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竞赛专题讲义】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4讲 生物类群、生物与环境关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程竞赛专题讲义】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4讲 生物类群、生物与环境关系(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版科学教材核心素养提升系列讲义
第4讲 生物的类群、生物与环境关系(教师版)
【内容结构】
(说明:微生物内容本册不涉及)
【科学概念1 形形色色的植物】
(一)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拓展
1.孢子植物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生殖方式 代表植物
藻类植物 多数生活在 水 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有的生活在淡水中。 没有 根、茎、叶 的分化;有简单 单细胞 的,也有多细胞大型的;色彩丰富。 大多为孢子生殖 衣藻、水绵、紫菜及海带等。
苔藓植物 阴湿的环境中(如树干、墙头) 有明显的茎和叶,没有真正的 根 。 葫芦藓、墙藓
蕨类植物 阴湿的环境中 有根、茎、叶,叶呈羽状,背面的孢子囊,内有孢子。 肾蕨、芒箕、铁线蕨、乌巢蕨等
2.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分(种子有无果皮包被)
项目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种子 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种子包被在果皮内
根 多数为直根系 直根系和须根系均有
茎 都是木本,多乔木 有草本也有木本
叶 叶形多为针形和鳞片形 叶形多样,构造复杂
花 有孢子叶球,无真花 有真花
果实 不形成果实 形成果实
传粉 主要是风媒传粉 传粉方式多样
常见植物 松、杉、柏、银杏、铁树等 桃树、杨树、樟树等
(二)重难点例析
例1.图中呈现的葫芦藓、蕨、银杏和睡莲是我们常见的植物。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葫芦藓没有真正的根,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
B.蕨用孢子繁殖,孢子长在孢子囊中
C.银杏用种子繁殖,所结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
D.睡莲生长在水中,所以属于藻类植物
【答案】D
【解析】
A、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生殖离不开水,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正确;
B、蕨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用孢子繁殖,孢子长在孢子囊中,属于孢子植物,正确。
C、银杏用种子繁殖,所结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正确。
D、睡莲能开花结果,属于被子植物,错误。
例2.下列人类食用的部分不属于植物营养器官的是( )
A.茄子 B.甘蔗 C. 白菜 D. 番薯
【答案】A
【解析】
A.茄子食用的部分属于果实 B.甘蔗食用的部分属于茎
C.白菜食用的部分属于叶 D.番薯食用的部分属于根
例3.下列为四类植物的特征资料,表中“+”表示有,“-"表示没有。请回答:
(1)表中表示裸子植物的是 填字母),表示藻类植物的是 (填字母);
(2)从上述四类植物分析,排出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填字母)。
【答案】(1)___A___,___C____。(2)__C B A D__。
(三)创新思维训练
1.铁树能“开花”,并且还能长出具有药用价值的“凤凰蛋”(如图)。下列植物器官与“凤凰蛋”属于同一类的是( )
A.橘子B.松子 C.荸荠D.枇杷
【答案】B
【解析】铁树属于裸子植物,其长出的具有药用价值的“凤凰蛋”,其实是它的种子。
A、图示橘子是植物的果实,不合题意; B、松子是裸子植物松树的种子,符合题意;
C、图示的荸荠属于变态的茎,不合题意; D、图示枇杷属于果实,不合题意。
2.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是( )
A.大都是高大的乔木 B.有根、茎、叶的分化
C.受精作用脱离了水的限制 D.胚珠有子房壁包被
【答案】C
【解析】裸子植物属于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属于孢子植物,种子植物的繁殖过程完全摆脱了水的限制,而孢子植物的繁殖离不开水,所以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故C正确。
3.2019年,中外科学家在内蒙古的沼泽森林遗址里,发现一种约3亿年前的缠绕植物化石,与现在绝大多数缠绕植物向右螺旋生长不同,这种植物向左螺旋生长,堪称植物界罕见的“左撇子”。有意思的是,包括此次新发现的化石在内,迄今人类只找到两种化石是“左撇子”。这种植物有根、茎、叶,但无种子,据此判断此植物所属种类和对罕见的“左撇子”的猜测“远古植物的生长现象”是(  )
A.苔藓 左、右螺旋生长 B.苔藓 都是左螺旋生长
C.蕨类 左、右螺旋生长 D.蕨类 都是左螺旋生长
【答案】D
【解析】苔藓植物有茎和叶,有假根,没有输导组织,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具有输导组织,用孢子繁殖。这种植物有根、茎、叶,但无种子,由此判断该种植物属于蕨类植物,与现在绝大多数缠绕植物向右螺旋生长不同,这种植物向左螺旋生长,堪称植物界罕见的“左撇子”。由此可知,这种植物是左螺旋生长。
【科学概念2 多姿多彩的动物】
(一)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拓展
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
无脊椎动物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代表动物
刺胞动物 主要生活在海洋中 具有可以攻击和防卫的刺细胞。外形呈辐射对称,没有背腹和左右之分;身体结构简单,只有一个开口。 水母、水螅、珊瑚虫等
扁形动物 淡水、海水、潮湿的陆地 身体呈两侧对称,有背腹、左右之分,身体只有一个开口。 如血吸虫、涡虫。
线形动物 有寄生的,也有独自生活的;淡水的、海水的都有 体形细长,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如蛔虫
环节动物 水中和潮湿的陆地 身体由许多环形体节构成 如蚯蚓、沙蚕、水蛭。
软体动物 非常多样化, 包括水环境、陆地环境等 身体非常柔软,有坚硬的壳 各种贝、螺及乌贼、章鱼、河蚌、田螺,蜗牛等等。
节肢动物 分布极广泛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如蚊、蝇、蟹、虾等种类数量最多的一个动物类群。
棘皮动物 主要生活在海洋中 体表长满 棘 如海星、海胆、海参。
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
项目 鱼类(鲫鱼) 两栖类(青蛙) 爬行类(蛇) 鸟类(鸽) 哺乳类(兔)
生活环境 水中 幼体:水中 成体:陆地或水中 陆地 陆地 陆地
体表 有鳍、无四肢、有鳞片 成体皮肤湿润、 有四肢 表皮干燥、 有角质鳞片 有羽毛 有皮毛
呼吸器官 鳃 幼体:鳃 成体:肺和皮肤 肺 肺 肺
体温 不恒定 不恒定 不恒定 恒定 恒定
生殖方式 卵生 卵生 卵生 卵生 胎生、哺乳
(二)重难点例析
例1 比较下列动物形态特征,找出属于鱼类的是( )
A.鲸 B.娃娃鱼 C.鳄鱼 D.鳙鱼
【答案】D
【解析】鱼类的形态特征是体表有鳍、无四肢、大多覆有鳞片,用鳃呼吸,体温不恒定,且为卵生。鲸体表无鳞片,用肺呼吸,且为胎生,故为哺乳动物。娃娃鱼,其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其成体可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靠四肢游泳或跳跃,因此属于两栖动物。鳄鱼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且为卵生,故为爬行动物。而鳙鱼完全符合鱼类的特征,故D正确。
例2.如图是三种动物特征比较的示意图,交叉部分为共同特征。请将ABCD与文字描述对应连线。
【答案】如右上图。
【解析】
(1)鱼类的特征有: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
(2)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3)哺乳动物的特征有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臼齿和犬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
A、金鱼、家鸽、白鲸体内都有脊柱; B、金鱼、家鸽都是卵生;
C、金鱼、白鲸都在水中生活; D、白鲸和家鸽都是恒温动物。
例3.以下对生物结构、生理和功能关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鱼的体形呈纺锤形——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
B.青蛙的皮肤裸露湿润,内含丰富血管——便于保持体温
C.鸟类的骨大多中空,无膀胱——减轻体重,便于飞翔
D.猎豹善于奔跑,是动物中的赛跑冠军——适于捕食动物
【答案】B
【解析】
A.鱼的体形呈梭形 —— 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A正确;
B.青蛙的皮肤裸露湿润,内含丰富血管 —— 便于青蛙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而不是便于消化吸收营养
物质,B错误;
C.鸟类的骨骼愈合、薄、中空 —— 减轻体重,便于飞翔,C正确;
D.人体皮肤的皮下组织主要是脂肪 —— 缓冲撞击、储藏能量,D正确.
