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2024-2025学年寒假作业 多种多样的区域(适配人教2019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二地理2024-2025学年寒假作业 多种多样的区域(适配人教2019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多种多样的区域
地名是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一种符号,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活动的产物,有着丰富的地理、历史、语言等科学内涵,是中华历史的活化石。华北平原北部以海河流域为主,下图示意海河流域近2000年来旱涝等级变化。旱涝等级数大于30,表示干旱;小于30,表示湿润:等于30,表示基本正常。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秦汉时代,华北平原北部的地名多以“丘”“陵”、“阜”命名。推测当时人们聚居在这些地方主要目的是( )
A.躲避洪水 B.选择墓址 C.利用光照 D.抵御外敌
2.当前,华北平原北部的“丘”“陵”“阜”多已消失,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城市扩张 B.泥沙淤积 C.风力侵蚀 D.盗墓破坏
3.“阴”“阳”在我国地名中非常常见,一般认为“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湖北汉阳却在汉江南面,推测其原因是( )
A.海拔较高,光照充足 B.纬度较低,气候炎热
C.北有高山,取名为阳 D.汉江改道,城未改名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下题。
4.下列有关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客观反映
B.区域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界线
C.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
D.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联系
5.右图表示不同的区域,实线表示明确的区域界线,虚线表示不明确的区域界线。A、B、C所表示的区域界线可能是( )
A.中国、福建、福州 B.中国、季风区、福建
C.中国、季风区、外流区 D.中国、长江流域、闽江流域
李白在诗中曾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形容巫山山脉的险峻。人们习惯以巫山为界,把长江上游部分区域分为“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巫山一线东西两侧的“荆楚大地”和“巴蜀大地”(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有明确的界线 C.气候类型一致 D.地形单元一致
7.划分“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统筹布局,实施统一管理 B.施加政策影响,确保经济水平一致
C.划定区域界线,明确区域归属 D.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加以开发
我国地理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A.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西北地区
B.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青藏高原
C.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四川盆地
9.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是( )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
②河流众多
③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
⑤有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A.①②⑤ B.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
古徽州地区居民与区外发展商贸,以长途贩销的形式互通有无,加强了全国各商品市场之间的联系。农民们从原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摆脱出来,愈来愈依赖于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徽商文化。下图为古徽州地理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古徽州边界的划分依据是( )
A.地域文化 B.河流流域 C.地形单元 D.行政区划
11.促使古徽州地区农民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形起伏 B.气候湿热 C.土壤贫瘠 D.河网密布
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山脉中段北麓,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下辖7个区,1个县。近年,该市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产业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乌鲁木齐市划分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会( )
A.扩大市域空间 B.降低城市人口密度
C.提高城市等级 D.提升空间配置效率
13.乌鲁木齐市会展片区布局在市中心附近,考虑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价与环境 B.科技水平与人口数量
C.交通与信息 D.气候条件与服务水平
14.下图为世界某国家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描述该国家的地理位置。
(2)据图判断该国家的陆地地形特征并说出判读依据。
(3)据图描述该国西部近海等深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该地区多地震、火山的成因。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按照不同的区域划分方式把我国划分为七大片区,通过对我国七大片区常住人口统计,可以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下图为我国七大片区常住人口数量示意图。
(1)说明我国划分七大片区的主要依据。
(2)根据七大片区划分简述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指出制约西南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并为西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华北平原北部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00年~0年)的旱涝等级小于30,气候较湿润,洪水发生概率高。“丘”、“陵”、“阜”三字的含义相近,分别指小山、丘陵、土山,相较于周边地势较高,易于躲避洪水,A正确。故选A。
2.答案:B
解析:图示时期,华北平原北部旱涝等级数低于30的时间总体较多(偏于湿润),平原在流水堆积作用下,地表趋于平坦,使得“丘”、“陵”、“阜”多以消失,B正确。故选B。
3.答案:D
解析:河流在流经平坦地区时容易发生改道,但地名使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延续性,D正确。故选D。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的内涵。区域具有一定的形状、范围和界线,B正确;区域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反映,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差异,A错误;同一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错误;区域的特性与其区位有着密切的联系,D错误。故选B。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区域有一定的边界,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国界等;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界线不明确,是模糊的,如干湿地区、季风区、温度带等。据图可知,图中A、C所示区域界线为明确的界线,B所示区域界线为不明确的界线,B正确。故选B。
