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海南省文昌市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1.(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两种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化,穿越千年时空,终于在此相遇。以下两件展品共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 )A.多元一体 B.封闭保守 C.自成体系 D.连绵不断2.(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西周时期的用乐是以钟、磬、鼓为主的打击乐,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乐器因短促悦耳而活跃起来,起到“调民”“和民”作用的金石之乐渐遭废弃。这一变化体现了( )A.享乐主义四处蔓延 B.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C.分封制度的崩溃 D.统治者的腐朽生活3.(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南朝时期,多由士族担任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 多由庶族担任、负责传宣诏命的中书舍人受到重用,“既总重权,势倾天下”。这一设计( )A.基于强化皇权需要 B.意在防止政治腐败C.导致中枢权力失衡 D.淡化门第等级观念4.(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猛安谋克制度的特点是( )A.因时而变 B.沿袭汉制 C.兵农合一 D.南北分治5.(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郑和下西洋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一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体现了中国人的和平友善 B.彰显了朝贡体制的优越性C.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发展 D.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6.(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宣传民主共和 B.编译学习西学C.批判传统儒学 D.传播马克思主义7.(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下侧坐标图中,中间的Z曲线体现的是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进程 B.中国近代化探索历史进程C.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8.(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自中华民国的名称确定以后,帝制被抛入茅坑,便再也爬不起来了……无论帝制也罢,复辟也罢,都很快地塌台……”。这主要说明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推翻了传统封建专制制度C.促进了社会习俗变革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9.(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我军”是指( )A.湖北新军 B.工农红军 C.国民革命军 D.人民解放军10.(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 蒋介石于某次谈判期间的日记中记述说:“正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而彼要求编其28师之兵数。”蒋介石在日记中提及的这次“谈判”( )A.实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目标 B.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共识C.回应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D.避免了新的全面内战的爆发11.(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上中国倡导的方针( )A.标志我国外交走向成熟 B.成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C.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D.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政治解决12.(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从被动应付、一般性参与、主动参与到主导参与的过程,下列属于“主导参与”的表现有( )A.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针C.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D.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性事务13.(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该段文字出自于( )A.中共十七大报告 B.中共十八大报告C.中共十九大报告 D.中共二十大报告14.(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据考古发现,大麦、小麦最早出现在西亚,水稻、粟和大豆最早出现在南亚和中国,甘薯、玉米则最早出现在中南美洲。据此可知( )A.农业耕作推动了人类文明兴起 B.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C.农业是文明诞生最显著的标志 D.早期人类文明已出现农耕分工15.(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公元前9世纪,希腊人根据腓尼基字母表增加了元音字母。希腊字母又由厄脱鲁利亚人传给罗马人,形成拉丁字母。在腓尼基字母表上还分化出阿拉马字母,由此产生了阿拉伯字母。这表明A.欧亚文明间交流的历史悠久 B.腓尼基字母是文字的起源C.字母文字有利于学习使用 D.腓尼基文化水平世界领先16.(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条条大路通罗马"、"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些西方谚语可以转译为成语"殊途同归"、"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这些西方谚语的形成说明了( )A.罗马为加强中央集权修建了许多道路B.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C.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D.罗马帝国利用暴力征服维护奴隶制度17.(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中古时期西欧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自由”是市民阶层的合法身份,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身份,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这反映出( )A.农奴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 B.城市中人人都有自由的身份C.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的对峙 D.封建领主势力遭到空前削弱18.(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达天竺,并在此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其中“天竺”是指A.波斯帝国 B.德里苏丹国 C.笈多帝国 D.阿拉伯帝国19.(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新航路开辟后,中国逐渐开始感受到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配备着大炮的西欧殖民者的船舶也出现在中国的海面上,并对中国发动了侵略。以下哪一选项可以证明这一说法( )A.沙俄侵占雅克萨地区 B.倭寇进犯浙江台州C.葡萄牙进犯广东屯门岛 D.蒙古准噶尔在新疆发动叛乱20.(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2022年9月8日,96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她是目前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作为英国国王,伊丽莎白二世( )A.兼任英国的最高行政首脑和宗教领袖B.拥有提名内阁成员的权力C.能够授权议会多数派的领袖上台组阁D.拥有独立解散议会的权力21.(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某班同学准备办一期板报,搜集了以下图片,从中可知该板报的主题是( )A.世界文学名人 B.人类思想解放C.国际工人运动 D.近代科技发展22.(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不仅没有完全收回中国的主权,而且成为列强共同瓜分的对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国际秩序( )A.有明显的强权政治特征 B.强调"全体一致"的原则C.保证了战后的经济发展 D.实现了和平与安全目标23.(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抓住机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这一特色是( )A.现代化成就特别显著 B.积极促进国家间合作C.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排斥国际资本与市场24.(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1961年9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任罗斯托提出:美国的利益首先在于加强不结盟国家的独立,把他们的精力引向国内的发展,并引导他们同西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实际上反映了A.