缺陷,改进方法有______(写出一种)
【答案】①. ABDE ②. 见解析 ③. 见解析 ④. 见解析
【解析】(1)
A.支撑杆的高度越大,重心越靠上,装置越不利于在水中漂浮,此时需要适当增大泡沫块的高度,故A符合题意;
B.托盘的质量越大,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就要越大,排开水的体积就要越大,此时要增大泡沫块的高度,故B符合题意;
C.溢水杯和装置没有任何联系,故C不符合题意;
D.泡沫块的密度越大,为了装置的漂浮,它的体积就要越大,即高度越大,故D符合题意;
E.液体的密度变大,泡沫块的体积可以适当减小,即高度减小,故E符合题意。
故选ABDE。
(2)步骤①中将“浮漂器”置于溢水杯,杯中水为“适量”的依据是将小石块放入上托盘时,有少量水溢出(或水位刚好达到溢水口处)。
(3)分析步骤②③,该组同学得出结论:烧杯中所收集水的重力等于砝码的总重力,观察到的现象是溢水杯中的水刚好到溢水口处(或无水溢出);水位刻度线与水面相平。
(4)往上托盘“加砝码”的操作存在缺陷,可以用细沙替代砝码。
27. 如图甲是小平网购收到的活鱼,鱼在密封袋中存活时间长短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相关。为了探究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小平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将相同的7个密封容器标为1号、2号、3号……,在容器内分别装入等量的水后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
步骤2:将7个密封容器的水温控制在0℃、5℃、10℃、15℃、20℃、25℃、30℃,然后通过调整密封圈把容器内气压调整为帕。通过氧气含量传感器显示水中溶解氧气的质量(如图乙);
步骤3:将气压调整到帕、帕,重复步骤2,记录数据并绘制如图丙所示曲线。
(1)步骤1中“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某同学认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为微溶,即使在步骤1中加入的氧气没有完全等量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你认为该观点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3)在容器内气压为帕时,把水温从20℃调整到该类鱼生存最适合温度30℃,通过调整密封圈来改变容器内的气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气压该怎么调整,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
【答案】①. 提高容器中氧气含量,使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②. 合理,只有都达到饱和状态,且袋内气压相等,气体的质量略有差异,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③. 由图丙可知,溶解氧的含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在升高温度的情况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应增大压强
【解析】
(1)步骤1中“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的目的是提高容器中氧气含量,使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故填提高容器中氧气含量,使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2)只有都达到饱和状态,且袋内气压相等,气体的质量略有差异,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故填合理,只有都达到饱和状态,且袋内气压相等,气体的质量略有差异,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3)由图丙可知,溶解氧的含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在升高温度的情况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应增大压强,故填由图丙可知,溶解氧的含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在升高温度的情况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应增大压强。
28. 小科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可供选择的器材有:电源(两节新干电池)、
电流表、电压表、开关,阻值分别为5Ω、10Ω、25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两个滑动变阻器分别为“10Ω 2A”的R1和“20Ω 1.5A”的R2,导线若干。
实验组别 1 2 3
电阻R(Ω) 5 10 25
电流I(A) 0.4 0.2 0.08
(1)实验中电压表示数保持________伏不变;
(2)断开开关,拆下5Ω的电阻,改接10Ω的电阻。继续操作有以下几步:①闭合开关;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阻值最大位置;③记录电流表示数;④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适当位置;
合理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
(3)换用25Ω的电阻重复操作,要顺利完成本实验,应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____(选填“R1”或“R2”);
(4)分析上表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答案】(1)2 (2)②①④③
(3)R (4)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为
故实验中电压表示数保持2V不变。从安全和规范角度考虑,正确的顺序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阻值最大位置;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适当位置;记录电流表示数;故正确的顺序是②①④③。由(1)知,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始终保持Uv=2V,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为 电压表示数的0.5倍,根据分压原理,当接入25Ω电阻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
故为了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最大阻值至少12.5Ω的滑动变阻器,本次实验中选择较合适的滑动变阻器的规格为“20Ω 1.5A”即为R2。由(1)知,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始终保持Uv=2V,故可得出的结论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35分)
29. 某校园气象站的组建历经站点选址、设备调试、数据采集等阶段,已顺利投入使用。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阶段一:站点选址。校区气象站一般需要采集气温、湿度、风、气压、降水等天气要素。该校园建筑分布如图1,气象站点最适合设在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阶段二:设备调试。气象测量结果发布在校园气象播报屏上。如图2播报屏上“1001.2”读取的测量仪器是 。
A.B.C.D.
