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复习学案 2024-2025年高中政治第一学期期末复习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复习学案 2024-2025年高中政治第一学期期末复习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复习学案
【课标要求】
1.描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2.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阐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取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
4.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轨迹,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重点难点】
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经济危机
3.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4.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再曲折中发展
【问题导学】
1.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
2.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建立
3.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手段、政治思想方面
4.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什么基本条件?西方资产阶级是如何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的
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发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7.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8.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来源、历史前提)
9.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的思想理论
10.《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意义
11.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
13.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形势
【体系构建】
【主干归纳】
1.比较四种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力 生产力低下,处于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畜牧业和农业,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生产力发展,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出现城市;发明和应用文字,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 铁制农具广泛推广和使用,耕作技术显著进步;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和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工业革命发生,机械化生产,生产力得到巨大飞跃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①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③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②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总体上依附于地主阶级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②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家。③资本家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政治、文化 状况(上层 建筑) 氏族制度。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 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等,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封建迷信、封建道德、“君权神授”思想钳制了劳动人民的思想 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生产发展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主要矛盾 — 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①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②《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③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④《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简答题练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资本主义国家罢工频发,下表是摘录的部分罢工现象。
时间 事件
10月1日 美国东海岸的码头工人因不满工资过低开始罢工
10月28日 西班牙公交车司机群体开始为期6天的全国性罢工活动,要求西班牙政府结合当前情况,重新制定公交车司机群体退休相关政策
11月20日 法国铁路工人罢工,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和薪资待遇
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频现罢工潮的根本原因是劳资(受雇者与雇主)矛盾,通过谈判可以避免。结合材料,运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易混辨析】
1.农民阶级反抗的最高形式是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 )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3.文明时代伴随奴隶社会而来的根本原因是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绝对过剩。( )
5.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 )
7.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8.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
9.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
10.《共产党宣言》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
【当堂达标】
一、基础检测
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②奴隶社会: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基础
④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根据人的发展状况,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依次要经历“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性”和“自由个性”三个阶段。其中“物的依赖性”阶段指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由此可见( )
①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孕育着新社会的形成因素
②人们在“物的依赖性”阶段失去自由和个性发展
③生产力的发展为未来社会创造必要物质条件
④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关系的彻底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生产牛奶的农场主或资本家将大量的牛奶倒掉,而另一边贫困的老百姓却买不起牛奶喝。这种生产过剩是( )
A.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绝对过剩
B.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过剩
C.导致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的根本原因
D.通过资本家和农场主减产就能解决的过剩
4.近年来,美国汽车制造业大罢工、铁路大罢工、港口大罢工等各类罢工潮愈演愈烈,劳资冲突的不断发生使美国在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困局中越陷越深。百年前的《共产党宣言》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①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②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③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矛盾
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有人认为社会主义中国将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倒下,但我国顶住了冲击、经受住了考验,科学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奋起。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①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
②推进了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的历史进程
③是发展中国家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
④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从严重曲折走向奋起振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能力进阶
6.《<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指出:“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生产方式变革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依据②生产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马克思主义深刻预示资本主义将走向灭亡④各民族历史多样性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过程会逐渐采用机械化,劳动生产率也会日益增长,但市场的需求并没有变化。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生产商品将变得越来越容易,却无法通过销售转化成利润,反而得送进后备仓,成为积压的库存。该现象的出现( )
①是生产力的发展的最终结果
②因为生产超过人民实际需求
③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④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4年3月22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跋山遗址群是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旷野遗址,目前出土文化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3万件以及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其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形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下列情景中,可能会出现在当时所处时代的是( )
①石器工具已广泛用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②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的食物为生
③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④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①阶级之间的矛盾贯穿一切社会发展的始终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③“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是指科学社会主义
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一再告诉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没有过时,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过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注定了西方国家会由于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这一矛盾而逐步走向衰落,而中国的制度由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将强大起来。这告诉我们( )
①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是西方国家逐步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
③资本主义社会的瓦解不需依赖外力,便会被自身的问题压垮
④任何国家的发展历程都由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所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三、简答题
材料一 我国两汉时期,租种豪强地主土地的佃农和为豪强地主耕作的雇主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而且要服劳役,战乱时则被武装为私兵。他们不单立户口,而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非自赎或主人放免不得脱籍。但是,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婢那样可以被买卖。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过渡,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加剧,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剥削的斗争也更加激烈。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指出:“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相比,封建制生产关系有哪些进步之处。
