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上科学 第四章 常考实验探究题 精选真题1.(2023秋 越城区校级月考)近年以来,整治酒后驾车行为在全国进行。林子的爸爸对此却不以为然,为了说服爸爸,林子和爸爸一起做了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实验操作如图,实验结果如表:A不饮酒 B饮一杯啤酒 C饮两瓶啤酒第一次 24.4 32.2 48.7第二次 25.5 34.2 ①第三次 25.1 35.0 51.3说明:表中测量值为林子松开直尺后,爸爸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时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值,单位为厘米(cm)。请分析回答:(1)测量并记录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这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于 C 。A.提出问题B.建立假设C.收集事实证据D.表达与交流(2)请帮林子将表中C组第二次测量数据填上,① 53 。(3)实验结果表明: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 大 ,人的反应速度越 慢 。(4)小林还可以通过增加 增加实验人数、增大饮酒量和测量次数 方法来改进实验,增强实验的说服力。【解答】解:(1)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事实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测量并记录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这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于收集事实证据,故C正确;(2)由图知C组的平均值是51,所以表中C组第二次测量数据为:51×3﹣48.7﹣51.3=53,所以表中的①是53;(3)实验结果表明: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大,人的反应速度越慢;(4)实验中只对爸爸一人进行了测量,实验误差太大,具有偶然性。测量数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可以通过增加实验人数、增大饮酒量和测量次数来改进实验,增强可信度,让更多的人认识。故答案为:(1)C;(2)53;(3)大;慢;(4)增加实验人数、增大饮酒量和测量次数。2.(2023秋 义乌市期中)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实验时,小科在细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个小气泡,让玻璃管与水平面间保持不同的倾角,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气泡的运动快慢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做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跟气泡的长度有关;猜想二:跟玻璃管与水平面的倾角有关。气泡长度约2cm实验序号 倾角/° 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秒1 15 22.52 30 14.93 45 12.24 60 13.85 90 19.9为了便于研究,她在玻璃管上做上记号A、B,测出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表。(1)实验中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2.5 mm。(2)用上述器材探究气泡的运动快慢与气泡长度的关系,则需要控制 倾角 相同。(3)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气泡长度相同时,当倾角变大时,气泡上升的速度先变大后变小,当夹角为45度时,气泡运动的速度最大 。【解答】解:(1)由图可知,该刻度尺相邻数字刻度之间的长度为5cm,邻数字刻度之间的格数为20格,则最小刻度为0.25cm,所以最小刻度为2.5mm;(2)根据控制变量法知:若用上述器材探究气泡的运动快慢与气泡长度的关系,则需要控制倾角相同,改变气泡的长度;(3)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气泡长度相同时,当倾角变大,气泡在上升过程中,时间先变短再变长,根据知速度先变大后变小,当夹角为45度时,气泡运动的速度最大。故答案为:(1)2.5;(2)倾角;(3)气泡长度相同时,当倾角变大,气泡上升的速度先变大后变小,当夹角为45度时,气泡运动的速度最大。3.(2022春 嵊州市期末)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同学们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他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覆盖在空的另一侧开口处,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如图所示)。(1)分析比较 甲、乙 两图,可以得出结论: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2)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 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3)如图戊所示可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圆筒的B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A端敞开。用它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仅减小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的大小和像的亮度变化情况是 像变小,亮度变亮 。(4)拓展: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这些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 树叶缝隙到地面距离不等 。【解答】解:(1)甲、乙两图,小孔形状不同,但是像的形状相同,所以小孔成像与小孔的形状无关;(2)通过观察甲、乙、丙的像可知,小孔成像是倒立实像,这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3)当减小光屏与小孔之间的距离时,光屏上的像将变小,因为通过小孔的光不变,所以屏上的像将变亮;(4)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其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树叶缝隙离地面的距离不同。故答案为:(1)甲、乙;(2)倒立;(3)像变小,亮度变亮;(4)树叶缝隙到地面距离不等。4.(2022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在观察小孔成像特点时,小波发现: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越远,所成的像越大,像的大小与该距离有什么定量关系?