阶段三:数据采集。气象社团同学记录了2021年10月每日气温数据并绘制成折线图,对于图中气温变化分析不正确的是 _____。
A.1日﹣6日的最高温度变化较小 B.15日﹣17日气温持续下降
C.21日是当月日较差最小的一天 D.24日﹣31日气温持续上升
【答案】 ①. D ②. C ③. D
【解析】气象站一般需要采集气温、湿度、风、气压、降水,这些天气要素应该在地面进行检测,故气象站点最适合设在地面草坪空位,④处。故选D。 播报屏上“1001.2"代表的是气压,测量气压用气压计,A是风速风向仪,B是温度计,D是百叶箱。故选C。根据图示分析: 1日-6日的最高温度变化较小,A正确。 15 日-17日气温持续下降,B正确。 21日是当月日较差最小的一天,C正确。 24 日-31日气温有下降,有上升,故D错误。 故根据题意,选D。
30. 将酒精棉点燃放入瓶中,再将去壳的熟鸡蛋堵住瓶口,会看到瓶把鸡蛋“吞”进去的现象(如图所示)。小明对此现象进行的解释是:瓶中空气受热后逸出,变得稀薄,对鸡蛋向上托的力变小,鸡蛋在重力作用下进入瓶中。小科认为上述解释有误,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且小科为排除鸡蛋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对实验进行了改进,鸡蛋也能顺利地被“吞入”瓶中。
(1)小科对实验作出了怎样的改进?
(2)请对小科的解释作出描述。
【答案】(1)将瓶子水平放置;(2)见解析
【解析】(1)根据图示做实验会受鸡蛋重力的影响,为避免鸡蛋重力的影响,可以将瓶子水平放置。
(2)小科的解释为:酒精燃烧时消耗瓶内的氧气,使瓶内气体气压减小,因为瓶外大气压强大于瓶内气压(瓶外大气压力大于瓶内大气压力),大气压把鸡蛋压入瓶内,所以我们能看到瓶吞鸡蛋的现象。
31.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每年夏秋季易受台风侵袭。台风常带来狂风暴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台风是形成于洋面的热带气旋,其中心气压明显低于周边。图甲中A、B两个天气系统中可能形成台风的是______。
(2)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易造成城市内涝。图乙为水循环示意图,城市内涝的形成与地表径流有关,图中表示地表径流的是______。(填图乙中序号)
(3)台风过境时,流速很大的风平行于窗户吹过,将窗户“吹”走,如图丙。从气压与流速的关系分析窗户被“吹”走的原因。______
【答案】①. A ②. ③ ③. 窗外空气流速很大压强明显减小,窗内气压将窗户向外推出
【解析】
(1)A中心气流上升,会形成低压。根据中心气压明显低于周边可知,A天气系统中可能形成台风。
(2)图中表示地表径流的是③。
(3)从气压与流速的关系分析窗户被“吹”走的原因:窗外空气流速很大压强明显减小,窗内气压将窗户向外推出。
32. 小科同学用如图装置,利用质量分数为5%、10%、15%和20%的氢氧化钠溶液,验证溶液导电能力与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系。
(1)实验步骤:①连接实验电路。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________端(选填“左”或“右”),把一定体积5%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插入电极。③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合适的位置,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④断开开关,取相同体积10%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相同的烧杯,________(选填“改变”或“不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插入清洗擦干后的电极,闭合开关,读出此时的电流表示数。⑤换用15%和20%的氢氧化钠溶液重复实验,比较电流表的读数大小,得出结论。
(2)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300克,需质量分数为15%的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_g,需加水________mL。
【答案】(1) ①. 左 ②. 不改变 (2) ①. 100 ②. 200
【解析】
(1)小科同学用如图装置,利用质量分数为5%、10%、15%和20%的氢氧化钠溶液,验证溶液导电能力与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系,变量为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则开始时需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端,向烧杯中加入不同质量分数溶液的时候,不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故填:左;不改变;
(2)设需要质量分数为15%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则,则需要加入水的质量为,水的密度为1g/mL,则需要水的体积为
33. 在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时,某实验小组将一质量为180g的橡皮泥捏成了一只小碗,放入盛水的圆柱形水筒中,小碗漂浮(图甲)。再用水筒中的水把橡皮泥小碗装满,碗就沉入水筒底部(图乙)。已知橡皮泥的密度为,水筒底面积为。
(1)图甲状态时,橡皮泥小碗排开水的质量为________g。
(2)图乙状态时,橡皮泥小碗受到水的浮力为多少N?