(三)创新思维训练
1.学习了动物的知识后,你会惊讶地发现有些动物的名称“名不符实”,请回答:
(1)“蜗牛不是牛”,蜗牛具有贝壳,柔软的身体表面有 ,属于软体动物。
(2)“海马不是马”,海马有鳍,用鳃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属于 。
(3)“鳄鱼不是鱼”,鳄鱼体表有角质的 ▲ ,在陆地上产卵,属于爬行动物。
(4)“娃娃鱼不是鱼”,娃娃鱼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 呼吸,属于两栖动物。
【答案】(1)外套膜 (2)鱼类 (3)鳞片或甲 (4)肺
【解析】
(1)蜗牛的身体柔软,具有贝壳,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因此属于软体动物。
海马有鳍,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终生生活在水中,因此属于鱼类。
鳄鱼体表有角质的鳞片,心脏只有三个腔,心室里有不完全的隔膜,体内受精,在陆地上产卵,因
此属于爬行动物。
娃娃鱼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因此属于两栖动物。
2.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
A.身体分节 B.具有外骨骼 C.雌雄异体 D.具有口器
【答案】A
【解析】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如蝗虫等.环节动物的特征: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用刚毛辅助运动,如蚯蚓等,可见,二者的共同点为:身体分节。故选:A
3.下列动物中都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
A.青蛙、蚯蚓、河虾 B.家鸽、龟、鲤鱼 C.蝴蝶、田螺、牛 D.蜜蜂、蚕、大闸蟹
【答案】D
【解析】青蛙是脊椎动物,蚯蚓和河蟹属于无脊椎动物,故A错误;家鸽、龟、鲫鱼都属于脊椎动物,故B错误;蝴蝶、田螺属于无脊椎动物,牛属于脊椎动物,故C错;蜜蜂、蚕、大闸蟹都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节肢动物,故D正确。
4.找出下列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A.鳙鱼、带鱼、海豚、鲸均属于鱼类 B.蟾蜍、娃娃鱼、蝾螈均属于两栖类
C.燕子、孔雀、蝙蝠均属于鸟类 D.乌龟、避役、蜗牛均属于爬行类
【答案】B
【解析】
A、鳙鱼、带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体温不恒定,属于鱼类,而海豚和鲸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生活方式是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A错误;
B、蟾蜍、娃娃鱼、蝾螈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属于两栖类,B正确;
C、燕子、孔雀是鸟类,体表被毛,前肢变成翼,骨中空,卵生。而蝙蝠体表被毛,体腔内有膈,生殖方式是胎生哺乳,属于哺乳动物,C错误;
D、乌龟、避役是爬行动物,而蜗牛属于软体动物,D错误;
5.下述对两栖动物的“两栖”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B.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可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C.有时生活在水中,有时生活在陆地上
D.主要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答案】B
【解析】两栖动物是指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发育为变态发育,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如青蛙等。   
6.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于2019年10月10日至27日在武汉举行,吉祥物名为“兵兵”,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流域洄游鱼种---中华鲟,下列和它同一类群的是( )
A.鲍鱼和鲤鱼 B.海马和鱿鱼
C.鳙鱼和海马 D.鳄鱼和青鱼
【答案】C
【解析】中华鲟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属于鱼类;
鲍鱼属于软体动物;鲤鱼属于鱼类,不合题意;
海马属于鱼类,鱿鱼属于软体动物;不合题意;
鳙鱼和海马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都属于鱼类;符合题意;
鳄鱼属于爬行动物,青鱼属于鱼类,不合题意;
7.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与之无关的特征是( )
A.皮肤干燥,覆盖有角质的鳞片或甲 B.体温不恒定
C.用肺呼吸 D.在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答案】B
【解析】据分析可见:A、C、D都属于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B体温不恒定与陆地生活无关。
8.鱼类能够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是( )
①鳍能够协助游泳 ②用鳃呼吸 ③身体内背侧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④体表有黏液,减少了水中运动时的阻力 ⑤身体呈纺锤形,能减少水中运动时的阻力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鱼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点:a鱼的体形成梭形,体表有粘滑的感觉,可以减少水的阻力;b体表有鳞片具有保护作用;c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d用鳍游泳等;e鱼体内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为鱼的感觉器官。
9.下列关于动物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狼的犬齿发达,与其肉食性的生活习性相适应
B.鸟的骨骼轻、薄,长骨中空,可减轻体重,利于飞行
C.鱼的身体呈纺锤形,可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
D.青蛙的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可保护身体
【答案】D
【解析】
A、狼的牙齿分为臼齿、犬齿、门齿,犬齿尖锐锋利可用于撕裂食物,这与其吃肉的生活习性相适应。
鸟的骨骼坚固且轻而薄,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可以减轻身体体重,利于飞行。正确。
鱼的特点是与其水中游泳生活相适应的,如鱼的身体纺锤形,体表有黏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蛇等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由于陆地环境相对比较干燥,陆地生活的动物体表具有角质的
鳞片或甲,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利于适应干燥的陆地生活,错误。
10.下列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爬行动物等类群
B.无脊椎动物约占已知动物总数的67%
C.无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D.无脊椎动物的分布十分广泛
【答案】A
【解析】
A、爬行动物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A 叙述错误;
B、无脊椎动物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约占动物总数的67%。B叙述正确;
C、无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C叙述正确;
D、无脊椎动物中的昆虫有翅,能够飞行,因此分布广泛。D叙述正确。
11.鸟类适于飞翔生活的特点是(  )
①鸟的身体呈梭形 ②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飞行的翼 ③都具有头、胸、腹三部分 ④长骨中空
⑤胸肌发达,有龙骨突 ⑥有气囊辅助呼吸 ⑦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都很迅速
⑧卵生 ⑨头部运动灵活 ⑩循环系统完善,运输氧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强.
