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课件(共8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3.《鸿门宴》课件(共88张PPT)

资源简介

(共88张PPT)
鸿门宴
(第一课时)
《史记》
鸿门宴,是一则源于历史典故的成语,典出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这则成语意指不怀好意、居心不良的邀宴,比喻想要加害客人的宴会。
“鸿门宴”演绎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刘邦又是如何在宴会上逃走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学习目标
1.掌握司马迁以及《史记》的必备知识;
2.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了解课文中出现的特殊语言现象。
了解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
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
象棋中的“楚河汉界”就是由此而来!
【背景介绍】
公元前209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在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也在沛县起义后,归项梁领导。
后来项梁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
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宋义停军不进,被项羽杀害。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
秦主力军被项羽打败后,刘邦顺利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与民约法“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废除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拥护,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剑拔弩张的形势下,演绎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鸿门宴”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之争”的序幕。
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征,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楚汉战争形势图
乱世之中,横空出世
重瞳子、力能扛鼎,力拔山兮气盖世!
巨鹿之战,人生巅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鸿门宴,人生的转折
鹿野舟沉王业兴,鸿门斗碎霸图空。
垓下之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自刎乌江。
宝马,美人,英雄。
长嘶,悲歌,末路。
沛公军霸上 ,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名作动称王
状语后置句
驻军 名作动

被动句/宾语前置
犒劳

1、沛公欲王关中 ;
2、使子婴为相;
3、珍宝尽有之。
项羽军入关后,接到了刘邦手下一个人的密告,这个人叫曹无伤,曹无伤给项羽写了封信,说了三件事:
大怒
情节
1、沛公欲王关中,
项羽认为其不配;
项羽为何大怒?
2、使子婴为相,
项羽不许,这源于他自身强烈的仇秦心理——项家与秦朝有世仇;
3、珍宝尽有之,
项羽不服。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愤怒的项羽终于做出了决定,以自己的四十万诸侯联军消灭刘邦的十万人马,这对能征善战的项羽来说,确实不费力气。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的眼里,区区刘邦又岂在话下,那么项羽的这个决定能得到执行吗?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性格之一:率真,独断,唯心,主观意识太强
我们来分析一下项羽的这个决定?怎么样?
1、应当说是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因为这个时候项羽占有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同时刚刚打过巨鹿之战,战士们的士气正高;
我们来分析一下项羽的这个决定?怎么样?
2、这个决定的基础不牢靠,因为这个决定是在盛怒之下做出的,不是在冷静地、理智地、客观地分析秦朝灭亡以后刘项两家的关系基础之上做出来的;
3、这个决定太随意,他没有跟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在一块集体商量一下,太专断、太随意了。
这个决定一下子引出来五个人做出强烈的反应:
(1)作者: 当时是,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项羽本纪.鸿门宴》
在貌似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中,饱含了作者的无比惋惜之情(这种在客观叙述中不露倾向而实含明显倾向的抒情,是《史记》最为成功的抒情方式之一)
这个决定一下子引出来五个人做出强烈的反应:
急击勿失!
原因:
1、一反常态,努力克制,其志不在小;
2、有天子之气。
范增到底比项羽看得要远一点,但是范增这个话也有毛病,没有从刘邦集团跟项羽集团的关系的历史变化上讲,道理没有讲透。
埋下隐患!
(2)亚父:范增
(3)左尹:项伯
夜访张良
原因:报恩!
形象特点:把个人之“义”放在集团根本利益之上的一个政治糊涂虫
(4)留侯:张良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形象特点: 高明的谋士,看出了项伯的弱点,并马上堵住了弱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将这一重大绝密的情报告诉了刘邦。
(5)沛公:刘邦
大惊,曰:“为之奈何?”
张良先让刘邦深刻反省之后,马上献了一计------利用项伯!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用人之人
可用之人
(4)留侯:张良
沛公:刘邦
刘邦按张良之计,邀见项伯,结为儿女亲家,利用项伯传话!
左尹:项伯
项伯说情,“义说”项羽!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项羽许诺,“义释”刘邦!针对项羽的许诺,大家有何看法?
项羽许诺。
这充分反映了项羽政治糊涂和政治幼稚,政治警觉性极差!
范增说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贪恋
形作名,小的方面
喜爱美女
宠幸
没有什么
赶快攻打它不要失去时机
云气
判断句
劝告
古: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通“彩”五彩颜色
导火索
激化矛盾
曹无伤告密
范增进言
沛公的左司马
项羽的主要谋士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故事开端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 从沛公,项伯乃夜驰 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为之奈何 ”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
形作动,与……交好
名作状,连夜
跟随
具通“俱”

