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六上2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3.依托语言,展开想象,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之美,领略知音文化。
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进第七单元——艺术之美。说到艺术,你会想到什么?(音乐、绘画、书法、手工品、舞蹈……)
是的,你们刚才说的都是我们平时喜闻乐见的艺术表达形式。你们知道吗,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深厚的艺术底蕴,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史,也是五千年的艺术发展史,这其间我们创造了无数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表达形式。
2.大家看——这是什么?(ppt 出示古琴)
预设:古琴
师介绍:中国的传统乐器古琴,又称瑶琴、玉琴,古籍记载,伏羲创造了琴,大舜定琴为五弦,你们知道是哪五根琴弦分别代表什么吗?(师提示:据说这五根弦与五行有关)
那它们弹奏出来的声音又是哪五音呢?(宫商角徵羽)
师:厉害,之前有积累,随时能运用,这才是学通了。
3.我们再来看看这古琴,你会发现它不仅仅只有五根弦,而是——七弦。
师:这是因为后来的周文王增了一弦,武王又增了一弦,这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七弦琴。
4.琴,作为中国古代“四艺”之首,是古代文人必不可少的艺术修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古琴有关。
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读好文言文,理解文中意】
1.齐读课题《伯牙鼓琴》。
2.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学,谁来说说这篇古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呢?
师板书:伯牙 锺子期
3.谁来介绍一下这两个人物呢?
(先指名说,后出示伯牙身份介绍:伯牙,春秋战国时晋国上大夫,著名的琴师,被尊为“琴仙”;再出示子期身份:山中樵夫)
知道了身份,我们再来读一读题目,伯牙可是“琴仙”哦——
4.理解课题中的“鼓”,鼓琴就是弹琴。《诗经 小雅》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古人说鼓琴,更文雅,也更有力量,带着这种力量再读课题。
5.《伯牙鼓琴》是《文言文二则》中的一篇,要想学好文言文,一定要先读好文言文。
(一)第一层次读
1.打开课本,结合注音,把课文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读完生评价,师随机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再指名读)
3.指名读课文,生评价。
4.全班齐读。
(二)第二层次读
1.课前,同学们通过自学已经尝试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那么,在你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呢,我们来交流一下。
2.学生不懂的词句,提出来共同解答。
3.尝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一听,等会我们采取同桌推荐的方式来讲故事。
4.同桌推荐讲故事。(生评价哪些地方没讲明白,引导学生讲明白。)
5.再指名讲故事。
6.带着理解,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二、探知音缘由,感艺术之美】
1.伯牙是著名琴师,子期是山中樵夫。子期真的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吗?
2.从哪看出子期听懂了?
3.交流汇报,出示句子:
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②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抓“方”“少选之间”,子期能够快速、准确地听懂伯牙的琴声;伯牙听到子期的赞叹声,又带着这种欣喜马上投入到弹奏中去。
(2)指导有层次地朗读。
一般人夸赞人弹琴弹得好:善哉!
懂音乐的人夸赞:善哉乎鼓琴,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若流水。
锺子期夸赞: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师生合作读(师读“鼓琴”,生读“听琴”,变换角色再读)
5.想象:在两人的“一鼓一听”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当伯牙的琴声中呈现巍峨的高山时,子期眼前便浮现出险峻蜿蜒的高山画面;当伯牙的琴声呈现滔滔江水时,子期眼前就出现了一望无际、奔腾不息的江河画面。
6.让我们融入想象,再读文字,尝试补空背诵:
7.小结:伯牙和子期两人一见如故,一个擅鼓琴,一个会欣赏,无需太多的言语,仅凭这美妙的琴音,便可达到心灵深处的沟通,这就是——知音。(师板书:知音)
【三、悟伯牙心志,叹知音情深】
1.子期读懂的不仅是伯牙的琴音,更是他的什么呢?文中有一个词体现出来了。(志,表示心志、情志,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师板书:(志)
2.伯牙的志向是什么呢?(链接关于“高山流水”意象的句子,生小组讨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高山仰止,景行[háng]行[xíng]止。
3.现在你知道伯牙的志向是什么了吗?(生交流)
伯牙寄情于山水之间,这是一种志存高远的生命境界。直到遇见子期,世上只有子期从伯牙的琴声里听懂他的志向,这种“懂得”就是知音。
4.知音是相互的,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志向,那伯牙是如何懂得锺子期的呢?
伯牙能通过琴声表达出锺子期的志向,原来他们是志趣相投之士,他们是志同道合之辈,志相同,心相通,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师补充板书:(志同)
5.中国有古话说,“知音可遇不可求”,带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欣喜之情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汤汤乎若流水”
6.知音难遇,相见恨晚,伯牙和子期彻夜长谈,第二天,他们在汉江边依依惜别,约定来年中秋再相会。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汉江边,他等来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配乐读结局)
7.指名读课文结局: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生读完谈感受,伯牙此时的心情,带着感受读结局。
8.伯牙作为著名琴师,为什么要破琴绝弦?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一个是“死”,一个是“绝”。锺子期之死是肉身之死,而伯牙呢?其实也死了,他的死,是精神之死,一个视音乐比他的生命还要珍贵的琴师,居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伯牙不仅仅是破琴谢知音,而是以死谢知音。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再齐读结局。
9.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伯牙心中的悲痛。同学们,这就是人生的大起大落,至喜至悲,从刚才的“人生得一知己”的欣喜,到现在“世上再无知音”的悲痛,作者通过短短的4句话,83个字,把如此复杂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能读好它吗?注意一个喜,一个悲,读——全文。
【四、知音存千古,赏文化内涵】
1.伯牙和子期的故事虽已过去2000多年,可是人们却不忍心让这一对知音消亡,于是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
2.读课后资料袋古诗,师引读:
当孟浩然隐居在山野之中,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时,他会说: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
当诗仙太白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颠簸,他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
锺期久已没[mò] ,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当王安石在经历了变法的种种阻碍,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知音时,他在心中大声呼告: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3.不只是在中国,知音文化也走向了世界。去年,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时,著名音乐家李蓬蓬老师就为马克龙先生演奏了古琴曲《流水》(播放视频),这是在向天下有识之士表达知音之情。
课堂总结:
同学们,知音文化传承千年到今天,知音难得,老师愿你们也能寻觅到自己的知音,那一定是一件最幸福的事,也愿你到那时还记得我们学过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故事——伯牙鼓琴。(尝试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 知音 锺子期
志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