不结盟国家已倒向了美国 B.两极格局受到冲击C.美国已开始瓦解苏联阵营 D.美国的争霸重心出现转移25.(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某国际组织合作方式具有如下特点: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该组织是A.欧洲共同体 B.亚太经合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东南亚国家联盟26.(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2023年3月,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长期关系紧张、甚至几度断交的沙特和伊朗两国最终在北京实现和解,由此引发中东地区出现了一股“和解潮”。由此可知( )A.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日益下降B.一带一路战略在中东地区推进顺利C.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D.中东地区成功构建区域政治新秩序27.(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的重要时代,如图是该书内容的思维导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摘自《每日解读诗词<哈佛中国史6:大清>》(1)传统观点认为清朝是一个失败的王朝,该书则认为清朝是一个“成就斐然”的时代。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2)考量一个朝代的历史,你认为应坚持什么原则?28.(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洲的原始居民印第安人在长期的辛勤劳作过程中,培育了很多为美洲大陆所独有的粮食、瓜果和蔬菜……仅玉米就有七百多个品种,这是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随着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新旧大陆之间的物产得以交流。——摘编自木丁《哥伦布引起的物种交流—美洲农作物在中国》材料二从1980年杂交水稻首次走出国门以来,其稳定的增产潜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及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已将杂交水稻技术视为增产粮食、解决人类饥饿问题的首选技术。近年来,杂交水稻在国外年推广面积已达600万公顷,主要推广国家有印度、孟加拉国、越南、菲律宾、巴基斯坦、美国、印度尼西亚、缅甸、巴西及马达加斯加等。——摘编自袁隆平《杂交水稻国际推广实务》序材料三黑胡椒的历史和两家与罪恶的殖民主义有关的公司密不可分,即英国东印度公司及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而荷兰人将鸦片当作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生产胡椒的货款,也催生了祸害匪浅的鸦片贸易。所以伏尔泰说,自1500年后,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没有“未被血染红的”。英、荷两家东印度公司的对立长达两百年,要无止境地开发国外的资源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形塑了现代全球贸易的推力。胡椒与现代全球贸易起源的关联,反映在确定胡椒价格及分配其获利所需要的组织上,这促成了欧洲北部资本主义的兴起。——摘编自【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美洲与中国农作物对外传播的背景。(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胡椒的全球史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血泪史”。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据材料可知,两种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封闭保守的特征,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中华文明自成体系的特征无关,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相关信息,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答案】B【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农、商业发展【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享乐主义四处蔓延表述错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西周用乐是起到“调民”“和民”的金石之乐,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继承者衣食娱乐渐渐丰富,从而打击类乐器活跃起来,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崩溃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统治者的腐朽生活,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3.【答案】A【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南朝皇帝利用庶族地主打击门阀士族,故这一设计是基于强化皇权需要,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 专制体制下的官员腐败是无法避免的,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 士族担任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庶族担任的中枢舍人受到重用,是中枢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 士族担任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说明门第观念并未淡化,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门阀政治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4.【答案】C【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因时而变无关,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特有的制度,非沿袭汉制,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 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特征是兵农合一,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辽朝实行南北分治,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猛安谋克制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5.【答案】A【知识点】明朝的沿海危机【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践行了和平友善的外交思想,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没有提及其他体制与朝贡体制的比较,不能看出朝贡体制的优越性,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郑和下西洋与当地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但与题意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6.【答案】B【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抵御外侮,维护清朝统治,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儒学,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7.【答案】D【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及其影响【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进程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 Y曲线代表的是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可以判断出Z曲线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故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8.【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缺乏群众基础,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传统封建专制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习俗变革,与题意无关,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人们对于复辟帝制的行为是反对的,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9.【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民国十六年一月”可知,时间是1927年1月,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在进行北伐战争,由此可知,我军是指国民革命军,故C项正确。A项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军队,排除。B项是秋收起义后到国民大革命之前中共的军队,排除。D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考查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民国十六年一月”。