介词,替
形作名,危急的事
动词,告诉
动词,对付
介词,给
动词,出
判断句
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更……
怎么
交情
将要
背叛
请允许我
本来
名作动 称王
通“拒” 把守
通“纳” 接纳
比得上
估计
使动用法 使……活
状语后置
通“邀” 邀请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幸亏
交往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 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 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 兄 事 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古今异义
意外的变故
亲家
名作动 登记
……的原因
判断句
详细
通“背” 背叛
通“早” 早些
第二天
取消句子独立性
谢罪
秋毫无犯:出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祝福
宴前
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项伯夜访
刘邦谢项
项羽许诺
张良献策
鸿门宴上,项羽是否有杀刘邦之心?
阵营
刘营
项营
曹无伤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刘邦
项羽
张良
范增
樊哙
项庄
项伯
主要人物关系
3.动之以情,为项羽服务。
1.化敌为亲,拉近距离;
2.摆事实,反驳曹无伤之言;
善于用人 虚心下问
能言善辩 善于应变
精明圆滑 能屈能伸
坚决果断 当机立断
刘邦的性格特点
合作探究:刘邦何以打动项伯?
沛公曰: “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讲道义
攻破
对待
趁机
表转折

趁机
1、项伯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2、对局势造成了什么影响?
1.项伯对于刘邦的贡献:
①告知军事机密;
②替刘邦美言,并取得项羽的许诺。
2.使事态骤然缓和,事件出现了转机。
古今异义 黄河以北
表修饰
骑兵
道歉
使动用法
带领,使…跟随
流言
料想
省略句,状后后置
宾语前置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通“隙” 隔阂,嫌怨
于是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项羽,姓项名籍字羽,古人有一个习惯,他跟对方说话的时候称自己的名就是对对方的尊敬,所以项羽这时候不用“我”,用了一个“籍”.
这一句话断送了曹无伤的命, 也道尽了项羽的政治上的无知和幼稚。
探究一:分析宴会斗争的情节
宴会上的座次是怎样的?这样的安排说明了什么?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提示】
项王
项伯
范增
沛公
张良
樊哙
按照古代礼仪,君臣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宾为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东向为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侍坐。
我们补充一点文化常识
从座次可以看出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和项羽的自高自大。
  沛公刘邦带着一百多个随从来到了鸿门。
“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谢”怎么理解?
不能作“谢罪”,只能作“解释”讲。
鸿门说辞
这一段怎么理解?刘邦讲了几层意思?
三层
  “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第一层:叙旧
鸿门说辞
  “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第二层:逢迎
鸿门说辞
  “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第三层:化必然为偶然
鸿门说辞
鸿门说辞——
1、叙旧
2、逢迎
3、化必然为偶然
鸿门说辞
鸿门宴——五个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在喝酒!
项羽
刘邦
张良
范增
项庄
项伯
项羽一个人糊涂并不等于项羽集团所有的人都糊涂,范增就不糊涂,他采取了两个行动:
第一,举玦,以示坚决;
“玦”谐音“决”,发信号,让项羽赶快下决心、做决定,实施斩首行动!
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一个人糊涂并不等于项羽集团所有的人都糊涂,范增就不糊涂,他采取了两个行动:
第二,召项庄,伺机刺刘邦;
听到老战友刘邦这一番甜言蜜语谦恭卑微的说辞,项羽的自尊和虚荣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他真心诚意地为自己差一点毁灭掉刘邦集团而感到内心忏悔,可以说此时的项羽看不出秦亡以后即将出现的楚汉相争的新局面,更不相信与自己表面和解的刘邦正是自己未来最大的敌人,而项羽集团的谋士范增却时刻准备对刘邦进行斩首,在关键时刻刘邦集团杀出一个神秘人物,公然指责项羽,而一向爱发脾气的项羽却被震慑住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项庄在舞剑,刘邦就随时都命悬一线!在这种情况下,张良就出去了,找了一个人来缓解这种紧张的局面,找的谁呢?
樊哙——刘邦手下最勇猛的武士,而且樊哙跟刘邦是连襟 !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揭开帷幕
宾语前置
判断句
名作状,向上
拿戟交叉着
守卫军门的兵士
用意
握着
跪直
阻止
“壮士! ──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 “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于其)上,拔剑切而啖之。“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连词,表修饰
省略句
(杀)尽
惟恐
怎么值得推辞
尚且
连词,表承接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以……为王,意动用法
退回
来,连词,表目的
判断句