A.①②③④⑥⑦ B.①②④⑤⑥⑦⑩ C.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⑥⑧⑨
【答案】B
【解析】鸟类的前肢变成翼,有大型是正羽,排成扇形,适于飞行;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体内有发达的气囊,辅助肺完成双重呼吸,可以为飞行提供充足的氧气;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在一起,胸骨突出,附着着发达的胸肌,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鸟的食量大,消化能力强,但直肠很短,粪便随时排出体外,能减轻飞行时的体重,利于飞行。
12.龟卵的孵化往往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为探究温度对某种龟卵孵化时间、孵化成活率及孵出性别的影响,研究者将数目相同的五组龟卵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下孵化,结果如图所示。
甲 乙
(1)龟卵较大,卵内含有水分,卵外有坚韧的 保护,发育摆脱了对水的依赖,这是龟 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2)据图甲判断,龟卵孵化的最佳温度范围为29~31℃,原因是当温度低于29℃时,龟卵的孵化时间相对较 ,当温度高于31℃时,孵化成活率 。
(3)据图乙分析,该种龟在温度25~33℃范围内,性别分化的规律是 。
(4)与龟一样,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卵壳的另一个动物类群是 。
【答案】(1)卵壳 适应 (2)长 孵化成活率下降
(3)25∽33℃内,温度升高时向雌性分化 ,温度降低时向雄性分化 (4)鸟类
【解析】
(1)龟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发育摆脱了对水的依赖,这是龟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图甲判断,龟卵孵化的最佳温度范围为29℃∽31℃,原因是当温度低于29℃时,龟卵的孵化时间
相对较长,当温度高于31℃时,孵化成活率下降;
据图乙分析,该种龟在温度25-33℃范围内,性别分化的规律是:25-33℃内,温度升高时向雌性分
化,温度降低时向雄性分化;
与龟一样,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卵壳的另一个动物类群是鸟类。
【科学概念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拓展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生物因素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同种生物间的种内关系和不同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等。
2.生物的相互关系中,最普遍、最主要的关系是食物关系。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称为食物链;某一区域中的各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构成网状结构,形成食物网。
3.环境对生物影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从而使现在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存方式。
4.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
(二)重难点例析
例1.神农架生长着一种名为“神农香菊”的野菊花,能发出迷人的芳香。有人尝试把它移栽到别的地方,却发现它的香气消失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
A.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B.生物能改变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生物能适应环境
【答案】C
【解析】神农架生长着一种野菊花,它能散发出阵阵芳香,而把它移植到其他地方,就会失去香味,体现了环境能够影响生物。这是因为其他地方与神农架的水分、土壤、光照、温度不同造成的。
例2.在栽培农业方面,出现了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和原生于热带地区作物的热潮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的作物生长中的限制因素是(  )
A.水 B.光照 C.温度 D.空气
【答案】C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温度过低,不适合农作物生长,而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作物生长中冬季温度过低的非生物因素的限制。因此通辽郊区近年来在蔬菜种植方面,出现了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的热潮,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作物生长的温度限制因素。
例3.下列哪句话可以构成食物链(  )
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狼吃羊,羊吃草 D.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答案】C
【解析】
A、大鱼、小鱼、虾米都是消费者,缺少生产者,A不正确;
B、螳螂、蝉、黄雀都是消费者,缺少生产者,B不正确;
C、狼吃羊,羊吃草,草是生产者,羊、狼是消费者,因此形成的食物链是:草→羊→狼,C正确;
D、鹬、蚌、渔翁都是消费者,缺少生产者,D不正确。
例4.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5种鱼中能分布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分布的分别是(  )
A.1、2、3 B.5、3、4
C.3、4、2 D.2、1、5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1生活在温度最高,盐分最低的水域,2生活在盐度最高,温度最低的水域,3生活在盐度最高,温度适中的水域,4生活在温度较低,盐分较低的水域,5生活在盐度和温度都适中的水域。所以2是北冰洋的特有种,1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5分布最为广泛。
例5.生态浮岛(如图甲所示)是一种水质净化设施,通过植物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降低污染物浓度,具有造价低、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和营造水上景观等优点。
(1)生态浮岛是利用植物的    (填器官名称)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
(2)美人蕉是亚热带和热带常用的观花植物,因其特有的观赏价值,常被选种于生态浮岛中。在图乙所示的植物检索表中,美人蕉属于   (填字母)。
(3)图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
【分析】1、科学家根据生物类群存在的相似和相异的特征,编制了生物检索表。生物检索表的类型有定距式检索表、平行式检索表和二叉式检索表。
2、图丙中的食物链有: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水草→水生昆虫→鱼→白鹭、藻类→虾→鱼→白鹭、藻类→虾→白鹭。
【解答】
(1)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吸水的同时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故生态浮岛是利用植物的根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
(2)美人蕉的特征有:能产生种子,种子有果皮包;有茎和叶,有根,故由图乙所示的植物检索表,美人蕉属于T。
(3)图中共有水草→水生昆虫→白鹭、水草→水生昆虫→鱼→白鹭、藻类→虾→鱼→白鹭、藻类→虾→白鹭,4条食物链。
故答案为:(1)根;(2)T;(3)4。
(三)创新思维训练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龙生龙,凤生凤”、“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中描述的现象体现的生物的基本特征分别是(  )
①生物能生长 ②生物都有遗传特性 ③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④生物能变异 ⑤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A.①②③ B.③①④ C.③②④ D.③②⑤
【答案】D
【解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说明③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龙生龙,凤生凤”体现了②生物亲子代之间的遗传现象,“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体现了⑤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D正确。
2.猫头鹰和老鼠都是昼伏夜出,影响它们这种行为的外界因素是(  )
A.温度、湿度 B.温度、光照 C.风、温度 D.风、光照
【答案】B
【解析】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猫头鹰和老鼠都是昼伏夜出,影响它们这种行为的外界因素是温度和光照。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诗里暗含着生物知识,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答案】B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鹰击长空,鹰前肢特化为翼,身体呈流线型,胸肌发达,体内有气囊,适于空中飞翔;鱼翔浅底,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适于水中生活。因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体现了生物对各自环境的适应。
4.塑化剂的主要功能是使塑料类产品柔软易弯曲,具有延展性,但绝对不能添加于食品中。塑化剂长期食用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万一塑化剂是不能被生物体分解,也无法排出体外的物质,则在图的食物网中,何种生物体内的塑化剂含量可能最高?(  )
A. 甲 B. 丙 C. 己 D. 庚
【答案】D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
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从图
中的食物网可以看出,所有的食物链最后都是指向庚,可见庚在食物网中营养级最高,体内的塑化剂含量可能最高。所以D正确,ABC错误。
5.为了了解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假如宇宙飞船能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可将火星土壤放入一个密闭的箱子内,然后向箱内通入混合气体(彻底除去微生物),并添加无机盐和有机营养物质.接着可以通过测定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来作出判断.这一实验是基于(  )的假设进行的.
A.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繁殖 B.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C.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植物 D.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单细胞的生物
【答案】B
【解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如果火星上有生物,生物进行呼吸作用,密闭箱子内的氧气会减少,二氧化碳会增多。因此可以通过测定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火星土壤内有没有生物。生物的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都属于新陈代谢。
6.冬天的校园里,我们观察到有落叶的梧桐,常绿的桂花等,试问它们哪种更适应环境(  )
A.梧桐 B.桂花 C.两种都适应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寒冷的冬天,梧桐纷纷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梧桐冬天落叶是对冬季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桂花树的叶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即使不落叶也能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
7.小科从书本活动中获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如图四种装置中收集的蚯蚓数量最多的是(  )
A.B. C.D.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装置可造成类似高温、明亮的效果,对土壤动物造成不利刺激,使其趋向收集瓶,比较而言,是最合理的装置;其他三个装置对土壤动物造成的影响均不如B装置明显。
