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50张PPT)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外交天团
《史记》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目录

作品简介

课文感知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第一章
作品简介
作品简介
选自: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 所作,原名 。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僖公三十年》
《左氏春秋》
编年史
左丘明
作者介绍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也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以时间先后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春秋》

《左传》
对比
僖公三十年,春王正月。 夏,狄侵齐。 秋,卫杀其大夫元晅及公子瑕。卫侯郑于卫。晋人、秦人围郑。
《春秋》对晋秦围郑这段历史的记述
《春秋》六字简明扼要的概括了这个事件,而《左传》叙事详细,情节跌宕。正因为《左传》,才有春秋的生动,才有宏大叙事,才有鲜活历史人物。
史 书 体 例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通史:主要特点是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明史》等。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春秋五霸
一般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五人,但史学家看法不尽相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
《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荀子》: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第二章
课文感知
烛之武:
退:
师:
人名,郑国大夫。
使动用法,使……撤退。
军队,秦师:秦国军队。
题 解
退秦师者何许人也?
如何退秦师?
“退”的结果如何?
为什么要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读完题目,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
听读课文
无能为( )也矣
wéi
秦伯说( ),与郑人盟
yuè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zhuì
夜缒( )而出
失其所与,不知( )
zhì
使杞( )子、逢( )孙戍之

páng
夫( )晋,何厌之有

quē
若不阙( )秦
共( )其乏困
gōng
读准字音
失其所与( )

秦军氾( )南
fán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军:驻扎。名词→动词
于:对
以:因为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译文
为什么“退”

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
1.以其无礼于晋
2.郑贰于楚
1.秦晋的友好关系
2.扩张争霸的野心




(秦晋之好)
无礼于晋:
姬重耳当年流亡期间就路过郑国,郑国国君认为重耳没有什么出息,因而没有理睬重耳。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晋惠公(夷吾)兄弟。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62岁时回国继位。在位9年去世。
且贰于楚也:
城濮(pú)之战中,郑国出兵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但楚国兵败。随后,郑国害怕被打击报复,又与晋国联盟。
城濮(pú)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城濮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
城濮(pú)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
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嬴改嫁给他,第二年,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成为晋怀公,跟秦国不相往来。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秦 晋 围 郑 形 势 图
氾南
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
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南宋·吕祖谦
谁去“退”
当郑国上下陷入危难之际,如果此刻你也身处朝堂之上,作为一名普通官员,你会怎么做?
谁去“退”
说vs不说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
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师:军队。
言于郑伯:状语后置
若:假如。
使:动词,派遣
译文: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对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谁去“退”

佚之狐
心系国家,沉着冷静;
慧眼识才,勇担责任。
挺身而出的果敢
当郑国上下陷入危难之际,国君亲自来找你担当大任,如果你是烛之武,你会怎么做?
谁去“退”
答应vs不答应
辞:推辞
之:主谓间
壮:壮年,古时男子三十为壮
犹:尚且
为:做,干。
已:同“矣”,语气词。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文: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最开始,他选择了推辞
“烛之武,考城人也,年过七十,事郑国圉正,三世不迁官。”
“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致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生不逢时的遗憾
当郑国上下陷入危难之际,你作为国君郑伯,亲自来找下属出山,不料受到下属的冷落牢骚,你会怎么做?
谁去“退”
郑伯大怒,命左右立斩之
全文完
The end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用:重用
子:您,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而:表顺承
是:这
过:过错
常考含义:①拜访②过错③超过
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判断句)
许之:(烛之武)许之(省略句)
许:答应
译文: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因为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烛之武临危受命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人物 形象性格
烛之武
郑伯
深明大义
善于纳谏
烛之武
郑伯
退
如何“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
既:已经 亡:使…灭亡。使动用法。
于:介词,“对” 以:拿,用
执事: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
译文: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1.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译文:
  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 阐述利害,晓之以理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
焉:疑问代词,哪里、何
陪:增加
厚:变雄厚
薄:变薄弱
形作动
以为:以之为,把它当作。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外交使者
共:通“供”,供给。
乏困: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困。这里指使者钱粮方面的缺失。
形→名
译文: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一旦)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这儿),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钱粮,(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3.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译文: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呀。
4. 以史为鉴,巧设离间
为:wèi 给予
赐:恩惠,动词用作名词
朝:早晨—>在早上
夕:傍晚—>在晚上
名作状语
尝:曾经
许:答应
济:渡河。
   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5.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厌:通“餍”,满足
封:使……成为疆界,使动用法。
阙:通“缺”,侵损、削减。
焉:从哪里
利:使…获利,名词使动用法。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图:考虑。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东:名作状,在东边
译文:
肆:延伸、扩张
2、亡郑陪邻
离间
3、舍郑利秦
利诱
4、亡郑阙秦
瓦解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表面)
(深层)
1、郑既知亡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示弱
春秋无义战
译文: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伯就率军回国了。
秦伯说,与郑
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说:通“悦”,高兴。
乃:于是。
盟:结盟,名词→动词。
“退”的结果如何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子犯请求晋侯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之:代指秦军
夫(f ú )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因:依靠
敝:坏,损害,形容词做动词。
与:结交、同盟。
知:通“智”
其:还是,表祈使。
微:没有
易:代替
“退”的结果如何

“退”的结果如何

怎样理解晋文公最后“不仁”“不知”“不武”三个退兵理由?
“不仁”:秦伯背盟,不仁不义,但晋文公毕竟受恩于秦,你不仁我不能无义。此理由使晋文公占据了道德高地。
“不知”:是对现实情况的理性判断。失去同盟,不符合晋国长远利益。
“不武”:是对具体作战的精准考量。“以乱易整”,胜负难料,不打无把握之仗。
表现出晋文公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审时度势,春秋“霸主”风采可见一班。
第三章
文本研读
思考1: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师必退”
侧面衬托烛之武出众才能
思考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自责(情)
晓义(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思考3: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师的?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述害处,晓之以理
以利相诱,为秦着想
引史为例,挑拨离间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利用矛盾
善于分析利弊
讲究语言艺术
思考4: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辩士
勇士
志士
夜缒而出 以一敌众
国难当头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能言善辩 心思缜密
侃侃而谈 胸有成竹
利晋
秦无益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助晋:西封阙秦
秦、晋离郑
出使缘由
不辱使命
亡郑:邻厚君薄
舍郑:有益无害
智勇双全
不卑不亢
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