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高三现代文阅读的备考
高三 语文
大背景:尤其是新高考以来,现代文阅读的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大。
个人原因:在阅读时总感觉找不到关键内容,理不清结构;很多时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分析后,回答的题目却得不到分数,很没有成就感。
寻求突破:现代文阅读有没有方法可寻呢?
导入
目录
01
面临的问题
02
分析原因
03
正确的方法
04
精讲点拨
面临的问题
1.学习语文没有抓手。感觉学习语文就是大量未知阅读材料的不断呈现,每次做题感觉都是碰运气,没有方向感。
2.语文学习不够高效。有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和分析,但却得不到理想的分数,总有挫败感。
1.态度的事先预设——我读不准、做不好,抱着猜一猜,试一试的心态。
2.没有大量的材料积累和问题的归类。
3.没有掌握阅读材料的恰当方法。
分析原因
正确的方法
1.主动学习:我负责、我计划、
我执行、我落实。(做石英钟)
2.研究型考生:尽心竭力,先用心
再用力;总结规律,把握学科特性。
语文复习的本质:建立在
知识积累基础上的能力训练。
“能力”就是按要求练出来的。
前提是有足够的知识积累。
读文章
识题目
出答案
做题步骤
精讲点拨
一、读文章
这一段讲什么?
最终想讲什么?
前后讲什么?
划关键句,
圈关键词
划关联句,
圈关联词
整体关注,
终极意图
如何找关键句
记叙
描写
抒情
间接表情达意(肉)
指向表层内容
直接抒情达意(骨)
指向主旨
议论
题目鉴赏
节选《套袖》 铁凝
解释“高墙大院”在文中的含义。(4分)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托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心中很是惴惴。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的都不顺畅。但是我还是硬着头皮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行前朋友嘱托我带封信给孙犁老师,我心中很是惴惴。我怕见大作家,尽管他的优美篇章有些我几乎可以背诵。我还听人说过,孙犁的房间高大幽暗,人也很严厉,少言寡语,连他养的鸟在笼子里叫的都不顺畅。但是我还是硬着头皮走进了孙犁老师的“高墙大院”。
抒情的句子:很是惴惴;怕见大作家;硬着头皮。(直观感受)
议论性的句子:听别人说…人很严厉…。(听别人谈论孙犁的性格)
表层含义:房间高大幽暗。(内容)
深层含义:高大房间里住的什么人?对孙犁人格魅力的提升。(深层感受)
解释“高墙大院”在文中的含义。(4分)
比对答案
①既指孙犁家高大的墙院;(1分)
②更指作者未见这位据说很严厉的大作家之前的心理阻隔;(2分)
③表现了对孙犁老师的敬畏。(1分)
二、识题目
熟知题型
识题目
读懂题目
领会意图
找出规律
理解思路
思路训练
首先弄清文章的写作模式
内容
主旨
技巧
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
怎么写的
概括、理解题
作用、意图题
赏析题
题型一:作用题
作用:是客观上实现了的“意图”(作品)
比如某一段或某一句的作用?
①从本身看,有何作用?——内容
②从上下文看,有何作用?——艺术表现(结构)
③从全文上看,有何作用?——主旨
①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廓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③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
④“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
⑤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
第二段里的“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第一步:读文章,根据问题回答题区间找关键句子和关键概念
题目鉴赏—— 《司马祠》节选
第二步:识题目(作用题,三个方面:内容、结构、主旨)
从本身看内容:地势之高;石砌的古道;登攀。(表层内容)
从上下文看结构:第②踏上石砌的古道,第③段沿着脚下的古道,第④段登九十九级台阶,第⑤段攀至最高层的祠院。 (承上启下)
从全文看主旨:崇敬;高山仰止——拜谒者的心情。(深层含义即主旨)
阅读习惯:原题中的关键词语,锁定答题区间,勾画文中关键句子,找关键词。
解答分析
第二段中“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表现司马祠的地势是由低到高的。(从本身看内容)
②在结构上起到统领下文,承上启下的作用。(从上下文看结构)
③暗含了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从全文看主旨)
第三步:出答案
简化概括:去粗存精,化繁为简(多段中提到过、 合并同类项)
抽象概括:由表及里,抽象本质 (记叙文、小说中人物形象概括)
题型二:人物形象题
常见的题目种类:
1.概括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或刻画人物形象使用了什么方法?
2.分析不同人物形象在文章中的作用?
