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考点梳理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单元 考点梳理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考点梳理
【学习目标整合】
1.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3.感受说明文求真求实的精神,激发对自然与社会的探索兴趣
【思维导图回顾知识】
【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一、如何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3+2可搞定
我们阅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知道说明的对象是什么,然后要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如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文章抓住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来说明中国石拱桥。
判断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近几年中考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①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说说文章中XX的特征(或特点特性)
如何判断说明对象
①看标题:标题往往具有很强的提示性,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说明对象。如本文的题目《中国石拱桥》就是文章的说明对象。
②看首尾:有的选文没有标题,那就找第一段或结尾段,这两部分一般会给出要说明的对象。
③看段首句中心句:说明文往往用段首句或中心句引出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
①直接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这类句子往往是文章标题、段首句、中心句或结尾句。本文第②段中的“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和第3段中的“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就点明了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②用自己的语言提炼总结。
(1)抓段落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再次”等。
(2)对于说明对象特征不明显的,要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特征的词语进行提炼总结。
例题
阅读下列说明性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是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有改动)
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
答案:介绍了风筝的起源、发展,风筝上图案的寓意等。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在细读材料一、二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由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可得出:介绍了风筝的起源。由“随着造纸术的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可得出:介绍了风筝的发展。由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可得出:介绍了风筝上图案的寓意。据此作答即可。
二、词语能否删去?
要从说明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做判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说明文以科学、严谨、准确为根本的语言要求,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如《苏州园林》一文中“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其中“据说”一词是一种留有余地的说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赏析加点词语的作用,加点词语能否删掉,是近几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句(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2.句(段)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句(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①答题步骤:
不能删掉
词语的本义 和语境义
紧扣语言特点——“准确”“严谨”
②答题模式:不能删掉。“X X”一词是……的意思,删掉了“X X”一词,句子(或语段)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或与事实不符);使用了“XX”一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如,“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一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掉?我们可以这样解答:不能删掉。“大多”是“大部分、大多数”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多数池沼引用活水,也有没引用活水的”。删掉了“大多”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所有池沼都引用活水”,与事实不符;使用“大多”一词,准确地说明了大多数池沼引用活水的情况,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2.句(段)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首先明确加点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然后说明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答题模式:“XX”一词的意思是……,准确地说明了XX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如,“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一句中的加点词语有何作用?我们可以这样作答:“绝大部分”从范围上做出限制,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例题
萤火虫
法布尔
①如果萤火虫只会像亲吻似的轻拍蜗牛,对它施以麻醉术,而没有其他本领的话,那它也就不会这么出名,这么家喻户晓了。它真正名扬四海的原因,是它能在尾部亮起一盏灯。
②我的手和眼仍然很听使唤,做起解剖来还算得心应手,因此,我便想解剖一下萤火虫的发光器官,以便彻底搞清楚其构造。我终于成功地把一根发光宽带的大部分给剥离开来。我在显微镜下仔细地观察了这条宽带,发现其上有一种白色涂料,由极其细腻的黏性物质构成。这白色涂料显然就是萤火虫的光化物质。紧靠着这白色涂料,有一根奇异的气管,主干很短却很粗,下面长了不少的细枝,延伸至发光层上,甚至伸入体内。