国民大革命实现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10.【答案】C【知识点】重庆谈判【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重庆谈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重庆谈判并未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共识,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重庆谈判期间,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回应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1946年夏内战爆发,说明并未避免内战爆发,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重庆谈判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1.【答案】C【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走向成熟,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新中国代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赢得了与会各国的肯定,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政治解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万隆会议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2.【答案】C【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属于被动应付,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求同存异”外交方针属于一般性参与,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由中国倡导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体现了中国主导参与的过程,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性事务属于主动参与, 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3.【答案】D【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中共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中共十八大报告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 中共十九大报告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 据材料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故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中共二十大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4.【答案】A【知识点】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西亚、南亚和中国以及中南美洲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这些地方分别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说明农业耕作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兴起,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得出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 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 题干中未提及农耕分工,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5.【答案】A【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腓尼基字母和希腊字母、拉丁字母、阿拉马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之间都存在渊源,而这些字母是亚欧不同地区之间的字母,说明欧亚间交流的历史悠久,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腓尼基字母最早,是文字的起源,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的是字母之间的渊源和传承,没有体现其影响,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腓尼基文化世界领先,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6.【答案】B【知识点】罗马帝国【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条条大路通罗马”,“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些西方谚语,可以从文化角度看出,罗马帝国的扩张,同时也在向外扩张文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罗马修路的目的,排除A项;“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罗马帝国用什么方式来维护统治,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罗马及罗马帝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古代罗马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其罗马法不仅巩固了罗马的统治,对近代西方的法律也起到了借鉴作用。17.【答案】C【知识点】西欧的城市【解析】【分析】材料“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强调城市的自治属性,“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反映出封建领主无法限制住满一年零一天的农奴,这体现了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的矛盾与对峙,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农奴是城市的主要部分,排除A;只有住满一年零一天,才能获得市民身份,排除B;空前削弱过于夸张,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中世纪的欧洲,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18.【答案】C【知识点】中古时期的南亚(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波斯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的大帝国,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德里苏丹国是13~16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由于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天竺”是指笈多帝国,笈多王朝是中世纪印度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时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 阿拉伯帝国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东晋时期对外交流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9.【答案】C【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沙俄侵占雅克萨地区与题意无关,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倭寇进犯浙江台州与题意无关,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西欧殖民者的船舶”可知葡萄牙进犯中国符合这一要求,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 蒙古准噶尔在新疆发动叛乱与题意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0.【答案】C【知识点】英国责任内阁制【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英国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内阁成员由首相提名,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 英国国王授权议会多数派的领袖为首相并由首相组阁,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 国王不能独立解散议会,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1.【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复兴【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马克思不是文学名人,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三者都是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故该板报的主题是人类思想解放,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 但丁与国际工人运动无关,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 三者都与近代科技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但丁、马克思和陈独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2.