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5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单元地位:本文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 15 课,本单元的课文体裁都是写景抒情散文,人文主题是 “自然情怀”,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既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情怀。作品价值:《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是一篇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作品从发表至今引起广泛关注并获得一致好评,被选入高中课本,能够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亲情,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内容结构: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写地坛,描绘了地坛的风景以及作者在地坛里的思考;第二部分写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的追思以及对母亲生命的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概括《我与地坛(节选)》中的关键信息,掌握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深入思考作者人生经历与情感变化的能力,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把握地坛和母亲对作者生命求索的启示,概括 “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领会作者对生命独到深入的思考。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体会史铁生在地坛中的所见所感,欣赏其独特的文字魅力和深刻的生命感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灵感;赏析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相关语句,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史铁生作品中所体现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梳理作者遭遇重大打击后的心路历程,理解并体味作者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并概括《我与地坛(节选)》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分析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其深刻含义;把握地坛和母亲对作者生命求索的启示,概括 “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史铁生在地坛中的心灵蜕变过程,体会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引导学生将个人经历与文本内容相结合,进行深度阅读与思考;理解并体味作者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舒缓而略带忧伤的音乐,如久石让的《天空之城》钢琴版,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氛围。在音乐声中,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说道:“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境,它们可能会让我们感到迷茫、痛苦,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腿瘫痪,人生一下子陷入了黑暗。但他没有被打倒,而是在一座古老的园子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生命的真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去感受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一组地坛的图片,包括古老的建筑、苍郁的树木、荒芜的草地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坛的氛围。学生活动:安静地聆听音乐和老师的话语,沉浸在课堂氛围中,引发对生命与挫折的思考。认真观看图片,观察地坛的景象,对其产生初步的印象和好奇。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和语言营造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图片展示则让学生对地坛有更直观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作者与背景介绍教师活动:详细介绍史铁生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成长背景、双腿瘫痪的遭遇、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等。重点强调他在面对残疾时的痛苦与挣扎,以及后来通过写作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如提到他在患病期间曾一度想要放弃生命,但最终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走出了困境,成为了一位杰出的作家。介绍《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说明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在经历了多年与病魔的抗争和对地坛的深入感悟后创作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篇散文,更是作者对生命、对母亲、对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心灵独白。学生活动:认真倾听老师的介绍,了解史铁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作者有更全面的认识,为理解课文中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奠定基础。可以在老师介绍过程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关于作者或作品的问题,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同时也能让学生从作者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培养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精神。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活动:要求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字音、字形,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巡视课堂,倾听学生的朗读,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和朗读节奏问题。朗读结束后,通过 PPT 展示文中的重点字词,如 “剥蚀”“坍圮”“熨帖”“宿命” 等,讲解它们的读音、字形和含义,并让学生进行跟读和记忆。引导学生思考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问:“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生活动: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感受文章的语言节奏和情感基调,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认真观看 PPT 上的重点字词,跟读读音,理解含义,做好笔记。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如 “文章主要写了史铁生双腿瘫痪后与地坛的故事,他在地坛中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地坛对他的影响” 等。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接触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语感和朗读能力。字词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则能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让他们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精读课文,深入剖析地坛景象描绘:教师活动:选取文中描绘地坛景象的段落,如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等,引导学生进行精读。提问学生:“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地坛的?这些描写体现了地坛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建筑、植物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在学生发言后,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地坛的特点是荒芜但并不衰败,它虽然历经沧桑,建筑破败,但依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如老柏树的苍幽、野草荒藤的茂盛等都体现了这一点。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所传达出的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学生活动:认真阅读老师选取的段落,仔细思考问题,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圈画出相关的词句进行分析。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地坛景象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阐述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设计意图:通过对具体段落的精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让他们学会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景象和传达的情感。小组讨论则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地坛的特点,为后续理解作者在地坛中的心灵蜕变奠定基础。作者情感变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问:“作者初到地坛时的情感是怎样的?后来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如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体现了作者初到地坛时的颓废、迷茫和痛苦;而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则表现了作者逐渐开始思考生命,情感上有了一些变化。与学生一起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变化,强调地坛的环境对作者的影响,以及作者自身的思考和感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复杂性和细腻性,让他们感受作者从绝望走向希望、从迷茫走向清醒的心灵历程。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文,寻找能够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圈点批注,分析作者在不同阶段的情感状态。跟随老师的引导,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思考地坛与作者情感变化之间的关系,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尝试将自己代入作者的情境中,感受他的痛苦与挣扎、希望与感悟。