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上科学丨第3-4章易错点集训(温州月考)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如图甲所示)是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轮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飞机在广阔天空中飞翔,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人们都可以使用仪器精准地测定出它的经纬度,从而确定其位置。材料二:乐清是全国著名的“中国低压电器之都,全国百强县位居12”。地理坐标大约是东经120.57°,北纬28.07°(如图乙所示)。(1)乙图中A点的经度是 。其中A、B、C、D、E五个点,位于北半球的点是 ,位于东半球的点 。(2)小明乘坐的飞机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确定某时刻的地理坐标刚好在D点,此时小明位于乐清的 方向。【答案】(1)140°E;AD;AB;(2)东北。【解答】解:(1)读图可知,乙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40°N ,140°E;B点的经纬度是40°S ,140°E;C点的经纬度是40°S ,140°W;D点的经纬度是40°N ,140°W;E点的经纬度是0°,170°E。其中A、B、C、D、E五个点,位于北半球的点是A、D,位于东半球的点是A、B。(2)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小明乘坐的飞机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确定某时刻的地理坐标刚好在D点,此时小明位于乐清的东北方向。练1.1(台州期中)读图及相关文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在a、b、c、d4条经纬线中相互平行的两条是 。(2)长度大致相等的两条是 。(3)A地的经纬度是 。【答案】(1)b、c;(2)a、d;(3)20°N ,110°E。【解答】解:(1)读图可得,在a、b、c、d四条经纬线中,相互平行的两条是b、c这两条纬线,其形状是圆圈。(2)长度相等的两条是a、d这两条经线,其形状是半圆形。(3)A地的经纬度是20°N ,110°E,该点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练1.2(金华月考)读下列四幅经纬网图。(1)四幅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2)阴影区域②位于③的 方位。【答案】(1)B;(2)东北。【解答】解:在经纬网上,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读图可知,①区域的经纬度范围为170°E﹣172°E,22°N﹣24°N;②区域的经纬度范围为30°E﹣32°E,30°N﹣32°N;③区域的经纬度范围为30°W﹣32°W,22°S﹣24°S;④区域的经纬度范围为170°W﹣172°W,32°S﹣34°S。(1)四幅图中的阴影部分所跨经纬度数相同,且①和③所处纬度相同,依据经纬线的特点,可判定,实际范围相同的是①和③。(2)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从经度看,阴影区域②位于③的东方;从纬度看,阴影区域②位于③的北方;因此,阴影区域②位于③的东北方。练1.3(温州模拟)读经纬网地图,回答问题:(1)A点的经度是 ,B点的纬度是 。(2)C点位于 (东、西)半球,D点的地理坐标为 。(3)A点位于C点的 方向。【答案】(1)135°E;30°N;(2)西;60°N ,45°W;(3)西南。【解答】解:(1)图中所示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该图所示的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度数差是45°,相邻两条纬线的度数差是30°,读图可得,A点的经度是135°E,B点的纬度是30°N。(2)C点的经度是180°,该点位于西半球,D点的地理坐标为60°N ,45°W。(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距离北极点越近,位置越偏北。读图可得,A点位于C点的西南方向。(绍兴期末)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同学们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他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覆盖在空的另一侧开口处,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如图所示)。(1)分析比较 两图,可以得出结论: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2)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3)如图戊所示可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圆筒的B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A端敞开。用它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仅减小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的大小和像的亮度变化情况是 。(4)拓展: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这些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 。【答案】(1)乙、丙;(2)倒立;(3)像变小,亮度变亮;(4)树叶缝隙到地面距离不等。