8.海边有一种乌鸦经常在海滩衔取海螺及其他软体动物,然后起飞并在空中将海螺投向海边岩石,将海螺外壳砸碎。以下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这是乌鸦的一种休息、娱乐活动 B.乌鸦取食螺肉形成的适应性
C.乌鸦不小心将海螺掉下摔碎 D.乌鸦以此带回海螺属于贮食行为
【答案】B
【解析】海边有一种乌鸦经常在海滩衔取海螺及其他软体动物,然后起飞并在空中将海螺投向海边岩石,将海螺外壳砸碎,否则得不到足够的生物,就被饿死,这是乌鸦取食螺肉形成的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9.台州沿海滩涂上有一种有趣的鱼——滩涂鱼,如图。因其能在滩涂上跳跃,所以又叫“跳跳鱼”。它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在陆地上生活的时间比水中还长。大部分鱼类如果离开了水很快就会缺氧窒息面死。而弹涂鱼却能较长时间在滩涂上,弹涂鱼的下列结构特征能支持其在滩涂上生活的是(  )
A.胸鳍发达,能支撑起身体,帮助爬行和跳跃
B.鳃所在的鳃腔空间很大,能够储存水分和空气
C.皮肤极薄且布满血管,能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D.以上说法均正确
【答案】D
【解析】鱼类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弹涂鱼能够较长时间离开水与其形态结构密切相关。它的鳃腔空间很大,能够存储水分和空气,维持鳃的呼吸。同时,弹涂鱼皮肤薄而且布满血管,用泥浆保持身体湿润,使富含毛细血管的皮肤能够辅助呼吸。另外,它们控制胸鳍的肌肉特别发达,能够支撑身体在滩涂上爬行和跳跃,故ABC正确。
10.下列描述中和动物与气温变化无关的是( )
A.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要明显加快 B.冬天蛇要冬眠,一直到春天才出来活动
C.人体最舒适的气温为22度,有许多人喜欢在夜间工作D.海参在夏天高温的时候,也会选择夏眠
【答案】C
【解答】
A、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要明显加快,不符合题意。
B、冬天蛇要冬眠,一直到春天才出来活动,不符合题意。
C、人体最舒适的气温为22度,有许多人喜欢在夜间工作,与温度没有关系,符合题意。
D、海参在夏天高温的时候,也会选择夏眠,不符合题意。
模型特征 攻击频率
腹部银色 低
腹部红色 高
腹部有红色条纹高 高
11.繁殖季节,雄棘鱼腹部颜色由银白色变成红色,开会对入侵其领地的其他雄棘鱼发动攻击性行为。某人为研究引发雄棘鱼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做了如下实验:在雄棘鱼活动的水域中放置了多种颜色的鱼形蜡制制模型,观察并记录雄棘鱼在单位时间内对这些模型进行攻击的次数,实验结果如表,根据实验结果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A.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射
B.有条纹的模型更容易引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C.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先天性的,由基因决定
D.腹部为红色的模型更容易引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答案】D
【解答】
AC、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遗传物质指DNA,不是基因,故AC错误;
BD、分析题意可知,此实验中设置了不同颜色的模型鱼,通过比较表中的实验现象,雄棘鱼对银色的模型鱼攻击率较低,不管是有条纹还是无条纹,对红色的模型鱼的攻击率都很高,由此现象可得出如下结论:雄棘鱼更容易攻击腹部为红色的模型鱼,故B错误,D正确。
12.棉红铃虫成蛹前结茧保护自身,以抵御不良环境,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但当环境条件有变化时,如金小峰前来产卵,结果就成了“作茧自缚”,原来的适应变得极不适应了。棉红铃虫的“作茧自缚”和下列何种现象体现同一原理(  )
A.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 B.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
C.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 D.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
【答案】C
【解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棉铃虫结茧化蛹来保护自身,金小蜂借此机会成功地将自己的卵产于棉铃虫蛹的体内使之死亡。表明棉铃虫对环境的适应是有限的,是相对的。
A、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休眠,是适应环境的表现;
B、响尾蛇尾部发出声音,是响尾蛇适应环境的表现;
C、雷鸟在降雪前已换上了白羽毛,容易被发现是相对适应环境的表现;
D、振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是一种适应现象;
13.警戒色是某些有毒的或有恶臭的生物所具有的鲜艳醒目的颜色,这种颜色往往会对捕食者起到警告作用,使其避而远之.某人进行了与警戒色有关的模拟实验:让年龄和身体状况基本相同的a、b两组小鸡分别在不同颜色的地板上啄食均为苦味的谷粒,并对啄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实验初期,小鸡对两种颜色的谷粒啄食比例均等
B.实验初期,鲜艳醒目的谷粒颜色对小鸡是警戒色
C.随实验次数增多,小鸡对醒目颜色的谷粒啄食比例增多
D.随实验次数增多,小鸡能逐渐将醒目颜色谷粒的颜色作为警戒色
【答案】D
【解析】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都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具体表现。警戒色是某些具有恶臭、毒刺的生物所具有的鲜艳的色彩和斑纹。具有警戒色的生物,在同种个体不断被食的基础上,使鸟类(天敌)形成条件反射,以后见到就避开,从而对整个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在蓝色背景中(a组实验),蓝色谷粒具有保护色,绿色谷粒相当于具有警戒色,开始,两者被食的数量相差较大,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具有警戒色(苦味)的谷粒,被食的数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而不具苦味,相当于具有保护色的谷粒则被食增多。b组实验结果与a组相同。
14.蜜蜂找到食物时,会用“摇摆舞”告诉蜂巢中其他个体食物的确切位置。如图是这个行为的一个例子,根据这个范例,如果它所找到的食物位置如图,蜜蜂表现如图的“摇摆舞”应该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蜜蜂的飞行是靠太阳来辨别方向的。蜜蜂飞行的方向是随着时间不同而变化的。它是根据蜂房、采蜜的地点和太阳三个点来定位的。蜂房是三角形的,而顶点角的大小是由两条线来决定的:一条是从蜂房到太阳,另一条是从蜂房到采蜜地点的直线,这两条线所夹的角叫“太阳角”,是蜜蜂的“方向盘”。蜜蜂向左先飞半个小圈,又倒转过来向右再飞半个小圈,飞行路线就像个“8”字。可是,蜜蜂有时从上往下飞。有时从下朝上飞,而飞行直线同地面垂直线的夹角,相等于太阳角。蜜蜂正是从这种角度的大小来确定采蜜地点和方向的。如果蜜蜂跳“8”字舞时,头朝上直飞,太阳角是零度,意思是说:“朝太阳方向飞去,就是采蜜的方向。”如果蜜蜂跳“8”字舞时,头朝地直飞,太阳角是180°,意思是说:“背太阳方向飞去,就是采蜜的地方。”如果蜜蜂跳“8”字舞时,飞行直线同地面垂直线的左面夹角是15°角,意思是说:“向左太阳角60°方向飞去,就是采蜜的地方。”故A符合题意。
15.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m的平原到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不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植株高度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m a组海拔500m
海拔500m b组海拔3000m
第二组 海拔3000m c组海拔500m
海拔3000m d组海拔3000m
(1)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 引起的。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c组和d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 (填“最大值”“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植株高度。
(4)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
A.a<b c<d B.a=b c=d C.a>c b>d D.a>b c>d
【答案】(1)海拔高度(变量) (2)b组 c组 (3)平均值 (4)D
【解析】
(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惟一变量.所以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海拔高度引起的。
(2)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环境条件都应该相同,所用实验材料及其数量也应该相同。所以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b组,对照组是a组;c组和d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c组,对照组是d组。
(3)在处理实验结果时,为了使的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防止出现偶然性,应多做几组实验,最后取平均值。
(4)海拔越高,风力越大,植株高了反而无法生长,所以海拔越高,越适合植株较低的生长.故而第一组中:a组的比b组的长势好;第二组中:c组的比d组的长势好。
【科学概念4 生物多样性】
(一)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拓展
1.同种生物由于某种原因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时,会逐渐形成适应各自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方式,并最终演化成不同的物种。
2.生物学家将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4.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的差异,造就了多样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5.自然界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种生物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与它相关的其他生物。因此,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
6.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二)重难点例析
例1.香鱼是我国珍贵的淡水鱼品种,浙江永襄境内的楠溪江曾因盛产香鱼而闻名。但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挖沙业与沿江一些不法分子的“电、毒、炸”鱼的影响,楠溪江香鱼资源濒临灭绝,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可能是( )
A.香鱼不适应楠溪江的气候条件 B.楠溪江里的鱼种类少,造成结构单一
C.人类对楠溪江的污染使香鱼丧失了栖息地 D.香鱼的繁殖能力弱
【答案】C
【解析】威胁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栖息地被破坏、偷猎(滥捕乱杀)、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其他原因等,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楠溪江香鱼资源濒临灭绝的原因除了人类对香鱼的过度捕捞外,人类对楠溪江的污染使香鱼丧失了栖息地,是造成楠溪江香鱼资源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
例2.夏天到了,小科观察到池塘里鲫鱼的呼吸频率发生了变化,他探究了鲫鱼在不同温度水中的呼吸情况,记录数据如图所示,下列与探究无关的问题是( )
A.温度对鲫鱼的呼吸有影响吗
B.鲫鱼的呼吸频率与水温有关系吗
C.鲫鱼对不同的水温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吗
D.鲫鱼的呼吸频率会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吗
【答案】C
【解析】如图所示,鲫鱼的呼吸频率随温度的升高不断加快,根据这一现象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温度对鲫鱼的呼吸有影响吗、鲫鱼的呼吸频率与水温有关系吗、鲫鱼的呼吸频率会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吗,但不能提出鲫鱼对不同的水温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吗?