趁机
挨着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樊哙陈辞
1、以秦王和项王作比,以亡秦之续相恐吓,震慑了项羽;
2、点出怀王之约,在道义上压制项羽;
3、与刘邦前后呼应;
4、经一武夫之口说出,更具震慑力。
樊哙陈辞
樊哙:忠心耿耿,誓死卫主;粗中有细,善于辞令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项羽款待
义责项羽--羽无以应
貌合神离
君臣一心
主动
被动
主动
被动
项羽集团
刘邦集团
宴中
(明争暗斗)
情节波澜起伏
范增举玦
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项王款樊






在鸿门宴上,项羽杀掉刘邦可说是举手之劳,但他不愿杀掉自己亲密的战友,这体现了项羽的情,再加上樊哙利用怀王之约,一下子点中了项羽的软肋,项羽更是不忍心杀刘邦,这体现了项羽的义。而此时的刘邦早已是如坐针毡,鸿门宴上瞬息万变,随时都会出现新的杀机。谋士范增更不是一盏省油的灯,那么,老谋深算的刘邦究竟会有怎样的应对措施呢?
在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听从范增的建议杀掉刘邦?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霸上,相去四十里。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宾语前置
何……为:固定句式表反问
为什么……呢?
为:正是
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
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一双白璧
定语后置句

距离
丢弃,放弃
骑马
取道,名作动
从小路,名作状
估计
才,副词
道歉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恭敬地
逃跑
项王曰:“沛公安在 ”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之)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
责备
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事省略句
判断句
被动句
1、研究逃席;
2、安排善后——辞行+献礼;
3、处置随从,弃随从,带大将。
刘邦逃席
立诛杀曹无伤
鸿门宴
1、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一句话,断送了曹无伤的命。
2、客何为者?
3、壮士!——赐之卮旧。
4、赐之彘肩。
5、壮士!能复饮乎?
表明项羽完全不理解樊哙闯帐的真实目的,反倒欣赏起了樊哙的勇武,樊哙的闯帐坏了范增的大事,项羽竟然浑然不知,反而继续欣赏樊哙的勇武。
6、坐。
一句话,道尽了项羽的政治糊涂。
7、沛公安在?
一句话,写透了项羽的政治幼稚。
鸿 门 宴
宴中
宴前
宴后
无伤告密 范增献计
项伯夜访 婚姻之约
沛公留饮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沛公出逃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沛公除奸
项羽刘邦
范增张良
项庄樊哙
项伯
曹无伤
对比手法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士
内奸
刘营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项营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文章两个阵营的主要人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
思考:思考:
一、对比手法塑造人物。
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四组人物对比
主帅:项羽与刘邦
谋士:范增与张良
部将:项庄与樊哙
内奸:项伯与曹无伤
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知道夺项王天下者必是沛公。但项羽未听他的意见,致使其谋略失败。
范增
智商高
情商一般
逆商低
张良
忠诚不二,老练多谋,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配合默契,使刘邦由被动变主动,成功脱险。
谋士
项羽手下武士,按范增意欲刺杀沛公,由于项伯阻挠未得逞。
项庄
樊哙
沛公手下武士,按张良意护沛公,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使沛公转危为安。
部将
项羽季父,泄露消息给刘邦,项羽知道后非但没有追究,反而还许诺。
项伯
曹无伤
使人向项羽告密,由于项羽轻易泄露,后被沛公诛杀。
内奸
刘邦集团 [被动]
项羽集团 [主动]
主帅
刘邦
项羽
心机深沉
狂妄自大
能屈能伸
骄傲自满
随机应变
头脑简单
理性处事
胸无城府
任人唯贤
任人唯亲
能言善辩
感情用事
面慈心狠
有勇无谋
谋士
张良
范增
胸有良谋
胸有良谋
讲求方法
政治远见
武士
樊哙
项庄
有勇有谋
勇武之夫
奸细
短浅势利
项伯
知恩图报
糊涂被杀
因义失节
结果
知人善任
不善用人
团结一致
隔怨重重
走向胜利
走向失败
曹无伤
鸿门宴
二、情节波澜起伏,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
范增举玦
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项王款樊






