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饮酒(其五)陶渊明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 诗词五首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2.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3.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 感悟诗的意境,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学习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素养)核心素养目标猜猜他是谁?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隐士,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他是谁?作者名片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其诗作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文体知识古体诗也称古风,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言的一种古典诗体。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虽然唐代人对它予以了一定的规范,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故唐代人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诗体不必讲究平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古体诗分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题材特征①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②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常见意象①景物类:溪水、山石、松林、柳、明月、菊花、竹、稻香、蛙声、桑榆、桃李等。②动物类:鸡、犬、眠蚕、白鹭、黄鹂、燕子、牛羊、蝉、布谷鸟、莺等。③人物类:隐士、山中人、松下客、野老、牧童、渔翁、浣女、农夫、林叟、邻人、樵夫等。情感主题①寄情山水,热爱自然,赞美山河。②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③表达向往自由、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④厌恶世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写作背景东晋时代,社会长期分裂、动荡不安,统治者荒淫奢侈,政治腐败黑暗。当时文人们惧谈政治,许多文人以游山玩水、隐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学清谈等方式来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统治者猜忌,以招来人身伤害。《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间。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饮酒(其五)》这首诗,属于《饮酒》组诗二十首之五,陶渊明自己在前面有个小序,说: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朗读诗歌朗读要领五言古诗,朗读时通常按“二三”式来停顿。偶数句入韵,押“ɑn”韵。韵脚要根据语境读到位。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lúxuānxiānɡhuán感知诗意读懂诗的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结庐 在 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如此,这样。喧嚣扰攘的尘世。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偏远,偏僻。诗意: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闲适淡泊的样子。这里形容不经意的样子。即庐山。东边的篱笆。也指代菊圃。诗意:(我)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相伴。山间的云气。辨别,说明。傍晚。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别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想想这首诗讲了几层意思,分别写的是什么?第一层(1~4句):叙结庐之事。第二层(5~8句):描田园之景 。第三层(9~10句):抒隐居之情。点明主旨,作者以为隐居生活有人生真正的意趣。文本探究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心远地自偏处闹市若幽兰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超凡脱俗 不求名利2. 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说明诗人所见所感,并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传神地表达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见”是无意中看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表现诗人内心的自由与惬意。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不能。“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东篱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白居易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李清照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红楼梦》菊的意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龚自珍“晋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菊傲冷霜而怒放寄托高洁情致知识拓展篱笆、菊、山、鸟、日意象,是指诗中写的物或景,可以直接数出来的,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如日月星辰、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等,只要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意象诗人借这些意象,来表现坚贞高洁、归隐之心。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1.月:常寄托思乡、思亲之情,或营造清幽、凄凉的氛围。2.柳:“柳”与“留”谐音,多表惜别挽留之意。3.雁:常象征游子的思乡之情,或传递书信、消息。4.梅:常象征高洁、坚强、不屈的品质。5.菊:往往代表隐士的高洁品质,或象征着孤独、清幽。6.酒:有时抒发愉悦之情,有时排解忧愁苦闷。7.长亭:是送别之地,常蕴含离情别绪。8.夕阳:常营造出凄凉、失落的氛围。9.羌笛:多传达出边塞生活的孤寂、幽怨。10.红豆:常象征爱情或相思。3.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夕阳西下,南山雾霭缭绕,景色优美,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叽叽喳喳地叫着纷纷归巢;借景抒情,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人应该返璞归真。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4.“真意”指的是什么?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感?“此”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地隐居。“真意”指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庄子说,大辩不言,有时候,语言是那么苍白,有时候,所有的美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成语说“妙不可言”便是如此。这就是“悠然”的最高境界。一起一落二起二落三落三起四落四起28岁任江州祭酒因厌恶官场污浊而辞职归家,后被召为江州主簿,不就33岁任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因桓玄阴谋篡权,陶再度失望。401年,借母亲去世,丁忧归家,闲居三年,田园避世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后又改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因时局动荡,再度辞官40岁为彭泽县令未满三个月即弃职归隐合作探究结合本诗和作者生平经历,说说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质而绮,真且纯,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淡泊名利孤标傲世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活着的文人。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居?① 陶渊明渴望自由,弃官归隐,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特点是“淡泊” 。②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有积极意义。③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也有消极面。名家点评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画菊》羁鸟恋旧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不为五斗米折腰上级派一个督邮到彭泽视察,手下官员诚惶诚恐,生怕有所怠慢。并告诉陶渊明应穿好官服,束上腰带,恭敬地迎接督邮。陶渊明听后说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意思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卑躬屈膝,向乡里小人弯腰行礼。于是自动解印离职,拂袖而去,只任了彭泽令81天。 此后,他再也不出来做官,一直躬耕田园,隐居田园。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林徽因归纳主旨这首诗融情入景,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厌倦官场腐败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高雅追求。超脱世俗的。课堂小结闲适心境恬静生活山间美景人生真意饮酒(其五)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东篱悠然见山山气佳飞鸟还此中真意欲辨忘言热爱自然 淡泊名利检测提升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该诗前四句从哲理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诗人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这两句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C.“山气日夕佳”一句承上启下。其中“佳”字,写出了诗人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渴望仕途生活和对归隐田园的厌倦情怀。D. 这首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它是一首具有鲜明形象和悠远境界,又蕴含某种宇宙人生之理的哲理诗。2.对陶渊明《饮酒》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辩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CD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4.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自己归田后的生活状况: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B.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以“心远”二字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句中“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风格吻合。D. “此中有真意”中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之“景”和悠然自得之“情”;“真意”与“但使愿无违”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B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