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教案【学科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意义。2.历史理解:了解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通过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3.史料实证:运用考古史料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4.家国情怀:认识我国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了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中国的原始居民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而产生崇敬之情,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师:同学们,观察两幅图片,说说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左边图为采集渔猎,右边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师:是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能否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生:不能,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新课讲授】师生探究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一、农作物种植1.师:距今约20000年,我国先民开始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0000年,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展示图片3.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农作物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4.展示图片和材料5.根据图片和材料,我大家能获取那些信息?6.生:略7.师:通过材料,我们能把握住以下几点:一、中国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的稻、粟和黍;二、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粟和黍为主。二、农业发展的标志师:农业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我们从图片中能获取哪些信息呢?展示图片生:略师:在图片中,我们看到有固定的房屋,饲养家畜,种植农作物、使用骨耜和磨制石器,并且已经开始制作陶器,这说明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三、农作物发展的意义1.展示图片2.师:同学们可以看一下,有关陶器的信息。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刚好印证了生产工具的不断发展,对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原而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探究: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的分布特点展示图片2.师:观察地图,你能归纳出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的分布特点吗?3.生:略4师:根据地图信息,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分布范围广,数量众多,主要沿河流(水源)分布,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那这些遗址又为什么会集中分布在河流区域呢?生:略师:那是因为河流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有利于原始农业的发展。过渡: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出现南北两大农业体系,基本是南稻北粟的并立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大发展的区域,河姆渡遗址是其主要代表,而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一处重要遗址——半坡遗址,则是种植粟的重要地区。接下来我们分别了解这两处重要遗址的相关信息。师生探究二:稻作农业的繁荣河姆渡遗址1.展示图片2.师:阅读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和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3.合作讨论: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有何特点及意义?他们为何要这样建造房屋?4.展示图片:5.生:略6.教师:他们居住的房屋属于干栏式建筑(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这种建筑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7.展示图片8.师:他们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我们一一来看。9.展示图片10.师:已能种植水稻,并有余粮储存11.展示图片12.师:用骨耜翻土耕作13.展示图片14.师:人工饲养家畜15.展示图片16.师:图中的出土文物说明什么?17.生:略18.师:这些文物说明河姆渡居民已经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懂得使用天然漆.知识拓展:舞阳贾湖遗址展示图片师生探究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一)、半坡遗址图片展示:师:阅读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和时间。地点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址。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完善下列表格内容,了解半坡人的相关信息?展示图片和表格内容,师生合作完成师:前面部分,我们学习河姆渡遗址知道,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种植水稻;而半坡人则居住在半穴式房屋里,种植粟和黍,导致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房屋建筑,粮食种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展示图片和问题)生:略师:这些差异主要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半坡地区地处北方,冬天寒冷干燥,风沙大,需要半地穴式房屋防沙保暖。粟是一种非常耐旱的植物,这些都非常符合北方的自然条件。 河姆渡居民地处南方,气候湿润,温暖多雨,地势低洼需要建立干栏式房屋远离地面,防潮通风。且适宜水稻种植。知识拓展(图片展示):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青台遗址出土丝织品残片师:这些出土文物表明仰韶先民已经能够养蚕缫丝。过渡:仰韶文化时期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发现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仰韶文化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距今约6000年的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那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阶级分化的呢?、大汶口文化展示图片:师:下列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生:略师:材料表明新石器晚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私有制产生,社会阶级分化已相当明显。山东滕州岗上遗址最早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那接下来我们简单了解下大汶口文化的相关信息。展示图片6.师:阅读材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大汶口文化的地点和时间。生活地点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距今约5000年前后,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已学会制作黑陶和白陶。表明社会生产力达到较高水平。7.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请同学们回顾知识,将表格补充完整。【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时代居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通过学习大家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居民是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他们的居住房屋分别是干栏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