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循序渐进,破解迷津——相反相成类材料写作指导古代经典:《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民间俗语和成语:“大丈夫宁死不屈”与“大丈夫能屈能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物极必反”;“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文学作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明确内涵:相反相成发展是对立的统一。 ——毛泽东《矛盾论》相反相成菲兹吉拉德: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相反:二元对立,有冲突,有矛盾。相成:相互联系,互相促成,相得益彰。该类题目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能较大程度考查学生的写作水平,加强了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能深度考查学生学识、阅历、品德、思维等核心素养,有效防范了猜题押题,避免了宿构套作。一般而言,考生可以根据“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等任务指令语判定其是否属于此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考查目的二、例题指导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大丈夫宁死不屈”与“大丈夫能屈能伸”;“宁可玉碎,不可瓦全”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如何看待这两组谚语之间的矛盾?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 题本题中的两组谚语实则指向人生的两种选择,两种价值观。命题人要求辨析看似矛盾的两则谚语,最终找出背后关系的统一性。“大丈夫宁死不屈”,这句话强调在生命、价值观方面要有坚定的信仰和立场,即使面对死亡也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意指“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传递出的是对气节的坚守,对尊严的坚持。两句话都指向对信仰、气节的坚守。诚然如此,当面对原则性问题时,我们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才能保持气节,才能彰显伟大的信念。退让也许能保全自身,但是会辱没人的尊严,人一旦没有了尊严,那么就等同于行尸走肉。面临国破家亡的文天祥,再被俘后屡次拒绝了元军主帅的劝降,拒绝了荣华富贵的诱惑,以一颗尽忠报国的赤子之心以身殉国,坚守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因此,在原则和正义面前,我们要坚守气节,不怕牺牲,实现人生价值,做一个大写的“人”。词句解析“大丈夫能屈能伸”,这句话则强调人们在各种情境下要有灵活的思维和行动,有时为了保全自身,或者成全他人,有必要适当地退让或妥协,千万不可一意孤行,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意指“只要还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传递出的是一种坚强、坚持、乐观的精神,保留一丝实力而后徐徐图之,这样才有通向成功的可能。所以面对困境时,只要不放弃希望,放低自己的姿态以来谋求长远的发展,所以和上面那句话表意相同,适当的退缩和隐忍也是一种难得的智慧和胸怀。总而言之,这两种精神之间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成就的。在生命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该有鲜明的立场和坚定的信仰,这就是“大丈夫宁死不屈”的精神。但是,在具体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必须考虑到自身情况及环境因素,适当地屈服和妥协,这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精神。只有巧妙地平衡这两种人生态度,我们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思维过程锁定话题范围————人生观解读词句含义——-——看似对立(事例联想)辨析相成关系————实则统一(包蕴智慧)明确立意1.二者看似矛盾,实则蕴含智慧。2.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变通。3.在矛盾中找到处事的智慧。立意问题1、未围绕二元概念行文。误解为多元,或误解为只写谚语中体现的智慧。2、由材料中的二元概念引申开来,错误立意为处事要灵活多变,不要固执极端。3、只围绕相反相成的一方来行文,结构不完整,偏题甚远。行文问题1、论证平面化,未深入剖析观点的合理性,仅仅罗列各种事例来证明相反相成的观点,无说服力。2、偷换概念。中途易辙,替换为其他概念,情感泛滥,缺乏理性。