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古诗二首 同步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 古诗二首 同步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3.想象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第1课时
《夜宿山寺》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同学们,老师带大家走进一段视频。(出示课件1:悬空寺的视频)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看出这是建在什么地方的楼吗?
2.这座楼就是山西悬空寺的藏经楼,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这儿游玩,写下了一首诗:《夜宿山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读“宿、寺”两个字。
4.(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
板块二 初读古诗,随文识字
1.自读要求。
(1)第一次读:自读古诗,圈画出诗中的6个生字,读准字音。
(2)第二次读:同桌互读古诗,一人读,一人听,听字音是否读正确,诗句是否读通顺,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第三次读:同桌合作读,一人读前2个字,一人读后面3个字,试着读出节奏。
2.展示读,指名读,强调易错字音。
(1)辰:翘舌音、前鼻音。带有“辰”这个部件的字,大多都带有“en”的音,如“晨、震”。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惊:后鼻音,形声字。根据部首理解字义;扩词:吃惊、惊吓、惊慌。
3.教师范读,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与韵律。
4.学生再次练习朗读,读出恰当的停顿。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5.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自读、互读等,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主动性。在识字环节,利用规律归类识字,强化认识形声字的特点。
板块三 想象画面,了解诗意
1.观察课文插图。
说一说:山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画面感受“楼之高,人之小,天之近”。
2.学习第1、2句。
(1)随文识记“危”。
①我们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个字?(出示各种带有“危”字的标识牌、警示语等图片)
学生读一读,了解“危”现在大多指“危险”的意思。
②出示“危”的小篆字形:上面为“人”,中间是“山崖”,下面呈腿骨节形,整个字形代表着人站在山崖上,“危”本义表示“高”。“危楼”即“高楼”。
③借助小篆字形记忆“危”,并指导书写:危,斜刀头居上居中,“厂”横画在横中线上方,不要写成横钩,里边笔画横折钩的钩尖抵在竖中线上。
④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展评。
(2)理解“高百尺”。(板书)朗读诗句,全班交流:哪些诗句让你感受到了山中寺庙的楼之高?
①引发质疑:1米等于3尺,这座楼真的有33米、差不多11层楼那么高吗?
②讨论小结:“百尺”是虚指,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楼很高。
③诗句拓展:结合李白其他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白发三千丈”来理解“高百尺”。
④指导朗读:请看着画面,读出寺庙高耸入云的感觉。(强调“危”和“高”)
(3)理解“摘星辰”。(板书)
①理解:“星辰”的“辰”是日、月、星的总称。(课件出示夜晚的天空)
②想象画面:假如此刻你也站在这高楼上,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情境描述:诗人站在“危楼”之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星,李白的想象是多么奇妙。
④表演读:谁能带着动作读读这句?指名表演读,教师指导:强调读“高、可”时声音响亮些,突出楼的高耸入云和摘星辰的轻而易举。
3.学习第3、4句。
(1)继续体会“楼之高”。(出示不敢语、恐惊天人)
①提问: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站在高耸入云的楼上,看到美妙的景色,诗人本该诗兴大发,大声吟诵,为何却“不敢高声语”?从这两句诗中,你又体会出什么?
②随文识记“恐”“惊”。
引导发现:这两个字偏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课件出示“心”的篆体,加深理解心字底与竖心旁都跟人的心情有关。
③理解:恐惊——担心惊动。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小结:这句诗更加说明楼很高,似乎与天相连。(板书:不敢语、恐惊天人)
④比较诗中出现的两个“高”所表达的情感。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形象地描绘了寺庙高楼的高耸入云,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寺庙高楼的高度;“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进一步说明楼高与天近。
(2)指导朗读。模仿诗人此时的神态,抓住“不敢、恐惊”,轻声朗读,语调要轻、要低,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4.指导方法,背诵古诗。
(1)教师说诗意,学生读相应的诗句。
(2)借助板书背诵:“高百尺、摘星辰、不敢语、惊天人”写出了山寺“危楼”的高,抓住这些词语,对照插图试着背一背整首诗。
(3)想象背诵:把自己想象成诗人,身在山寺的高楼上,想象画面背诵。
(4)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5.小结:一个普通的夜晚,一座普通的高楼,在李白的笔下,变得那么巧妙而生动,这就是想象的魅力。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图和文的结合,联系生活经验和字理落实“随文识字”。紧抓主题“楼之高”理解诗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感知夸张的手法和李白诗作浪漫的特色。
板块四 观察汉字,指导书写
1.多媒体播放“敢、惊”的书写动画,引导观察:一看结构,二看比例,三看字的笔顺、关键笔画及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引导交流。
敢:左右宽窄相当,左低右高,反文旁首笔的撇尖落在竖中线上,底部撇高捺低。注意与“取”的区别。
惊:左窄右宽,“口”在横中线部位,第六笔竖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4.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展评。
【设计意图】写字要逐步变“老师教”为“学生学”,写前的观察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向,写后的对照要紧扣之前观察和提醒的要点,在“看”和“写”的实践中提高书写能力。
板块五 课外拓展,实践探究
1.背诵古诗。把《夜宿山寺》背给家人或朋友听。
2.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想象画面,画一幅简笔画,并将《夜宿山寺》抄写在旁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对诗意的理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检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同时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
板书设计
夜宿山寺
楼高 高百尺 摘星辰
危楼               想象
夜静 不敢语 惊天人
第2课时
《敕勒歌》
课时目标
1.认识“似、庐”等6个生字,会写“苍、茫”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敕勒歌》。
3.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高远辽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情境导入,走进意境
1.视频出示草原风光,配上背景音乐《天堂》。
2.引导交流:你能用一两句话描述看到的景色吗?(天真蓝,草原真辽阔,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啊!)
