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写景名篇,单元主题是“自然情怀”,单元导语建议“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者的文辞之美”。学习提示建议“重点学习作者如何写景,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自然地融入感情,以及如何通过比喻和通感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细致描绘一派幽静安宁的月下荷塘之景的散文佳作,作者在“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心境下对清华园里日日路过的荷塘进行了更为细腻的品赏,“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从而让读者产生了“惊异之感”。有评论认为,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点在于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求得逼真的艺术效果,而“真”字恰在于“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林非)。二、教学目标赏析作者描写荷塘月色景色的艺术手法,并体味在景物描写中氤氲而出的幽微感情。三、教学重难点梳理文章的感情线索,感受朱自清的情感变化;知人论世,探寻朱自清的精神世界。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因为日复一日让美景变得熟悉进而无味。也有人说,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因为同一处风景,你未必能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更由于心境的变化,熟悉的风景也会独有一番风味。散文《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作者在清华园里日日走过的,但是,作者仍然能对其进行别有滋味的观察与描摹,进而让这片“荷塘月色”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名胜”,也让我们读者可以通过文字去领略“名胜”之美。任务一:同样的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景,也会因人的心境不同而体会不同。荷塘月色之美景即“这一次”朱自清先生欣赏荷塘月色时此时此刻内心的外在体现。探究“这一次”作者欣赏荷塘月色时的心境特点。明确:“带上门出去”,“家”即是“围城”,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家庭的负担,也可理解为各种负担的隐喻;“路上只我一个人”,内心可以卸下防备;“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可以自由地欣赏,不受打扰和束缚;“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完全可以放下白天不得不背负的各种身份和责任,完全有别于白天的松弛心境;“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可以放松心情,放下防备,放下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欣赏眼前的风景。“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即将由放空自己的心境走出来,重新回到现实。任务二:赏析3-5段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描绘。问题1:文段一共用了多少个比喻句,请一一找到并赏析。明确:“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静态的荷叶像舞女的群,除了亭亭玉立之感外,能由“舞女”联想到裙的舞动之动态美。“(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和“星星”主要从色泽和光华上写荷花,“出浴的美人”又写出了荷花的洁白柔美动人,侧面写出了荷花沐浴在月光之中。“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一阵微风拂过,如“闪电”,划过荷叶,化静为动,写出了荷叶随风变化的样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流水”为喻体,本身就有动态美,“泻”字也起到了化静为动的作用,写出了月光倾泻的动态美。“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中洗过”,写出了朦胧的月光有一种奶白色而鲜明欲滴的实感,“青雾”写出了被月光包裹的荷叶、荷花远远望去,犹如一团青色的雾气轻柔。“纱”写出了月光的缥缈轻柔之感。“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落去柳叶的树干,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在月光的投射下,地上仅剩下峭楞楞的影子,如“鬼”有化实为虚之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月光下的树影,朦朦胧胧的样子,就如一团带着颜色的雾气。小结:11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色下荷叶、荷花及柳树的样子,作者观察细致,比喻别致,荷塘与月色交融,又各有特色。问题2:除了比喻之外,还使用了哪些修辞?明确:拟人:“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羞涩”形容荷花骨朵羞于开放和见人,待到成熟,一定能一饱眼福。“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没精打采”写出了月色下的路灯光越发昏暗,似乎缺乏生机,两者都符合现场景致的特点。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以听觉写嗅觉,别有风味。高楼的歌声飘渺不定,难以捉摸,而微风送过来的清香都是可闻而不可及。“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月光投在柳树与荷叶上,留下光与影子,生动有趣,本为视觉,作者却反其道而用之,将视觉变为听觉,更写出了月光之美和月光下的荷塘之美。小结:与比喻的作用不同,拟人让景物富有生气,让画面活起来了。通感,调动了不同感官,增加了想象的空间,起到了化无形为有形或化有形为无形的作用。问题3:除了修辞手法以外,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描写景物的手法?明确:“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写出了月光的动态美,虽然有动态的动作,但是仍然没有发出声音来,美景只能安静地欣赏了。“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浮”化静为动,写出了被月光包裹着的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态。“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字描绘出了动作之美,月光经由杨柳打下来地光影本是静态,经“画”的动作,便活起来了。“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欣赏荷塘月色本来是静谧的,但是此处荷塘里其他小动物已经发出了声音,更显得荷塘的寂静优雅,荷塘里发出的声音更衬托出作者静心欣赏后发出的惊讶之声。写荷花的美丽与写柳树的峭楞楞也是对比。小结:作者写景向来不满足于对客观景物作静止的描摹,他“若能将静态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欧游杂记》),作者除了生动而丰富的比喻、拟人和通感等修辞手法外,其他表现手法也能自如运用,信手拈来表现眼前的月下荷塘美景。任务三:思考作者在写景末了引用两首诗歌《采莲赋》《西洲曲》的意图。明确:(自由探讨)第一,由眼前的荷塘月色自然联想到作者在江南生活时看到的采莲子的景象,由采莲子进而想到诗歌;第二,不能被《采莲赋》中男女自由表达情意的句子所拘束思维,而要看到“自由”一词,可以不受束缚,或者说冲破束缚,说明作者内心有所困惑;第三,如文本所说,两首诗写了采莲嬉游的快乐场景,由作者在今晚能够放空自己,内心自然是舒畅自在的;第四,仅描绘自然之境,略显得单调,两首诗增添了荷塘月色的文化气息,更见意味。任务四:有人说,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白色恐怖笼罩,之前为中国前途呐喊、斗争的朱自清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躲进了古典文学之中,虽然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最终他还是选择暂时逃避这个办法。正是这种爱国主义者内心的挣扎导致了他的不安。历史学家吴晗也曾评价说,“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但是,他具有正义感,随着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奴役、压迫的加强,和向中国人民的武装挑衅、屠杀、镇压,他毕竟忍受不住了。”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对于欣赏文章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是否有帮助?明确:基本没有帮助。根据背景,可以了解作者心绪不宁的原因,但是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没有影响。除了社会背景影响下的内心纠结的因素外,作者一定还会遇着生活里其他的生活和经济因素,这些都是作者心绪不宁的影响因素,所以,影响并不大。课堂总结其实正如先生的名字一样,以自清自励,以佩弦自警。困境中不失其志保持清白,彷徨中不坠其心忧虑社会。而在本文中,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月纯洁无瑕,恰好反映了朱自清的内心追求。那荷塘上的月光和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正是他高贵人格的写照。板书设计荷塘月色独出家门 颇不宁静观菏赏月 赏景排忧返家所感 无法超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