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上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瀑、布、炉、烟、遥、川”等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等5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述的画面。4.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点品读“生”和“挂”,体会诗人用字的精妙。教学难点在品字品词中感受诗的画面之美、想象之美。教学过程板块一 :情境导入 认识作者1.揭示课题(1)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这样的美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小朋友再去看一看祖国的名山大川,我们要看的这座山叫庐山(出示图片,板书“庐山”)。(2)庐山云雾飘渺、风景优美(出示图片)。你知道其中最有名的是什么吗?(相机板书:瀑布)指名读,正音。(3)指导认识“瀑”,引入课题小朋友们看,“瀑”这个字就很有意思,左边是个三点水,右边是个?(暴),猜一猜,瀑布就是——(很大很急的水)。你看到了瀑布的样子,听到了瀑布的声音,你知道什么是瀑布吗?(从山崖上直流下来的特别大、特别急的水,从远处看像一块悬挂着的布匹。)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大诗人李白的脚步,一起去——望庐山瀑布。(补全课题后指读、齐读)【设计意图:理解题目的含义,读好课题。】2.认识诗人大家心中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朋友眼中的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诗人的自我评价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师:这样一个狂放不羁、仙风道骨、好入名山游的李白,他笔下的庐山瀑布会是什么样子呢?【设计意图:了解大家对诗人的评价,也就了解了李白的写作风格,帮助理解本诗。】板块二:读准古诗 感悟节奏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重点关注边音“炉、流”后鼻音“生”, 翘舌音:“照、川”。3.齐读。4.教师示范读:学生仔细听停顿的位置。5.多名学生模仿朗读(出示带节奏的古诗)。6.师生一起齐读。【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好古诗的节奏,读好古诗。】板块三:随文识字 品字析词赏诗境1.品读一、二句,随文识字,古诗作画(1)齐读: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读前两句诗,如果根据古诗作画,你觉得应该画上哪些景物?(香炉峰、峰顶升起的紫色烟雾、陡峭的崖壁、急速直下的瀑布)(2)随文识字“炉”。炉:形声字。单门为户,指人居住的地方,“炉”就是火居住的地方。组词:火炉 、锅炉、煤炉、微波炉 。出示图片香炉,诗中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 (为什么叫香炉峰:形状相似、烟气雾气水汽缭绕)(3)随文识字“烟”。烟是手持火而燃烧,冒出的烟从窗户飘散出去,本意是炊烟。烟云、烟消云散。紫烟(阳光下瀑布的水汽像紫色的烟雾)。【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好古诗的节奏,读好古诗。】(4)对比解诗:“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照香炉升紫烟”孩子们,李白为什么用这个“生”呢,“生”字让你想到了什么呢?有什么妙趣呢?(扩词、联想:生发、生长。好像是香炉峰生成的紫烟。)【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更容易发现“生”字用得妙。】(5)根据你的想象你能再描述一下这句话的画面吗?由这一句诗我们看到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6)带着你的画面再来读一下这句诗“日照/香炉/生紫烟”。指名读。(7)随文识字“遥”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是站在哪里看的?(远处)你是怎么知道的?(遥看)相机介绍“遥”。遥:形声字,距离的远近需要行走去感知,所以“遥”本义是远。遥看,站在远处看。这个“遥看”可以用课题中的一个字来说,就是——(望),(动作体验:刻意地、专心地、主动地)。(再读诗题)(8)指导书写“川”川: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流形,像一条弯弯的河流,本义是河流。组词:山川、名山大川、一马平川。前川(山川之间)。(田字格指导书写)【设计意图:通过字理认识生字,理解字意。】(9)联系生活,品味“挂”生活中,我们挂过什么?(挂毛巾、挂衣服、挂一幅画。