(三)创新思维训练
1.下列不属于造成大熊猫数量大量下降的原因是( )
A.大熊猫的栖息地由于被人类侵占而不断减少 B.大熊猫遭猛兽捕杀
C.大熊猫的食性单一 D.大熊猫的繁殖率低
【答案】B
【解析】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的丧失、人类的滥捕乱杀和外来物种的入侵。其中主要的是栖息地的丧失。大熊猫作为我国的一个濒危物种,威胁其生存的主要原因也是其栖息地的丧失。所以造成大熊猫的野生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的最直接原因是人类不合理采伐、开垦,引发环境变化,大熊猫的食性单一,繁殖率低也是造成大熊猫物种数量下降的原因。
2.图中鸟儿“举家迁徙”的无奈之举告诉人们,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
A.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B.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C.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
D.宣传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答案】A
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生态系统不具有多样性
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必须发动公众广泛参与
C.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与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湿地、山地、海洋等生活环境破坏有关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措施
【答案】A
【解析】
A、荒漠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因此荒漠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而不是不具有多样性,错误;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必须发动公众广泛参
与,正确;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与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湿地、山地、海洋等生活环境破坏有关,正确;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措施,正确。
4.麻雀曾被认定为主要害鸟,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曾开展过大规模的“剿灭麻雀”运动,现在又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声,对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在的麻雀被人们的“剿灭行动”吓怕了,变乖了,不啄食和糟蹋农作物
B.现在认识到麻雀只是在食物非常稀缺时或繁殖季节才危害农作物,平时也啄食害虫
C.现在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麻雀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D.大量捕杀麻雀,破坏了食物网的稳定,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
【答案】A
【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如蜜蜂采蜜。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如苍耳果实表面的钩刺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如蝗灾等。
麻雀是动物的一员,同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麻雀还能捕食农业害虫。综上所述,选项A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5. 16世纪前,在毛里求斯渡渡鸟和大栌榄树和谐地生活着。自从欧洲人16世纪踏上这片土地后,到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杀死。之后,大栌榄树似乎患了“不孕症”,到20世纪80年代,整个毛里求斯也只剩下13株大栌榄树。1981年,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来到毛里求斯,找到了一只渡渡鸟的遗骸,其中伴有几颗大栌榄树的果实。他想,也许渡渡鸟与大栌榄树种子的发芽能力有关。他找到样子极像渡渡鸟的吐绶鸡(火鸡)吃下大栌榄树的果实。几天后,从吐绶鸡(火鸡)的排泄物中找到了大栌榄树的种子。这些种子外壳由于吐绶鸡(火鸡)嗉囊的研磨已不像原先那么坚厚了。坦普尔把这些经过吐绶鸡“处理”过的大栌榄树种子栽在苗圃里,不久,居然长出了绿油油的嫩芽。
(1)大栌榄树似乎患了“不孕症”的原因是 。
A.大栌榄树是不育不孕患者 B.没有渡渡鸟给它授粉
C.没有渡渡鸟帮助磨薄大栌榄树种子的壳 D.渡渡鸟和大栌榄树存在共生关系
(2)包括渡渡鸟在内的生物灭绝的原因是 。
A.上帝的惩罚 B.种内斗争 C.一种自然现象 D.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3)材料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
A.植物具有依赖性 B.大栌榄树的繁殖能力太差
C.渡渡鸟的食性太单一 D.动物对植物的生活起着促进作用
【答案】(1)C (2)D (3)D
【解析】
(1)由资料可知:①渡渡鸟灭绝后大栌榄树患了“不孕症”,到上世纪80年代,整个毛里求斯也只剩下13株大栌榄树;②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来到毛里求斯,找到了一只渡渡鸟的骨骸,伴有几颗大栌榄树的果实;③吐绶鸡(火鸡)吃下大栌榄树的果实,其排出的种子能够很快发芽,以上事实说明:渡渡鸟取食大栌榄树的果实,帮助磨薄大栌榄树种子的壳,利于种子发芽,故选C。
(2)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其中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这包括: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栖息地缩小和破坏已成为我国一些动物数量减少、分布区面积缩小、濒临灭绝的最重要原因;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例如:滥捕乱杀和滥采乱伐使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影响,外来物种的引入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农、林、渔、畜牧业品种结构单一化,工业化和城市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等.《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告诉我们:物种的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但目前人为的活动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造成农业、医药卫生保健、工业方面的根本危机,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故选D。
(3)以上事实说明:渡渡鸟取食大栌榄树的果实,帮助磨薄大栌榄树种子的壳,利于种子发芽,因此动物对植物的生活起着促进作用,故选D。
【科学方法1 分类】
(一)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拓展
1.定义 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把具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特征的事物归属于一个不确定集合的逻辑方法。
2.生物分类法,又称科学分类法,是用生物分类学方法来对生物的物种分组和归类的办法。现代生物分类法源于林奈的系统,他根据物种共有的生理特征分类。对生物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识别和研究各种生物。
3.生物二歧分类法是把同一类别的生物,根据某一方面的特征,按其差异或有无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接着,根据另一特征的差异或有无,把每个分支再进一步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如此逐级分类下去,直到编制出包括全部生物种类的分类检索表。
(二)重难点例析
例1.如图中1~4表示某些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符合图中所示关系的是(  )
A.1脊椎动物、2爬行动物、3哺乳动物、4蚯蚓
B.1孢子植物、2苔藓植物、3蕨类植物、4紫菜
C.1种子植物、2裸子植物、3被子植物、4苹果
D.1无脊椎动物、2节肢动物、3扁形动物、4蚂蚁
【分析】由图可知,图示关系为1包含2与3,2包含4,据此解答。
【解答】解:A、4蚯蚓属于环节动物,2爬行动物和3哺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不符合图示关系。
B、4紫菜属于藻类植物,2苔藓植物和3蕨类植物都属于1孢子植物,不符合图示关系。
C、4苹果属于被子植物,2裸子植物和3被子植物都是种子植物,不符合图示关系。
D、4蚂蚁属于2节肢动物,3扁形动物和2节肢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符合图示关系。
故选:D。
例2.读图,以下生物在分类上正确的是( )
A.葫芦藓 B.苹果树 C.鲸 D.鸽子
【答案】C
【解析】
A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无种子;A错误; B苹果树属于种子植物,有种子;B错误;
C鲸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体温恒定;C正确; D鸽子属于鸟类,体温恒定,D错误;
(三)创新思维训练
1.如果用图表示各种概念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动物 无脊椎动物 节肢动物 昆虫
B 测量工具 刻度尺 温度计 量筒、量杯
C 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葫芦藓
D 纲 科 目 种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A,昆虫属于昆虫纲,又属于节肢动物;
B.测量工具包括刻度尺,但温度计不属于刻 度尺,量筒、量杯也不属于温度计;
C.葫芦藓属于苔藓类的孢子植物;
D.生物分类依次从小到大依次是:种、属、科、目、纲、门、界.。
2.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部分生物图片(如图3-10),请你按下列分类方法将这些生物分类,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图3-10
(1)写出A~F中C、E、F所代表的生物名称。C ;E ;F 。
(2)在这些生物中,属于我国特有珍稀动物的是 ;无根,具有茎和叶的植物是 。(填字母代号,填生物名称不得分)
(3)在生物分类学上,水稻与水杉同门不同纲,水稻与葫芦藓同界不同门。请说出这两组生物之间,哪一组的共同特征多? 。
【答案】(1)蜈蚣 水稻 水杉 (2)B D (3)水稻和水杉
【解析】
(1)识图可知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动物;水杉属于种子植物,种子外无果皮包被,裸露,是裸子植物;水稻也属于种子植物,且种子外有果皮包被,是被子植物;葫芦藓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藏羚羊是多细胞动物,体内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蜈蚣也是多细胞的动物,但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结合右边的分类索引,可知A是草履虫,B是藏羚羊,C是蜈蚣,D是葫芦藓,E是水稻,F是水杉。
(2)其中B藏羚羊的浑身都是宝,属于我国特有的珍惜动物,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D葫芦藓无根,只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