③发光器官受到呼吸气管的支配,发光是氧化所导致的。白色涂层提供可氧化的物质,而长有许多细枝的粗气管则把空气分送到这物质上。现在,我很想搞清楚这个涂层的发光物质究竟为何物。起初,人们以为那是磷,还把它加以燃烧,以化验其元素,但这种办法并没获得理想的效果。显然,磷并非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尽管人们有时把磷光称为“萤光”。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不在这里,而是另有原因。
④萤火虫能够随意地散布它的光亮吗?它能否随意地增强、减弱、熄灭其亮光?它怎么做的呢?它有没有一个不透明的屏幕朝着光源,能够把光源或遮住或暴露出来呢?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已知道得很清楚,萤火虫并没有这样的器官,这样的器官对它来说是没有用的,它拥有更好的办法来控制它的明灯。若想增强光的亮度,遍布光化层的光管就会加大空气的流量;如果它把通气量减少甚至停止供气,光就变弱,甚至熄灭。总之,这个机理与油灯的机理一样,其亮度是通过控制空气进入灯芯的量来调节的。
⑤从各种实验的结果来看,极其明显的是,萤火虫是自己在控制着身上的发光器,它可以随意地使之或亮或灭。不过,在某种情况之下,有无萤火虫的调节都无关紧要。我从其光化层上弄下来一块表皮,把它放进玻璃管里,用湿棉花把管口堵住,免得表皮过快地蒸发干了。只见这块表皮仍在发光,只不过其亮度不如在萤火虫身上那么强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有无生命并不要紧。氧化物质,亦即发光层,是与其周围空气直接接触的,无须通过气管输入氧气,它就像是真正的化学磷一样,与空气接触就会发光。还应该指出的是,这层表皮在含有空气的水中所发出的亮光,与在空气中所发出的亮光的强弱一样。不过,如果把水煮开,沸腾,没了空气,那么,表皮的光就熄灭了。这就更加证明,萤火虫的发光是缓慢氧化的结果。
⑥萤火虫发出来的光呈白色,很柔和,但这光虽然很亮,却不具有较强的照射能力。在黑暗处,我用一只萤火虫在一行印刷文字上移动,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个个字母,甚至可以看出一个不太长的词儿来,但是,在这小小的范围之外的一切东西,就看不见了。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下面句中的加粗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但这种办法并没获得理想的效果。
答案:不能删去。“理想的”修饰“效果”,指的是人们用燃烧涂层的发光物质来化验其元素的方法有一些效果,但不理想。如果删去,句子意思就变成了“没有获得任何效果”,与现实不符。加粗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解析:此类题,通常回答“不能删去”。“理想的”是修饰性词语,在句中修饰“效果”,指人们用燃烧涂层的发光物质来化验其元素的方法有一些效果,但不理想。如果删去,句子意思就成了“没有获得任何效果”,表达就不准确了。
【单元核心素养对接中考】
1.下列关于《昆虫记》中螳螂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螳螂又名“刀螂”,它前腿很发达,好像镰刀一样,看上去很威风。螳螂的头呈三角形,触角呈丝状。
B.螳螂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转动。
C.螳螂有凶恶的捕食方法,甚至它居然要以自己的同类为食,螳螂自己不建造巢穴,在树木上四处为家。
D.螳螂喜欢单独行动,捕捉对象是害虫,主要以蝉为食。螳螂专吃活物,有时它躲在低矮的草丛中“守株待兔”。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记录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生的心血,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B.《昆虫记》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C.法布尔对昆虫的描写,真是细致入微,令人赞叹:如在金属笼子里,蜘蛛的幼虫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高高挂在笼顶,倒挂栖驻姿势是如此艰难,然而螳螂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随便飞一飞,操起正常姿势走一走,肚皮贴地,肢体舒展开晒晒太阳。
D.《昆虫记》一书,其艺术特色概括起来可以说是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人性与虫性交融,知识、趣味、美感、思想相得益彰,且准确无误地记录了观察得到的事实。
3.下列对课文《蝉》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刻板,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生动传神、颇有情趣。
B.本文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蝉人格化,读来生动形象,使人倍感亲切。
C.从全文来看,作者是按照“幼虫——成虫——卵——成虫”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突出了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D.本文的结尾段运用了抒情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总结蝉的一生,抒发了对蝉的由衷赞叹和同情。
4.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赵州桥为例,说明了我国古代石拱桥在设计和建造上取得的光辉成就。
B.文章通过科学的数据,说明了赵州桥的悠久历史和雄伟规模。
C.在介绍“旅人桥”时,“大约”“可能”等表示概数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D.文中的“初月出云,长虹饮涧”,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赵州桥四周景色优美。
5.读完《中国古代园林》后,某班同学写了读后感,下面是从部分同学作文中选出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囿”,至今大约2000余年的历史。
B.中国园林南北风格不一,南方多为清秀婉约,北方多为宏伟壮丽。
C.中国园林中,颐和园成为布局完整、建筑完好的造园特色。
D.通过阅读《中国古代园林》,让我感受到了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
6.当学完《中国石拱桥》后,有一位学生写了一副对联对赵州桥、卢沟桥大加赞赏,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赵州桥桥墩千年屹立结构坚固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1)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________)
(2)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________)
(3)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________)
(4)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________)
具有艺术气质的中国古代地图
①一般来说,人们对地图的关注,更多侧重于其实用功能。然而,地图的内涵与外延绝非止于“用”。地图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地图的文化之道也是有待挖掘的。从艺术的维度谈地图,或许可以为我们认识地图提供新的视角。
②中国地图绘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就广泛运用于军事、农牧业生产、城市建设。到汉代,中国的制图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魏晋时期,裴秀提出了系统的地图编制理论与方法——“制图六体”,该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绘制的《海内华夷图》是中国制图史上的重要作品。宋代的科技得到很大的发展,制图内容涉及全国图、城外图、边防图等,制图者通晓天文地理,能写会画。元明两代则是我国传统制图学的高峰期。中国传统的制图学是土生土长的,尤其是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