(3)图甲状态变为图乙状态的过程,水筒中的水面会发生怎样变化?(要写出计算过程和变化的具体数值)
【答案】 ①. 180 ②. 1.5 ③. 水面下降0.6cm
【解析】
(1)因为小碗漂浮在水面,小碗受到的浮力等于小碗的重力
由上式可得
(2)橡皮泥小碗的体积为
图乙状态时,橡皮泥小碗受到水的浮力为
(3)当碗漂浮时,碗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此时排开水的体积为
当小碗沉底后,排开水的体积减少量为
所以水面下降的高度为
答:(1)图甲状态时,橡皮泥小碗排开水的质量为180g;
(2)图乙状态时,橡皮泥小碗受到水的浮力为1.5N;
(3)图甲状态变为图乙状态的过程,水筒中的水面会下降0.6c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上科学期末学习评价(四)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1.2024年10月31日,超强台风康妮登陆我国台湾,作为晚季秋台风生成影响时间偏晚、来势凶猛,对中国东南造成显著风雨影响。请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如图所示,台风雨直接影响水循环中的环节(  )
A.① B.② C.③ D.④
2.自太空课堂开设以来,我们发现了很多地球实验和太空实验的差异性。如图甲、乙所示是分别在太空中和地球上做的油和水混合后充分振荡,再静置充足时间后的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说明太空中水能溶解油,而地球上不行
B.地球上油滴上浮时,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C.太空失重环境下,浸在水中的油滴不受浮力作用
D.无论太空还是地球实验,瓶中油和水的质量始终不变
3.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③为恒温蒸发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下列溶液质量分数与蒸发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B. C.D.
4.盛有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瓶底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固体,木块漂浮在硝酸钾溶液中。当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时,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木块上浮
B.硝酸钾溶液温度上升
C.U形管的左侧液面下降
D.瓶底的硝酸钾固体增多
5.气温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正午12时左右
B.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C.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D.气象观测中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主要是为了防止温度计遭到意外损坏
6.如图甲、乙、丙、丁代表某四地的年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乙地 B.丁地可能为西北内陆干旱地区
C.四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丙地 D.甲地可能为我国东部地区
7.当台风来临前,下列应对的方法错误的是(  )
A.外出的大船继续作业 B.尽可能留在室内
C.将阳台上的盆栽移入屋内 D.关好房间的窗户
8.在船上,小采(男)因为昨晚没睡好哈欠连天,且没吃早饭而肚子开始咕咕叫,小荷让小采赶紧眯一会,并掏出一块面包给小采吃(完成下面小题)。如图为正常人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吃完面包后1小时(BC段),葡萄糖吸收进入血液血糖含量上升
B.胰岛素参与作用导致CD段血糖含量下降
C.小采此时的血糖低于A点
D.人体的血糖调节只是激素调节的结果
9.下列与动物行为相对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工蜂们给蜂王喂食——觅食行为 B.麝牛与狼对峙——攻击行为
C.雄海象为争夺雌海象而决斗——繁殖行为 D.大雁每年要南飞——迁徙行为
10.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在我国以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为主,其中发热过程一般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列关于流感患者体温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体温上升期,主要散热方式为汗液蒸发 B.高温持续期,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C.体温下降期,往往伴随有骨骼肌战栗 D.发热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11.如图是一款智能水浸探测器,使用时只需将传感器的探头安装在需检测的位置上即可,其探头上有两个监测点,当水位到达设定值时,两个监测点同时接触到水,报警器中的蜂鸣器报警发出声音,探头的作用相当于电路中的(  )
A.开关 B.用电器 C.导线 D.电源
12.甲变阻器标有“50Ω 1.5A”,乙变阻器标有“10Ω 2.5A”,两变阻器的瓷筒的粗细、长度一样,电阻线由同种合金材料制成,则(  )
A.甲的电阻线较粗 B.乙的电阻线较粗
C.两变阻器的电阻线粗细相同 D.无法判定
13.如图所示,能正确地测出小灯泡L1两端电压的电路是(  )
A.B. C.D.