【答案】A【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而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不仅没有完全收回中国的主权,而且成为列强共同瓜分的对象,体现了当时的国际秩序有明显的强权政治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全体一致”的原则,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一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23.【答案】C【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现代化成就特别显著”表述不准确,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积极促进国家间合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 新加坡、韩国作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利用国际资本和市场,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4.【答案】B【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不结盟国家当时并没有倒向美国,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中罗斯托建议美国政府支持不结盟国家的独立,并希望能够让不结盟国家与西方进行合作,这说明不结盟国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一定程度上使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美国开始瓦解苏联阵营的信息,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美国的争霸重心出现转移的相关信息,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两极格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5.【答案】B【知识点】经济全球化【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差异相对较大,因此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遭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差异相对较大,因此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遭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东南亚国家联盟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亚太经合组织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6.【答案】C【知识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沙伊两国在中方斡旋下和解并由此带动中东地区出现“和解潮”,这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与影响力的增强,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美国,而且美国长期介入中东事务,“影响力日益下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仅从沙伊和解和中东地区“和解潮”的出现不能判断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情况,B项错误;至今中东地区仍是世界上各种矛盾和冲突最激烈的地区,“成功构建区域政治新秩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活动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7.【答案】(1)清朝民众生活水平普遍高于西欧,整个社会发展也强于前代。表现在经济: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清朝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政治:政治制度有所创新,如设计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在西藏创立了许多新制度等。版图:版图有所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加强了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人口: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人口迅速增加,从1亿增长到4亿。文化:清朝的文化也有所发展,出现了总结性的著作《四库全书》等,文学方面,小说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尽管清代也有封建专制强化、社会发展缓慢的一面,但是整体上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朝代。(答出其中4点成就,言之有理即可)(2)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原则。(要求:所提原则合理,符合唯物史观,言之有理,答出一条即可)【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军机处;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解析】【分析】 (1)解题时依据材料中所列的要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民众生活水平普遍高于西欧,整个社会发展也强于前代,然后结合清朝时期的经济、政治、版图、人口、文化等方面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观点即可;(2)解题时需要结合所学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史实,从唯物史观,应当坚持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原则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王朝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8.【答案】(1)背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辛勤劳作培育出多种农作物;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物种跨区域的传播与交流。(任答2点)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杂交水稻高产优势;联合国对全球饥饿问题的重视。(任答2点)(2)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和全球贸易的发展;胡椒贸易也伴随着殖民扩张掠夺,打断了被掠夺地区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解析】【分析】(1)背景:美洲,依据材料“美洲的原始居民印第安人在长期的辛勤劳作过程中,培育了很多为美洲大陆所独有的粮食、瓜果和蔬菜”,得出古代印第安人辛勤劳作培育出多种农作物;依据材料“随着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新旧大陆之间的物产得以交流”,得出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得出国际贸易的发展,物种跨区域的传播与交流。中国,从改革开放的角度分析,得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依据材料“从1980年杂交水稻首次走出国门以来,其稳定的增产潜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及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得出杂交水稻高产优势;依据材料“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已将杂交水稻技术视为增产粮食、解决人类饥饿问题的首选技术”,得出联合国对全球饥饿问题的重视。(2)理解:经济史,依据材料“英、荷两家东印度公司的对立长达两百年,要无止境地开发国外的资源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形塑了现代全球贸易的推力。胡椒与现代全球贸易起源的关联,反映在确定胡椒价格及分配其获利所需要的组织上,这促成了欧洲北部资本主义的兴起”,得出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和全球贸易的发展。血泪史,依据材料“而荷兰人将鸦片当作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生产胡椒的货款,也催生了祸害匪浅的鸦片贸易”,结合所学得出胡椒贸易也伴随着殖民扩张掠夺,打断了被掠夺地区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美洲与中国农作物对外传播的背景,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 / 1海南省文昌市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1.(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两种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化,穿越千年时空,终于在此相遇。以下两件展品共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 )A.多元一体 B.封闭保守 C.自成体系 D.连绵不断【答案】A【知识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据材料可知,两种同一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封闭保守的特征,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中华文明自成体系的特征无关,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相关信息,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西周时期的用乐是以钟、磬、鼓为主的打击乐,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乐器因短促悦耳而活跃起来,起到“调民”“和民”作用的金石之乐渐遭废弃。