于是他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一步探究:1.用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拼装在不透明的纸板上,如图1甲所示。2.将“F”字样纸板、带小孔的不透明纸板、半透明塑料板(光屏)依次置于光具座的A、B、C位置,使“F”正立面对小孔,如图1乙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给二极管通电,随即在光屏上呈现出“F”的像,小波观察到光屏上呈现的像是图2中的 ② (填写序号)。(2)由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 直线传播 ,所以这个像是 实像 (选填“实像”或“虚像”)(3)保持“F”字样纸板,小孔位置不变,只改变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像距),用刻度尺逐次测量像高,记录数据如表所示:实验次数 1 2 3 4像距v/cm 12.0 16.0 20.0 24.0像高h/cm 3.0 4.0 5.0 6.0根据表中的数据,请你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h与v的关系 h=0.25v (4)于是小波得出结论:小孔成像时,同一物体像的大小与像距成正比,你认为这一结论需要补充的条件是 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一定 。【解答】解:(1)能用光屏承接的为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由图乙知,u<v,故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选②;(2)蜡烛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其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3)由表格上的数据可知,像的高度随像到小孔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且像的高度与像到小孔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0.25,即h=0.25v;(4)由(3)得在物距和物高一定时,物体经小孔所成像的高度和像距成正比。即小孔成像时,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一定,同一物体像的大小与像距成正比。故答案为:(1)②;(2)直线传播;实像;(3)h=0.25v;(4)物体到小孔的距离一定。5.(2024春 宁波期末)某校科学社团的同学开展“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1)“实验A组”用纸筒和半透明纸制作小孔成像仪(如图甲)探究小孔成像。①保持蜡烛、粗纸筒不动,只将细纸筒在粗纸筒中逆时针转动,则可以观察到半透明纸上所成的像将 不转动 (选填“顺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或“不转动”)。②固定蜡烛、小孔和半透明纸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小孔直径,实验结果记录如表:1号 2号 3号 4号 5号3号孔径大小/mm <1 1 2 3 4像的大小 很小 比较小 正常大小 比较大 很大泪像的清晰度 很清晰 比较清晰 清晰 模糊 很模糊实验结论: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成的像越 大 (选填“大”或“小”)。小孔形状 □小孔最大外径/mm 1 5 10小孔距地面10cm时 □ □ □地面光斑形状 小孔距地面80cm时 〇 □ □小孔距地面20cm时 〇 □ □小孔距地面40cm时 〇 □ □小孔距地面120cm时 〇 〇 〇小孔距地面200cm时 〇 〇 〇(2)上表是“实验B组”同学在硬纸板上挖空所做的研究太阳的小孔成像实验记录表,分析表内结果,得到了以下结论:①由于太阳距离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是平行的,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地面上的光斑与小孔的形状是 一致的 (选填“一致的”或“不一致”)的。②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远,地面上的光斑是圆形的,这是太阳的像。③同学制作了一个挖空的硬纸板如图乙所示,两个正方形小孔的边长分别是1mm和5mm,他将纸板正对着太阳,调节纸板离地面的距离观察地面上的光斑,如图丙所示四个选项中光斑的大小和形状一定不会出现的是 D (填字母)。【解答】解:(1)①保持蜡烛、粗纸筒不动,只将细纸筒在粗纸筒中逆时针转动,物体不动,则像不动,则可以观察到半透明纸上所成的像将不转动。②根据表格数据知,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成的像越大;(2)①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地面上的光斑与小孔的形状是一致的,这不是太阳的像;③当距离足够远时,都是小孔成像,且小的孔成像较小,故B符合,D不符合;但距离不是很远,小正方形是小孔成像,大正方形是平行光,成的是A形状;当距离很近时,都是平行光照射,都是正方形,故C可能;故选:D。故答案为:(1)①不转动;②大;(2)①一致的;③D。6.(2021 舟山模拟)探究活动——寻找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证据和规律。活动材料:1米长木杆1根、卷尺一把、绘图板及绘图工具1套。实践过程:①夏季某日12时,在一处有阳光的平地上把木杆垂直竖在地上,用卷尺测量影子长度。②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绘图。③冬季某日12时,在同一地点再一次用同样方法进行测量,记录并绘图。观测结果:(1)图1是某中学一位同学的测绘结果。遗憾的是,他忘记标注观测时间,现在区分不开了。请你帮助他进行区分。图A是 冬 (选填“冬”或“夏”)季测绘的。(2)归纳分析:不同季节木杆影子长短不同的原因是 地球不断绕日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变化,不同季节太阳高度、影子长度不同 。(3)拓展延伸:若图A、图B为我国南、北方两位同学在12月22日正午的测绘结果,请你判断:南方同学测绘的是图 B 。(4)原理应用: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2)。请你分析;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 公转 (选填“自转”或“公转”)运动。【解答】解:(1)夏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所以图中A为冬季测绘的,B为夏季测绘的,归纳分析得知:季节不同,太阳高度角不同,影子长短就不同。(2)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越长。一年中,夏季太阳高度最大,所以影子最短,冬季太阳高度最小,所以影子最长。(3)我国南方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所以影子短,为B图;北方纬度较高,太阳高度角小,所以影子长,为A图。