【解答】解:(1)乙、丙两图,小孔形状不同,但是像的形状相同,所以小孔成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2)通过观察甲、乙、丙的像可知,小孔成像是倒立实像,这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3)当减小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小,因为通过小孔的光不变,所以屏上的像将变亮;(4)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其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树叶缝隙离地面的距离不同。练2.1(宁波期中)如图是研究光的传播规律的小实验:(1)图甲中,在空气中点上蚊香,发现激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得出光在气体中沿直线传播。图乙中,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牛奶,发现激光在水中的路径也是直线,得出光在液体中沿直线传播,在甲、乙两实验中点蚊香和加牛奶的目的均是为了 。(2)要得出“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普遍结论,还需要再做一个光在 中传播的实验。(填字母)A.酒精B.玻璃砖C.木块(3)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发现在玻璃缸中盛上清水,沿缸壁轻轻注入浓糖水,从侧壁水平照射激光,看到缸内光的路线呈弧线(如图丙所示),当搅拌缸中的水后,观察到光的路线呈直线,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 。【答案】(1)显示光路;(2)B;(3)同种均匀介质。【解答】解:(1)在甲、乙两实验中点蚊香和加牛奶的目的均是为了显示光路。(2)要得出“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普遍结论,已经做了光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的实验,还需要完成一个光在透明固体中的传播实验,所以再做光在玻璃砖中传播的实验,酒精是液体,木块不透光,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3)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同种均匀介质。练2.2(宁波期中)在探究“小孔成像”的实验中,一组同学相互配合做了以下实验,请你根据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现象回答问题:①如图2所示,找来5个同样的易拉罐,在每个罐的底部钻出大小不同的孔,制作了5个小孔成像仪器;②如图1所示,用一个“F”形状的发光器作为实验光源;③将光源和小孔成像器固定在光具座上,保持光源与小孔的距离不变,用5个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观测像的大小,并进行比较,记录的现象和表格如下(d表示小孔直径):孔径大小/mm 成像清晰度 亮度 像的大小1号 <1 很清晰 很暗 很小2号 1 比较清晰 比较暗 比较小3号 2 清晰 明亮 正常大小4号 3 模糊 比较亮 比较大5号 5 很模糊 很亮 很大由此得出结论:在光源与小孔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大,成的像越 (“清晰”或“模糊”)。因此在做小孔成像实验时,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清晰,应将易拉罐底部的孔钻的 一些(“大”或“小”)。(1)做完这组实验以后,有的同学想知道小孔成像时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做出以下猜想:猜想一:孔径的大小,孔径越大,像越大;猜想二:小孔与物体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小;猜想三:小孔与光屏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大。为了验证猜想二,必须控制 相同、 相同,改变 ,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 。实验过程中,小组的同学发现,随着光源距离小孔的距离越来越近,所成的像越来越 ,说明猜想二是 (“正确”或“错误”)的;(2)请你在图3中画出小孔成像的原理,并由此判断,小孔成像像的性质是 的 (“实像”或“虚像”)。【答案】模糊;小;(1)孔到光屏的距离;孔径的大小;孔到物体的距离;控制变量法;大;正确;(2)光路图见解答;倒立;实像。【解答】解:分析表格中所提到的孔的大小与所成像的清晰度的关系能看出,孔越小,像越清晰,孔越大,像越模糊,所以做小孔成像实验时,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清晰,应将易拉罐底部的孔钻的小一些;(1)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距离有关时,必须控制孔到光屏的距离不变,孔的大小不变,改变物体到孔的距离即可,该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根据下图的成像原理能看出,随着光源距离小孔的距离越来越近,所成的像越来越大,反之,距离小孔的距离越来越远,像越来越小,说明猜想二是正确的。(2)由于小孔成像是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形成的,所以光路图如下:由上图可得,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并且像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是实像;练2.3(宁波期中)小科为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在易拉罐的底部中心位置打了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将罐的顶部有拉环的这一个圆面剪去,用硬纸板制作了一个直径略小于易拉罐的圆筒,使易拉罐恰好能套在它的外面,在圆筒的一端包上如图乙的半透明的方格纸(格子与LED发光单元等大)并插入易拉罐中,如图甲所示。像距s/cm 4.0 6.0 8.0像的高度h/cm 2.0 3.0 4.0(1)小科应该将半透明的方格纸包在圆筒的 端(选填“A”或“B”)。