这一变化体现了( )A.享乐主义四处蔓延 B.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C.分封制度的崩溃 D.统治者的腐朽生活【答案】B【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农、商业发展【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享乐主义四处蔓延表述错误,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西周用乐是起到“调民”“和民”的金石之乐,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继承者衣食娱乐渐渐丰富,从而打击类乐器活跃起来,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崩溃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统治者的腐朽生活,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3.(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南朝时期,多由士族担任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 多由庶族担任、负责传宣诏命的中书舍人受到重用,“既总重权,势倾天下”。这一设计( )A.基于强化皇权需要 B.意在防止政治腐败C.导致中枢权力失衡 D.淡化门第等级观念【答案】A【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南朝皇帝利用庶族地主打击门阀士族,故这一设计是基于强化皇权需要,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 专制体制下的官员腐败是无法避免的,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 士族担任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庶族担任的中枢舍人受到重用,是中枢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 士族担任的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说明门第观念并未淡化,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门阀政治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4.(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其成员平时在各自部落内从事狩猎、捕鱼劳动,一遇战争,青壮年便应征召去打仗,并自备武器、军马和粮草。据此可知,猛安谋克制度的特点是( )A.因时而变 B.沿袭汉制 C.兵农合一 D.南北分治【答案】C【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因时而变无关,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特有的制度,非沿袭汉制,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 猛安谋克制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特征是兵农合一,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辽朝实行南北分治,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猛安谋克制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5.(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郑和下西洋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一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体现了中国人的和平友善 B.彰显了朝贡体制的优越性C.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发展 D.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答案】A【知识点】明朝的沿海危机【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郑和下西洋践行了和平友善的外交思想,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没有提及其他体制与朝贡体制的比较,不能看出朝贡体制的优越性,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郑和下西洋与当地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但与题意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6.(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宣传民主共和 B.编译学习西学C.批判传统儒学 D.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B【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共和思想,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抵御外侮,维护清朝统治,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儒学,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7.(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下侧坐标图中,中间的Z曲线体现的是A.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进程 B.中国近代化探索历史进程C.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答案】D【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危害;鸦片战争及其影响【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进程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 Y曲线代表的是近代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可以判断出Z曲线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故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8.(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自中华民国的名称确定以后,帝制被抛入茅坑,便再也爬不起来了……无论帝制也罢,复辟也罢,都很快地塌台……”。这主要说明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推翻了传统封建专制制度C.促进了社会习俗变革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D【知识点】辛亥革命及其意义【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缺乏群众基础,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推翻了传统封建专制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习俗变革,与题意无关,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人们对于复辟帝制的行为是反对的,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9.(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我军”是指( )A.湖北新军 B.工农红军 C.国民革命军 D.人民解放军【答案】C【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民国十六年一月”可知,时间是1927年1月,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在进行北伐战争,由此可知,我军是指国民革命军,故C项正确。A项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军队,排除。B项是秋收起义后到国民大革命之前中共的军队,排除。D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考查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民国十六年一月”。国民大革命实现了国共的第一次合作,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10.(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 蒋介石于某次谈判期间的日记中记述说:“正午约毛泽东谈话半小时,余示以至诚与大公,允其所有困难无不为之解决,而彼要求编其28师之兵数。”蒋介石在日记中提及的这次“谈判”( )A.实现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目标 B.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共识C.回应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D.避免了新的全面内战的爆发【答案】C【知识点】重庆谈判【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重庆谈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重庆谈判并未达成建立联合政府的共识,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重庆谈判期间,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回应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1946年夏内战爆发,说明并未避免内战爆发,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重庆谈判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1.