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4 愚公移山 课件(共3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24 愚公移山 课件(共39张ppt)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愚公移山
《列子》
你会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吗?
你知道成语“愚公移山”的寓意吗?
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寇(或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中保存了许多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著名的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
列子《列子》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寓言
初读感知
愚公移山
太行háng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yù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dàn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初读感知
河曲智叟sǒu 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zēng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zēng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ùo朔shuò东,一厝 cùo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
疏通文意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纵横七百里,高万仞(七八千丈,大约17000米),本来在冀州的南部,河阳的北边。
文言小常识
北 南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疏通文意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译文: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消减,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
疏通文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译文: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疏通文意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
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文: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疏通文意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
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文言小常识
髫[tiáo]
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垂髫通常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龀[chèn]
始龀、童龀就通常指孩子换牙,也就是七八岁的年纪。
总角
总角,8到13岁的少年称为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
文言小常识
束发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弱冠之年
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豆蔻年华
是指十三岁的女子。
碧玉年华
女子十六岁,称碧玉年华。
疏通文意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何?”
译文: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疏通文意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译文: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小孩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疏通文意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整体感知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示例:太行、王屋二山阻塞了愚公家的道路,愚公不顾智叟的取笑,带领全家人移山,后感动天帝,天帝派神移走二山。
整体感知
理清故事的脉络,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内容,要求体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
愚公移山
起因: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堵塞,进进出出要绕远路。
经过:
愚公提出移山,众人讨论移山方案,众人共同移山;智叟阻止,愚公反驳。
山神恐惧,天帝感动,山被移走。
结局:
深入探究
一、结合原文,愚公移山要面临哪些困难?
困难
山势高大
年老体衰
人力单薄
工具简陋
路途遥远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孀妻、遗男
子孙荷担者三夫
年且九十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方七百里,
高万仞。
深入探究
二、结合原文,分析众人对于愚公移山这一做法的态度。
大多数家人
杂然相许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深入探究
二、结合原文,分析众人对于愚公移山这一做法的态度。
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深入探究
二、结合原文,分析众人对于愚公移山这一做法的态度。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深入探究
二、结合原文,分析众人对于愚公移山这一做法的态度。
邻人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深入探究
三、比较人物态度
智叟
以遗男的热情帮助,说明移山得到众人的支持,衬托愚公形象突出表现智叟的顽固不化。
深入探究
三、比较人物态度
其妻(……)曰
河曲智叟(……)曰
两者所持理由相同,但态度截然不同。妻子提出疑问是为了解决问题,智叟则是自恃其高,加以阻挠。
智叟
深入探究
四、课文中还写到了山神及天帝,他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从侧面烘托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深入探究
五、你如何看待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体会两人对话背后的心理,思考:愚公愚蠢吗?智叟聪明吗?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深入探究
显示智叟的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突出愚公的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大智若愚
智叟
愚公不愚→
智叟不智→
大智若愚→
自作聪明
愚公精神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与探究
请同学们试为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做总结,并探讨:当今社会是否还需要“愚公”和“愚公精神”?
愚公是一个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的人,他敢于面对、敢于克服困难,渴望征服自然,坚信经过持之以恒的不懈奋斗,总会取得胜利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象征了一种情境,即人类向看似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发起挑战。愚公身上有英雄主义的气魄,他敢于超越现实局限,不畏艰难险阻,反映出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毅力。当今社会依然需要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精神。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中共七大发表闭幕词,意味深长地讲了“愚公移山”故事。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毛泽东《愚公移山》
你喜欢哪种移山方法?
《愚公移山》反映的是中国化中的自强、自信;
《明锣移山》反映的是西方文化的灵巧、变通。
质疑探究
质疑1:愚公为什么不搬家?
质疑2:愚公是否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子孙?
质疑探究
质疑3: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山搬走的,这样看起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①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解决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②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体现了寓言的特点。
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天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