3.教师介绍: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北方草原上有一个游牧民族叫敕勒族,他们以草原为家,以放牧为生。我们今天要学的《敕勒歌》是他们民族的一首民歌,也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它给我们描绘了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
4.板书诗题“敕勒歌”,齐读。
【设计意图】从草原风光导入新课,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之阔、物产之丰,为后面学习诗歌奠定感情基础。同时作品的简要介绍,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板块二 初读古诗,感知意境
1.读诗歌。
(1)自由读:自读古诗,圈画出诗中的6个生字,读准字音。
(2)合作读:同桌互读古诗,一人读,一人听,听字音是否读正确,诗句是否读通顺,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示范读: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说说听出了怎样的节奏。(出示课件)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指名读:学生练读后,指名朗读。(相机纠正字音和停顿)
①强调易错字音:“似、苍”读平舌音,“庐、笼”读边音。
②见:读“xiàn”,教师引导学生看注释,简单了解古代没有“现”,“见”就是“现”,在这里是“出现、显露”的意思,不读“jiàn”。
③教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注意读好停顿。
(5)齐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
2.知大意。
(1)再读诗文: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圆圈圈画出来。
(2)古诗填空,相机理解词语。
敕勒( 川 ),( 阴山 )下,天似( 穹庐 ),( 笼盖 )四野。
天( 苍苍 ),野( 茫茫 ),风吹草低( 见 )牛羊。
(3)相机理解和识记字词。
①川:平地。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
②阴山:山脉的名称,敕勒族牧民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阴”的反义词为“阳”。
③穹庐:圆圆的毡帐大屋顶。(出示图片)你能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庐”吗?
④“笼盖”的近义词是什么?(笼罩)这个词你们会用什么方法来识记?(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记,如做手势等)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多形式的朗读,更便于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同时,读中识字、释义,为诗歌的理解扫清了障碍。
板块三 文图结合,感悟意境
1.学习第1、2行诗句。
(1)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果让你来画“敕勒川”与“阴山”的位置,你会怎么画?(紧扣“下”一词)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想象理解,体会情感。
①你能给“似”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吗?
似:好像、像、如。天似穹庐,或天像穹庐、天如穹庐。
②“似”是个多音字,它的另一个读音为“shì”,组词:似的。
③结合“穹庐”的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天空像牧民们居住的圆圆的毡帐大屋顶,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④体会情感:敕勒族人用自己最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天空,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他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3)指导朗读:让学生做手势模仿穹庐笼盖四野的样子,带上动作读,体会大草原的辽阔。
2.学习第3、4行诗。
(1)体会“天苍苍,野茫茫”。
①(课件出示草原图)提问:你会想到课本上的哪一句诗?(天苍苍,野茫茫)
理解:天苍苍指天蓝蓝的,晴空万里。野茫茫指草原无边无际。
②识记“苍、茫”。
发现特点:2个字都是草字头、上下结构。
注意要点:“苍”下面是“仓”不是“仑”;“茫”要注意“氵”一定被“艹”覆盖住。
同音字的区分:“茫”与“忙”“芒”的辨析组词。
③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复现“苍、茫”,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的不同含义。
天苍苍——天空蓝蓝的。     野茫茫——原野无边无际。
白发苍苍——头发白白的。 大海茫茫——大海无边无际。
松柏苍苍——松柏绿绿的。 云海茫茫——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2)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
①和同桌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②你从表示动作的词中感受到什么?(草很高,很茂盛,牛羊成群,草原很富饶)
③引导学生感受这句话的灵动之美。“吹、低、见”让安静的画面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3.配乐,让学生闭眼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中描绘的美景。
【设计意图】“随文识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利用词语复现的方式强化生字字形的识记,并理解字义。学生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从而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到敕勒族牧民的自豪。
板块四 书写指导,升华意境
1.观察汉字,指导书写。
(1)分类书写“阴、似、野、苍、茫”。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野。
上下结构的字:苍、茫。
(2)多样书写。
①教师范写“苍、茫”,引导学生观察:“艹”窄、扁,两个字高度相同。“苍”的“人”宽、大,横折钩的钩在竖中线上,竖弯钩不出捺的范围。“茫”注意点的位置,竖折的竖段在竖中线上。
②同桌交流“野”的书写。尤其注意“里”最后一笔横变为提。
③学生独立书写“阴、似”。
(3)集体点评:展示优秀书写;出示问题个例,纠正;学生再次练写。
2.播放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对照板书,分男女生诵读古诗,进一步感受草原的美,体会敕勒族牧民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设计意图】抓有联系的“苍、茫”两个字加以指导,放手让同桌交流“野”字的书写,独立书写“阴、似”两个字,根据“指导一扶一放”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最后的诵读,既是对诗文理解的一种检查,更升华了古诗的意境。
板书设计
敕勒歌
作业设计
完成对应课时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