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复习学案(含解析)2024-2025年高中政治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复习学案(含解析)2024-2025年高中政治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重点难点】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认识的特点及其方法论
【活动过程】
活动一:必备知识(对照课本,理出本课必备知识,圈画课本知识点,并写出疑难点,用时10分钟)
1.什么是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具有怎样的关系
2.什么是实践 实践具有哪些特点
3.实践与认识具有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真理 真理具有哪些属性
5.认识具有哪些特点 哪些方法论启示
活动二:构建体系(结合课本,以课为起点,尝试完成本课体系知识,用时5分钟)
活动三:主干归纳
1.实践的概念
含义 理解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人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活动:改造 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对象:客观世界 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总结
原理 方法论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勇于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运用图示法巧辨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反复性 含义:通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和提高,当认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时候,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才算结束 图示:实践→认识……实践认识(对一事物的认识)
无限性 含义: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实践活动是无限的,人类认识无限发展 图示:实践→认识……实践→认识……(对世界的认识)
上升性 含义:从深度上讲——认识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认识不断向前推移 图示:实践→认识……实践→认识……(对一事物或世界的认识)
活动四:典题训练(独立思考3分钟,按照“一审设问---二审材料---三组答案”的做题步骤完成,调动所学知识,写出主干句,组内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用时6分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目标和发展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提出了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改革开放初期,党认识到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深刻认识到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是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路,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各国历史不同、国情不同,现代化道路选择也各不相同。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结合材料,分析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发展过程是如何体现认识论的有关哲理的。
活动五:当堂练习(完成小题用时6分钟,组内交流展示2分钟,并由组长选派一人写出本组的答案)
一、判断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科学理论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
2.实践以人为主体,以整个世界为对象。( )
3.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是终极真理。( )
4.认识是无限的,所以人不可能获得真理。( )
5.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
6.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
7.真理包含谬误,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8.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 )
9.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
10.真理的客观性表明真理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客观的。( )
二、选择题
11.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化工品之一,丙烯产业对全球石油化工产业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然而传统丙烯生产催化剂原料稀缺昂贵、环境污染严重,导致行业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克服这一问题,2024年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团队成功研发出成本低廉、对环境友好的新型丙烯催化剂,为低碳烯烃生产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催化科学基础。由此可见( )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任何人的认识都是无限发展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传统观念认为,痛风患者应少吃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包括芦笋、豆芽等蔬菜。但临床研究表明,这些蔬菜不仅不会增加痛风的发生率,相反进食大量的蔬菜还有利于尿酸的排泄,从而降低患痛风病的风险。这说明( )
①真理是具体的,原有的真理不适应当下的新情况 ②真理具有客观性,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③认识能够反作用实践,指导人们的科学研究 ④追求真理需要时间,只有坚持探索才可能进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2024年11月15日,嫦娥六号月球样品首批研究成果发布,揭示了月背火山活动历史,为更好开展月球演化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材料表明( )
①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全面认识月球是开展探月工程的根本目的
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2024年10月,天文学家观测到距离宇宙大爆炸仅约7亿年的“由内而外”生长的星系。这是迄今观测到的最久远的此类星系。此前,科学家根据理论模型预测了“由内而外”生长的星系,但直到韦布望远镜启用,才观测到这个过程。上述材料说明,人类对太空认识的发展( )
①是自然科学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在批判谬误中逐步发展了真理
③越来越接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④显示科学预见是真理发展的重要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成功产生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这一磁体的研制成功,将为科学家探索新现象、揭示新规律提供强大的实验条件,也将为我国建设更高场强的稳态磁体打下关键技术基础。这体现了( )
①提升水冷磁体技术是科学试验的最终目的 ②实践是人们获得水冷磁体技术认识的来源
③对水冷磁体技术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④对水冷磁体技术的认识最终要回到实践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山东沂水跋山遗址考古队,经过考古研究发现了距今7万—6万年的第二期旧石器文化发展态势,直接否定了末次冰期寒冷期东亚古人类灭绝的推论,纠正了国际上“现代人6万年前才从非洲扩散到欧亚大陆”的观点。该成果深化了对人类历史演化的认识,可见( )
①考古研究是推动人类演化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
③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之前的真理性认识是谬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6000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圆圈式循环过程
②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影响了认识的进程
