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9张PPT)学习目标了解高适生平及边塞诗的特点,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壹把握诗歌的内容、叙事脉络及叙述角度。贰分析诗歌意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其现实批判意义。肆知人论世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边塞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初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盛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唐却想羲轩氏,无人尚战功。晚唐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征战诗到唐代进入黄金时代,并形成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另外王维、李白、杜甫等都写过大量的边塞诗。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眼。内容:建功立业;战争艰苦;征人思妇离愁别绪;边塞风光。风格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边塞诗派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烟、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黄沙、碎石征战事物:铁骑、金鼓、旌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大雁、胡马、画角、飞箭、流矢人名地名: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羌羯夷(指少数民族)、轮台、夜郎、金山、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雪海、蓟北、边城、沙场、关山、萧关、凉州、楼兰、居延常见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这些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辽阔、壮丽、雄奇。边塞诗常见意象(1)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 王维《使至塞上》(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情。 王昌龄《从军行》(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4)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千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陈陶《陇西行》(5)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及环境的恶劣。 李白《塞下曲》(6)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边塞诗主旨归纳①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边境艰苦而壮丽无比,出征远戍而爽朗明快,壮烈牺牲而无悔。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②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③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或为忧国思乡的感慨,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边塞诗时代特点作者介绍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行次三十五,故称“高三十五”。唐朝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风格雄浑悲壮、古朴苍劲,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生平研读诗歌“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歌行”即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燕歌行”,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本诗属于边塞诗。公元738年主将。指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给……看应和,唱和。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定语后置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小序开元26年,张守珪副将假借他的命令,攻打奚,以便邀功请赏,先胜后败。张守珪由于偏袒副将,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后来事情败露。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创作背景本诗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边烽突起 慷慨出师力尽关山 轻敌战败被围不归 两地相思死斗心愿 怀念李广出征(1—8)战败(9—16)被围(17-24)死斗(25-28)战事发展的顺序:出师——失利——被围——死斗第一层:大军出征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好男儿本看重驰聘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外赏脸。敲锣打鼓队伍雄赳赳开出山海关,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边蜿蜒不断。校尉自大沙漠送来了紧急的军书,说是单于把战火燃到内蒙的狼山。借代指战争各种旗帜赏脸,指格外器重优待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家: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朝,这里借指唐朝。“汉将”用法相似。烟尘:烽烟和尘土,指战乱;东北:开元十年至天宝初,唐与东北奚、契丹之间战事不断。残贼:残忍暴虐的敌寇。翻译:唐朝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交代了战争的性质:卫国战争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重:重视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拦。非常:特别赐颜色:指给予褒奖恩宠。颜色:古今异义词(以前指脸色,现在指色彩)翻译:好男儿(战士们)本来就重视在战场上纵横驰骋,天子又特别给予他们好脸色(褒奖恩宠)为战败埋下伏笔赞颂、担忧《史记·季布列传》:樊哙在吕后面前说“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于是,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骗君主,该斩。有人认为这个词的本义是“恃勇轻敌”的意思,用在此处便是表明张守硅军队不可一世的排场,为后面的失败埋下伏笔。韩博认为“横行”一词更多地表现了男子汉大丈夫,作为一名将士对于作战杀敌的渴望之情,这是一种情结。拓展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摐金伐鼓:击打钲、铙之类的金属乐器和鼓,作为行军时用节制步伐的信号。榆关:山海关旌旆:军中各种旗帜。旌:用羽毛装饰的旗。旆:边上镶杂色的旗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舒展的样子。碣石:山名,此借指东北沿海一带。翻译:军队敲钲打鼓前往榆关,军中各种旗帜在东北沿海一带连绵不断。“出师”用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渲染出师时的声势浩大。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校尉:武官名,仅次于将军。这里泛指统帅。羽书: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即羽檄,紧急文书。(檄文:用来声讨、征集、征伐的文书)瀚海:沙漠。猎火:围猎之火。古代游牧民族在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作为军事演习。此处借指游牧民族侵扰的战火。狼山:借指边地交战区域的山。翻译:校尉紧急传送羽书飞奔浩瀚的沙海,说匈奴侵略的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山。分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效果。运用了夸张手法。“飞”写出了军情危急,“照”写战火把山照红了,说明敌人来势凶猛,敌阵森严,规模很大,远超预期,侧面写出了“汉将”的措手不及,初入战场,就陷于被动。充分展现了战争局势的紧迫。既与前文出师队伍的大摇大摆形成对比,又为下文写唐军的大败作铺垫。第一部分:出师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交代了战争的地点,及保家卫国的性质。看似夸耀,实则讥讽,为下文轻敌埋下伏笔。写出了出征的场景,表现战士一往无前的气魄。写出了战争局势的紧迫。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袭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第二层:轻敌战败凭借威力,侵凌别人承受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极:穷尽边土:边地,靠近边境的地域。凭陵:凭借威力,侵凌别人。即逼压。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翻译: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骑侵袭来势凶猛犹如风狂雨骤。战士们作战的条件十分不利。“萧条”自然条件恶劣;“凭陵”敌人凶猛善战;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军前:战场半死生:半生半死,伤亡惨重帐下:指主帅营帐之中。