(3)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所属的等级越小,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等级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水稻与水杉同门,水稻与葫芦藓同界,因此水稻与水杉的亲缘关系较近,共同特征较多。
3.我们的校园里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如图3-13中甲是同学们根据校园中几种常见植物的叶片的特征编成的检索表,图乙是拍摄的植物叶片图片:
图3-13
(1)若图片A代表的植物是桂花,则方框中应补全的分类特征是 。
(2)根据检索表,可以知道图乙中的图片C所代表的植物是 。
【答案】(1)叶边缘有齿 (2)茶花
【解析】此题是关于植物分类知识的识图填空题,图甲是植物的分类检索表,图乙是拍摄的植物叶片的特点,ADE的叶对生,BC是互生,AC的叶边缘有齿,BDE叶的边缘光滑,分析作答。
(1)根据上图的分类索引可知,叶对生的植物中,有叶椭圆的和叶针形的,其中叶椭圆的又分为叶边缘光滑的(女贞)和叶边缘有齿的(桂花)。
(2)分析图C可知,该植物的叶互生、椭圆形、叶边缘有齿,因此应该是茶花。
4.下列不属于如图任何一个框图内两种生物分类依据的是(  )
A.是否有种子 B.有无脊椎骨
C.有无花 D.有无叶绿体
【分析】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解答】
A、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没有种子;豌豆属于被子植物,有种子。所以葫芦藓和豌豆所在框图可以按照是否有种子进行分类,A正确。
B、蛔虫属于线形动物,蜗牛属于软体动物,二者都是无脊椎动物,体内无脊椎骨。所以蛔虫和蜗牛所在框图不能按照有无脊椎骨进行分类,B错误。
C、葫芦藓依靠孢子生殖,不会开花;豌豆的生殖方式为有性生殖,会开花。所以葫芦藓和豌豆所在框图可以按照有无花进行分类,C正确。
D、葫芦藓和豌豆都属于有叶绿体的植物,蛔虫和蜗牛都属于没有叶绿体的动物。所以葫芦藓和蛔虫所在框图可以按照有无叶绿体进行分类,豌豆和蜗牛所在框图可以按照有无叶绿体进行分类,D正确。
故选:B。
5.根据小李找的资料来辨析一下这些花,表述中正确的是(  )
物种 属 亚科 科
桃花 桃属 李亚科 蔷薇科
樱花 樱桃属 李亚科 蔷薇科
海棠花 苹果属 苹果亚科 蔷薇科
A.樱花和桃花都属于李亚科,该分类等级所拥有的物种比属多
B.桃花和海棠花的亲缘关系比樱花近,共同特征更多
C.桃花和樱花都属于李亚科,该分类等级比科更高
D.樱花和桃花都属于李亚科,该分类等级所拥有的物种比科多
【分析】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就越少,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就越多,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科比属大,因此同科生物比同属的生物的共同特征少。
【解答】
A、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多。樱花和桃花都属于李亚科,亚科比属大,故该分类等级所拥有的物种比属多,A正确。
B、桃花和樱花同属于李亚科,桃花和海棠花同属于蔷薇科,亚科比科小,故桃花和海棠花的亲缘关系比樱花远,共同特征更少,B错误。
C、亚科比科分类等级低,故桃花和樱花都属于李亚科,该分类等级比科更低,C错误。
D、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就越少。樱花和桃花都属于李亚科,亚科比科分类等级低,故该分类等级所拥有的物种比科少,D错误。
故选:A。2024年版科学教材核心素养提升系列讲义
第4讲 生物的类群、生物与环境关系
【内容结构】
(说明:微生物内容本册不涉及)
【科学概念1 形形色色的植物】
(一)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拓展
1.孢子植物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生殖方式 代表植物
藻类植物 多数生活在 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有的生活在淡水中。 没有 的分化;有简单 的,也有 的;色彩丰富。 大多为 、水绵、紫菜及 等。
苔藓植物 的环境中(如树干、墙头) 有明显的 ,没有真正的 。 、墙藓
蕨类植物 的环境中 有 ,叶呈羽状,背面的孢子囊,内有 。 、 、铁线蕨、乌巢蕨等
2.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分(种子有无果皮包被)
项目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种子 种子裸露, 包被 种子包被在 内
根 多数为直根系 直根系和须根系均有
茎 都是 ,多乔木
叶 叶形多为针形和鳞片形 叶形多样,构造复杂
花 有孢子叶球,无 有
果实
传粉 主要是风媒传粉 传粉方式多样
常见植物 等 等
(二)重难点例析
例1.图中呈现的葫芦藓、蕨、银杏和睡莲是我们常见的植物。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葫芦藓没有真正的根,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
B.蕨用孢子繁殖,孢子长在孢子囊中
C.银杏用种子繁殖,所结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
D.睡莲生长在水中,所以属于藻类植物
例2.下列人类食用的部分不属于植物营养器官的是( )
A.茄子 B.甘蔗 C. 白菜 D. 番薯
例3.下列为四类植物的特征资料,表中“+”表示有,“-"表示没有。请回答:
(1)表中表示裸子植物的是 填字母),表示藻类植物的是 (填字母);
(2)从上述四类植物分析,排出由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 (填字母)。
(三)创新思维训练
1.铁树能“开花”,并且还能长出具有药用价值的“凤凰蛋”(如图)。下列植物器官与“凤凰蛋”属于同一类的是( )
A.橘子B.松子 C.荸荠D.枇杷
2.裸子植物比蕨类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是( )
A.大都是高大的乔木 B.有根、茎、叶的分化
C.受精作用脱离了水的限制 D.胚珠有子房壁包被
3.2019年,中外科学家在内蒙古的沼泽森林遗址里,发现一种约3亿年前的缠绕植物化石,与现在绝大多数缠绕植物向右螺旋生长不同,这种植物向左螺旋生长,堪称植物界罕见的“左撇子”。有意思的是,包括此次新发现的化石在内,迄今人类只找到两种化石是“左撇子”。这种植物有根、茎、叶,但无种子,据此判断此植物所属种类和对罕见的“左撇子”的猜测“远古植物的生长现象”是(  )
A.苔藓 左、右螺旋生长 B.苔藓 都是左螺旋生长
C.蕨类 左、右螺旋生长 D.蕨类 都是左螺旋生长
【科学概念2 多姿多彩的动物】
(一)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拓展
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
无脊椎动物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代表动物
刺胞动物 主要生活在 中 具有可以攻击和防卫的 。外形呈 ,没有背腹和左右之分;身体结构简单,只有 开口。 珊瑚虫等
扁形动物 淡水、海水、潮湿的陆地 身体呈 对称,有 之分,身体只有一个开口。 如 、涡虫。
线形动物 有 的,也有独自生活的; 淡水的、海水的都有 体形 ,前端有口,后端有 。 如
环节动物 水中和 的陆地 身体由许多 构成 如 、沙蚕、水蛭。
软体动物 非常多样化, 包括水环境、陆地环境等 身体非常 , 有坚硬的 、 及乌贼、章鱼、 , 等等。
节肢动物 分布 体表有坚韧的 、身体和附肢都 。 如蚊、蝇、蟹、虾等 最多的一个动物类群。
棘皮动物 主要生活在 中 体表长满 如 、 、海参。
2.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特点
项目 鱼类(鲫鱼) 两栖类(青蛙) 爬行类(蛇) 鸟类(鸽) 哺乳类(兔)
生活环境 水中 幼体: 中 成体: 中 真正的 陆生动物 复杂 复杂
体表 有鳍、无四肢、有 成体皮肤 、 有四肢 表皮 、 有角质 有 有
呼吸器官 幼体: 成体:
体温
生殖方式
(二)重难点例析
例1 比较下列动物形态特征,找出属于鱼类的是( )
A.鲸 B.娃娃鱼 C.鳄鱼 D.鳙鱼
例2.如图是三种动物特征比较的示意图,交叉部分为共同特征。请将ABCD与文字描述对应连线。
例3.以下对生物结构、生理和功能关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鱼的体形呈纺锤形——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
B.青蛙的皮肤裸露湿润,内含丰富血管——便于保持体温
C.鸟类的骨大多中空,无膀胱——减轻体重,便于飞翔
D.猎豹善于奔跑,是动物中的赛跑冠军——适于捕食动物
(三)创新思维训练
1.学习了动物的知识后,你会惊讶地发现有些动物的名称“名不符实”,请回答:
(1)“蜗牛不是牛”,蜗牛具有贝壳,身体 ,属于软体动物。
(2)“海马不是马”,海马有鳍,用鳃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属于 。
(3)“鳄鱼不是鱼”,鳄鱼体表有角质的 ,在陆地上产卵,属于爬行动物。
(4)“娃娃鱼不是鱼”,娃娃鱼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 呼吸,属于两栖动物。
2.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
A.身体分节 B.具有外骨骼 C.雌雄异体 D.具有口器
3.下列动物中都属于无脊椎动物的是( )
A.青蛙、蚯蚓、河虾 B.家鸽、龟、鲤鱼 C.蝴蝶、田螺、牛 D.蜜蜂、蚕、大闸蟹
4.找出下列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A.鳙鱼、带鱼、海豚、鲸均属于鱼类 B.蟾蜍、娃娃鱼、蝾螈均属于两栖类
C.燕子、孔雀、蝙蝠均属于鸟类 D.乌龟、避役、蜗牛均属于爬行类
5.下述对两栖动物的“两栖”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陆地上
B.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可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C.有时生活在水中,有时生活在陆地上
D.主要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6.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于2019年10月10日至27日在武汉举行,吉祥物名为“兵兵”,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流域洄游鱼种---中华鲟,下列和它同一类群的是( )
A.鲍鱼和鲤鱼 B.海马和鱿鱼 C.鳙鱼和海马 D.鳄鱼和青鱼
7.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与之无关的特征是( )
A.皮肤干燥,覆盖有角质的鳞片或甲 B.体温不恒定
C.用肺呼吸 D.在陆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8.鱼类能够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是( )
①鳍能够协助游泳 ②用鳃呼吸 ③身体内背侧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④体表有黏液,减少了水中运动时的阻力 ⑤身体呈纺锤形,能减少水中运动时的阻力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下列关于动物形态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狼的犬齿发达,与其肉食性的生活习性相适应
B.鸟的骨骼轻、薄,长骨中空,可减轻体重,利于飞行
C.鱼的身体呈纺锤形,可减小游泳时水的阻力
D.青蛙的体表覆盖着角质鳞片,可保护身体
10.下列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爬行动物等类群
B.无脊椎动物约占已知动物总数的67%
C.无脊椎动物的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D.无脊椎动物的分布十分广泛
11.鸟类适于飞翔生活的特点是(  )
①鸟的身体呈梭形 ②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飞行的翼 ③都具有头、胸、腹三部分 ④长骨中空
⑤胸肌发达,有龙骨突 ⑥有气囊辅助呼吸 ⑦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出粪便都很迅速
⑧卵生 ⑨头部运动灵活 ⑩循环系统完善,运输氧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强.