没有从题目的要求出发,自说自话,一味强调自我选择的正确性,而忽视理性分析。论点不具说服力。3、比较的标准不统一,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3.例如,文章只抓住某个人物的某种精神,然后围绕这种精神行文。4.扩写材料误当论据,长篇大论,不明重点。5.思维单一,只能停留在对材料浅层次的分析,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导致论点不够深刻。行文结构(AB是相反相成的两方)AB的内涵 —— 是什么AB要结合 —— 为什么(相反相成的原因或作用)AB如何结合 —— 如何做三、反刍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尚书》中提到,要培养人,必须先陶冶性情。所谓“直而温,宽而栗”,意思是梗直者加以温和,宽厚者加以明辨。而傅雷先生勉励他的儿子,要做这样的人: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可见,良好的性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对于当代青年修身养性,上述材料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明确审题1.任务解读:命题人让考生分析材料对当代青年修身养性的启示。思考“修身养性”的含义,意思是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如何做则要分析材料中每个词句的具体含义。明确审题2.材料解读:第一句提及《尚书》,培养人必须先陶冶性情也就是修身养性之意。第二、三句分别引用《尚书》和傅雷言论,古今兼具,其用意是形象解说第四句“良好的性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言论中说到的性情都是互相对立或矛盾的,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走向极端容易变得冷漠无情,甚至失去人性的温情但彼此补充完善,或制约平衡,避免性情走向极端或失衡,形成较为完美的性情。第四句是材料主旨句,体现命题人考查意图,良好的性情往往是相反相成的。即互相对立的事物有其相互矛盾排斥的一面,又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促成、相互依赖的一面。良好的性情在看似矛盾对立中实现相互融合,达成和谐。也就是说,良好的性情实现了一个人个性的丰富与和谐。精准立意良好的性情是相反相成的。严肃与生动,高傲与温柔,温妙与率直,还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水火不容的性情,这些都能在很多人身上水乳交融。相反的性情,非但不会让人矛盾而无所适从,在某种意义上,它填补了另一种性情无法臻于完美的缺憾,从而展现了更丰富的生命状态和心灵境界,使人高山仰止。行文结构相反性情的表现相反相成的原因或作用/反面谈危害或后果应如何完美结合/应该如何认识……例文一:相反亦相成一个人的良好的性情往往包含相反的两方面。(分论点1:阐释良好性情是相反的)世界上没有单一的性情,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人。人的性情应该是全方位的,丰富的,复杂的甚至矛盾的。四大名著里公认的是《红楼梦》艺术价值最高,原因之一是《红楼梦》里面的人物的性情是立体的,全面的,甚至是矛盾的。黛玉清高自傲,目无下尘,但她对宝玉又温柔如水;宝玉活泼好动,羁傲不训,但他对黛玉也耐心细致;甚至于王熙凤,爱之恨之的人皆有。反观西游记,提到唐僧就是迂腐,提到八戒就是好色贪婪,再看《三国》“刘备之德近乎伪,孔明之智近乎妖”,单一的性情刻画使得他们脱离了生活真实,文学味道就差了许多。相反的性情彼此也是可以互相成就的。(分论点2:阐释良好的性情是相成的)因为同质化的性情只能带来单一性,对个人良好性情的提高意义不大。相反的性情因为彼此的区别大,那么彼此的借鉴价值就大,互相促进提高的意义就大。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形容国民少女谷爱凌再恰当不过。她每天睡十个小时,每年暑期到北京安安静静学数学,在滑雪赛场上又一飞冲天,其实,她的静可以积蓄力量,思考得失,更好地为“动”服务;她的动又把静中所得很好的展现出来,加以佐证,动静之间,相生相济。(备用例: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待敌人金刚怒目,一身傲骨,对待人民谦逊低调,诚心服务。我们细细分析。正是因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促使他对敌人横眉冷对。而他的横眉冷对打击了敌人,也服务了人民。“冷对和横眉”彼此相生共融,我们看到的是鲁迅的赤子丹心。)相反性情的互相成就最终也促成一个人不断地前行。(分论点3:相反相成的良好性情对于促进一个人的意义)人是矛盾的主体,也是感情丰富的主体,要想成为一个人优秀的人。只有单方面的性情是不完善的。开心时大笑,伤心时沉默,彼此相反的两种性情促使我们丰满润泽,精神明亮。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几起几落,顺境时积极求进:“身行万里半天下”;失意时“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整合,所以他能笑看风云,无往而不可。