③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在中国式的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的指导下,古人以中国绘画的独特技法,绘制出融合技术和艺术的中国式地图。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画就是地图,特别是长卷、大场景的画。如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其本身就是一幅地图。如果将其扁平化,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地图;若再将其浓缩化,就是当今的网络地图。
④中国古代地图的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古代地图绘制常按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意境进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以描写自然山川为主体,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与审美意识。许多中国古代地图多弥漫着绘画的气息,一幅幅精美的地图也就好似一幅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图和山水画绘制的初衷、手法和目的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今,地图和山水画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与领域,地图成为一种理性的测绘科学成果,山水画则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作品。
⑤中国古代地图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代地图作为测绘技术和绘画的结合体,古人在绘制时,不会像现代这样,用缜密的思维从视觉习惯上考虑地图的符号、色彩标准、字体等方面,古地图所体现出来的是制图者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来表达客观的事物,如何来提炼要表达的地理要素。所以,古代地图主要用来表示路线和距离,其次用来显示权力、分配土地、征收捐税、管理灌溉,还用于教育以及美学欣赏。
⑥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制图者往往是在前人所绘地图的基础上绘制出新的版本。因此,在不同的地图中可以看出很多相似的符号。同时,由于绘本地图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的地图又不由自主地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一风格在中国古代地图的色调、设色手法和地图符号的表达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⑦到了近代,地图逐渐成为单纯的实用工具,为追求信息表达的精确性与严谨性,地图之外的艺术性、文化性逐渐被抛弃。时代的发展与现实的需求不停地改变着地图的形态,使地图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选自《京城雅集话地图》,有删改)
8.选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地图?
9.请从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选文第②段加粗词语“土生土长”好在哪里。
10.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1.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多精美的中国古代地图好似一幅幅充满灵性的山水画。
B.古代地图的主要作用是显示权力和用于教育及美学欣赏。
C.明末以前,中国地图传统的制图学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地图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应用。
D.时代在发展,到了近代,地图逐渐成为单纯的实用工具。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BD正确。C.有误,螳螂能建造十分优美的巢穴。故选C。
2.答案:C
解析:ABD表述正确;C.有误,椎头螳螂的幼虫用四只后爪的爪尖钩住网子,后背朝下,高高挂在笼顶;苍蝇虽然也抓挂在天花板上,但是它总要抽出时间松弛一下。故选C。
3.答案:C
解析:ABD正确;C.有误,从全文来看,作者是按照“幼虫—成虫—卵—幼虫”的顺序来写的。故选C。
4.答案:D
解析:“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是说明赵州桥的外观优美。
5.答案:B
解析:A.成分残缺,在“至今”后加“已有”;重复赘余,“大约”与“余”删去其中一个。C.搭配不当,把“成为”改为“具有”。D.成分残缺,应删去“通过”或“让”。
6.答案:(示例)卢沟桥狮子姿势各异形态优美
解析:本题要注意题目要求,下联必须是介绍卢沟桥的,而卢沟桥正是以石狮子为最美。宽对即可。
7.答案:(1)记叙
(2)说明
(3)描写
(4)议论
解析: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读句子,根据表达方式的特点确定所用表达方式。记叙即叙述、交代事实;描写即描摹形象等;议论即发表观点、看法;抒情即抒发情感;说明即客观介绍事物或事理。
8.答案:历史十分悠久;绘制技法独特;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
解析:本文开头引出说明对象——地图,然后引申到从艺术的维度谈地图。接着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地图展开介绍:第②段“历史十分悠久”,第③段“绘制技法独特”,第④段“布局和创作精美、形象”,第⑤段“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⑥段“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主观性”。据此概括即可。
9.答案:“土生土长”一词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通俗易懂。
解析:“土生土长”的本义是“当地生长”。在文中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的制图学在“明末以前,基本上没有受到外来影响,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也长期领先于其他国家”,语言生动形象,使说明内容通俗易懂。
10.答案:举例子、列数字。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技法独特。
解析:“如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其本身就是一幅地图”以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为例,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技法独特的特点;“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长和宽,说明了这样大场景的长卷中国画本身就是一幅地图,是融合技术和艺术的中国式地图。
11.答案:B
解析:B项,“古代地图的主要作用是显示权力和用于教育及美学欣赏”说法有误。根据文章第⑤段可知,“古代地图主要用来表示路线和距离”。故选B。
释义
比较
表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