(4)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运动。故答案为:(1)冬;(2)地球不断绕日公转使太阳直射点变化,不同季节太阳高度、影子长度不同;(3)B;(4)公转。7.(2022春 诸暨市校级期中)小明同学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他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中央戳了个三角形的小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小明把易拉罐正对着点燃的蜡烛(如图所示),则在半透明纸上会看到蜡烛的 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3)当把蜡烛向左(远离易拉罐)移动时,在半透明纸上的像将 变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解答】解:(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由光的直线传播可知,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小明把易拉罐正对着点燃的蜡烛(如图所示),则在半透明纸上会看到蜡烛的倒立的像。(3)当把蜡烛向左(远离易拉罐)移动时,此时物距u增大,在半透明纸(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像距)v不变时,那么像距v和物距u的比值减小,则在半透明纸上的像将变小。故答案为:(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倒立;(3)变小。8.(2017 瑞安市自主招生)初中科学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即v=s/t。高中物理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1)若距离、时间单位分别用m、s表示,则加速度的单位是 m/s2 。(2)若一个做单向直线运动物体,开始运动的速度v0=2m/s,经过5s后它的速度变为v1=6m/s,则这个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v= 4 m/s。(3)若问题(2)中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 0.8m/s2 。(4)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如图(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以速度v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如(乙)所示,其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物体0到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用v0、t、a写出s的表达式,s= v0t 。【解答】解:(1)已知速度的单位是m/s,时间的单位是s,高中物理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则加速度的单位为m/s2;(2)这个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Δv=v1﹣v0=6m/s﹣2m/s=4m/s;(3)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0.8m/s2;(4)图乙中阴影部分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如下图所示:长方形面积s1=v0t,三角形的面积s2,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即s=v0t。故答案为:(1)m/s2;(2)4;(3)0.8m/s2;(2)v0t。9.(2024春 定海区期末)科学兴趣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时,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光的直线传播 。(2)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 发光体 和小孔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同时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变化情况。(3)验证猜想2时,固定“↑”状发光体、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不足是 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 。【解答】解:(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发光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是实像;(2)要探究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的关系,则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变,形状不变,改变小孔到光屏的距离,应固定蜡烛和小孔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3)要探究像的亮度与小孔的形状的关系,则需要控制孔的大小不变,只改变形状,而图乙中即改变了孔的形状,没有改变孔的大小,所以,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故答案为:(1)光的直线传播;(2)发光体;(3)没有控制小孔的大小相等。10.(2019秋 兰溪市期末)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需要证据的支持。在新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说。关于地球构造理论的发展主要有: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大陆漂移说,③海底扩张说。请回答:(1)上述三种学说发展的先后顺序是 ②③① (填序号)。(2)以下可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①②⑤ (填序号)。①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更不会游泳,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②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拼合,且两岸大陆上的岩层和构造很相似;③大陆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动力无法确定;④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没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岩层没有连续;⑤南极洲上有大量的煤矿,表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温暖湿润的植物茂盛区。