三、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樊哙“侧其盾以撞”“瞋目”“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
——勇猛豪爽
接酒后“拜谢”,礼节尽到
——粗中有细
劝刘邦“不顾细谨”及早脱身
——胆识过人
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
首领 刘邦:善于拉拢;大胆,采纳计谋,能屈能伸;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项羽:朝令夕改;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率直无心机;不善用人,骄傲自大
谋士 张良:足智多谋,冷静老练;善于辞令;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生逢明主 范增:忠心耿耿,老谋深算;目光长远,冷静果断;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急躁易怒;不逢明主
武士 樊哙:忠心耿耿,誓死卫主;粗中有细,善于辞令 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内奸” 曹无伤:不忠不义 项伯:看重情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总结 刘邦集团:内部团结,关键在于领导者善用人才,从善如流,狡诈多端,能屈能伸,机智果断,能相机而动,这些也预示了他将来的胜利 项羽集团:内部不团结,关键在于领导者没有清醒的头脑,自矜功伐,不重用人才,在这场斗争中犹豫不决,不善于处理内部矛盾,致使坐失良机
刘项两大集团的人物形象总结
故事情节:
鸿 门 宴
范增献计
无伤告密
项伯说情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沛公逃席
诛杀无伤
高潮
发展
结局
开端
夜访张良
樊哙力斥
听到项伯说情——答应“善遇”刘邦
听到刘邦谎话——洋洋自得、说出线人
宴会上范增多次暗示——置之不理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熟视无睹
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反称壮士,赐酒赐坐
刘邦逃后张良奉璧——安然受璧, 处之泰然
轻敌失计
刚愎自用
缺乏政治远见
率直粗犷
胸无城府
自矜功伐
轻敌自大
听到密报和劝说——大怒
寡谋轻信
项羽的表现和性格分析
项羽之败:性格使然。
人物分析·项羽为何会败?
本性上太唯心,主观意识太强,在处理问题上往往意气胜于理智逻辑。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项羽是一个以自我感觉为主的性情中人,这种人普遍“情商”偏低,交际能力、沟通能力、接纳能力往往欠缺,但其身上的率真、本真却又往往能引起人们的一致认可。
然而,这种在性格下产生的畸形——恃才傲物、刚愎自用、沽名钓誉、“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注定了他在军事上众将叛离,政治上幼稚糊涂,决策上优柔寡断。
这些都注定了项羽的失败是必然。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性格决定命运——本色项羽
咏项羽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大丈夫应能屈能伸,当得起胜利,忍得了挫折。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
此诗借古讽今,正气凛然,二十字连用三个典故,热烈地歌颂了项羽宁可自刎也不愿一人东渡乌江的豪情,批评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方,苟且偷生。提出了一种积极地人生价值取向:活应是人中豪杰,为国建功;死应是鬼中英雄,为国捐躯。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