A.①②③④⑥⑦ B.①②④⑤⑥⑦⑩ C.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⑥⑧⑨
12.龟卵的孵化往往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为探究温度对某种龟卵孵化时间、孵化成活率及孵出性别的影响,研究者将数目相同的五组龟卵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下孵化,结果如图所示。
甲 乙
(1)龟卵较大,卵内含有水分,卵外有坚韧的 保护,发育摆脱了对水的依赖,这是龟 陆地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2)据图甲判断,龟卵孵化的最佳温度范围为29~31℃,原因是当温度低于29℃时,龟卵的孵化时间相对较 ,当温度高于31℃时,孵化成活率 。
(3)据图乙分析,该种龟在温度25~33℃范围内,性别分化的规律是 。
(4)与龟一样,也通过产卵繁殖后代,卵表面有卵壳的另一个动物类群是 。
【科学概念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拓展
1.环境中影响生物 和 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 和 两类。非生物因素包括 等;生物因素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同种生物间的 和不同种生物间的 等。
2.生物的相互关系中,最普遍、最主要的关系是 。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称为 ;某一区域中的各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构成网状结构,形成 vvvvvv。
3.环境对生物影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生物 环境的过程,从而使现在的各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 和 。
4.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 。
(二)重难点例析
例1.神农架生长着一种名为“神农香菊”的野菊花,能发出迷人的芳香。有人尝试把它移栽到别的地方,却发现它的香气消失了,这一现象说明了(  )
A.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B.生物能改变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生物能适应环境
例2.在栽培农业方面,出现了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和原生于热带地区作物的热潮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的作物生长中的限制因素是(  )
A.水 B.光照 C.温度 D.空气
例3.下列哪句话可以构成食物链(  )
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狼吃羊,羊吃草 D.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例4.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5种鱼中能分布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分布的分别是(  )
A.1、2、3 B.5、3、4
C.3、4、2 D.2、1、5
例5.生态浮岛(如图甲所示)是一种水质净化设施,通过植物吸收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降低污染物浓度,具有造价低、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和营造水上景观等优点。
(1)生态浮岛是利用植物的    (填器官名称)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
(2)美人蕉是亚热带和热带常用的观花植物,因其特有的观赏价值,常被选种于生态浮岛中。在图乙所示的植物检索表中,美人蕉属于   (填字母)。
(3)图丙表示某河道中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
(三)创新思维训练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龙生龙,凤生凤”、“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中描述的现象体现的生物的基本特征分别是(  )
①生物能生长 ②生物都有遗传特性 ③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④生物能变异 ⑤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A.①②③ B.③①④ C.③②④ D.③②⑤
2.猫头鹰和老鼠都是昼伏夜出,影响它们这种行为的外界因素是(  )
A.温度、湿度 B.温度、光照 C.风、温度 D.风、光照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诗里暗含着生物知识,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改变环境 D.生物依赖环境
4.塑化剂的主要功能是使塑料类产品柔软易弯曲,具有延展性,但绝对不能添加于食品中。塑化剂长期食用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万一塑化剂是不能被生物体分解,也无法排出体外的物质,则在图的食物网中,何种生物体内的塑化剂含量可能最高?(  )
A. 甲 B. 丙 C. 己 D. 庚
5.为了了解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假如宇宙飞船能将火星土壤带回地球,可将火星土壤放入一个密闭的箱子内,然后向箱内通入混合气体(彻底除去微生物),并添加无机盐和有机营养物质.接着可以通过测定气体的成分比例是否发生变化来作出判断.这一实验是基于(  )的假设进行的.
A.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繁殖 B.具有生命的物体都能进行新陈代谢
C.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植物 D.火星上的生命一定是单细胞的生物
6.冬天的校园里,我们观察到有落叶的梧桐,常绿的桂花等,试问它们哪种更适应环境(  )
A.梧桐 B.桂花 C.两种都适应 D.无法判断
7.小科从书本活动中获悉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如图四种装置中收集的蚯蚓数量最多的是(  )
A.B. C.D.
8.海边有一种乌鸦经常在海滩衔取海螺及其他软体动物,然后起飞并在空中将海螺投向海边岩石,将海螺外壳砸碎。以下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这是乌鸦的一种休息、娱乐活动 B.乌鸦取食螺肉形成的适应性
C.乌鸦不小心将海螺掉下摔碎 D.乌鸦以此带回海螺属于贮食行为
9.台州沿海滩涂上有一种有趣的鱼——滩涂鱼,如图。因其能在滩涂上跳跃,所以又叫“跳跳鱼”。它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在陆地上生活的时间比水中还长。大部分鱼类如果离开了水很快就会缺氧窒息面死。而弹涂鱼却能较长时间在滩涂上,弹涂鱼的下列结构特征能支持其在滩涂上生活的是(  )
A.胸鳍发达,能支撑起身体,帮助爬行和跳跃
B.鳃所在的鳃腔空间很大,能够储存水分和空气
C.皮肤极薄且布满血管,能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D.以上说法均正确
10.下列描述中和动物与气温变化无关的是( )
A.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要明显加快 B.冬天蛇要冬眠,一直到春天才出来活动
C.人体最舒适的气温为22度,有许多人喜欢在夜间工作D.海参在夏天高温的时候,也会选择夏眠
模型特征 攻击频率
腹部银色 低
腹部红色 高
腹部有红色条纹 高
11.繁殖季节,雄棘鱼腹部颜色由银白色变成红色,会对入侵其领地的其他雄棘鱼发动攻击性行为。某人为研究引发雄棘鱼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做了如下实验:在雄棘鱼活动的水域中放置了多种颜色的鱼形蜡制制模型,观察并记录雄棘鱼在单位时间内对这些模型进行攻击的次数,实验结果如表,根据实验结果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
A.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条件反射
B.有条纹的模型更容易引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C.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是先天性的,由基因决定
D.腹部为红色的模型更容易引发雄棘鱼的攻击性行为
12.棉红铃虫成蛹前结茧保护自身,以抵御不良环境,这是一种保护性适应。但当环境条件有变化时,如金小峰前来产卵,结果就成了“作茧自缚”,原来的适应变得极不适应了。棉红铃虫的“作茧自缚”和下列何种现象体现同一原理(  )
A.非洲肺鱼在干旱季节夏眠 B.响尾蛇遇到敌害时尾部发出响声
C.雷鸟在降雪前换上白色的羽毛 D.震动枝条,竹节虫跌落僵直不动
13.警戒色是某些有毒的或有恶臭的生物所具有的鲜艳醒目的颜色,这种颜色往往会对捕食者起到警告作用,使其避而远之.某人进行了与警戒色有关的模拟实验:让年龄和身体状况基本相同的a、b两组小鸡分别在不同颜色的地板上啄食均为苦味的谷粒,并对啄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实验初期,小鸡对两种颜色的谷粒啄食比例均等
B.实验初期,鲜艳醒目的谷粒颜色对小鸡是警戒色
C.随实验次数增多,小鸡对醒目颜色的谷粒啄食比例增多
D.随实验次数增多,小鸡能逐渐将醒目颜色谷粒的颜色作为警戒色
14.蜜蜂找到食物时,会用“摇摆舞”告诉蜂巢中其他个体食物的确切位置。如图是这个行为的一个例子,根据这个范例,如果它所找到的食物位置如图,蜜蜂表现如图的“摇摆舞”应该是(  )