题型一: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类
1. 题干中往往有“性格”“品质”“形象”“概括”“分析”等词语。
答题模式:塑造(刻画)了一位 ( 性格特点 ) 的 ( 身份 )人 。
“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的内容;而“形象特点”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可以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
人物形象的概括,都有较固定的术语。如正面人物常用以下词语概括:正直、公正、勤劳、勤奋、善良、仁慈、乐于助人、宽容、大度、严于律己、等简洁的词语。
2. 塑造/刻画形象的用了什么手法?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一般来说,细节描写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
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有: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爱好、追求、心理活动;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突出地方特色;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题型二. 不同形象的作用
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对情节的作用:首先考虑与小说的情节关联,因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完成,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对情节产生推进作用。
②对主题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必须考虑小说的主题,因为小说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主题,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最根本用意。
③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或作用,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是作品真正的写作意图。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①“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②牵线搭桥、推动情节的作用: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的出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起到线索作用。
③侧面衬托,突出主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凸现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清晰。
④揭示主题,增添魅力的作用:次要人物的设置是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的,更是为揭示小说主题服务的。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如《祝福》中的“我”就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具有现代意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新旧历史交替时期种种精神上的矛盾。
⑤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的作用:有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①我们小的时候,母亲不喜欢雨天。我家三间土屋,……不出一天就会漏雨,……滴滴答答的声音,让母亲愁容满面,一叹再叹。最让母亲发愁的还是我们兄妹三个不懂事的孩子,……母亲苦于拿不出衣服给我们替换,……。那雨天,对母亲来说,是一场绵绵的愁烦。
②夏天的雨断断续续,下得急,又猛烈,……雨过天晴,烈日当空,母亲只好再次汗流浃背地去锄草。那雨,对母亲来说是一遍又一遍的疲累与煎熬。
③秋天,棉花刚刚采摘回来,像小山一样堆在房顶。……可是总有那么一场秋雨,淅淅沥沥下个没完没了,母亲用塑料布把棉花一层一层捂在房顶上,不出几天,棉花就会被捂得发黄,发黄就会影响验定级别,至少要少卖几十甚至上百块钱。那一场秋雨,对于母亲来说,便是一场剜心剔骨的疼痛。
通读全文,分析概括母亲的人物形象?
题目鉴赏——《母亲的雨天》节选
①土屋漏雨——愁容满面;
孩子们雨天外出弄湿衣物,母亲拿不出替换的衣物——最发愁
②夏天杂草因为雨季到来反复疯长,母亲要反复除草——疲累与煎熬
③秋雨让采摘的棉花被迫捂在塑料布下,而捂得发黄,使得棉花的价格卖不上去——剜心剔骨的疼痛
答案:
通读全文知,文章通过写母亲在雨天不断的烦愁、操劳和担忧,来表现母亲是一位勤劳能干、爱护子女、持家有道的伟大母亲形象。
操劳(不辞辛苦勤劳肯干)
烦愁(对家和子女的担忧)
担忧(有方法和计划的操持家中收成)
分析概括答题过程
题型三: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标题的含义
1.一语双关:有字面义,有深层义。
2.文学化表述:语言优美,特别有文采。我们先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读。
3.太简洁、太概括:比较抽象的高度概括的语言。“仰望中的登攀”“高墙大院”“”曲线高考““照镜子看脸”等。必须先还原语境,说清来龙去脉,解读表层含义,再说明主旨意。
题目鉴赏——金佩庆《第一次吆喝》
④那是1983年暑假,49岁的父亲病故后的第二年,我高考落榜。大病三天之后,母亲含泪劝我放弃再考,帮她支撑这个濒临绝境的家。说实在的,为赡养年迈的婆婆,供养五个子女读书,母亲拼命在六亩多责任田里劳作,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我这个全家唯一的全劳力再任性也没有勇气向她要学费复习了。
⑤无奈,在农忙过后,我拜当年父亲的徒弟芳相哥为师,挑起父亲留下的雨伞担子,登上北去的列车。
⑥那时的义乌老家,农闲之际上“三府”(杭嘉湖地区)修补雨伞是成年男子的传统项目之一。而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想挣到复习的费用。于是,就有了刚才所说的那一幕。
⑦此时此刻,“曲线高考”的如意算盘,似乎一下子被芳相哥的吆喝打碎了。我只想扔掉肩上的担子,找个地方躲起来。
文学化表述:先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高考过程:在校学习高中毕业直接参加高考,是在校生活到学校生活的过程。
曲线高考:在校学习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落榜,想复读面对家境贫寒,只能先走上社会挣得学费再去上学,就是由学校生活到社会生活再到学校生活的曲线高考过程。
答案:
①因为自己落榜没有勇气再向贫寒的家中索要学费,只能暂时跟随芳相哥当学徒修伞挣得微薄收入。
②而我此行的目的就是想挣到复习的费用然后再参加高考,这就是拐弯式的“曲钱高考”。
识题目小结
1.对某一句或某一段在文中的作用题;
2.人物形象的概括题;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词语/标题的含义。
三、出答案
什么样的答案是好答案?
1.用文中的关键词专业作答,不能随意偷换概念;
2.反对感悟式、随笔性答题;
2.用概括性语言,不能原文照搬;
3.点对点呈现,有骨有肉;
4.分条作答,有理有据。
感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