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6.2《登泰山记》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16-2 登泰山记姚鼐
内容与体裁:《登泰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
结构特点:文章结构清晰,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铺垫;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语言特色:姚鼐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如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中 “负”“烛” 二字,将苍山、雪、烛火等意象生动地组合在一起,使画面极具感染力。文中还运用了简洁明快的描写和叙事,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让读者如临其境。
文化内涵:泰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之一。作者登泰山,不仅是一次自然景观的游览,更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体悟与传承。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泰山的文化意义,感受古人寄情山水、感悟人生的情怀。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要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和用法,如 “阴”“阳”“乘”“限” 等;把握古今异义词,积累文言虚词、状语后置、意动用法等知识;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姚鼐语言的神韵和特色,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让学生抓住写景、抒情、说理完美结合的特点,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水平。
审美鉴赏与创造:带领学生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感受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简洁而生动的描写手法,学习如何用文字创造出美妙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了解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行文脉络,梳理作者的登山路线和描写顺序;欣赏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泰山的壮美景色和日出的壮观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景、情、理相结合的特点,深入体会并评价作者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情感;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泰山所代表的精神文化以及作者登泰山的特殊意义;体会桐城派散文的风格特点,感受姚鼐文章的神韵和艺术价值。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泰山的纪录片,内容涵盖泰山的雄伟山势、壮观的日出、丰富的人文景观等,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看了这段视频,大家对泰山有什么印象?能用一些词语或句子来形容一下吗?”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纪录片,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如 “雄伟壮观”“气势磅礴”“风景秀丽” 等,积极表达自己对泰山的直观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生动的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泰山有更深刻的感性认识,为学习课文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介绍作者与背景:
教师活动:详细介绍作者姚鼐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求学过程、仕途经历以及在文学领域的成就。重点讲解他作为桐城派代表人物的地位和贡献,介绍桐城派的文学主张,如 “义理、考据、词章” 三者兼长,强调其散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讲述文章的写作背景,即姚鼐在特定的人生阶段,因养亲告归故里途中登泰山的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他创作的影响。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通过对作者和背景的了解,初步感受文章可能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全面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为深入解读课文奠定基础。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教师活动:首先,教师进行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的正确读法、句子的停顿和节奏,感受文章的语言韵律。范读结束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之后,收集学生提出的疑难字词,进行集中讲解,除了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外,还可以拓展一些相关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并通过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活动:认真听教师范读,注意标记出自己读不准或不理解的地方。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自行翻译,遇到问题及时记录并向教师请教。跟随教师的讲解,积极思考,做好笔记,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文言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范读和自由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初步接触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节奏。疏通字词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做好准备,同时也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行文脉络。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梳理,如 “文章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登山过程和描写景物的?” 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总结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分为总写泰山地理形势、记述登山经过、描写泰山日出、介绍泰山人文景观、介绍泰山自然景观五个部分,并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有针对性地朗读课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和内容概括。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听取他人的意见。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总结文章的结构和行文思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框架和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清晰的认识,为深入分析课文的各个部分做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提问、默写等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字词、文章结构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让学生解释一些重点字词的意思,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或者默写一些精彩的语句。
学生活动:回忆上节课的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进行字词默写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记忆,温故而知新,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查漏补缺,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做好衔接。
分析课文,品味语言:
教师活动:
登山过程分析:引导学生精读第二段,让学生找出描写登山路线和沿途所见景色的语句,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等,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来描述登山过程的艰辛的。提问学生:“从这些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登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此外,分析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等句子,探讨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 “负” 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雪山有了人的动态和情感;“明烛天南”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雪光的明亮。让学生体会这些描写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泰山日出描写赏析:重点分析第三段中对泰山日出的描写,让学生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梳理作者所描绘的景象,如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写日出前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写日出时的色彩变化和太阳的形态;“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写日出后的山峰景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来展现泰山日出的壮观之美的。可以让学生将这一段与其他描写日出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独特之处。同时,提问学生:“作者在描写泰山日出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来理解。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相关段落,圈画出关键语句,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小组代表发言后,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如从修辞、用词、描写顺序等方面品味语言之美,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积极参与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分析,拓宽视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对登山过程和泰山日出的详细分析,让学生深入品味作者的语言艺术,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和技巧,如按照一定顺序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等。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在困境中追求精神寄托的心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深入探究,感悟内涵:
教师活动:提出一些深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文章的内涵。例如,“姚鼐在风雪中登泰山,除了欣赏自然景观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目的或收获?”“文章中所描写的泰山美景与作者的人生态度有什么联系?”“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怎样的精神追求?”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进行分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点明文章不仅仅是一篇写景游记,更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体现了古代文人在自然中寻求慰藉、寄托情感、感悟人生的传统。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的认识,整理自己的思路。积极参与全班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同学和教师进行思想的碰撞。在讨论中深化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体会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透过文章的表面内容,挖掘其深层次的思想内涵。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同时也让学生从中汲取古代文人的精神力量,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对全文进行总结,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特点、语言特色以及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强调本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如文言知识的掌握、景物描写的技巧、作者情感的把握等。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中人们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可以从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中得到哪些启示。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让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或观看,加深对相关主题的理解。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总结,回顾本节课和整篇文章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思考教师提出的拓展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以及从古代文人身上得到的启示。记录教师推荐的阅读和观看材料,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强化记忆,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第三课时
知识巩固与练习:
教师活动: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包括文言字词的解释、翻译、文学常识、内容理解等方面,如让学生解释 “乘”“限”“烛” 等字词在文中的意思,翻译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等句子,回答关于文章结构和主题的问题等。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练习结束后,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重点和易错点。
学生活动: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及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在教师讲解时,认真听讲,对照自己的答案,找出错误原因,做好笔记,加强对知识的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文言知识和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重点字词、句子和文章内容的记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同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写作训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训练。可以给出一个特定的场景或景物,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雪景等,要求学生运用本文所学的描写方法,如按照一定顺序描写、运用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特点等,写一段 300 字左右的景物描写片段。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和建议。写作完成后,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从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和要求,进行景物描写片段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尝试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如先确定描写顺序,再选取合适的修辞手法来突出景物特点。认真聆听教师和同学的点评,学习他人的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设计意图: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将所学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展示和点评作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和写作的乐趣。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活动: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知识巩固和写作训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背诵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要求学生阅读一篇其他古代文人的写景散文,比较其与《登泰山记》在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写一篇读书笔记。
学生活动:认真听取教师的课堂小结,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记录好课后作业,按照要求完成背诵和阅读任务,通过阅读和比较分析,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强化学习效果。布置课后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背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通过阅读拓展知识面,提高比较分析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语文综合素养。
登山前:交代泰山位置
登山中:
路线: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
景色: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道中迷雾冰滑
登山后:
日出景象:五鼓…… 稍见…… 须臾…… 日上…… 回视……
其他景物:岱祠、碧霞元君祠;多平方,少圜;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