14.某线路板如图,用该装置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通过比较电流表的示数来比较电阻的大小
B.探究电阻的大小是否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应选择电阻丝①和②
C.选择电阻丝②和③探究得出的结论,可解释“导线大多是用铜做的,很少用铁做导线”
D.用该线路板不能探究电阻的大小是否跟导体的材料有关
15.某同学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利用图a所示电路,在a、b两点间分别接入定值电阻R1、R2,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测得多组数据,并根据数据绘制了两个电阻的U﹣I关系图像,如图b所示,若将R1、R2组成并联电路,当通过R1的电流为1A时,通过R2的电流为(  )
A.0.5A B.1A C.2A D.3A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8小题20空,每空2分,共40分)
16.如图是某款风暴瓶,瓶内物质会随着外界温度变化展现出多变的晶体变化。制作时,只需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按一定比例装入樟脑、酒精、硝酸钾、氯化铵、水等即可。
(1)瓶内晶体可出现形态万千的变化是因为物质的溶液能力受 影响;
(2)常温下,将樟脑的酒精饱和溶液/到水中,观察到有明显的浑浊现象,说明樟脑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填“强于”或“弱于”)其在酒精中的溶解能力;
(3)瓶底有樟脑固体析出,此时瓶内的溶液是樟脑的 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17.劳动实践中,小明把家里景观水池底部的鹅卵石取出清洗,他先将一个空桶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将池底的鹅卵石捞出并放置在桶内,桶仍漂浮在水面(不考虑捞出过程中带出的水)。
(1)某块鹅卵石在水池底部时,它受到的浮力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它的重力。
(2)全部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时,水池内水面高度与鹅卵石未捞出时相比会 (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18.使用按压式手动取水器能便捷取用桶装水(如图甲),通过不断按压气囊,就可连续不断出水;取水器内部结构如乙图所示,其中A、B是只能朝一个方向打开的阀门,当按压气囊时,A阀门关闭,B阀门打开;
(1)按压气囊时,通过 方式增大气囊内气压;
(2)请写出气囊弹回时,A、B阀门的开闭状态 ;
(3)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松开气囊,不能立刻停止出水。某同学认为只需在取水器上增加一个开口并塞上塞子,需要停止出水时,取下塞子即可;为实现上述功能,请在图丙①、②两处位置中选择合适的开口位置并说明理由 。
19.读南半球某地区天气图,回答问题:
(1)影响甲地的天气系统称为 (选填“低压”或“高压”);
(2)乙地的天气特点为 ;
(3)丙地的风向为 ;
(4)丁地的气温将会 。
20.2023年12月10日上午7:30,“祥生2023诸暨西施马拉松”于诸暨城市广场鸣枪开跑。开赛时,运动员听见枪声起跑,这种反射属于    (选填“非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要完成这一反射,离不开神经元的参与,神经元的结构包括    和突起两部分,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中传递的路径是    (用字母A、B、C、D和“→”表示)。
21.人体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皮肤散发出去的,图中A、B、C为不同温度环境中人体皮肤血管口径.请据图回答:
(1)处在低温环境中时,血管为图    中的形状;
(2)在情绪激动时往往会“面红耳赤”,此时的血管为图    中的形状.