A. B. C. D.
15.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m的平原到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不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植株高度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
第一组 海拔500m a组海拔500m
海拔500m b组海拔3000m
第二组 海拔3000m c组海拔500m
海拔3000m d组海拔3000m
(1)a组和b组、c组和d组都是原产地相同的同一品种,且栽培地的土壤条件适宜并相同,这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只能是由 引起的。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c组和d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 (填“最大值”“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植株高度。
(4)请预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 。
A.a<b c<d B.a=b c=d C.a>c b>d D.a>b c>d
【科学概念4 生物多样性】
(一)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拓展
1.同种生物由于某种原因生活在 中时,会逐渐形成 各自环境的 ,并最终 成不同的物种。
2.生物学家将 的 和它们所生活 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它包括了地球上 及其生活环境中的 。
4.地球上不同地区的 、 等的差异,造就了多样的生态系统,如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等。
5.自然界的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种生物的 都会影响到与它相关的其他生物。因此,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是有 的。
6.保护生物的 ,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 。
(二)重难点例析
例1.香鱼是我国珍贵的淡水鱼品种,浙江永襄境内的楠溪江曾因盛产香鱼而闻名。但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挖沙业与沿江一些不法分子的“电、毒、炸”鱼的影响,楠溪江香鱼资源濒临灭绝,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可能是( )
A.香鱼不适应楠溪江的气候条件 B.楠溪江里的鱼种类少,造成结构单一
C.人类对楠溪江的污染使香鱼丧失了栖息地 D.香鱼的繁殖能力弱
例2.夏天到了,小科观察到池塘里鲫鱼的呼吸频率发生了变化,他探究了鲫鱼在不同温度水中的呼吸情况,记录数据如图所示,下列与探究无关的问题是( )
A.温度对鲫鱼的呼吸有影响吗
B.鲫鱼的呼吸频率与水温有关系吗
C.鲫鱼对不同的水温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吗
D.鲫鱼的呼吸频率会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吗
(三)创新思维训练
1.下列不属于造成大熊猫数量大量下降的原因是( )
A.大熊猫的栖息地由于被人类侵占而不断减少 B.大熊猫遭猛兽捕杀
C.大熊猫的食性单一 D.大熊猫的繁殖率低
2.图中鸟儿“举家迁徙”的无奈之举告诉人们,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
A.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B.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C.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
D.宣传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生态系统不具有多样性
B.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必须发动公众广泛参与
C.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与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湿地、山地、海洋等生活环境破坏有关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措施
4.麻雀曾被认定为主要害鸟,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曾开展过大规模的“剿灭麻雀”运动,现在又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声,对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现在的麻雀被人们的“剿灭行动”吓怕了,变乖了,不啄食和糟蹋农作物
B.现在认识到麻雀只是在食物非常稀缺时或繁殖季节才危害农作物,平时也啄食害虫
C.现在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麻雀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D.大量捕杀麻雀,破坏了食物网的稳定,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
5. 16世纪前,在毛里求斯渡渡鸟和大栌榄树和谐地生活着。自从欧洲人16世纪踏上这片土地后,到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杀死。之后,大栌榄树似乎患了“不孕症”,到20世纪80年代,整个毛里求斯也只剩下13株大栌榄树。1981年,美国生态学家坦普尔来到毛里求斯,找到了一只渡渡鸟的遗骸,其中伴有几颗大栌榄树的果实。他想,也许渡渡鸟与大栌榄树种子的发芽能力有关。他找到样子极像渡渡鸟的吐绶鸡(火鸡)吃下大栌榄树的果实。几天后,从吐绶鸡(火鸡)的排泄物中找到了大栌榄树的种子。这些种子外壳由于吐绶鸡(火鸡)嗉囊的研磨已不像原先那么坚厚了。坦普尔把这些经过吐绶鸡“处理”过的大栌榄树种子栽在苗圃里,不久,居然长出了绿油油的嫩芽。
(1)大栌榄树似乎患了“不孕症”的原因是 。
A.大栌榄树是不育不孕患者 B.没有渡渡鸟给它授粉
C.没有渡渡鸟帮助磨薄大栌榄树种子的壳 D.渡渡鸟和大栌榄树存在共生关系
(2)包括渡渡鸟在内的生物灭绝的原因是 。
A.上帝的惩罚 B.种内斗争 C.一种自然现象 D.主要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3)材料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是 。
A.植物具有依赖性 B.大栌榄树的繁殖能力太差
C.渡渡鸟的食性太单一 D.动物对植物的生活起着促进作用
【科学方法1 分类】
(一)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拓展
1.定义 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 ,把具有某些 或 的事物归属于一个不确定集合的逻辑方法。
2.生物分类法,又称科学分类法,是用生物分类学方法来对生物的 分组和归类的办法。现代生物分类法源于林奈的系统,他根据物种共有的 分类。对生物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 各种生物。
3.生物二歧分类法是把同一类别的生物,根据某一方面的特征,按其 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接着,根据 的差异或有无,把每个分支再进一步分成 的两个分支。如此逐级分类下去,直到编制出包括 的分类检索表。
(二)重难点例析
例1.如图中1~4表示某些生物概念之间的关系,下列符合图中所示关系的是(  )
A.1脊椎动物、2爬行动物、3哺乳动物、4蚯蚓
B.1孢子植物、2苔藓植物、3蕨类植物、4紫菜
C.1种子植物、2裸子植物、3被子植物、4苹果
D.1无脊椎动物、2节肢动物、3扁形动物、4蚂蚁
例2.读图,以下生物在分类上正确的是( )
A.葫芦藓 B.苹果树 C.鲸 D.鸽子
(三)创新思维训练
1.如果用图表示各种概念间的关系,下列选项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动物 无脊椎动物 节肢动物 昆虫
B 测量工具 刻度尺 温度计 量筒、量杯
C 植物 种子植物 被子植物 葫芦藓
D 纲 科 目 种
A.A B.B C.C D.D
2.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了部分生物图片(如图),请你按下列分类方法将这些生物分类,
后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A~F中C、E、F所代表的生物名称。C ;E ;F 。
(2)在这些生物中,属于我国特有珍稀动物的是 ;无根,具有茎和叶的植物是 。(填字母代号,填生物名称不得分)
(3)在生物分类学上,水稻与水杉同门不同纲,水稻与葫芦藓同界不同门。请说出这两组生物之间,哪一组的共同特征多? 。
3.我们的校园里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如图3-13中甲是同学们根据校园中几种常见植物的叶片的特征编成的检索表,图乙是拍摄的植物叶片图片:
图3-13
(1)若图片A代表的植物是桂花,则方框中应补全的分类特征是 。
(2)根据检索表,可以知道图乙中的图片C所代表的植物是 。
4.下列不属于如图任何一个框图内两种生物分类依据的是(  )
A.是否有种子 B.有无脊椎骨
C.有无花 D.有无叶绿体
5.根据小李找的资料来辨析一下这些花,表述中正确的是(  )
物种 属 亚科 科
桃花 桃属 李亚科 蔷薇科
樱花 樱桃属 李亚科 蔷薇科
海棠花 苹果属 苹果亚科 蔷薇科
A.樱花和桃花都属于李亚科,该分类等级所拥有的物种比属多
B.桃花和海棠花的亲缘关系比樱花近,共同特征更多
C.桃花和樱花都属于李亚科,该分类等级比科更高
D.樱花和桃花都属于李亚科,该分类等级所拥有的物种比科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