(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这次会议上中国倡导的方针( )A.标志我国外交走向成熟 B.成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C.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D.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政治解决【答案】C【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我国外交走向成熟,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新中国代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赢得了与会各国的肯定,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政治解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万隆会议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2.(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从被动应付、一般性参与、主动参与到主导参与的过程,下列属于“主导参与”的表现有( )A.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针C.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D.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性事务【答案】C【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属于被动应付,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求同存异”外交方针属于一般性参与,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由中国倡导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体现了中国主导参与的过程,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性事务属于主动参与, 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3.(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该段文字出自于( )A.中共十七大报告 B.中共十八大报告C.中共十九大报告 D.中共二十大报告【答案】D【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中共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中共十八大报告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 中共十九大报告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 据材料可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故D正确;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中共二十大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4.(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据考古发现,大麦、小麦最早出现在西亚,水稻、粟和大豆最早出现在南亚和中国,甘薯、玉米则最早出现在中南美洲。据此可知( )A.农业耕作推动了人类文明兴起 B.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C.农业是文明诞生最显著的标志 D.早期人类文明已出现农耕分工【答案】A【知识点】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西亚、南亚和中国以及中南美洲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这些地方分别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说明农业耕作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兴起,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得出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 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 题干中未提及农耕分工,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古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5.(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公元前9世纪,希腊人根据腓尼基字母表增加了元音字母。希腊字母又由厄脱鲁利亚人传给罗马人,形成拉丁字母。在腓尼基字母表上还分化出阿拉马字母,由此产生了阿拉伯字母。这表明A.欧亚文明间交流的历史悠久 B.腓尼基字母是文字的起源C.字母文字有利于学习使用 D.腓尼基文化水平世界领先【答案】A【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腓尼基字母和希腊字母、拉丁字母、阿拉马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之间都存在渊源,而这些字母是亚欧不同地区之间的字母,说明欧亚间交流的历史悠久,故A正确;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腓尼基字母最早,是文字的起源,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的是字母之间的渊源和传承,没有体现其影响,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腓尼基文化世界领先,排除D;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6.(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条条大路通罗马"、"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些西方谚语可以转译为成语"殊途同归"、"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这些西方谚语的形成说明了( )A.罗马为加强中央集权修建了许多道路B.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C.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D.罗马帝国利用暴力征服维护奴隶制度【答案】B【知识点】罗马帝国【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条条大路通罗马”,“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些西方谚语,可以从文化角度看出,罗马帝国的扩张,同时也在向外扩张文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罗马修路的目的,排除A项;“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不能得出罗马帝国用什么方式来维护统治,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古代罗马及罗马帝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古代罗马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其罗马法不仅巩固了罗马的统治,对近代西方的法律也起到了借鉴作用。17.(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中古时期西欧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自由”是市民阶层的合法身份,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身份,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这反映出( )A.农奴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 B.城市中人人都有自由的身份C.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的对峙 D.封建领主势力遭到空前削弱【答案】C【知识点】西欧的城市【解析】【分析】材料“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强调城市的自治属性,“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反映出封建领主无法限制住满一年零一天的农奴,这体现了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的矛盾与对峙,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农奴是城市的主要部分,排除A;只有住满一年零一天,才能获得市民身份,排除B;空前削弱过于夸张,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了中世纪的欧洲,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18.(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东晋时期的高僧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达天竺,并在此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其中“天竺”是指A.波斯帝国 B.德里苏丹国 C.