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法不可违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法不可违 教案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展开讲述。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重点在于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做守法好公民。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认识民法典对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意义。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道德修养:加强自身修养,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健全人格: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知道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二、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远离犯罪——监狱反向宣传》
思考:观看视频,谈谈你的感想。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法不可违。
三、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作用?
1.教师展示:视频《法在你身边》
讨论:观看视频,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
2.思考:法律的作用?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教师引导: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二)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
1.思考:什么是违法行为?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
2.思考:违法行为的种类?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教师展示:图片
思考:违法行为的分类及理由?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
4.思考: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
5.思考:违法就是犯罪,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教师展示:视频《谎报火警被刑拘》和材料
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意思对即可。
教师总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2.教师补充讲解:部分民法相关知识。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
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 人身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等。 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各种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既要靠道德的约束,又需要法律的保障。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为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典规定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从事民事活动的指南。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思考: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3.思考: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提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针对一般违法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针对民事违法行为)
四、课堂小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我们全社会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规矩。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有各项法律法规规范着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中处处涉及法,法是规范我们言行的基本准绳,已给我们指明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做,我们只有严格守法,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自觉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逐步培养法律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