6.答案:C
解析:“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划分指标是地形特征,A错误;自然地理界线是过渡性的界线,B错误;两侧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类型一致,C正确;地形单元西侧是盆地,东侧是平原,D错误。故选C。
7.答案:D
解析:划分“巴蜀大地”和“荆楚大地”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加以开发,D正确;区域之间存在差异,不能实施统一管理,也不能确保经济水平一致,AB错误;自然地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不是明确区域归属,C错误。故选D。
8.答案:C
解析:①反映夏季风在我国华南沿海地区登陆;②反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③反映的是华北平原的春旱现象;④反映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气温日较差大。综上,C正确。故选C。
9.答案:D
解析:“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中的山是指秦岭,秦岭南方地区的土壤为红壤,肥力较低,①错误;南方地区河流众多,有“水乡”之称,②正确;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③正确;南方地区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甘蔗、油菜,甜菜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糖料作物,④错误;南方地区的沪宁杭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⑤错误。综上,D正确。故选D。
10.答案:D
解析:古徽州地区是包含部分县区的行政区,所以其边界的划分依据为行政区划,D正确;图中的河流没有作为明显的界线,B错误;图中没有地形单元信息,没法判断,C错误;地域文化不能作为边界的划分依据,A错误。故选D。
11.答案:A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古徽州地区处于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地形起伏较大,可耕地面积少,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农民多弃农从商,A正确;该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不符合该地区的气候特征,B错误;南方低山丘陵区多酸性红壤,经多年耕作熟化后土壤肥力适合发展农业生产,C错误;河网密布是发展水稻种植的优势条件,D错误。故选A。
12.答案:D
解析:由材料“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产业活动类型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可知,划分出地域空间单元可以因地制宜的提升空间配置效率,D正确;划分具有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不影响市域空间、人口密度、城市等级等的变化,ABC错误。故选D。
13.答案:C
解析:市中心地价最高,属于举办会展活动的不利因素,A错误;举办会展与科技水平和人口数量关系不大,B错误;市中心交通便利,信息通达度高,有利于会展活动的开展,C正确;会展与气候条件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14.答案:(1)位于北半球、西半球;低纬度(或热带);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2)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形平坦。从图中山峰高度可以看出该国各地海拔较高,且高度差异不大。
(3)特点:等深线与海岸线基本平行(大致沿西北—东南向延伸),且分布密集。成因: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地震和火山。
解析:(1)考查地理位置的描述。从半球位置分析,该地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从纬度位置分析,该地位于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分析,该地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2)考察地形类型的判断。据图可知,山峰高度都在3000米以上,说明该国各地海拔较高;再根据北部、中部和南部山峰高度分析,可知该地的高度差异不大,说明该地的地形类型是以高原,高原面起伏较小,地形平坦。
(3)考查地震、火山的成因。据图可知,等深线与海岸线基本平行,而且等深线分布较密集。该地位于北美洲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多地震和火山。
15.答案:(1)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习俗:气候条件:行政区划等。
(2)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西南、西北地区面积大,但人口分布相对较少;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最少。
(3)主要制约因素:地形地势。建议: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人口流动和信息往来;利用区域劳动力、矿产等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华南、华东等地区的产业转移:利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大科教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加强与发达地区文化交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层次)。
解析:(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我国被划分为了七大分区,结合图中可以看出,七大分区地理位置不同,如划分为东北,西北、西南等分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型,如华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划分:我国经纬度跨度较大,因此社会文化和气候条件差别较大,如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差异;结合图片可以看出,七大片区是按照行政区划进行划分,如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华北地区包括内蒙古,河北省和山西省。
(2)结合图中数据可知,我国人口主要是分布在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人口总共接近8亿人;而我国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虽然地域面积较大,但是人口数量较少,人口总数接近3亿人;东北地区只有9851万人,在七大分区中人口数量最少,人口最稀疏。
(3)结合所学可知,我国西南地区为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海拔较高,不适合人类居住:西南地区地势崎岖,与外界交流不便,因此需要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人口流动和信息往来,促进经济发展;西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因此可以利用区域劳动力、矿产等资源优势,积极承接华南、华东等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较为独特,因此可以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加大科教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加强与发达地区文化交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