22.物体间的摩擦会使电子发生转移,这种现象称为 ,被某材料摩擦过的塑料吸管与带正电的玻璃棒相互吸引,这是因为吸管在摩擦过程中 了电子。
23.科学兴趣小组开展“深度合作研究”,通过设计可行性的实验操作方案,来强化逻辑思维。小嘉同学连好了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小灯泡较亮,小灯泡较暗,他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依次经过灯、灯,电流逐渐减小,所以灯较亮,灯较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进行取证、解释,并根据实验现象说明小嘉同学的解释是错误的。
(1)定量角度的操作方法是: ,现象是: ,说明小嘉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2)定性角度的操作方法是: ,现象是: ,说明小嘉同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探究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40分)
24. Ⅰ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中医认为桑叶提取液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为进一步探究桑叶提取液对降低血糖的效果,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材料与药剂: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0只(血糖浓度约3.85毫摩尔/升)、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链脲佐菌素溶液(该溶液可破坏胰岛B细胞,诱发糖尿病)。
(2)实验步骤:
①取20只健康大鼠,________,使之成为实验性的患有糖尿病的大鼠,并随机均分成甲组和乙组,剩余10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丙组)。
②实验开始前,________。
③给甲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毫升/天,给乙组和丙组大鼠灌喂蒸馏水2毫升/天,连续灌喂4周,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④4周后,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数量 实验开始时/(毫摩尔/升) 给药4周后/(毫摩尔/升)
10
10
丙 10
(3)据上述步骤和实验结果,“组别X”是________组老鼠。(填“甲”或“乙”)。
(4)实验结论:________。
25. 小科是一个喜欢做实验的初二学生,在学习了“大气压强”这一部分内容后,他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1)小科自制了一个如甲图的“蜡烛抽水机”实验装置。他将一根塑料软管弯成U形,一端插入左边杯中,另一端插入右杯水中。点燃左杯中的蜡烛后,用硬纸片封住左杯口(纸片与杯口涂有凡士林)。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左杯内气体减少,温度冷却至室温,气体压强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右杯中的现象是________(选填“出现气泡”或“水流向左杯”)。
(2)如乙图是小科同学自制的气压计,瓶内装的是红色的水。小科家住15楼,他将该装置带回家,在电梯上升的过程中,玻璃管中的液面将会________。小科发现他家的楼层不太高,液面高度变化不明显,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小科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选填“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或“换用密度更小的液体”)。
26. 某项目化学习小组同学制作“浮漂器”,成功地验证了阿基米德定律。
【选材制作】选取溢水杯、泡沫块、托盘和粗铁丝、细铁丝等材料制作成“浮漂器”。“浮漂器”的支撑杆由粗铁丝制成,下托盘由细铁丝制成。
【验证步骤】
①将“浮漂器”置于装有适量水的溢水杯,取一小石块放在上托盘,在支撑杆上标出水位刻度线。
②将小石块改放在下托盘,往上托盘加砝码,同时用空烧杯接收溢出的水,直到水位刻度线与水面相平。
③取下砝码,把烧杯中的水全部倒入上托盘。
【结果分析】
由步骤①②得出石块所受浮力F浮=G砝码,由步骤②③得出烧杯中水的重力G排=G砝码。因此,F浮=G排,即石块所受浮力等于其所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从而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
(1)泡沫块是制作“浮漂器”的关键要素之一。确定泡沫块高度,应考虑的因素有______;(可多选)
A.支撑杆的高度 B.托盘的质量 C.溢水杯的质 D.泡沫块的密度 E.液体的密度
(2)步骤①中将“浮漂器”置于溢水杯,判断杯中水为“适量”的依据是______;
(3)分析步骤②③,该组同学得出结论:烧杯中所收集水的重力等于砝码的总重力,即G排=G砝码。推测其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
(4)有同学认为,往上托盘“加砝码”的操作存在缺陷,改进方法有______(写出一种)
27. 如图甲是小平网购收到的活鱼,鱼在密封袋中存活时间长短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相关。为了探究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小平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将相同的7个密封容器标为1号、2号、3号……,在容器内分别装入等量的水后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
步骤2:将7个密封容器的水温控制在0℃、5℃、10℃、15℃、20℃、25℃、30℃,然后通过调整密封圈把容器内气压调整为帕。通过氧气含量传感器显示水中溶解氧气的质量(如图乙);
步骤3:将气压调整到帕、帕,重复步骤2,记录数据并绘制如图丙所示曲线。