学生读,教师做“挂”的动作,把平放的东西垂直放。)李白用了一个“挂”字,让你对庐山的瀑布有什么印象?(预设:远远地看眼前的瀑布,好像是一幅巨幅的白练悬挂在对面的山崖上。体会到瀑布的高、长、直、流水的急……)【设计意图:通过品味“挂”字,感受作者化动为静的场面。】我们一起来读出这样的画面。(男女生读、全班读)2.品读三、四两句过渡:小朋友们,刚才李白带着我们站在远处——望庐山瀑布。眼前有山有水,有白色的瀑布,有紫色的云烟,我们不仅看到了山水,还看到了山水的色彩。多么美丽的画面啊!接下来李白的目光由山聚焦到水上,到了瀑布上,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1)出示图片,这样的景象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形容?(飞流直下三千尺)(2)你最喜欢诗句中的哪个字?为什么?(抓“飞”和“直”。)“飞”可以看出庐山很高,瀑布冲下来的速度非常快。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所以是直直的。谁来读出这种感觉?(指名读)“直”和“挂”是呼应的。“飞”才有三千尺。(3)指导有感情地读。(4)体会“三千尺”的夸张手法“三千尺就是真的三千尺吗?(不是真的三千尺,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就是为了说明庐山的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体会后指名朗读,读出气势。齐读。【设计意图:通过对关键字的理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观、感受作者的夸张。】(5)体会“疑、落”。提问:看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李白想到了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什么是“落”?一年级就学过了。(从高处掉下来)瀑布是从哪里掉下来?(从天上掉下来)师: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疑”写出了李白面对这样壮观的景象,居然误以为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李白的诗,不止一次用到过“疑”这个字,你能想起哪一句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小结:李白就是这样一位特别善于联想的诗人,由床前的月光可以联想到地上的秋霜;由云中的月亮,可以想象到瑶台的铜镜;更可以将飞泻而下的瀑布想象成落下九天的银河,多么丰富、多么奇特的想象啊!难怪人们称他是——诗仙呢!带着感受朗读三四两行诗句。【设计意图:感受李白的写作风格,培养孩子积累内容的好习惯。】3.配乐朗读。(1)刚才,我们跟着大诗人李白去望庐山瀑布,先是站在远处看,后来我们又跟随他盯着瀑布看。还边看边想,现在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完整地来读一读这首诗。(2)指名2-3个学生朗读。(以评代讲:老师听出了你对庐山瀑布的喜爱;老师听出了你对瀑布的赞美……)(3)多美的瀑布啊?让我们把它记在自己的脑海中。配乐朗读。(4)带着画面指名背,齐背。板块四 背诵古诗1.师生看着板书有节奏地背诵古诗2.边想画面边背诵古诗【设计意图:根据板书想象画面,达到背诵古诗的目的。】板块五 指导书写写好“照”、“炉”、“烟”、“挂”、“川”和“直”。分析结构,教师示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课本上描一写一。学生书写作品展示,学生评价他写的好的地方。不规范字的修改。【设计意图:一看而写三观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发现被人写的好的地方,提升写字能力。】作业设计1.背一背:把《望庐山瀑布》背给身边的人听。2.读一读:推荐阅读《李白的传说》。课堂总结李白一生仗剑漫游,他的足迹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壮美的山河滋养了诗人的心灵,激发了他的诗性,成就了《望庐山瀑布》这首不朽的诗作!板书设计8.望庐山瀑布 照 炉夸张 想象教学反思1.读好古诗得找到停顿、找到节奏。虽然我平时也在教孩子们怎么有感情地朗读,但是孩子们自己背诗时没有对这首诗好好欣赏,读出来的是没有节奏、没有情感的。有韵律、有节奏地朗读会带动人的情感,能促进我们对作品的理解。遗憾的是课堂上我指导的不够充分。下了讲台我就反思,这块我可以带着孩子们一句一句读,多带几遍,孩子们就能找到韵律。跟着老师示范读就能有“依山尽”慢慢落下,“入海流”流的长、流的远的感觉,也更能清楚地发现古诗中的景物:白日、山、黄河、海。为下一步描述画面打好基础。2.观察课堂发现,如果将我的热情转移到学生的身上,用老师的热情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学习,热爱学习,让更多的孩子获得表达的机会,堂课的学习效果应该会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