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下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九下10《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通过读语气、读对话、读句式,深入了解唐雎的“士”形象
2.探究虚构手法,体会“士”文化的魅力
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坚守,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文化。
教学重点:
通过读语气、读对话、读句式,深入了解唐雎的“士”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坚守,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文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认识春秋战国有名的四大刺客。“荆轲刺秦王”,为了保全燕国,荆轲将匕首藏在地图中刺杀秦王;“专诸刺王僚”,专诸为报公子光的优待之恩,将剑藏在鱼腹中刺杀吴王僚;“聂政刺韩傀”,聂政为报答严仲子的知遇之恩,刺杀韩傀;“要离刺庆忌”,要离也是为了报答吴王阖闾的知遇之恩,刺杀了庆忌。这是一群侠肝义胆,重义轻生的刺客。唐雎称这些刺客为“士”,那么“士”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学生了解“弘”“毅”分别是什么意思?——“弘”是弘大的志向,“毅”是坚毅的品质。那么让我们走进一位“士”的故事,思考“士”的“志向”和“品质”究竟是什么?
二、检查预习,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分享预习作业成果:文中的一词多义。
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提问】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即安陵君拒绝了秦王“以大易小”的主张,但又怕得罪秦王,因此派唐雎前去出使秦国。
作用:交代出使背景,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呈现双方矛盾,营造紧张气氛,衬托唐雎的胆识勇气。
2.【提问】弱国的使者,面对强国的君主,两人经历三个回合的交锋,请具体梳理。
【明确】(1)第一个回合:文斗(先礼)
①秦王:站在威力的角度,傲慢无礼,气势汹汹。
兴师问罪——“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威逼——“秦灭韩亡魏”。
利诱——“十倍之地”。
②唐雎:站在道义的角度,沉着应付,有理有节。
避开要害——“否,非若是也。
坚守立场——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义正词严地回绝秦王,言下之意,我们不贪便宜,但你也别想从我们这里赚到便宜。
(2)第二回合:武斗(后兵)
①秦王:威胁恫吓。
威胁——“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然后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意思你小子要是识分寸的话,早点回去告诉安陵君把土地交出来,不要惹得我生气,也免得天子发怒生灵涂炭。但没想到唐雎依然不买账。
②唐雎:针锋相对。
列前车之鉴——专诸之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暗示自己也要效仿他们。
表效仿之心——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现效仿之态——按剑而起。丝毫不退让。(用过人的胆识誓死维护国家利益,体现以身报国的大无畏精神)
(3)第三回合:秦王道歉(唐雎胜利)
秦王显然被吓住了,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至此,弱国使臣唐雎完胜。
四、深入探究,分析人物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主揣摩人物形象和情感语气。
2.学生两人一组,选择一段进行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3.师生一起归纳人物形象,完成表格。
秦王
文本内容 秦王
分析 唐雎
文本内容 唐雎
分析
第一回合
·不听寡人,何也
逆、轻寡人
·且秦灭韩亡魏
颐指气使
阴险狡诈
傲慢自大 · 否,非若是也。
·受地先王而守之,千里不易
· 岂直五百里哉 · 义正辞严
· 有理有节
第二回合 · 怫然怒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骄横狂暴
盛气凌人狂妄无知 · 闻布衣之怒乎
· 士之怒:伏尸二人,
血流五步,天下缟素
·与臣将四,挺剑而起 · 沉着冷静
· 毫不示弱
· 智勇双全
· 不屈不挠
第三回合 色挠,长跪而谢之 ·韩、魏灭亡 色厉内荏
外强中干
前倨后恭 折服秦王 · 不畏强暴
· 忠君爱国
4.分析秦王的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哪些角度展现出来。
【明确】1.语言上:“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欲”“其”展现了秦王 强硬蛮横、骄横狡诈、轻视安陵高高在上的君王威仪。
2.从虚词体现的语气变化:“其”(暗示威胁)“而”“与(质问威胁,软中带硬)--“亦”(加强语气,凸显天子之怒)--“耳”(蔑视不屑)--“矣”(前倨后恭,外强中干)“怫然怒3.从情绪变化的词语:“不悦”(失落不满)(唯我独尊)--“色挠”(赔礼道歉)4.从称呼变化看秦王:秦王初见唐雎无称呼,当他碰了钉子便称唐雎为“公”,看到唐雎“挺剑而起”便称“先生”。称呼从无到有,从微至尊,其背后所展现的人物关系也由远及近。而秦于的自称也由“寡人”到“天子”再到“寡人”,这些都将其色厉而内荏、外强而中干的本质。
5.秦王要灭只有五十里地的安陵国,没有必要费如此周折,直接派一个大将就可以将安陵这“弹丸之地”接手。为什么要写这些情节?有何目的。
结论:《唐雎不辱使命》记载的不可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是虚构的带有文学色彩的作品,其目的的表现“士”面对国难是义不容辞的慷慨以赴,面对秦王恐吓的沉着冷静,歌颂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唐雎是“士”精神的化身,所以对其无畏品格的赞赏,就是对“士”精神的赞颂。唐雎守住的不仅仅是安陵国的土地,更是国家的尊严与正义,以及“士”的魄力与精神。为后世起到了榜样作用。
那么“士不可以不弘毅”,“士”所坚守的到底是什么志向?——有理想,有气概,有铁肩担道义的使命。
课堂总结
唐雎精神,是忠于使命,勇担大义的士人精神,更是生生不息的中国民族精神———在民族大义面前保持坚毅与勇敢。中国人的涵养正是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养成的,这是我们学习千百年前那些历史人物的原因。那些熠熠生辉的精神,不仅闪耀在历史长河,更存在于当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