(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互不断地发生 张裂 ,这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解答】解:(1)全球构造理论经历了著名的“三级跳”:②1915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③1960~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提出的“海底扩张说”;①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故上述三种学说发展的先后顺序是②③①。(2)可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有①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更不会游泳,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等;②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拼合,且两岸大陆上的岩层和构造很相似;⑤南极洲上有大量的煤矿,表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温暖湿润的植物茂盛区。故①②⑤符合题意。(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互不断地发生张裂,这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故答案为:(1)②③①;(2)①②⑤;(3)张裂。11.(2021春 诸暨市校级期中)照相机为什么不采用小孔成像而采用凸透镜成像?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由两个不透光的筒组成,内筒能在外筒内左右移动。内筒开口处用半透明纸作光屏,在外筒的孔上放置凸透镜(实验序号1),调节内筒位置,直至出现清晰的像,并记录现象。然后保持内外筒位置不变,仅对孔上放置的透镜及孔的大小按照序号2、3、4、5、6进行实验,记录如表:实验序号 1 2 3 4 5 6外筒孔中放置物体 未遮盖的 凸透镜 小部分遮盖的凸透镜 大部分遮盖凸透镜 较大孔径的 小孔 中等孔径的 小孔 较小孔径的 小孔像的清晰程度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很模糊,基本看不清笔画 模糊,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像的亮暗 亮 中 暗 亮 中 暗请回答以下问题:(1)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分别利用了光的什么原理? B 。A.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B.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光的折射D.光的折射,光的反射(2)本实验用发光字而不用蜡烛烛焰,是因为发光字相比烛焰有以下优点: 更容易判断像的清晰度 。(3)一张照片要求成像清晰、亮度合适,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相机中采用凸透镜成像而不采用小孔成像的原因是 凸透镜成像能兼顾亮度和清晰度,而小孔成像亮度合适时像模糊,像清晰时亮度暗 。【解答】解:(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原直线传播,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故选B;(2)本实验用发光字而不用蜡烛烛焰,是因为发光字相比烛焰到更稳定,更容易判断像的清晰度;(3)凸透镜成像能兼顾亮度和清晰度,而小孔成像亮度合适时像模糊,像清晰时亮度暗。故答案为:(1)B;(2)更容易判断像的清晰度;(3)凸透镜成像能兼顾亮度和清晰度,而小孔成像亮度合适时像模糊,像清晰时亮度暗。12.(2019秋 滨江区期末)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消失.材料二:如图板块局部图.(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 六 大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地中海不断地在缩小,就是因为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不断 碰撞 (填“碰撞”或“张裂”)。(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根据材料二,预测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会不断地 扩张 (填“扩张”或“缩小”)。(3)由图可知珠穆朗玛峰海拔在升高的原因是 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碰撞挤压 。【解答】解:读图可知,(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因此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地带;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碰撞,使地中海在不断缩小。(2)从图中看出,红海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拉伸,红海在不断扩张,因此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3)从图中看出,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碰撞挤压,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不断升高;而2005年测量的最新高度应该比1975年测量的更准确。故答案为:(1)六;碰撞;(2)扩张;(3)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两大板块不断碰撞挤压。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七上科学 第四章 常考实验探究题 精选真题1.(2023秋 越城区校级月考)近年以来,整治酒后驾车行为在全国进行。林子的爸爸对此却不以为然,为了说服爸爸,林子和爸爸一起做了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实验操作如图,实验结果如表:A不饮酒 B饮一杯啤酒 C饮两瓶啤酒第一次 24.4 32.2 48.7第二次 25.5 34.2 ①第三次 25.1 35.0 51.3说明:表中测量值为林子松开直尺后,爸爸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时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值,单位为厘米(cm)。请分析回答:(1)测量并记录手指所在位置的刻度,这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于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收集事实证据 D.