④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24年11月15日,中国的两个研究团队发布了由嫦娥六号探测器携带回的首份月球背面月壤样品的首批研究成果。揭示了月背火山活动历史,表明了月幔源区的物质组成也是月海玄武岩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这为进一步认识整个月球的地质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这说明( )
①月背火山活动史的感性认识有待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是历史地向前发展永无止境的
③月球探测器这一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④只有通过科学实验活动才能检验出认识的真理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9.天文学家通过“质光比”推测出宇宙之中还存在看不见的物质,将其取名为“暗物质”,并尝试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寻找。我国科学家发现,低频阵列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能以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宽的质量范围探寻“暗物质”。相关数据显示,人类离“暗物质”可能又近了一步。这表明( )
①认识工具的改进推动着人们认识的深化
②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能认识一切事物
③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④人类对“暗物质”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024年10月30日,搭载着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船和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顺利对接。从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到神舟五号飞天梦圆,从中国空间站如期建成到载人登月进展顺利。可见( )
①实践是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曲折过程
③人能够创造一个理想或虚幻的世界
④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三、简答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社交媒体上,“ChinaTravel”、“City不City” 成为了热门话题。重庆的8D景观,北京的长城,浙江杭州的西湖;北京的烤鸭,重庆的串串……相关视频的播放量达到了数十亿次。这些视频不仅展示了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和繁华,还记录了外国游客对中国美食、文化和人民热情好客的积极体验,让世界各地的观众能够看到一个真实、生动、现代化的中国。尽管大多数外国游客都力求客观公正地展示中国,但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文化差异,一些游客可能在不了解全部背景的情况下,对某些文化现象进行错误的解读。另外一些外国网民观看了反映中国真实面貌和进步成就的视频后,认为这是摆拍。
有人认为:外国游客的“中国行”能够破除偏见。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参考答案
活动四:典题训练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又会推动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源于党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时又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等不同时期的实践中不断深化,推动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不同时期对现代化的认识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追求真理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一个过程,要求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对现代化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提高,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
【分析】背景素材: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发展过程
考点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内容
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认识论有关哲理,知识点范围明确,为认识论的知识,需要划分材料层次,对应相关的认识论哲理内容即可。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得出的认识都是通过伟大实践获得的→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关键词②:在不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得出的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不同→不同时期的认识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可联系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关键词③: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会不断深化和发展,可联系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活动五:当堂练习
一、判断题
1.错误
【详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属于认识范畴,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故题中观点错误。
2.错误
【详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因此本题观点错误。
3.错误
【详解】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故不存在“终极真理”,题中观点错误。
4.错误
【详解】世界是可知的,人能够获得真理。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故题中观点错误。
5.错误
【详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故题中观点错误。
6.错误
【详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因此本题观点错误。
7.错误
【详解】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不包含谬误的成分。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反之,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故本题说法错误。
8.错误
【详解】依据教材内容可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在错误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只能产生错误的理性认识;在正确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正确的理性认识(也可能产生错误的理性认识)。因此认为理性认识才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是错误的。故本题观点错误。
9.错误
【详解】认识的发展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并不是一个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而是对已有认识的超越。“不断推翻前人认识”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不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故原观点说法错误。
10.错误
【详解】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真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故题中观点错误。
二、选择题
11.B
【详解】①:“为克服这一问题,2024年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团队成功研发出成本低廉、对环境友好的新型丙烯催化剂”说明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①正确。
②:材料不涉及真理的条件性,②不符合题意。
③: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团队成功研发出成本低廉、对环境友好的新型丙烯催化剂,为低碳烯烃生产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催化科学基础。由此可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正确。
