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少年闰土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5少年闰土 教案

资源简介

六上25少年闰土 教案
教材分析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 ”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少年闰土》《好的故事》和略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这是对五年级上册“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一方法的延续与推进,体现了针对不同难度的文章,资料发挥的作用不同。同时,该语文要素也体现了对本单元选文特质的观照。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当时的语言表达也与现今的语言表达有差异,所以必须借助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课文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作者通过正面和侧面描写塑造了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的特点。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令记忆中的闰土跃然纸上。侧面描写借“我”的孤陋寡闻衬托出闰土的见多识广,流露出“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对比阅读,借助资料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走进鲁迅描写的时代,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资料了解文中用词等与现今用法不一样的原因,理解词语的意思。
2.运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概括文中事件,梳理行文脉络。
3.通过品读相关文段,体会语言表达特点,感受闰土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概括文中事件,梳理行文脉络。
2.通过品读相关文段,体会语言表达特点,感受闰土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鲁迅,揭示课题
在我们六年级上册这本语文书中,有一个特殊的单元,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有的是他写的,有的是怀念他纪念他的。他,就是——鲁迅。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初步了解鲁迅。(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2.出示名人对鲁迅的评价,加深对鲁迅的了解。
一代伟人毛泽东这样评价鲁迅:
鲁迅是五四以来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毛泽东
你们数一数,这里用了几个“伟大”?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位伟大文学家的作品,课题是——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字词,梳理内容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离现在已经103年了,我其实挺担心的,你们能读懂吗?
1.出示文中相关词句,梳理意思,交流理解方法。
鲁迅课文难点之一:夹杂很多“错别字”
项带银圈 (项戴银圈)
检贝壳 (捡贝壳)
他的皮毛 (它的贝壳)
尽力的刺去 (尽力地刺去)
希奇的事 (稀奇的事)
一点儿都没难住你们,再看——
鲁迅课文难点之二:文白混杂难理解
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
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改换了说法后,课文就比较容易理解。那么,你认为可否改一改鲁迅的文章?(鲁迅的作品在发表时已经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改动可能会改变文章的原意和风格。)
2.链接课文写作文化背景资料,了解文中相关词语用法异样的原因。提取关键信息,引导规范书写。
资料链接:
过去我们的书面语采用文言文,新文化运动提倡用普通人都明白的白话文来交流、撰(zuàn)写文章。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新文化运动初期,鲁迅的作品中出现了文言文和白话文间(jiàn)杂和字词混用等现象。
资料链接: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候,对于汉字的定义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所以才会出现例如“通假字”、“异体字”这样的情况。为了规范汉字的使用情况,国家从1953年开始编撰(zhuàn)《新华字典》,到1957年编撰完成出版后,近代汉字的使用才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像鲁迅文章中的这种错别字的现象,也就再也不会出现了。
3.借助支架,梳理内容。
学习活动一:梳理课文主要情节。
课文回忆了“我 ”与闰土 、 以及 的过程。
4.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概括闰土讲的“新鲜事”。
学习活动二:浏览课文第6-18自然段,想想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新鲜事,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雪地捕鸟 月下看瓜 海边拾贝 沙地观鱼
三、聚焦画面,关注表达
闰土讲的“新鲜事”,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几件事中,哪件新鲜事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月下看瓜)随着他的讲述,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出示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自读。
读着读着,你就发现,这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两部分。有谁发现了吗?你为什么这样分?
2.学习活动三:想一想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圈画出关键词语。你联想到哪些词语,写在旁边。
3.学生根据要求读文品析环境描写,从景物与色彩感知环境的静谧美好。指导朗读。
深蓝的天空,宁静而深邃,让人感到无限的宽广。在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你看,这月亮一定——(生)很大,很圆,很亮,
柔和的月光倾洒,让你想到哪些词?(生)明亮、皎洁、月光如水、月色如银、皓月当空……
你可能还会想到——(生读)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月光如水水如天,你忍不住赞叹——(生读)
江天一色无纤(xiān)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样深蓝的天空,这样金黄的圆月,下面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什么样的感受?生读环境描写部分。
师接读描写人物部分。
4.学生活动四:作者又是抓住什么来写人物的?用横线画下来。并和同桌说说,从中你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交流人物描写,从动作感知人物的机智勇敢。
我从你们的回答中听出了佩服、欣赏,但其实,在这么美好的画面的背后,你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个人的期盼与向往,你看到了吗?
四、勾连对话,发现对比
1.出示文中闰土给我讲“月下看瓜”的段落,分角色朗读对话。
读着读着,你又有什么发现?
2.关注对比写法,加深对闰土形象的感受。
闰土:…… 说 长 见多识广
“我”:? 问 短 孤陋寡闻
你们有了这么多的发现,再读这段对话,一定有不一样的感受。学生分组朗读。
3.前后勾联,配乐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美好,读出想念,升华情感。
在闰土的讲述中,我仿佛已看到那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头顶是深蓝的天空和金黄的圆月,多么静谧的夜啊!
教师引读第一自然段。
此时,这天空、这圆月,还有这一望无际的瓜地都成了他的背景。侃侃而谈的闰土,见多识广的闰土,机智勇敢的闰土,他的形象在“我”的心中越发鲜明。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课后任务,素养提升
1.课堂结语:
圆月高悬,清辉遍洒。
少年闰土,紧握钢叉。
尽力一刺,猹兽惊哗。
回首当年,此景入画。
《少年闰土》这一课还写了哪些好玩的事,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在这节课的结尾,老师想请你猜测一下,“我”和闰土从相识、相处到离别,俨然已成了最好的朋友,离别之后,故事里的我们又会走向何方,是否还会有交集呢?
2.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鲁迅短篇小说《故乡》。
(2)继续搜集资料,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及闰土的人物原型。
(3)照片凝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个瞬间。从你的照片中选一张,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写。
板书设计
25少年闰土
相识 相处 离别
闰土 勇敢机智 见多识广
“我” 孤陋寡闻 充满向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