表达与交流(2)请帮林子将表中C组第二次测量数据填上,① 。(3)实验结果表明: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 ,人的反应速度越 。(4)小林还可以通过增加 方法来改进实验,增强实验的说服力。2.(2023秋 义乌市期中)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实验时,小科在细玻璃管中注入水,管中留一个小气泡,让玻璃管与水平面间保持不同的倾角,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气泡的运动快慢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他做出了如下猜想:猜想一:跟气泡的长度有关;猜想二:跟玻璃管与水平面的倾角有关。气泡长度约2cm实验序号 倾角/° 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秒1 15 22.52 30 14.93 45 12.24 60 13.85 90 19.9为了便于研究,她在玻璃管上做上记号A、B,测出气泡经过AB段的时间。实验数据记录如表。(1)实验中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 mm。(2)用上述器材探究气泡的运动快慢与气泡长度的关系,则需要控制 相同。(3)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3.(2022春 嵊州市期末)学习了光学知识后,同学们想自己探究小孔成像现象,他们给两个空罐的底部中央分别打上一个圆孔和一个方孔,再用两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覆盖在空的另一侧开口处,分别将小孔对着烛焰和灯丝,可以看到烛焰和灯丝通过小孔所成的像(如图所示)。(1)分析比较 两图,可以得出结论:物体通过小孔所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2)烛焰和灯丝在塑料膜上成的都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3)如图戊所示可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圆筒的B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光屏,A端敞开。用它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仅减小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屏上像的大小和像的亮度变化情况是 。(4)拓展:晴天太阳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圆形光斑与上述原理相同,这些圆形光斑大小不一的原因是 。4.(2022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在观察小孔成像特点时,小波发现:光屏到小孔的距离越远,所成的像越大,像的大小与该距离有什么定量关系?于是他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进一步探究:1.用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拼装在不透明的纸板上,如图1甲所示。2.将“F”字样纸板、带小孔的不透明纸板、半透明塑料板(光屏)依次置于光具座的A、B、C位置,使“F”正立面对小孔,如图1乙所示。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给二极管通电,随即在光屏上呈现出“F”的像,小波观察到光屏上呈现的像是图2中的 (填写序号)。(2)由于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 ,所以这个像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3)保持“F”字样纸板,小孔位置不变,只改变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像距),用刻度尺逐次测量像高,记录数据如表所示:实验次数 1 2 3 4像距v/cm 12.0 16.0 20.0 24.0像高h/cm 3.0 4.0 5.0 6.0根据表中的数据,请你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h与v的关系 (4)于是小波得出结论:小孔成像时,同一物体像的大小与像距成正比,你认为这一结论需要补充的条件是 。5.(2024春 宁波期末)某校科学社团的同学开展“探究小孔成像规律”的实验。(1)“实验A组”用纸筒和半透明纸制作小孔成像仪(如图甲)探究小孔成像。①保持蜡烛、粗纸筒不动,只将细纸筒在粗纸筒中逆时针转动,则可以观察到半透明纸上所成的像将 (选填“顺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或“不转动”)。②固定蜡烛、小孔和半透明纸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小孔直径,实验结果记录如表:1号 2号 3号 4号 5号3号孔径大小/mm <1 1 2 3 4像的大小 很小 比较小 正常大小 比较大 很大泪像的清晰度 很清晰 比较清晰 清晰 模糊 很模糊实验结论:在小孔成像清晰时,小孔越大,成的像越 (选填“大”或“小”)。小孔形状 □小孔最大外径/mm 1 5 10小孔距地面10cm时 □ □ □地面光斑形状 小孔距地面80cm时 〇 □ □小孔距地面20cm时 〇 □ □小孔距地面40cm时 〇 □ □小孔距地面120cm时 〇 〇 〇小孔距地面200cm时 〇 〇 〇(2)上表是“实验B组”同学在硬纸板上挖空所做的研究太阳的小孔成像实验记录表,分析表内结果,得到了以下结论:①由于太阳距离我们很远,到达地面的光线几乎是平行的,所以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小,地面上的光斑与小孔的形状是 (选填“一致的”或“不一致”)的。②当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足够远,地面上的光斑是圆形的,这是太阳的像。③同学制作了一个挖空的硬纸板如图乙所示,两个正方形小孔的边长分别是1mm和5mm,他将纸板正对着太阳,调节纸板离地面的距离观察地面上的光斑,如图丙所示四个选项中光斑的大小和形状一定不会出现的是 (填字母)。6.(2021 舟山模拟)探究活动——寻找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证据和规律。活动材料:1米长木杆1根、卷尺一把、绘图板及绘图工具1套。实践过程:①夏季某日12时,在一处有阳光的平地上把木杆垂直竖在地上,用卷尺测量影子长度。②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并绘图。③冬季某日12时,在同一地点再一次用同样方法进行测量,记录并绘图。观测结果:(1)图1是某中学一位同学的测绘结果。遗憾的是,他忘记标注观测时间,现在区分不开了。请你帮助他进行区分。图A是 (选填“冬”或“夏”)季测绘的。(2)归纳分析:不同季节木杆影子长短不同的原因是 。(3)拓展延伸:若图A、图B为我国南、北方两位同学在12月22日正午的测绘结果,请你判断:南方同学测绘的是图 。(4)原理应用: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2)。请你分析;我国楼间距南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 (选填“自转”或“公转”)运动。7.