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2025届诗歌一轮复习】精准辨析选择题——聚焦诗意,洞悉陷阱考情微观题型 选项 对应诗(词)句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下列对这首诗 (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理解 (2023·新高考Ⅱ第15题C项)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 。 鸡犬林萝隐隐声。 情感理解有误 (1)考查内容: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的内容,尤其是否读懂了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意)。(2)设题特点:①题干均是要求选“非”型(不正确的一项)。②选项的顺序与原诗诗句顺序保持一致。③设误细微。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放在一两个词语上。(2023·全国乙第14题D项)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 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与 同醉醒。 代词“君”理解有误(“君”为泛指,并非针对某人的 实指) (2022·新高考Ⅰ第15题A项)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 ,感到此行会 。 人情 向南山觅。 “苦”字关键词理解有误(原句的“苦”为“竭力”义);“年老体弱”无中生有 (2022·全国乙第14题A项)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 的知心好友。 怀抱即依然。 句意理解有误(原句为反问句,表示肯定意思) 心情也发生了变化远方友人君年老体弱比较困难苦早年相知何用早?考情微观题型 选项 对应诗(词)句 设误方式 命题特点下列对这首诗 (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赏析 (2023·全国甲第14题A项)这首词 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应赋送君诗。 描写角度判断有误,友人此时并未离去,送别场景为“虚写” (1)考查内容: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的内容,尤其是否读懂了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意)。(2)设题特点:①题干均是要求选“非”型(不正确的一项)。②选项的顺序与原诗诗句顺序保持一致。③设误细微。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放在一两个词语上。(2021·全国乙第14题D项)词末从 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词末并没有从“听觉”角度描写(“听”为“听任、听凭”义) (2021·新高考Ⅰ第15题B项)第三句 ,表现出 朋友之间“ ”之意。 湓浦曾闻 , 庐峰见说胜香炉。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理解有误(该句没有使用典故,只是说湓浦“似衣带”) 真实明年听觉听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天涯若比邻似衣带知识图要答好选择题,应遵循以下步骤和方法:第一步:细读选项,看清指向在整体阅读诗歌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选项,看清其指向:有的选项针对诗歌局部,有的针对整首诗歌;有的针对词句理解,有的针对情感主旨,还有的针对语言、手法等。第二步:定位诗句,逐一比对答题时,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依据选项内容来定位其所对应的诗句,对比诗句在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涉及的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赏读解析是否正确。要细心、逐一地比对,同时还要学会综合分析、辩证思考。第三步:聚焦词句,排除陷阱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陷阱,以此来干扰考生。常见的陷阱集中在诗歌的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以及文化常识等要素上。但是,考生最应关注的是选项中对关键词句、重要句子的理解,看看选项有无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是命题者最常用的干扰手段)。应全力应对词句理解问题,全力排除曲解文意这一陷阱。古诗选择题是考生考场上极易失分的题目。很多考生由于文本阅读能力不强,只能过度依靠选择题的文字信息来读诗,做题时极易掉入命题者所设的陷阱。要提升选择题的准确率,就必须在仔细阅读文本和选项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合乎阅读规律的科学辨析。在阅读选项后,针对选项所涉及的文本区间、说话对象、关键用词、前后逻辑,进行相关信息的提取和比对分析。这是对诗歌文本进行再次精细阅读的过程,更是在选项情境下的指向阅读。1.关注选项对诗句重点字词的解释,在文言语境中发现选项错误。在古代诗歌阅读的必备知识中,正确理解文言字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有合乎语境的正确理解,是考生解读诗歌的重要一环。高考诗歌选择题选项的设误,经常从这个角度设题。所以,考生在阅读古代诗歌时,首先要将自己置身于文言语境中,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常用解释来代替文言语境下字词的理解。其次要加强文言字词基本功,对文言字词的古今义、通假义、一词多义以及特殊的语境义都要特别敏感。只有具备了对文言字词敏锐的感悟能力,才能在选项中快速找出设置在字词理解上的错误点。2.关注选项对诗句句意的理解,做到与前后诗句勾连思考,在上下文语境中发现选项错误。不少考生在阅读时最容易犯片面阅读、孤立阅读的毛病,很多考生更是习惯将诗句割裂,一句一句地阅读,也就自然不能将整首诗前后勾连的语意、语境完整地品读出来。这说明在阅读时缺少对诗句解构、延伸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对阅读语句精练、留白空间较大的古代诗歌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理解诗句句意时,既要着眼于诗句内部的语意理解,看看有无漏译或添加无中生有的内容,陈述对象是否正确等,更要着眼于该诗句上下文,乃至全诗,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选项中诗句理解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3.将选项内容与诗歌标题比照阅读,于前后呼应中发现选项错误。都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对于短小精悍的古代诗歌来说,更是如此。许多考生在做题时心中无标题,殊不知,很多古代诗歌都是以标题为眼,一脉贯穿创作出来的。作者在标题中会交代创作缘起、创作目的、写作对象、写作特殊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如果阅读时忽视了这些信息点,在对诗句内容进行分析时,就会出现考虑不周全的情况,容易对文本产生错误的理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对 雪①杜 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书空:《世说新语 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以“书空咄咄”为叹息、愤慨、惊诧的典实。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B.“炉存火似红”是说残留着的火炉,让人仿佛还可以想象到炉火燃烧的情形,一个“似”字点明这并非诗人所看到的实景。C.尾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D.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答案】D 【解析】“壮志难酬”理解错误,诗歌中看不出“壮志”的影子,人物形象特点分析错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答张十一①功曹韩 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 ①张十一:张署,与韩愈一起被贬;在郴州临武令任上赠诗韩愈,韩愈在广东阳山写此诗作答。②筼筜:一种粗大的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的别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全景勾勒,颔联是近景特写,形成点面结合,分别体现了静与闲的特点。B.这首诗前半部分是写景,后半部分是叙事抒情,前后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C.颈联表达了诗人未报朝恩的遗憾、对自己消沉下去的担忧以及面对困境的坚强信念。D.尾联似说诗人白发顿生是因为张署的来信,但实际原因是被贬而“未 报恩波”。√C.“面对困境的坚强信念”错。颈联中的“莫令炎瘴送生涯”含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鉴赏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首联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出荒僻冷落的景象。