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训练题(含答案)选择题地球是迄今人类唯一的家园。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不属于行星的是( )A.太阳 B.木星 C.地球 D.火星2.下列哪些工程属于我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①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②水手4号探测器传回了第一张火星表面照片③“福建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④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球背面的月球样品安全返回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台风“万宜”为2024年太平洋台风季第24个被命名的风暴。中央气象台11月18日时继续发布台风蓝色预警和大风蓝色预警。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在19日5时,台风“万宜”中心位置大致是( )A.19°S,115°E B.19°N,115°E C.19°S,115°W D.19°S,115°E4.从18日17时开始,“万宜”运动轨迹的大致方向是由( )A.东北向西南 B.东向西转向西南 C.西北向东南 D.西南向东北2024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一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每年的11月到次年3月初是我国在南极科考的时间。图为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秦岭站投入使用当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在( )A.北回归线 B.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C.南回归线 D.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6. 每年的6月8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海洋日”。下列有关海洋描述正确的是( D )A. 北冰洋是纬度最低的大洋B. 大西洋是面积最大的大洋C. 印度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D. 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大约71%7. 日本政府在2023年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经过滤稀释后排入太平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海洋生物受放射性污染导致死亡或变异②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没有影响③污染附近太平洋沿岸国家④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没有危害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023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消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山地质公园内的一个岩洞中发现了一枚九尾狐甲鱼化石,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首个完整保存尾鳍的盔甲鱼类化石。九尾狐甲鱼生态复原图如下所示。据此完成8~9题。九尾狐甲鱼生态复原图8. 此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现的该枚化石除了有利于研究生物进化情况外,也说明( )A. 九尾狐甲鱼可以同时生活在海洋与陆地上B. 九尾狐甲鱼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存过C. 远古时期,鱼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存D. 海洋与陆地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9. 在地质公园内的岩洞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A. 围海造田和填海造陆B. 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C.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D. 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公元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探险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路往西航行,寻找通往“大南海”的水上通道。历经千辛万苦,探险队于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麦哲伦船队的远航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结合下图,完成10题。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10. 1519年11月29日,探险队到达巴西海岸,沿大西洋海岸继续南航,准备寻找通往“大南海”的海峡。1520年10月21日,他们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大南海”的峡道,即后人所称的麦哲伦海峡。麦哲伦海峡在图中对应的序号是( )A. ① B. ②C. ③ D. ④每年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我国是海洋大国,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强国建设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下图为海底地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对图中各海底地形描述错误的是( )A.①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 B.②是大陆架外缘的巨大陡坡C.③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 D.④是洋盆,宽广而又相对平坦地理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实验:同时加热烧杯中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土,观察二者升温速度的差异,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如图所示)。完成下列小题。12.该实验可以说明的地理现象是( )A.海陆温度差异 B.冬夏温度差异 C.昼夜温度差 D.不同海拔温度差异13.下列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可以用该实验原理解释的是( )A.暑假期间,小明的爸爸带他去登山避暑B.炎炎夏日,孩子们很喜欢到海边游泳C.春节假期,哈尔滨冰雕展吸引众多游客D.寒假期间,北方的游客喜欢到三亚避寒同陆地地形一样,海洋底部也是高低起伏,形态多样。