林语堂说:“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小孩”,多种乃至相反的性情于他融会贯通,成就了文化史上一座巍峨的高山。(备用例:后人曾这样评价:柔情似水李清照,铁骨铮铮是易安。一曲《一剪梅》,销魂蚀骨,浅吟低唱,说不尽的柔情似水;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腔热血,满怀悲愤,强过多少七尺男儿。)“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为人处世、修身养性也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首先,对于他人我们应以包容乃至欣赏的心态去对待。(怎么办——段1:要包容地对待别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所作所为,只要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底线,我们都应该以包容心态观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以自己的好恶去评判别人。你看到谷爱凌今天睡了十个小时,你说她是懒猪,但你却不知道,她醒着的时候有多么努力,多么优秀。其次,对于自身来讲,我们需要向内的自我省察和求真纠偏。(怎么办——段2:需要向内的自省和纠偏)相反相成的良好性情之于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融合自洽,缓慢提高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在此过程中肯定有很多矛盾,困惑,乃至于错误,需要我们一点点去融合、去调适。比如今天热烈的程度是否过了,是否需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今天安静的时间是否久了,安静的对象是否恰当等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品味、纠正,最终达到达到收放自如,行云流水的境界。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杜甫曾说:“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良好的性情,相反亦相成,并促使我们不断进步。(总结,点题首尾呼应)融众情于一体,修青年之正身“修身、齐家、治国、然后平天下”,可见修身为万业之基。常秉持修身养性之道的青年们,应当明白,倘若不愿陷入“单向度之人”的窠臼,就要培养自身多元甚至是相反的性情,采撷众情之花,方能以完整且茁壮的身姿,触碰彼岸的荣光。相反之情,亦是相成之情。是刚正不阿之人,明白温和宽厚的智慧明达;是严肃苛刻之士,亦不失通融谅解之举的通情达理。古有苏轼,既能感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兴亡之叹,亦有“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悲悯之心。现有朱光潜以“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于热烈红尘中怀恬静之心,也能于自我的“圣贤书”里,关注“天下事”的发展动向。融众情于一体,修青年之正身相反的情,于某种程度而言,实是一种交融与互补,就如博大精深的中国美食之学中,一道佳肴的酝酿,定是糖与盐以一定的配比,共同调和而成的。人类,作为一种拥有丰富感知能力的生物,需要通过培养这种多元的性情,从而收获一个热烈的灵魂。我们追求这般热烈的灵魂,实则也是在追寻一种生命的平衡状态。而相反的情无疑为我们的寻觅提供了一道星光。倘若一个人感性与理性并存,那么他既不会在频繁的情感泛滥之中,落入大悲大喜的极端之境,亦不易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走向冰冷麻木,最终彻底丧失人性的光辉。相反,他能够知世事而不世故,明事理却不势利,懂规矩亦知变通,成为所谓“直而温,宽而栗”的人,让灵魂远离轻佻,收获生命的庄重。但是,融情于一体,培养相反的良好性情,并不是让我们去做世故圆滑的两面派,不是让我们向那些对上级笑脸相迎,对下属苛刻冰冷的人学习,而是希望当代的青年,能够温柔亦不失孤傲的魄力,微妙亦不乏率直的果敢,在“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中,孕育一个丰富多元的完整灵魂。怀揣鸿鹄之志的青年们,正值芳华待灼之际,无论世俗的潮水拍向何方,我们应该拥有自己深层的思考,明确的方向,果断的判辩辨,尝试着与更广大的人群、更宽阔的世界建立更深刻的联结,以觅得各类性情于一身,达到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修青年之正身,然后行至天光。点评:本文开篇即令人耳目一新,作者由“修身”谈起,青年欲成人必修身,欲修身须培养多元性情,否则将陷入“单向度”的窠臼。开宗明义,既点明中心,又给人以高峻疏朗之感。接下来紧紧围绕“相反相成”,从良好性情的古今表现,到相反相成的价值影响,再到追求背后的思想本质,由浅入深地分析相反相成的性情对修身养性的作用。作者笔力雄健,素材运用信手拈来,旁征博引;说理层层递进,思辨性强。堪称佳作。多 谢 指 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