笈多帝国 D.阿拉伯帝国【答案】C【知识点】中古时期的南亚(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波斯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洲、非洲和欧洲三大洲的大帝国,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德里苏丹国是13~16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统治北印度的伊斯兰教区域性封建国家的统称,由于先后有5个王朝在德里进行过统治,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天竺”是指笈多帝国,笈多王朝是中世纪印度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时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 阿拉伯帝国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东晋时期对外交流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9.(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新航路开辟后,中国逐渐开始感受到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配备着大炮的西欧殖民者的船舶也出现在中国的海面上,并对中国发动了侵略。以下哪一选项可以证明这一说法( )A.沙俄侵占雅克萨地区 B.倭寇进犯浙江台州C.葡萄牙进犯广东屯门岛 D.蒙古准噶尔在新疆发动叛乱【答案】C【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沙俄侵占雅克萨地区与题意无关,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倭寇进犯浙江台州与题意无关,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西欧殖民者的船舶”可知葡萄牙进犯中国符合这一要求,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 蒙古准噶尔在新疆发动叛乱与题意无关,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早期殖民扩张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0.(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2022年9月8日,96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逝世,她是目前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作为英国国王,伊丽莎白二世( )A.兼任英国的最高行政首脑和宗教领袖B.拥有提名内阁成员的权力C.能够授权议会多数派的领袖上台组阁D.拥有独立解散议会的权力【答案】C【知识点】英国责任内阁制【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英国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内阁成员由首相提名,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 英国国王授权议会多数派的领袖为首相并由首相组阁,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 国王不能独立解散议会,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1.(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某班同学准备办一期板报,搜集了以下图片,从中可知该板报的主题是( )A.世界文学名人 B.人类思想解放C.国际工人运动 D.近代科技发展【答案】B【知识点】新文化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复兴【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马克思不是文学名人,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但丁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之一;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三者都是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故该板报的主题是人类思想解放,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 但丁与国际工人运动无关,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 三者都与近代科技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但丁、马克思和陈独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2.(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不仅没有完全收回中国的主权,而且成为列强共同瓜分的对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国际秩序( )A.有明显的强权政治特征 B.强调"全体一致"的原则C.保证了战后的经济发展 D.实现了和平与安全目标【答案】A【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体系。而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不仅没有完全收回中国的主权,而且成为列强共同瓜分的对象,体现了当时的国际秩序有明显的强权政治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全体一致”的原则,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一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23.(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作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抓住机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这一特色是( )A.现代化成就特别显著 B.积极促进国家间合作C.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排斥国际资本与市场【答案】C【知识点】发展中国家的成就【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现代化成就特别显著”表述不准确,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积极促进国家间合作”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C、结合所学知识,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故C正确;D、结合所学知识, 新加坡、韩国作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利用国际资本和市场,排除D;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4.(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1961年9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主任罗斯托提出:美国的利益首先在于加强不结盟国家的独立,把他们的精力引向国内的发展,并引导他们同西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实际上反映了A.不结盟国家已倒向了美国 B.两极格局受到冲击C.美国已开始瓦解苏联阵营 D.美国的争霸重心出现转移【答案】B【知识点】多极力量的成长【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不结盟国家当时并没有倒向美国,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 材料中罗斯托建议美国政府支持不结盟国家的独立,并希望能够让不结盟国家与西方进行合作,这说明不结盟国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一定程度上使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无法得出美国开始瓦解苏联阵营的信息,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美国的争霸重心出现转移的相关信息,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两极格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5.(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某国际组织合作方式具有如下特点: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该组织是A.欧洲共同体 B.亚太经合组织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东南亚国家联盟【答案】B【知识点】经济全球化【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 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差异相对较大,因此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遭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 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国差异相对较大,因此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遭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故B正确;C、结合所学知识,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排除C;D、结合所学知识,东南亚国家联盟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排除D;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亚太经合组织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6.