(2022春 诸暨市校级期中)小明同学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实验,他用钉子在易拉罐底部中央戳了个三角形的小孔。(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2)小明把易拉罐正对着点燃的蜡烛(如图所示),则在半透明纸上会看到蜡烛的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3)当把蜡烛向左(远离易拉罐)移动时,在半透明纸上的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8.(2017 瑞安市自主招生)初中科学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即v=s/t。高中物理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1)若距离、时间单位分别用m、s表示,则加速度的单位是 。(2)若一个做单向直线运动物体,开始运动的速度v0=2m/s,经过5s后它的速度变为v1=6m/s,则这个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v= m/s。(3)若问题(2)中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 。(4)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如图(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以速度v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如(乙)所示,其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物体0到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用v0、t、a写出s的表达式,s= 。9.(2024春 定海区期末)科学兴趣小组用图甲所示的圆柱形纸筒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时,发现像的大小不同,亮度也不一样。关于像的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提出以下猜想。猜想1:与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猜想2:与小孔的形状有关。(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2)验证猜想1时,应固定 和小孔的位置,让光屏从图示位置沿纸筒慢慢远离小孔,同时观察光屏上像的亮度变化情况。(3)验证猜想2时,固定“↑”状发光体、纸筒和光屏的位置,更换使用如图乙所示的三个小孔进行实验,分别观察比较所成像的亮度。他们实验中存在的不足是 。10.(2019秋 兰溪市期末)一个科学假说的形成需要证据的支持。在新证据不断发现的过程中,原有假说不断被解释、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说。关于地球构造理论的发展主要有:①板块构造学说,②大陆漂移说,③海底扩张说。请回答:(1)上述三种学说发展的先后顺序是 (填序号)。(2)以下可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填序号)。①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动物有亲缘关系,如两岸都有鸵鸟,而鸵鸟不会飞,更不会游泳,所以无法跨越大西洋;②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基本拼合,且两岸大陆上的岩层和构造很相似;③大陆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动几千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动力无法确定;④大西洋两岸的大陆轮廓没有完全吻合,且很多岩层没有连续;⑤南极洲上有大量的煤矿,表明现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温暖湿润的植物茂盛区。(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互不断地发生 ,这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11.(2021春 诸暨市校级期中)照相机为什么不采用小孔成像而采用凸透镜成像?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某同学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该装置由两个不透光的筒组成,内筒能在外筒内左右移动。内筒开口处用半透明纸作光屏,在外筒的孔上放置凸透镜(实验序号1),调节内筒位置,直至出现清晰的像,并记录现象。然后保持内外筒位置不变,仅对孔上放置的透镜及孔的大小按照序号2、3、4、5、6进行实验,记录如表:实验序号 1 2 3 4 5 6外筒孔中放置物体 未遮盖的 凸透镜 小部分遮盖的凸透镜 大部分遮盖凸透镜 较大孔径的 小孔 中等孔径的 小孔 较小孔径的 小孔像的清晰程度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 很模糊,基本看不清笔画 模糊,能分辨出笔画 清晰,能分辨出笔画像的亮暗 亮 中 暗 亮 中 暗请回答以下问题:(1)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分别利用了光的什么原理? 。A.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B.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光的折射D.光的折射,光的反射(2)本实验用发光字而不用蜡烛烛焰,是因为发光字相比烛焰有以下优点: 。(3)一张照片要求成像清晰、亮度合适,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相机中采用凸透镜成像而不采用小孔成像的原因是 。12.(2019秋 滨江区期末)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代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消失.材料二:如图板块局部图.(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分为 大板块,各大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地中海不断地在缩小,就是因为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不断 (填“碰撞”或“张裂”)。(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根据材料二,预测位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会不断地 (填“扩张”或“缩小”)。(3)由图可知珠穆朗玛峰海拔在升高的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上科学 第四章 常考实验探究题 精选真题(学生版).docx 七上科学 第四章 常考实验探究题 精选真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