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经典文言文,选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等人所著的《世说新语·雅量》。该故事讲述了王戎七岁时,见路边李树果实累累却无人摘,断定是苦李,众人尝后证实其言的故事。这篇文章语言简练,意蕴深刻,通过王戎的聪明才智和沉着冷静的品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佳作,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情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学情分析显示,四年级学生已初步接触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有了一定感知。这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四篇文言文,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课文内容。教学中,需重点指导学生读通文章,理解句意,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和表达能力。教学目标1、认识并掌握“戎、诸、竞”等生字词,会写“戎、尝、诸、竞、唯”等字。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3、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王戎的善于思考,通过阅读课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品质。2、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并能结合注释和上下文准确理解文意。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生对话:师:同学们,我说一句话,你们来讲讲是什么意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生:(回答)师:这两句话和现代人说的话有何区别?生:(回答)师:像这样的语言叫文言。我们以前也背过文言文,还记得吗?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文言文。2、引出课题: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和文言文有关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看到的这个故事是关于谁的?生:(回答)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指名读课题,说说题目意思。)师:道,道路。组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字的意思。课文中的“道”可不是一般的道路,秦代以前,两辆马车可以顺利通行的称为“道”。课题短短七个字就已经交代清楚了故事的人物、地点、事情。了解王戎师:王戎,何许人也?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相机点拨:对照注释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学习“戎”字师:“戎”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防御用的铠甲和进攻用的兵器戈组合在一起就是“戎”字,是武器的总称,后来引申为与军事相关。学生观察并交流书写要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正确,读出节奏:师:先请大家借助拼音和注释,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试着读通句子。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和断句。教师示范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识字写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读音,并组词语。教师讲解生字的字形难点,并示范书写。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2、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师:请大家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个故事。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文意。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教师相机点拨。《王戎不取道旁李》译文及重点字词积累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一些小朋友们一起出去游玩。他们看见路边有一棵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却有这么多的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戎:róng,可组词“戎机、戎装、戎马”。尝:cháng,意为曾经,可组词“未尝、何尝、尝试”。诸:zhū,意为众多,可组词“诸位、诸君、诸侯”。游:嬉戏玩耍。子:李子。折枝:压弯树枝。竞走: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走:跑。唯:只有。信然:的确如此。这篇文言文通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展示了王戎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善于观察事物,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理清人物关系,找出隐藏人物师: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发现课文写到了这些人物(课件圈画),有人说课文中还有两个地方隐藏着人物,你能找到吗?2.点拨学习方法预设:“答曰”前、“取之”前。点拨:文言文里经常会省略人物的名字,适当补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板书:补充。追问:省略了谁呢?学生交流。梳理故事经过师:学习文言文,除了补充,有时候替换也能帮助我们将课文读得更丰富。课文里的三个“之”,我们能用什么内容来替换?生答。板书:替换。点拨:结合语境就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问之”的“之”指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师:好书不厌百回读,我们一起再读课文,争取读出点古文的节奏。突出人物形象1.对比衬托 想象画面师:在《司马光》中,我们学习到:“众皆弃去,光持击瓮破之。”这句话写了其他小朋友怎么做的,主人公怎么做的,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吗?学生回答。师:“众皆弃去,光持击瓮破之。”、“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发现?预设:都是写了其他小朋友怎么做,主人公怎么做,这就是在对比。再读句子。师:通过刚刚的交流,请与同伴说说你想象的画面。(设计意图:这是一篇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是王戎,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烘托人物形象。在指导学生学习“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个关键句子的时候,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作为“教学支架”,这两句都是写别人怎么样,主人公怎么样,让学生产生类比联想,马上就能理解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接着引导学生想象“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的场景,突出王戎的与众不同。)合作探究精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王戎为何不去摘道旁的李子?明确:王戎看到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但无人采摘,便判断这些李子必定是苦的。他根据李树在路边且果实众多却无人摘取的现象,推理出这些李子味道不佳,因此没有去摘。问题二:课文中的“竞走”是什么意思?明确:课文中的“竞走”并非现代体育项目中的竞走,而是指孩子们争相地跑过去摘李子的行为。在这里,“竞”表示争相,“走”表示跑。问题三:王戎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明确:王戎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要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问题四:为什么王戎不去摘道旁的李子?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师:王戎和诸小儿的反应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四)朗读背诵,加深理解朗读课文:师:请大家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读出感情。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相机评价。男女生比赛朗读课文,教师点评。背诵课文:师:请大家试着背诵课文,可以先分段背诵,再连起来背诵。学生自由背诵课文,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背诵课文,教师相机评价。(五)拓展延伸,巩固提高1、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学生回家讲述故事,家长签字确认。搜集类似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师:请大家搜集和王戎类似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在小卡片上写下要分享的历史故事的重要信息。学生搜集并整理历史故事,准备在班级分享。2、课堂小结: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聪明机智的王戎,也学会了如何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多背文言文,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六)板书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生字词:戎、诸、竞、尝、唯文意理解:王戎:七岁,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原因: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品质: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朗读背诵:正确、流利、有感情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同时,学生也能够感受到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上下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