翻译: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运用对比手法,将战士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表达对战士拼死苦战的同情和敬佩,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充满了愤怒和讽刺。本句运用了什么手法?你能体会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穷秋:晚秋,深秋。腓(féi):枯萎翻译: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本句诗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描写了一幅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的边塞战场图。遥远、广漠、苍凉中透出壮美,营造了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渲染塞外艰苦的自然环境, 烘托出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当:承受恩遇:天子知遇之恩翻译:主帅深受皇帝恩德礼遇,却常常大意轻敌;士兵们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之围。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蕴含怎样的情感?将领受朝廷恩遇,却肆无忌惮,冒进贪功,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却未能解围。对比蕴含诗人愤慨之情。第二部分:战败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边塞的环境,敌人的威势。暗示了兵败的原因。渲染塞外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战士们殊死抗战的悲壮气氛。正面点明战士们轻敌的原因。(主旨)比喻对比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第三层:被围不归形容动荡不安早、午、晚,指一整天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铁衣:用铁片制作的战衣,借指战士。玉箸:玉制的筷子,古代常用来形容妇女双流的眼泪。胡曾《咏史诗·汉宫》:“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蓟北:蓟州以北区域。翻译:士兵们身穿铁甲辛苦守边已经很久,妻子们珠泪纷落挂念丈夫远去只能自己啼哭。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远征将士驻守蓟北,只能徒然回首故乡。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思妇。对比:将征人的久戍不归与思妇的凄切思念作对比,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写两地相思之苦实际是对将领无能、决策失当的谴责相思之怨并不在于出征,而在于久戍不归,强烈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边策者失当。表达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相思离别这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蕴含怎样的情感?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庭:边疆 阵云:浓重堆积好像战阵的云层飘飖:形容动荡不安 寒声:凄凉的声音绝域:极远的地方 刁斗:用于煮饭和巡更敲击的铜用具三时:早、中、晚翻译:边境动荡不安,难以越过,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绝无仅有。晨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环境恶劣战事惨烈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是顾及功勋受赏?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第四层:效命死斗为国捐躯的气节难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死节:为国捐躯的志节岂顾勋: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翻译: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历来志士为保家卫国牺牲,难道是为了个人功勋吗?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反问:战士们不顾功勋,是何等质朴、勇敢,然而命运又是何等可悲!对比:与“天子非常赐颜色”鲜明对比。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同时也饱含着对不恤士卒的汉将的有力讽刺。他们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匈奴畏李广之略,……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史记》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引李将军的典故有何作用?传达了作者哪些情感?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赞美士兵视死如归、奋力迎敌;谴责将帅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歌小结思考: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君不见沙场征战苦”征战之中都有什么样的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战争之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环境之凄苦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思亲之痛苦析诗歌主旨抒出征之豪情;惜战士之辛苦;怜思妇之断肠;赞战士之死国;讽将帅之骄逸;盼边地之和平。本诗既有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又有对边塞局势与用兵情状的深刻见解;既有对战士忠勇报国精神的热情颂扬,又有对将领奢靡生活的强烈不满;既有对蒙受战争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又有对朝廷用人不当的讥讽嘲弄。全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不愧为“盛唐边塞诗压卷之作”。善于描绘边塞风光,渲染战地气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句式整散结合,语言铿锵有力。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出兵时的金鼓震天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士兵的辛苦作战与将军的纵情声色;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军的贪功懈怠;古时李将军体恤爱护士卒与现时将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全诗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却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爱憎更分明。比较阅读阅读曹丕的《燕歌行(其一)》,比较分析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的异同。燕歌行曹 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同两首诗都写了思妇的对征夫的思念,借此表达思念的遥遥无期,都写出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对他们的同情。异曹诗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统治阶级能对普通百姓如此深刻同情,这是很可贵的;而高诗则着重批判身居要职的将军狂妄轻敌及其腐败的作风,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燕歌行》中,表现军队出师时盛大气势,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的诗句是: , 。《燕歌行》中, , 两句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先夫后妇。高适的《燕歌行》中先从少妇角度写,再从战士角度写离别之苦的句子“ , ”。《燕歌行》中, , 两句古今对比,李广勇猛善战,作风朴实,能善待部将,与士卒同甘共苦。而唐将只知寻欢作乐,不思报效国家。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中,“ , “二句,概括了边庭战士白天努力拼杀,夜间时刻警惕的紧张战斗生活。《燕歌行》中,“ , ”这两句写出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官兵处境的险恶。《燕歌行》中,“ , ”两句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燕歌行》中,“ , “两句写边城遥远,难可度越,苍茫广漠,一无所有,从空间上写出士兵飘零孤独之苦。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燕歌行》中,突出边关军情紧急、敌人来势凶猛的诗句是: , 。《燕歌行》中,描写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极其不利的两个因素是: , 。在《燕歌行》中, , ,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 , 的凄凉与悲壮。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燕歌行》中,“ ”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从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 ”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写出了征夫思妇相去万里,永无见期。高适的《燕歌行》中“ , ”两句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