(2)小科将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多次改变光屏的位置,记录下像距和像的高度如上表所示,则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3)相比较于烛焰,小科选用“F”形光源的好处是 。A.led发光体的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显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C.选用“H”形光源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4)小明开始实验时,眼睛从右侧看过去,无论怎样调节易拉罐与光源之间的距离,屏上都看不到光源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是: 。A.小孔扎成了三角形B.小孔扎成了正方形C.小孔太大D.小孔太小(5)要想使像更亮一些,半透明薄膜应 (选填“靠近”或“远离”)小孔。(6)小明无意间在易拉罐底部不同位置戳了两个小孔,用它来观察蜡烛,则半透明膜上会 。A.只会出现一个像B.在不同的位置出现两个像C.出现两个重合的像【答案】(1)A;(2)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h和像距s成正比;(3)AB;(4)C;(5)靠近;(6)B。【解答】解:(1)实验中,半透明薄纸相当于光屏,为了使成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半透明的薄纸应该放在圆筒的A端,B端周围环境太亮,看不清像;(2)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即物距一定,研究像的高度h和像距s的关系,要物高一定,由图象可得出的结论是: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h和像距s成正比;(3)A、蜡烛换成LED灯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故A正确;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故B正确;C、选用“H”形光源不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不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故C错误。故选:AB;(4)小孔太大时,烛焰不能通过小孔成像,所以无论怎样调节易拉罐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屏上都看不到烛焰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是小孔太大,故C符合题意;故选:C;(5)要想使像更亮一些,像应小些,所以半透明纸应靠近小孔;(6)小明无意间在易拉罐底部不同位置戳了两个小孔,用它来观察蜡烛,则半透明膜上会出现两个像,故选:B。(宁波期中)如图所示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当火车头距离桥头150m处鸣笛,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按330m/s计算)(1)计算火车的速度;(2)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答案】(1)火车的速度为30m/s;(2)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为750m【解答】解:(1)火车的速度:v车30m/s;(2)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v声t=330m/s×5s=1650m,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2s=s声﹣s车,所以s750m。答:(1)火车的速度为30m/s;(2)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为750m。如图,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其正前方有一固定的超声波测速装置。该装置每隔1s发射一束超声波脉冲信号,每个脉冲信号持续时间极短,超声波遇到轿车后立即返回,返回信号被超声波测速装置接收,经过计算机处理自动计算出车速。如图是该测速装置连续发射和接收两次信号的波形图。已知发射第二个脉冲信号时第一个脉冲信号已被接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图像获得的信息计算:(1)第一个脉冲信号和轿车相遇时,轿车距测速装置有多远?(2)轿车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多少?(3)该轿车车速为多少?(保留一位小数)【答案】(1)第一个脉冲信号和轿车相遇时,轿车距测速装置的距离为85m;(2)轿车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3)该轿车车速为37.8m/s。【解答】解:(1)由图知,测速装置第一次发出、接收脉冲信号用的时间为0.5s,则测速装置发出的脉冲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装置所用时间:t10.5s=0.25s,第一个脉冲信号和轿车相遇时轿车到测速装置的距离:s1=v声t1=340m/s×0.25s=85m;(2)由图知,测速装置第二次发出、接收脉冲信号用的时间为0.3s,则测速装置发出的脉冲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装置所用时间:t20.3s=0.15s,由v=得第二个脉冲信号和轿车相遇时轿车到测速装置的距离:s2=v声t2=340m/s×0.15s=51m;轿车在两次与脉冲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的距离:s′=s2﹣s1=85m﹣51m=34m,由图知,轿车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t′=1.15s﹣0.25s=0.9s;(3)轿车行驶速度:v车37.8m/s。