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对生命的执着和对困境的抗争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情感线索的把握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哲理语言品味:教师活动:选取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如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等,进行重点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句的深刻含义,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以及这些思考对作者和读者的启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些哲理语句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生命的思考来发表看法。在学生讨论结束后,邀请部分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然后进行总结和点评,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这些哲理语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学生活动:认真研读老师选取的哲理语句,反复品味其中的含义,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些语句,拓宽自己的思维。听取其他同学的分享和老师的总结点评,对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和完善,加深对生命哲理的认识,并将这些思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设计意图:品味哲理语言是理解文章主题和作者思想的关键环节。通过对这些语句的深入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能力,让他们从作者的文字中汲取智慧,获得对生命的新认识和新感悟,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情感体验与共鸣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或深受启发?” 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引导学生将个人经历与文本内容相结合,进行深度阅读与思考,提问:“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境或挫折?你是如何面对的?从史铁生的经历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活动:积极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被作者的坚强所感动、对生命的脆弱与顽强有了新的认识等,与同学分享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和语句以及它们给自己带来的触动。思考自己的生活经历,将其与文本内容相联系,讲述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故事和感受,从作者的经历中汲取力量和启示,如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生命、积极寻找生活的意义等。倾听其他同学的分享,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想法,在交流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设计意图:通过情感体验与共鸣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本阅读中,使阅读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理解,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碰撞。同时,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他们能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启示,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课堂小结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作者与地坛的相遇、地坛的景象描绘、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强调史铁生在《我与地坛(节选)》中展现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精彩发言,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深入思考的习惯。学生活动:认真倾听老师的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听取老师的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改进。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有助于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加深对课文主题和重点内容的记忆。同时,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课间反复播放韩红的《天亮了》,上课后提问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所传达的父母对子女的爱。然后说:“刚刚大家听到的是韩红的《天亮了》,这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创作的。在悲剧发生之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两岁半的儿子,自己却失去了生命。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对孩子的爱。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与地坛(节选)》中,史铁生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史铁生能够走出困境,固然有来自对地坛的思索,但更多的是来自他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这份深沉的母爱。”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歌曲,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分享自己对歌曲中所表达的爱的理解和感受。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感人的歌曲,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母爱的关注和思考,为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二、回顾旧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了解了地坛对史铁生的特殊意义,谁能说一说地坛给了史铁生哪些启示?” 在学生回答后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让他对生命有了新的思考。接着过渡到本节课内容:“在地坛的启示下,史铁生开始思考生命,但母亲的爱同样是他走出困境的重要支撑。这节课我们就来感悟文中所表现的伟大而又无私的母爱。”学生活动:回忆上节课内容,积极回答教师关于地坛对史铁生启示的问题,如地坛的荒芜但并不衰败让史铁生认识到生命的顽强等。设计意图:回顾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同时通过过渡语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感悟母爱,使两节课的内容有机衔接。三、诵读文本,整体感知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学生朗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朗读前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对母亲的深情。朗读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部分主要写了母亲的哪些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学生活动:认真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后,积极参与讨论,概括母亲做的事情,如母亲送 “我” 出门、在家里等 “我”、去地坛找 “我” 等,并初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感激和怀念之情。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为深入理解母爱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四、细节探究,感悟母爱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品味。例如:针对 “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提问学生:“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对于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让学生思考:“母亲的这个姿势说明了什么?体现了她怎样的爱?”当分析到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提问:“这里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在探讨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时,引导学生体会:“‘茫然又急迫’体现了母亲怎样的心情?”学生活动:仔细阅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母亲的细节语句,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回答。例如,学生可能会回答从母亲帮 “我” 准备、送 “我” 出门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的默默付出和对 “我” 的理解;母亲站在原地的姿势体现了她对 “我” 的担忧和不舍;母亲找 “我” 时的背影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她的焦急和对 “我” 的关爱等。设计意图:通过对细节语句的分析,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对史铁生的爱,感受母亲的伟大形象,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对细节描写作用的理解能力。五、小组讨论,体会深情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史铁生在文中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愧疚之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愧疚?” 要求每个小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做好记录。讨论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史铁生的愧疚主要源于他年轻时只关注自己的痛苦,而忽略了母亲的感受和付出。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分析史铁生的愧疚之情及其原因。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史铁生意识到母亲为他承受了太多痛苦,而自己却没有为母亲着想,没有给予她应有的关心和理解等。小组代表在发言时,清晰地阐述小组的讨论结果。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史铁生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六、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讨论成果,强调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以及史铁生对母亲的深情和愧疚。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要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多关心母亲,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的爱。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的课堂小结,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和认识。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母爱的感悟,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