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嫩笋争相滋长,一片蓬勃景象;杜鹃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颔联可以说是诗人为首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诗的后半部分叙事抒情。颈联写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一联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中,还想着“未报恩波”,这展现了儒家“怨而不恨”的精神。尾联写得委婉曲折。诗人没有从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的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因,这就把全诗唯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中。诗意婉转,韵味醇厚。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春山明净、春江空阔的阳山全景,并运用以动衬静的方式,营造了一种人烟稀少、荒僻空寂的景象。B.颔联最精妙的是“竞”“闲”二字,写出了嫩笋竞相生长的蓬勃状态和杜鹃花随处开放的意态,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式,与诗人心境相反。C.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被贬的幽怨悲愁和对未来的憧憬,“未报恩波”一句展现了儒家“怨而不恨”的精神。D.尾联诗意婉转,韵味深厚。诗人写自己双鬓斑白,突出了愁绪之深,这样的写法表现出此诗含蓄深沉的特点。√“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方式,与诗人心境相反”错。“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杜鹃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描写出来。颔联中,景物与诗人心境紧密相连,表现出诗人从繁华纷扰的京城被贬此地后“闲”“静”的状态,并不是以乐景写哀情。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到密州任知州两个月,正值元宵节,不由得想起杭州元宵节的景致,有感而发,写作此词。B.上元之夜,词人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C.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火冷灯稀,云垂旷野,使人感觉空旷苍凉。D.全词抓住杭州、密州两地气候风俗的不同特点,书写人生志趣。√“书写人生志趣”错。本词抒发了词人在密州的孤独寂寞之情,以及词人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2021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鹊桥仙 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上阙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C.本词将鹭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解析】D 项词末两句是说那里的虾鳅任你饱餐,我当看你乘风归来。“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字是“任凭”的意思,可依据教材李密《陈情表》一文中“听臣微志”的“听任,允许”之意,而选项误解成“听觉”,所以 D 项手法分析有误。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水调歌头 【南宋】辛弃疾将迁新居不成①,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我亦卜居者②,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③。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 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复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注]①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夏,当时辛弃疾带湖居所被焚,而迁居瓢泉未果。②《卜居》相传为屈原被放逐后所作。③乌有、亡是、子虚,都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中虚拟的人物。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人开篇表达了对屈原的仰慕与追思,“亦”暗示了自己与屈原被逐的相似遭遇。B.词人借物抒怀,表明自己愿作一匹器宇轩昂的千里马,不愿作一只随波逐流的野鸭。C.作者感慨幸好还携带一束书籍,塑造了火灾后虽家徒四壁但心境乐观的诗人形象。D.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词人决意放下功业,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解析】“结尾引用陶渊明的诗句,词人决意放下功业,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解析有误。诗人引用陶诗,意在表达自己对家的珍爱。并非指“放下功业,在此结庐,享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故选D。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离恨纳兰性德背立盈盈故作羞,手挼梅蕊打肩头。欲将离恨寻郎说,待得郎来恨却休。 云淡淡,水悠悠。一声横笛锁空楼。何时共泛春溪月,断岸垂杨一叶舟。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背立盈盈故作羞”,描写女子背对情郎站立时那种故作娇羞的姿态,样子传神动人。B.“手挼梅蕊打肩头”,通过女子揉弄梅蕊、轻敲肩头的动作写出了女子的可爱。C.三、四两句写女子对情郎的情感由思念转为怨恨,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D.五、六两句中“淡淡”和“悠悠”两个叠音词,烘托出女子对情郎的思念悠远绵长。【答案】C【解析】词的原句是“待得郎来恨却休”,因此“直到看见情郎恨意也未消除”有误。实则是本有离恨要向情郎诉说,可情郎来恨已没。野 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018全国卷1卷解析:选B。“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仕途失意,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对 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解析: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写诗人的幻觉,实则是炉火燃尽的情景。从“似”字可知。 2021年新高考卷II示儿子 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热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错误,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注】“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学成归来,旅客们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海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的“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闲散安逸的情怀。B.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唯有木槿、露葵相伴,突出了隐居生活的孤寂寡淡。C.尾联运用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D.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解析:B项,“孤寂寡淡”错误。应该是“安逸闲适”。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陆 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②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②睡觉:睡醒。l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D.“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解析:选C“以动衬静”错。“清笳乱起”表现边关敌情,“铁骑无声”,表现军队严整,没有主次构不成衬托。溪 亭(林景熙)①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注】①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l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飞。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感慨至深。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D.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解析: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法错误。没有运用比兴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