(2)结合材料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分析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诞生的。
参考答案
【简答题练习】
①对工资过低、劳动条件、退休待遇不满的劳资矛盾是资本主义国家频现罢工潮的直接原因,通过谈判可以暂时缓解劳资矛盾。②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资本主义国家频现罢工潮的总根源。通过谈判可暂时改善劳动者的待遇或工作条件,但无法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事实,也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等根本问题,题中观点错误。③要解决资本主义国家频现罢工潮这一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需要通过社会变革或革命来实现。
【分析】背景素材:资本主义国家罢工频发
考点考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要求谈谈对“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频现罢工潮的根本原因是劳资(受雇者与雇主)矛盾,通过谈判可以避免”这一观点的看法,属于评析类试题,需要调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知识,首先判断该观点的正误,然后从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两个角度进行阐释,也可分析解决方法。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
观点正误判断:该观点不科学或片面。
论据①:资本主义国家罢工频发,美国、西班牙、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因工资过低、劳动条件、退休待遇不满而出现大规模罢工→从合理性角度分析:劳资矛盾是资本主义国家频现罢工潮的直接原因,通过谈判可以暂时缓解劳资矛盾。表明该观点有合理之处。
论据②:通过谈判可暂时改善劳动者的待遇或工作条件,但无法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从不合理性角度分析: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资本主义国家频现罢工潮的总根源。表明该观点有不合理之处。
论据③:要解决资本主义国家频现罢工潮这一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解决方法角度分析:需要通过社会变革或革命来实现。表明解决方法。
第三步:整合论点与论据,组织答案。
【易混辨析】
1.正确
【详解】面对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常常由分散的小规模的抗租抗税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故原命题正确。
2.错误
【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故题中观点错误。
3.正确
【详解】奴隶制社会是继原始社会后的第二个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归因于生产力的进步。文明时代生产力的提升导致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由于生产力有限,需要大量人力,奴隶制适应了大规模生产和建设的需求。因此,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生产力水平相匹配,促进了文明时代的到来,故原命题正确。
4.错误
【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所以原题观点是错误的。
5.错误
【详解】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题目观点错误。
6.正确
【详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故本题说法正确。
7.错误
【详解】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故本题说法错误。
8.正确
【详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故本题说法正确。
9.错误
【详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故本观点错误。
10.正确
【详解】《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所以,《共产党宣言》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角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的说法正确。
【当堂达标】
1.B
【详解】①:在原始社会,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其生产力极其低下,造就了人们不得不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①正确。
②:原始社会末期,土地变为私有财产,这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②错误。
③:根据教材可知,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的基础,③正确。
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④不选。
故本题选B。
2.A
【详解】①: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存在对物的依赖性,但这种依赖性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未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创造了条件。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孕育着新社会的形成因素,①正确。
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物的依赖性的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完全失去了自由和个性发展,②错误。
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未来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正确。
④:虽然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但它并不必然导致社会关系的彻底变革,④错误。
故本题选A。
3.B
【详解】A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生产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A说法错误,B说法正确。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导致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说法错误。
D: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因此生产过剩不是通过减产就能解决的,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4.D
【详解】①:大批生产企业、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不是原因,①排除。
②: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②排除。
③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因此,这当然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5.B
【详解】①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我国顶住了冲击、经受住了考验,科学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奋起。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从严重曲折走向奋起振兴,①④符合题意。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走向多国的历史性飞跃,②不符合题意。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是发展中国家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道路,③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B。
6.B
【详解】①: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的变革会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演进推动了经济社会形态的更替,①正确。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不是单纯的生产关系,②排除。
③: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体现马克思主义深刻预示资本主义将走向灭亡,③正确。
④:题干未涉及各民族历史多样性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内容,④排除。
故本题选B。
7.D
【详解】①:材料反映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进步,生产扩大化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该现象并非“生产力的发展的最终结果”,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一种特定表现,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的结果,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①错误。
②:“无法通过销售转化成利润,反而得送进后备仓,成为积压的库存”是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与社会生产过剩所导致,属于相对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②排除。
③: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进而引发商品积压等问题,这正是马克思所描述现象的根本原因,③正确。
④:商品积压,无法转化为利润,加剧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反映出无产阶级购买力不足的问题,这种情况无疑会加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④正确。
故本题选D。
8.C
【详解】②④:由材料可知,跋山遗址群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存,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的食物为生。此时,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④符合题意。
①: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①与题意不符。
③:奴隶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9.C
【详解】①:阶级矛盾贯穿阶级社会发展的始终,而不是一切社会,①错误。
②:“置自身于死地”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②正确。
③:“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是指先进的生产力,③错误。
④:“资产阶级产生了将要运用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④正确。
故本题选C。
10.C
【详解】①:社会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没有改变,①错误。
②③: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注定了西方国家会由于其内在的不可克服的这一矛盾而逐步走向衰落,而中国的制度由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将强大起来,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瓦解不需依赖外力,便会被自身的问题压垮,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②③正确。
④:任何国家的发展历程都由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共同决定,④错误。
故本题选C。
11.(1)进步之处: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样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①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④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分析】背景素材:对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考点考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
【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分析说明类主观题,要求分析“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相比,封建制生产关系有哪些进步之处”,需要调用封建制生产关系,从自由、财产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但是,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婢那样可以被买卖→可联系: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措施类主观题,要求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分析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诞生的。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历史前提、理论基石等角度分析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可联系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有效信息②: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反抗资产阶级剥削的斗争也更加激烈→可联系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有效信息③: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可联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