图为海底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表示海沟的是( )A.a处 B.b处 C.c处 D.d处15.自古以来,海洋就给人类提供鱼盐之利、舟楫之便。下列属于海洋称谓的是( )①资源的宝库②蓝色家园③盐类的故乡④植物王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望天树属龙脑香科植物,高可达七八十米,被称为热带雨林中的“巨人”。结合四种气候类型统计图,完成16~17题。16. ①气候类型的特点是( )A.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B.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 全年温和湿润,降水量较均匀D. 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稀少17. 与③气候类型相比,④气候类型( )A. 冬季更寒冷 B. 冬季更温和C. 降水季节变化更大 D. 冬季降水更少下图示意的是2023年某天北京某中学学习小组分别在白天和黑夜所做实验及其数据记录。读图,完成18~19题。18. 学习小组做实验时的日期最有可能是( )A. 2月15日 B. 6月17日C. 4月1日 D. 11月11日19. 由实验可知,该天沙土的温度( )A. 比水的温度高B. 比水的温度低C. 变化比水大D. 变化比水小七年级学生王芳利用网络数据绘制了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图1)和相关漫画(图2),供班里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讨论。根据信息完成20题。20. 各小组对图1信息进行了解读,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世界人口始终保持匀速增长B. 1930—1960年人口增长最快C. 1960—2022年人口迅速增长D. 1830年前,世界人口不足1亿二、非选择题21.实验探究实验验证物体影子的长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过程: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日出、正午、日落测量并记录竹竿影子的长度。(1)分别归纳图中太阳高度和竹竿影子长度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并解释两者的关系。(2)推测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该实验小组测量当天,太阳直射 半球,并说明判断依据 。理论探究紫外线杀菌率的规律。理论素材:自然界中微生物无处不在,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引起人类患病,因此要注意杀菌消毒。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微生物的破坏力极强,一般细菌在阳光下暴晒数小时,就会被杀死,所以阳光具有杀菌作用。情景设置:左图为某日地球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右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 (3)推测左图所示A、B、C三地中此时最适合阳光杀菌的地点是 ,并分别说明剩余两地不适合的理由 。(4)写出地球公转至右图丁位置时我国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的节气是 ,并分析此季节的杀菌效果 。学以致用(5)如果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的你想购买甲楼房屋,为保证全年采光好,建议他们最好选择正午太阳光照如右图中 (填序号)所示时去实地考察,说出判断依据 。(6)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的学校计划在教学楼顶安装太阳能板供学校用电,太阳能板应朝向 (南/北)。安装成功后为了获取最高热量,夏至日时,太阳能板与地面的夹角最好为 (填序号)。22、2024年10月1日,我们的祖国迎来了第75个生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图左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右为北京二分二至日正午旗杆影子长短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主题一:国庆节与地球公转】(1)祖国过生日时,地球公转在甲、乙、丙、丁四段中的 段,此时太阳直射南、北半球中的 半球,北京正值的季节是 ,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主题二:升旗时间与日出时间】天安门广场每天日出升旗,日落降旗,象征五星红旗与太阳同升同落。表为北京2024年10月份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的日出时间。日期 1日 2日 3日 4日 5日 6日 7日日出时间 06:10 06:11 06:12 06:13 06:14 06:15 06:16(2)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的早晚情况是逐渐变 ,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与地球的 运动有关。【主题三:正午旗杆影长与太阳高度】(3)图右中,代表夏至日正午旗杆影子长短的序号是 。国庆期间,可观测到天安门广场旗杆的正午影长逐渐变 。2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高温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发,多地气温观测值打破历史纪录。图1示意近两年世界极端高温事件分布图。(1)图1中的甲、乙两地都曾因极端高温诱发了严重山火,其中甲地属于 气候,其对应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为图2中的 (填序号),甲地发生山火的主要原因是夏季 (高温多雨/炎热干燥)。(2)乙地是我国川渝地区,位于 洲,地处五带中的 带,属于 气候,夏季高温和降水异常减少使当地蒸发量 (增加/减少),河流水位 (上升/下降),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影响。(3)科学家推测,极端高温天气的出现与全球变暖有关。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请你从个人角度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答案1-5ABBBD 6-10DBDBB 11-15DABBA 16-20ABBCC21.(1)太阳高度变化是小-大-小;竹竿影子长度变化:长-短-长。(2) 南半球 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当天白昼时长9小时21分,昼短夜长,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3) C地。 A地位于夜半球,无阳光,B地位于晨线上,此时太阳照射较弱,C地位于昼半球,处在正午,光照强烈,所以C地更适合暴晒杀菌。(4) 冬至 冬至时我国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处于冬季,此时太阳高度较小,白昼短,阳光照射时间短,紫外线强度相对较弱,杀菌效果较差。(5) ① 太阳高度角最低的时候,影子最长,能判断阳光被遮挡的楼层(6) 南 ③22、(1) 丙 南 秋季 昼短夜长(2) 晚 公转(3) ② 长23、(1) 地中海 ① 炎热干燥 (2) 亚 北温 亚热带季风 增加 下降(3)绿色出行;夏季空调适当调高温度;节约纸张,保护森林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