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复习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年高中政治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复习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年高中政治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标要求】
1.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2.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总趋势。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点
【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3.历史主体
【活动过程】
活动一:必备知识(对照课本,理出本课必备知识,圈画课本知识点,并写出疑难点,用时10分钟)
1.社会生活的本质
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歧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4.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基本矛盾、直接动力、发展总趋势、主体各是什么?
5.如何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辩证关系?
6.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7.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根本目的、作用各是什么?
8.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表现及方法论
9.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活动二:构建体系(结合课本,以课为起点,尝试完成本课体系知识,用时5分钟)
活动三:主干归纳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含义 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辩证 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位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基本矛盾 辩证关系 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三、人民群众的地位与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四、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群众路线
区别 地位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联系 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活动四:典题训练(独立思考3分钟,按照“一审设问---二审材料---三组答案”的做题步骤完成,调动所学知识,写出主干句,组内交流,展示自己的成果,用时6分钟)
2024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刚刚获得独立的新生国家渴望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积极谋求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努力改善外部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在此背景下,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闻,经久愈韧、历久弥新,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活动五:当堂练习(完成小题用时6分钟,组内交流展示2分钟,并由组长选派一人写出本组的答案)
一、判断题
1.新质生产力是一种全新生产方式。( )
2.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因为社会意识总是同步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
3.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
4.社会意识同步于社会存在。( )
5.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
6.占统治地位的上层建筑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 )
7.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
8.杰出人物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英雄人物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 )
9.改革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
10.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二、选择题
11.为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四川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印发《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总体工作方案(2024—2027年)》,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推动协同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行动。从材料可以看出( )
①一定的上层建筑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
②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④先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有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购买家电产品,按照规定给予成交价15%~20%的补贴;报废规定车辆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最高补2万元;购买家装厨卫,线上领券最高满2万元减4000元……南昌市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出,有力拉动了投资和消费,助力经济回暖。这表明( )
①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②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③不同的社会意识会有不同的影响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国际歌》从歌名、歌词到曲调,无不体现着共产主义理想、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精神,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国际歌》之所以被中国人民传唱至今,是因为它( )
①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②颂扬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精神
③激励了中国人民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贡献力量
④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共同理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可见( )
①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改革是人类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最好途径
③我国通过上层建筑的完善推动社会进步
④党通过自我革命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2024年9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从哲学上看,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是因为( )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出来的。这说明( )
A.社会意识具有完全独立性 B.生产力必须适应生产关系的状况
C.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7.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增加国务院依法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制度措施,提出“国务院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国务院健全行政监督制度,加强行政复议、法规和规章备案审查、行政执法监督、政府督查等工作,坚持政务公开,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等内容。这一修改说明( )
①调整生产关系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上层建筑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8.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须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此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
①依靠人民群众才能锻造坚强的领导力量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为加快打造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破除制约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4年8月发布《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①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应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②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直接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并于7月21日全文公布。党的历届三中全会一向聚焦改革与发展,是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大会。历史上,多次重大改革举措和发展方向的指引,都自当时的三中全会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不例外。此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更为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绘制了新蓝图。这体现了(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三、简答题
21.75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讲,却是沧桑巨变、换了人间的75年。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从“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到中国航天员遨游太空;从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到探月、探火工程深入推进,中国航天的高速发展折射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解读创造中国奇迹的“密码”。
参考答案
活动四:典题训练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面对当前百年变局,国际关系纷繁复杂,更需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历经70年历史发展反复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顺应国际关系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是先进的社会意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国将继续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④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分析】背景素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0周年
考点考查:寻觅社会的真谛、实现人生的价值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要求是对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这句话的理解,需要调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从原因、意义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可联系教材知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②: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闻,经久愈韧、历久弥新,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可联系教材知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关键词③:新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可联系教材知识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活动五:当堂练习
一、判断题
1.错误
【详解】生产力不等于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故本题观点错误。
2.错误
【详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并不完全同步,因此本题观点错误。
3.错误
【详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因此本题观点错误。
4.错误
【详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完全随社会存在而变化。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故本题观点错误。
5.错误
【详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是重要的主体推动力量,故该说法错误。
6.错误
【详解】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经济基础。故本题说法错误。
7.正确
【详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故本题观点正确。
8.错误
【详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故本题说法错误。
9.错误
【详解】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故该判断错误。
10.错误
【详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故本题说法错误。
二、选择题
11.C
【详解】①:一定的上层建筑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①排除。
②:为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四川省出台相关方案,这体现了社会意识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的,②正确。
③:四川省出台相关方案可以推动协同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行动,这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③正确。
④:先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未必是正确的。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推动作用,而不是先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才有推动作用,④排除。
故本题选C。
12.D
【详解】②:政府通过以旧换新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符合题意。
④:以旧换新政策的推出,有力拉动了投资和消费,助力经济回暖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④符合题意。
①:题干只反映经济生活领域的实践,不能体现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①不符合题意。
③:题干体现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促进作用,未涉及不同的社会意识的不同影响,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3.C
【详解】①: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①说法错误。
②:《国际歌》从歌名、歌词到曲调,无不体现着共产主义理想、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精神,体现出《国际歌》颂扬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精神,②符合题意。
③:《国际歌》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表明《国际歌》激励了中国人民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贡献力量,③符合题意。
④:《国际歌》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14.A
【详解】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①正确。
②:在阶级社会,阶级矛盾要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②错误。
③:我国通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表明我国通过上层建筑的完善推动社会进步,③正确。
④:题干强调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涉及党自我革命,④排除。
故本题选A。
15.B
【详解】①: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故①正确。
②:材料强调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没有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材料强调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没有体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草案的议案。从哲学上看,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是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故④正确。
故本题选B。
16.D
【详解】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不是完全独立性,A错误。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而不是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的状况,B错误。
C:材料强调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没有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C不符合题意。
D:《决定》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制定出来的,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D正确。
故本题选D。
17.D
【详解】①: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了修改属于调整上层建筑而非调整生产关系,①排除。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上层建筑不能决定经济基础,②错误。
③④:修订草案增加国务院依法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制度措施,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上层建筑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18.C
【详解】①:设问指向观点的哲学依据,该选项不是哲学依据,并且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力量,①排除。
②④: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体现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力量源泉,指明了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②④正确。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而不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③排除。
故本题选C。
19.B
【详解】①④:材料强调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应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直接动力,①④正确。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决定于经济基础,离不开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②错误。
③:上层建筑适为经济基础服务,并不一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20.D
【详解】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材料中未涉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排除。
B: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但材料中未涉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排除。
C:材料中未涉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排除。
D: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中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绘制了新蓝图,这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地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D正确。
故本题选D。
21.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我国深入推进改革,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分析】背景素材:中国创造的伟大奇迹
考点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类主观题,需调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解读创造中国奇迹的“密码”,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角度来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关键词①: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可联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关键词②: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可联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