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灯笼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八下4灯笼 教案
1.教学内容分析
《灯笼》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课文内容体现的是民间习俗和风尚,展现的是一幅幅民俗风情画,是民间文化的个体再现。此文是著名散文作家吴伯箫先生的作品,他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对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文章既有日常生活的温情,也有历史的况味,更融入了家国情怀,体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灯笼》作为自读课文,承担着学法迁移、运用,由扶到放,由教到用的任务。注重指导学生自读,通过指导学生抓段落中心句把握段意;采用勾画重点词句圈点批注的方式,对关键语段做精细阅读;通过默读和品读相结合,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灯笼》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该单元要训练的语文要素是: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予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此文以“灯笼”为题,以情感为线索,回忆作者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表明要做抗日的“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学习这篇散文要注意分析文中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的写作特点,品味吴伯箫平实、质朴和典雅的语言特点,认识文中“灯笼”的民俗意义、文化价值,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2.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散文的赏析能力,能初步读懂文章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情感。课文围绕“灯笼”所写的事距离现在的学生比较遥远,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内在情感。作者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在时代洪流下的担当精神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因此,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加以启发,同时据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3.学习目标确定
(1)理清文章思路,结合有关句子概括并说出“我”与灯笼的记忆有哪些,在此基础上能说出灯笼的复杂内涵
(2)结合文章句子说出作者寄寓在灯笼中的亲情、乡情、爱国情。
4.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文章语句,找到作者寄予灯笼的复杂情感。
5.学习评价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学习,学生互评,师生共评。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环节一:课前导入,知灯笼(预计2分钟)
教师活动1 今天你常在哪里见到灯笼?它们的用途是什么?你喜欢它吗?为什么? (预设:春节——照明、点缀;灯笼团圆,喜庆) 年节的灯笼蕴含着团圆、喜庆的意味,那在这篇文章中,灯笼又包含着怎样的意味呢?让我们走进吴伯箫先生的《灯笼》看看在他和灯笼有着怎样的一段缘分。 学生活动1
活动意图说明:利用生活中的“灯笼”导入本文的话题
环节二:寻灯(预计10分钟)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找到多个与灯笼有关的记忆,并此在此基础上体会散文的“形散”。
教师活动2 1.文章多次提到灯笼,结合预习作业,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场景下的什么样的灯笼? 预设: 幼时“我”接祖父回家时打的灯笼 母亲吩咐“我”上下灯学要提着的纱灯,乡里为了慰藉孤行客挂的红灯 年少时在元宵节盛会看到的花灯“ 族姊出嫁时满街的灯火、官衔灯 我用朱红描宋体字的纱灯 想象与汉献帝相伴的宫灯 想象将军营帐中的灯。 教师小结:文章材料多样、内容丰富、各材料间又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就是散文“形散”的特征之一 ——选材散。但是灯笼又将众多材料聚集串联起来,这就是线索,也是散文“神聚”的体现之一。 学生活动2 结合预习作业,回答: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下的什么样的灯笼? 要求:概括全面、准确。 展示方式;提问
环节三:悟情(预计20分钟)
教的活动3 众多的灯笼不仅串起了记忆也串起了厚重的情感。 (一)那这些灯笼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请结合句子分析。 预设: 1.灯笼寄托着祖父慈爱以及我对祖父的怀念 2.灯笼寄托了母亲的牵挂,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 3.灯笼温暖了孤行客,蕴含了“我”对美好乡俗的歌颂 4.灯笼蕴含了“我”对元宵民俗的喜爱、对童年的怀念。 5.族姊出嫁时的满街灯火蕴含了家族的重视,而官衔灯也见证了家族的沧桑 6.描红的纱灯表现了文化的雅趣,传达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7.想象中的宫灯寄寓了历史的哀叹。 8.沙场上的灯笼传达了爱国的豪情。 (二)有关文章灯笼的内容能否更改写作顺序?为什么? 关于亲情的渴盼——个人 关于乡土的记忆——乡土习俗 关于文化、历史的记忆——国家 作者由个人情感祖孙情、母子情、家族情、家乡情、民俗情、文化情、历史情、爱国情,层层升华,最后抒发了“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宏愿。 学的活动3 1.个人思考:那这些灯笼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3分钟) 结合课后阅读提示以及原文依据说出你的依据。 个人思考3分钟,将答案写在书上,之后小组讨论4分钟,之后进行展示。 2.个人思考2分钟,作答
活动意图说明:体会作者寄寓在灯笼中的情感,再次感悟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环节四:明愿(10)
教的活动4 作者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可文段最后却又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是否矛盾? 预设:呼唤更多的人行动起来,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朗读第11,12段 学生思考2分钟后作答
活动意图说明:感受吴伯箫对国人的呼吁与宣告,感受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7课堂总结:
纵然今日的灯笼已成节日的点缀,可是我们难忘100年前愿为马前卒的吴伯箫,更难忘本就熔铸在每个华夏儿女身上的家国情怀。少年的你们重亲情,爱家乡,拥祖国,这本就是家国情怀的最好的体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让我们奋勇接过吴伯箫先生的灯,不负家国。
8.板书设计
灯笼
9.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小小的灯笼,说不尽的情感。请你根据《灯笼》,完成写作,你可以借鉴下面这首小诗的格式完成仿写,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字数不限)
你要写点灯笼,就不能只写灯笼
要写乡俗还愿,红灯高照
要写元宵节张灯结彩,梦随着蜡火开花
要写将军醉里挑灯看剑,气冲云霄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