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具有深刻的教学价值。该作品以第一人称叙述,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人于勒态度前后变化的描写,深刻揭示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金钱至上观念。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尤其是于勒的命运变化,充分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冷漠。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精神,让学生认识到金钱与亲情、人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往往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发展表现出浓厚兴趣。由于故事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容易代入角色,理解人物在金钱面前的种种表现。但部分学生可能难以深入挖掘小说背后的社会批判和人性反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人物,理解金钱对人性的扭曲,同时鼓励学生结合现代社会现象,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以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教学目标1、理解全文内容,把握小说主题。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2、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初步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再现能力。3、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2、教学难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提问法: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和文章主旨。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课件,展示天平画面,提问:如果在你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钱,一端放上亲情,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引出课题:《我的叔叔于勒》。1、作者介绍投影出示莫泊桑的图片,先由学生简介,后教师再补充。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2、检查字词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拮据、栈桥、煞白、阔绰、衣冠、糟蹋、变更、赚钱、撬开、手帕、牡蛎、保佑、褴褛、狼狈不堪等。(二)整体感知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下列活动:1、请以( )于勒的格式,在括号内添加不同的动词,理清小说的情节安排。明确:第一部分(第1-4段):写菲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和他们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这是故事的开端。(盼)于勒第二部分(第5-19段):插叙于勒到美洲去的原因和到美洲后的简况,交代一家人到哲尔赛岛游玩的缘由。这是故事的发展。(赞)于勒第三部分(第20-47段):写在海轮上巧遇于勒的经过。这是故事的高潮。(遇于勒)第四部分(第48、49段):交代归来时改乘其他渡轮以避开于勒。这是故事的结局。(躲于勒)圈点勾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作品中的人物若瑟夫,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为都是通过“我”的眼睛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三)合作探究同桌合作,共同探究:他们对于勒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在这其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明确:起初,当于勒挥霍家产时,他们对他充满惧怕和憎恨;后来,当听说于勒经商发财,他们转而将他奉为福星,热切期盼他的归来;然而,当发现于勒衰败穷困时,他们再次变得深恶痛疾。在这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他们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这种态度变化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金钱对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与疏远。前两部分“盼于勒”“赞于勒”有什么作用?叙说家境:开篇点出家庭生活困难,过得十分拮据引出人物:引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引出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引出人物人物的盼望、人物的话语。制造悬念:“我”的父亲永远重复着那句话,引发思考:于勒究制造悬念竟是怎样的人?烘托气氛:也就是常说的“铺垫”。于勒的信是我们的福音书,我们家甚至想用于勒的钱来做好多好多的事,烘托出了“盼望”的气氛,为后文的菲利普夫妇的失望、惊恐做铺垫。课堂小结再次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印象。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态度变化等。(二)深入分析1、请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贫:坏蛋、流氓、无赖。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三)品读细节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朗读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心理与性格。1、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心理:既怕花钱,又爱面子,所以不直接说,而是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掩饰自己的内心想法。性格:唯钱是命,虚荣。2、不安、瞪、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心理:紧张不安,因为他害怕、怀疑年老水手是于勒,害怕自己多年的希望破灭,害怕不能过体面的生活。3、怕、吞吞吐吐、哆嗦、“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心理:担心紧张,害怕,担心希望灰飞烟灭。性格:冷酷。4、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合作探究1、讨论:菲利普夫妇性格的异同同:爱慕虚荣、冷酷自私、唯利是图异:菲利普---胆小懦弱、没有主见克拉丽丝---尖刻精明、泼辣强悍2、归纳于勒和“我”的形象于勒:浪荡、沦落、穷苦潦倒。“我”:善良、纯真、有同情心。3、小说以“我”回忆往事的视角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以“我”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为小说思想主题的展开留下空间。同时,这样写也有利于安排情节的曲折变化.从文中细节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在这一人物上,寄托着作者对人性的期望。4、思考:作者对菲利普夫妇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明确:小说中除了反映“纯粹的金钱关系”外,也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菲利普一家的艰辛生活。菲利普夫妇最终不与于勒相认,并非完全是由于天生势利,而是被艰难生活扭曲了天性,这就使得小说在冷峻的批判之外,也对“小人物的辛酸”,展现出一种悲悯和同情。(六)课堂小结小说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纯粹是金钱关系,无情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婪、冷酷自私的丑陋灵魂。反映了资本主义的黑暗与腐朽。(七)板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情节:盼——赞——遇——躲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于勒:坏蛋、流氓——正直的人——老流氓、贼主题:揭露金钱关系,批判势利贪婪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通过朗读和讨论,学生深入理解了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不足之处: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理解还需进一步加深。部分学生在讨论中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堂互动性。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言,提高课堂参与度。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还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丑恶,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