答:(1)第一个脉冲信号和轿车相遇时,轿车距测速装置的距离为85m;(2)轿车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3)该轿车车速为37.8m/s。(丽水期中)高速公路上常用超声波测速仪来测量汽车速度。某次检测时,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超声波返回信号,用时0.4s,如图所示。第二次发出到接收到返回信号用时0.3s,两次发出信号时间间隔是1s。(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求:(1)被测汽车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汽车到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s1是多少?(2)被测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距离差s3是多少?(3)被测汽车的速度是多大?(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答案】(1)被测汽车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汽车到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s1是68m;(2)被测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距离差s3是17m;(3)被测汽车的速度是17.9m/s。【解答】解:(1)超声波第一次传到汽车用的时间t10.4s=0.2s,根据v知,汽车到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s1=v声t1=340m/s×0.2s=68m;(2)超声波第二次传到汽车用的时间t20.3s=0.15s,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15s=51m;因此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距离差:s3=s1﹣s2=68m﹣51m=17m;(3)行驶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车=Δt1s﹣0.2s+0.15s=0.95s,所以汽车的速度v17.9m/s。答:(1)被测汽车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汽车到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s1是68m;(2)被测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距离差s3是17m;(3)被测汽车的速度是17.9m/s。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上科学丨第3-4章易错点集训(温州月考)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如图甲所示)是我国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轮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飞机在广阔天空中飞翔,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人们都可以使用仪器精准地测定出它的经纬度,从而确定其位置。材料二:乐清是全国著名的“中国低压电器之都,全国百强县位居12”。地理坐标大约是东经120.57°,北纬28.07°(如图乙所示)。(1)乙图中A点的经度是 。其中A、B、C、D、E五个点,位于北半球的点是 ,位于东半球的点 。(2)小明乘坐的飞机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确定某时刻的地理坐标刚好在D点,此时小明位于乐清的 方向。练1.1读图及相关文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在a、b、c、d4条经纬线中相互平行的两条是 。(2)长度大致相等的两条是 。(3)A地的经纬度是 。练1.2读下列四幅经纬网图。(1)四幅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2)阴影区域②位于③的 方位。练1.3读经纬网地图,回答问题:(1)A点的经度是 ,B点的纬度是 。(2)C点位于 (东、西)半球,D点的地理坐标为 。(3)A点位于C点的 方向。(绍兴期末)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同学们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他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覆盖在空的另一侧开口处,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如图所示)。(1)分析比较 两图,可以得出结论: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2)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3)如图戊所示可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圆筒的B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A端敞开。用它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仅减小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的大小和像的亮度变化情况是 。(4)拓展: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这些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 。