(1)步骤1中“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某同学认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为微溶,即使在步骤1中加入的氧气没有完全等量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你认为该观点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3)在容器内气压为帕时,把水温从20℃调整到该类鱼生存最适合温度30℃,通过调整密封圈来改变容器内的气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气压该怎么调整,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
28. 小科同学利用下图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可供选择的器材有:电源(两节新干电池)、
电流表、电压表、开关,阻值分别为5Ω、10Ω、25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两个滑动变阻器分别为“10Ω 2A”的R1和“20Ω 1.5A”的R2,导线若干。
实验组别 1 2 3
电阻R(Ω) 5 10 25
电流I(A) 0.4 0.2 0.08
(1)实验中电压表示数保持________伏不变;
(2)断开开关,拆下5Ω的电阻,改接10Ω的电阻。继续操作有以下几步:①闭合开关;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阻值最大位置;③记录电流表示数;④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适当位置;
合理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
(3)换用25Ω的电阻重复操作,要顺利完成本实验,应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____(选填“R1”或“R2”);
(4)分析上表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四、综合题:(本大题有5小题,共35分)
29. 某校园气象站的组建历经站点选址、设备调试、数据采集等阶段,已顺利投入使用。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阶段一:站点选址。校区气象站一般需要采集气温、湿度、风、气压、降水等天气要素。该校园建筑分布如图1,气象站点最适合设在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阶段二:设备调试。气象测量结果发布在校园气象播报屏上。如图2播报屏上“1001.2”读取的测量仪器是 。
A.B.C.D.
阶段三:数据采集。气象社团同学记录了2021年10月每日气温数据并绘制成折线图,对于图中气温变化分析不正确的是 _____。
A.1日﹣6日的最高温度变化较小 B.15日﹣17日气温持续下降
C.21日是当月日较差最小的一天 D.24日﹣31日气温持续上升
30. 将酒精棉点燃放入瓶中,再将去壳的熟鸡蛋堵住瓶口,会看到瓶把鸡蛋“吞”进去的现象(如图所示)。小明对此现象进行的解释是:瓶中空气受热后逸出,变得稀薄,对鸡蛋向上托的力变小,鸡蛋在重力作用下进入瓶中。小科认为上述解释有误,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且小科为排除鸡蛋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对实验进行了改进,鸡蛋也能顺利地被“吞入”瓶中。
(1)小科对实验作出了怎样的改进?
(2)请对小科的解释作出描述。
31. 温州地处东南沿海,每年夏秋季易受台风侵袭。台风常带来狂风暴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1)台风是形成于洋面的热带气旋,其中心气压明显低于周边。图甲中A、B两个天气系统中可能形成台风的是______。
(2)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易造成城市内涝。图乙为水循环示意图,城市内涝的形成与地表径流有关,图中表示地表径流的是______。(填图乙中序号)
(3)台风过境时,流速很大的风平行于窗户吹过,将窗户“吹”走,如图丙。从气压与流速的关系分析窗户被“吹”走的原因。______
32. 小科同学用如图装置,利用质量分数为5%、10%、15%和20%的氢氧化钠溶液,验证溶液导电能力与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关系。
(1)实验步骤:①连接实验电路。②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________端(选填“左”或“右”),把一定体积5%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烧杯中,插入电极。③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合适的位置,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④断开开关,取相同体积10%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相同的烧杯,________(选填“改变”或“不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插入清洗擦干后的电极,闭合开关,读出此时的电流表示数。⑤换用15%和20%的氢氧化钠溶液重复实验,比较电流表的读数大小,得出结论。
(2)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300克,需质量分数为15%的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_g,需加水________mL。
33. 在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时,某实验小组将一质量为180g的橡皮泥捏成了一只小碗,放入盛水的圆柱形水筒中,小碗漂浮(图甲)。再用水筒中的水把橡皮泥小碗装满,碗就沉入水筒底部(图乙)。已知橡皮泥的密度为,水筒底面积为。
(1)图甲状态时,橡皮泥小碗排开水的质量为________g。
(2)图乙状态时,橡皮泥小碗受到水的浮力为多少N?
(3)图甲状态变为图乙状态的过程,水筒中的水面会发生怎样变化?(要写出计算过程和变化的具体数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