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 梅岭三章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包含的为革命现身的大无畏精神。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重点难点】1.“断头今日意如何?”总领全篇,它是怎样把全诗组织起来的?2.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及敌强我弱的现实,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其中陈毅同志留在老区坚持打游击,我们今天学习的诗歌就产生于这个时期。【作者简介】陈毅,1901年生于四川中部乐至县。1922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因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7年,被任命为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解放后,任上海市市长,后又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陈毅同志酷爱文学,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革命诗词,留有《陈毅诗词选集》,被尊为“元帅诗人”。生前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l)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明确: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够;脱,脱险)估计不能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围困解除了。(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明确:小序表明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的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2.播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两遍,先对这三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莽(mǎng) 遍种(zhòng) 应有涯(yá)(二)问题探究1.诗前的小序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背景以及缘由。写出诗人自身当时重伤患病被围,表明这三首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的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革命情怀。2.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明确:“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而英勇面对(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三首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明确:“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明确:“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中的词语,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板书:继续战斗、虽死不渝)。“阎罗”这个阴间暴君又有影射世间凶恶残暴之人的作用,能够唤起人们对反动统治者的仇恨。(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明确:“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借代军士,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3.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明确:“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板书:回首革命战争)。(2)第二句“此头须向国门悬”用了一个典故。《史记 伍子胥列传》: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抉(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表现出即使死后仍然一心关注革命,要眼看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遭到失败。(3)三、四两句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明确:“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热切期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板书:激励战斗)。“捷报”当“纸钱”,把民族特点和时代色彩统一起来了。(4)诗中的“飞”这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烽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明确:“飞”这个动词,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地传来,接连地传来,富有感彩。“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借代战争,表现出革命战争的如火如荼。4.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1)这首诗前两句表现出了什么意思?明确:“投身革命即为家”,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以革命为家,“投身”,表现出全部身心都献给了革命(板书:追溯参加革命)。“血雨腥风应有涯”,坚信反动派的血腥统治应该有个尽头,表现出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斗争。(2)三、四两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明确:“取义成仁今日事”,表现出在今天面对必死险恶处境之时,决心为真理,为人民解放而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预言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乐观的革命精神(板书:实现理想坚定乐观)。(3)诗句中的“应”这个副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血雨腥风”“取义成仁”“自由花”,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明确:“应”这个副词,表现出反动统治应该有个尽头,信念坚定,感情充沛。“血雨腥风”,原指血色的雨、腥味的风,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运用引用修辞手法,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5.这三首诗之间怎样构成了什么样的关系?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明确:这三首诗: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激励幸存的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气势磅礴、酣畅淋漓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板书:回环递进、酣畅淋漓)。6.《梅岭三章》中三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明确:这三首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各有侧重:第一首写的是面对当时必死的险恶环境,至死不渝;第二首写了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作为对自己的祭奠;第三首追溯参加革命的历程,坚信革命理想必将实现。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情,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面对必死险恶处境时,视死如归、至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革命信念、乐观精神。【中心思想】在这三首诗里,作者用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第一章:面临牺牲的考验,立下革命到底的誓言,表现革命者对事业的艰苦性有充分的认识。第二章:忆长征,激励战友,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第三章:侧重在展望将来,表现革命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写作特点】1.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2.借代和引用。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引用的修辞手法,并能推陈出新,旧词新用。例如“取义成仁”,作者赋予新义,引用来表达为革命献身的崇高行为。“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人间的反动统治者。“泉台”“纸钱”都是旧词新用。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来指代军士;“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课后作业】1.诗前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有什么作用?三首诗各侧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斗争精神?2.“泉台”“阎罗”本来是不存在的。诗里为什么使用这类说法?第一首里,作者说就是死了也要集合旧部革“阎罗”的命,这样表达与比直接讲“一定要革命到底”一类的话,效果有什么不同?3.下边句子里加点的各词,原来是什么意思?这里用来指代什么?(1)旌旗十万斩阎罗(2)南国烽烟正十年4.默写这三首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