练2.1如图是研究光的传播规律的小实验:(1)图甲中,在空气中点上蚊香,发现激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得出光在气体中沿直线传播。图乙中,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牛奶,发现激光在水中的路径也是直线,得出光在液体中沿直线传播,在甲、乙两实验中点蚊香和加牛奶的目的均是为了 。(2)要得出“光在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普遍结论,还需要再做一个光在 中传播的实验。(填字母)A.酒精 B.玻璃砖 C.木块(3)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发现在玻璃缸中盛上清水,沿缸壁轻轻注入浓糖水,从侧壁水平照射激光,看到缸内光的路线呈弧线(如图丙所示),当搅拌缸中的水后,观察到光的路线呈直线,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 。练2.2在探究“小孔成像”的实验中,一组同学相互配合做了以下实验,请你根据他们的实验过程和现象回答问题:①如图2所示,找来5个同样的易拉罐,在每个罐的底部钻出大小不同的孔,制作了5个小孔成像仪器;②如图1所示,用一个“F”形状的发光器作为实验光源;③将光源和小孔成像器固定在光具座上,保持光源与小孔的距离不变,用5个小孔成像仪器分别观测像的大小,并进行比较,记录的现象和表格如下(d表示小孔直径):孔径大小/mm 成像清晰度 亮度 像的大小1号 <1 很清晰 很暗 很小2号 1 比较清晰 比较暗 比较小3号 2 清晰 明亮 正常大小4号 3 模糊 比较亮 比较大5号 5 很模糊 很亮 很大由此得出结论:在光源与小孔距离一定时,小孔越大,成的像越 (“清晰”或“模糊”)。因此在做小孔成像实验时,为了使观察到的像更清晰,应将易拉罐底部的孔钻的 一些(“大”或“小”)。(1)做完这组实验以后,有的同学想知道小孔成像时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做出以下猜想:猜想一:孔径的大小,孔径越大,像越大;猜想二:小孔与物体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小;猜想三:小孔与光屏的距离,距离越长,像越大。为了验证猜想二,必须控制 相同、 相同,改变 ,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做 。实验过程中,小组的同学发现,随着光源距离小孔的距离越来越近,所成的像越来越 ,说明猜想二是 (“正确”或“错误”)的;(2)请你在图3中画出小孔成像的原理,并由此判断,小孔成像像的性质是 的 (“实像”或“虚像”)。练2.3小科为了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在易拉罐的底部中心位置打了一个直径约1mm的小孔,将罐的顶部有拉环的这一个圆面剪去,用硬纸板制作了一个直径略小于易拉罐的圆筒,使易拉罐恰好能套在它的外面,在圆筒的一端包上如图乙的半透明的方格纸(格子与LED发光单元等大)并插入易拉罐中,如图甲所示。像距s/cm 4.0 6.0 8.0像的高度h/cm 2.0 3.0 4.0(1)小科应该将半透明的方格纸包在圆筒的 端(选填“A”或“B”)。(2)小科将光源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多次改变光屏的位置,记录下像距和像的高度如上表所示,则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3)相比较于烛焰,小科选用“F”形光源的好处是 。A.led发光体的亮度更亮,成的像更明显B.选用“F”形光源更便于研究像和光源的正倒关系C.选用“H”形光源也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4)小明开始实验时,眼睛从右侧看过去,无论怎样调节易拉罐与光源之间的距离,屏上都看不到光源的像,而只能看到一片光亮,最有可能的是: 。A.小孔扎成了三角形 B.小孔扎成了正方形C.小孔太大 D.小孔太小(5)要想使像更亮一些,半透明薄膜应 (选填“靠近”或“远离”)小孔。(6)小明无意间在易拉罐底部不同位置戳了两个小孔,用它来观察蜡烛,则半透明膜上会 。A.只会出现一个像B.在不同的位置出现两个像C.出现两个重合的像如图所示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从山崖驶向大桥的过程中,当火车头距离桥头150m处鸣笛,鸣笛5s后火车头到达桥头,此时车头的司机听到来自山崖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按330m/s计算)(1)计算火车的速度;(2)鸣笛时,火车车头到山崖的距离。如图,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其正前方有一固定的超声波测速装置。该装置每隔1s发射一束超声波脉冲信号,每个脉冲信号持续时间极短,超声波遇到轿车后立即返回,返回信号被超声波测速装置接收,经过计算机处理自动计算出车速。如图是该测速装置连续发射和接收两次信号的波形图。已知发射第二个脉冲信号时第一个脉冲信号已被接收,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根据图像获得的信息计算:(1)第一个脉冲信号和轿车相遇时,轿车距测速装置有多远?(2)轿车收到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多少?(3)该轿车车速为多少?(保留一位小数)高速公路上常用超声波测速仪来测量汽车速度。某次检测时,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超声波返回信号,用时0.4s,如图所示。第二次发出到接收到返回信号用时0.3s,两次发出信号时间间隔是1s。(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求:(1)被测汽车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时,汽车到超声波测速仪的距离s1是多少?(2)被测汽车两次接收到超声波的距离差s3是多少?(3)被测汽车的速度是多大?(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上科学丨第3-4章易错点集训(学生版).docx 七上科学丨第3-4章易错点集训(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