④:每一个具体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作为整体的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④错误。
故本题选B。
12.D
【详解】①:真理是具体的,但并不意味着原有的真理就不适应当下的新情况。真理是相对的,可能在新的情况下会有新的发现,但这不意味着原有的真理就完全被推翻,①排除。
②:临床研究表明蔬菜的摄入并不会增加痛风的发生率,反而对人有益,这是通过客观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说明真理具有客观性,且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②正确。
③:材料并没有直接体现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而是更多地体现了通过实践来修正原有的认识,③排除。
④:临床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修正的过程,说明追求真理需要时间,只有坚持探索才能不断进步,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3.D
【详解】②④:嫦娥六号作为航天探测器,其从月球带回的样品,揭示了月背火山活动历史,说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推动认识不断发展,也说明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④正确。
①:材料反映的是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没有体现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①排除。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③排除。
故本题选D。
14.D
【详解】①:认识的发展是实践发展的产物,①说法错误。
②:材料没有涉及“谬误”,②不符合题意。
③: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材料中借助工具对太空认识的发展越来越接近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③符合题意。
④:科学家根据理论模型预测了“由内而外”生长的星系,后得以证实体现了科学预见是真理发展的重要形式,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5.C
【详解】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最终要回到实践当中去,提升水冷磁体技术不是科学试验的最终目的,①不选。
②④:“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成功产生42.0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这一磁体的研制成功,将为科学家探索新现象、揭示新规律提供强大的实验条件,也将为我国建设更高场强的稳态磁体打下关键技术基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②④正确。
③:材料强调了认识产生于实践,要为实践服务,没有体现认识的反复性,③不选。
故本题选C。
16.B
【详解】①③:考古队经过考古研究发现了第二期旧石器文化发展态势,纠正了国际上的观点,深化了对人类历史演化的认识,这表明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考古研究是推动人类演化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①③符合题意。
②: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②错误。
④: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界限,“证明了之前的真理性认识是谬误”说法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7.C
【详解】①: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过程,①错误。
②③:海底热液生物的发现从一个侧面表明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但人们追求真理的脚步不会停止,人们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③符合题意。
④:认识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超越历史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8.B
【详解】①:材料不涉及月背火山活动史的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①排除。
②③:由嫦娥六号探测器携带回的首份月球背面月壤样品的首批研究成果。揭示了月背火山活动历史,表明了月幔源区的物质组成也是月海玄武岩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这为进一步认识整个月球的地质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这说明月球探测器这一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是历史地向前发展永无止境的,②③正确。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活动仅是实践的一种形式,④排除。
故本题选B。
19.B
【详解】①③:材料指出低频阵列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能以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宽的质量范围探寻“暗物质”,帮助人们获得对“暗物质”更多的认识。这表明认识工具的改进推动着人们认识的深化;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①③符合题意。
②:从长远的角度看,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没有永远认识不了的事物。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是有局限性的,从这个角度看,认为人能认识一切事物的说法不妥,②不选。
④:材料主要强调认识工具改进对认识的推动作用,而非强调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20.C
【详解】①: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说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现实活动,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①正确。
④:从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到神舟五号飞天梦圆,从中国空间站如期建成到载人登月进展顺利,说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④正确。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②错误。
③:人能够通过实践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而不是创造虚幻的世界,③不选。
故本题选C。
2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外国游客的中国行,有利于他们了解真实的中国,破除通过媒体或其他间接途径形成的对中国的偏见。②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外国游客可能长期受到特定文化和媒体的影响,形成了难以改变的刻板观念,短期内的游览可能难以改变他们的看法。受中外文化差异的影响,外国游客可能对中国的某些现象或行为产生误解,这种误解可能会加深他们对中国的偏见。③要真正破除偏见,需要外国游客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并结合其他间接经验,形成对中国全面、客观的认识。
【分析】背景素材:外国游客的“中国行”
考点考查:认识论相关知识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辨析类主观题,要求对外国游客的“中国行”能够破除偏见这一观点进行辨析,考查范围是认识论的知识,先判断正误再结合材料进行具体释明观点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观点正误判断:该观点片面。
有效信息①:在社交媒体上,外国游客的“中国行”相关视频的播放量达到了数十亿次,亲眼所见的中国打破了他们的原有印象→可联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此证明观点中有合理的部分。
有效信息②:由于文化差异,一些游客可能在不了解全部背景的情况下,对某些文化现象进行错误的解读→可联系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此证明观点中有不合理的部分。
有效信息③:外国游客的“中国行”能够破除偏见→可联系要真正破除偏见,需要外国游客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并结合其他间接经验,形成对中国全面、客观的认识。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