(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2023年3月,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长期关系紧张、甚至几度断交的沙特和伊朗两国最终在北京实现和解,由此引发中东地区出现了一股“和解潮”。由此可知( )A.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日益下降B.一带一路战略在中东地区推进顺利C.中国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D.中东地区成功构建区域政治新秩序【答案】C【知识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沙伊两国在中方斡旋下和解并由此带动中东地区出现“和解潮”,这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与影响力的增强,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美国,而且美国长期介入中东事务,“影响力日益下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仅从沙伊和解和中东地区“和解潮”的出现不能判断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情况,B项错误;至今中东地区仍是世界上各种矛盾和冲突最激烈的地区,“成功构建区域政治新秩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活动及其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7.(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将清朝视为一个克服种种挑战、成就斐然的重要时代,如图是该书内容的思维导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摘自《每日解读诗词<哈佛中国史6:大清>》(1)传统观点认为清朝是一个失败的王朝,该书则认为清朝是一个“成就斐然”的时代。根据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说明。(2)考量一个朝代的历史,你认为应坚持什么原则?【答案】(1)清朝民众生活水平普遍高于西欧,整个社会发展也强于前代。表现在经济: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清朝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政治:政治制度有所创新,如设计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在西藏创立了许多新制度等。版图:版图有所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加强了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人口: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人口迅速增加,从1亿增长到4亿。文化:清朝的文化也有所发展,出现了总结性的著作《四库全书》等,文学方面,小说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尽管清代也有封建专制强化、社会发展缓慢的一面,但是整体上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朝代。(答出其中4点成就,言之有理即可)(2)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原则。(要求:所提原则合理,符合唯物史观,言之有理,答出一条即可)【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清朝疆域的奠定与地方治理;清朝后期的统治危机;军机处;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解析】【分析】 (1)解题时依据材料中所列的要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民众生活水平普遍高于西欧,整个社会发展也强于前代,然后结合清朝时期的经济、政治、版图、人口、文化等方面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说明观点即可;(2)解题时需要结合所学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史实,从唯物史观,应当坚持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原则的角度分析归纳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清王朝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28.(2024高一下·文昌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洲的原始居民印第安人在长期的辛勤劳作过程中,培育了很多为美洲大陆所独有的粮食、瓜果和蔬菜……仅玉米就有七百多个品种,这是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随着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新旧大陆之间的物产得以交流。——摘编自木丁《哥伦布引起的物种交流—美洲农作物在中国》材料二从1980年杂交水稻首次走出国门以来,其稳定的增产潜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及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已将杂交水稻技术视为增产粮食、解决人类饥饿问题的首选技术。近年来,杂交水稻在国外年推广面积已达600万公顷,主要推广国家有印度、孟加拉国、越南、菲律宾、巴基斯坦、美国、印度尼西亚、缅甸、巴西及马达加斯加等。——摘编自袁隆平《杂交水稻国际推广实务》序材料三黑胡椒的历史和两家与罪恶的殖民主义有关的公司密不可分,即英国东印度公司及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而荷兰人将鸦片当作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生产胡椒的货款,也催生了祸害匪浅的鸦片贸易。所以伏尔泰说,自1500年后,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没有“未被血染红的”。英、荷两家东印度公司的对立长达两百年,要无止境地开发国外的资源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形塑了现代全球贸易的推力。胡椒与现代全球贸易起源的关联,反映在确定胡椒价格及分配其获利所需要的组织上,这促成了欧洲北部资本主义的兴起。——摘编自【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美洲与中国农作物对外传播的背景。(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胡椒的全球史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血泪史”。【答案】(1)背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辛勤劳作培育出多种农作物;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物种跨区域的传播与交流。(任答2点)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杂交水稻高产优势;联合国对全球饥饿问题的重视。(任答2点)(2)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和全球贸易的发展;胡椒贸易也伴随着殖民扩张掠夺,打断了被掠夺地区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解析】【分析】(1)背景:美洲,依据材料“美洲的原始居民印第安人在长期的辛勤劳作过程中,培育了很多为美洲大陆所独有的粮食、瓜果和蔬菜”,得出古代印第安人辛勤劳作培育出多种农作物;依据材料“随着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新旧大陆之间的物产得以交流”,得出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得出国际贸易的发展,物种跨区域的传播与交流。中国,从改革开放的角度分析,得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依据材料“从1980年杂交水稻首次走出国门以来,其稳定的增产潜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及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得出杂交水稻高产优势;依据材料“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已将杂交水稻技术视为增产粮食、解决人类饥饿问题的首选技术”,得出联合国对全球饥饿问题的重视。(2)理解:经济史,依据材料“英、荷两家东印度公司的对立长达两百年,要无止境地开发国外的资源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形塑了现代全球贸易的推力。胡椒与现代全球贸易起源的关联,反映在确定胡椒价格及分配其获利所需要的组织上,这促成了欧洲北部资本主义的兴起”,得出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和全球贸易的发展。血泪史,依据材料“而荷兰人将鸦片当作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生产胡椒的货款,也催生了祸害匪浅的鸦片贸易”,结合所学得出胡椒贸易也伴随着殖民扩张掠夺,打断了被掠夺地区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美洲与中国农作物对外传播的背景,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海南省文昌市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学生版).docx 海南省文昌市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月考(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