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小石潭记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小石潭记 课件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新课导入(1分钟)
江 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作者介绍(1分钟)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著有《柳河东集》。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其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他的山水游记,不局限于描摹客观景物的自然美,而是把自身遭际和主观情感融入其间,境界凄清幽峭,动人心魄。
背景介绍(1分钟)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历时十年,贫病交加,政治理想也无法实现。这令他满怀愤懑,于是他便寄情山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也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预习检查(1分钟)
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pèi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 怆chuàng/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第10课 小石潭记
2025年部编版初二语文
学习目标(1分钟)
第一课时
1.把握文章大意,梳理文章内容,并积累常见的文言知识。
2.厘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背诵全文。
自学指导及检测一(1分钟)
结合注释,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并翻译全文,疏通文意。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竹林
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清凉
心里为之高兴
格外
水中高地
翠绿的藤蔓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不平的岩石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大约
穿透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表示约数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像狗的牙齿
那样交错不齐
译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让人感到心情
悲伤,寒气透骨
凄凉幽深
凄清
跟随着同去
两个年轻人
译文: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1)一词多义


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取乐)
以其境过清(因为)
全石以为底(把,用)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能)

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不译)
文言知识小结:

参差披拂(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

隶而从者(表并列)
潭西南而望(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表顺承)

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形成)

下见小谭(发现)
明灭可见(看见)
皆若空游无所依(游动)
似于游者相乐(游玩)

如鸣佩环(玉饰)
四面竹树环合(环绕)

(2)古今异义

古义:离开
今义:往
小生
古义:青年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古义:听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古义:停留
今义:住

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古义:表示约数
今义:允许,许可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2.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3.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4.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7.心乐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5.凄神寒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6.隶而从者
名词用作动词,跟着
(4)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①心乐之。
[省略主语,应为“(余)心乐之”]
②影布石上。
[省略介词,应为“影布(于)石上”]
③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应为“(溪水)斗折蛇行”]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省略主语,应为“(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倒装句
①如鸣珮环。
(谓语前置,应为“如珮环鸣”)
②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应为“以全石为底”)
③卷石底以出。
(谓语前置,应为“石底卷以出”)
自学指导及检测二(1分钟)
作为一篇游记,此文的线索是什么?各段写作内容是什么?
潭中景物
发现小潭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交代同游者
作者游踪
自学指导及检测三(1分钟)
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4.作者看到这些景物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怎么理解这种变化?
5.从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作者在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响声,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后便发现一个小谭。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景物 描写 特点

溪身: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比喻(形、光)
蜿蜒曲折

溪岸:犬牙差互
参差不齐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融情于景
凄清寂静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动静结合
活泼、灵动

景物 描写 特点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听觉
视觉
触觉
清越、清凉

全石以为底,……往来翕忽
侧面
描写
清澈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形状多样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色、形
青翠、姿态各异

4.作者看到这些景物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怎么理解这种变化?
文章的情感由此前的“乐”,渐渐转化为“寂寥”与“悄怆”。交代作者离开小石潭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始终无法摆脱的落寞。
5.从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作者在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
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象与作者遭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作者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都是柳宗元的亲友,也经历了打击和磨难,如吴武陵也是被贬在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简的儿子,而崔简也经历了流放。因此,这几个人内心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课堂小结(1分钟)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积累了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掌握了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合作探究。需要课下继续诵读本文并积累词义,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板书设计
2025年部编版初二语文
学习目标(1分钟)
第二课时
1.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2.理解此文移步换景、定点观察、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寄托于山水中的情感。
第10课 小石潭记
自学指导及检测一(1分钟)
1.赏析下面的语句,感受作者写景的妙处。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文章在写景时采用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内容分析。
3.文章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如何寄寓在景物描写中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特写镜头,写鱼的静态与动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鱼儿似乎在挑逗游人,一个“乐”字,既是写鱼的情态,更是写作者的心境。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比喻。将静态的溪身比作北斗星,将流动的溪水比作蜿蜒前行的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流逶迤曲折之状与时隐时现之景。
2.文章在写景时采用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内容分析。
第一段移步换景,“隔、闻、伐、取、见”等词,使读者如临其境,并感受到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和探奇的乐趣。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了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3.文章情景交融,作者的情感如何寄寓在景物描写中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然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遭遇相同,触景伤怀。作者政治上遭受挫折,因此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忧郁寂寥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的凄清美与作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共鸣,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自学指导及检测二(1分钟)
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2.如何理解作者寄托于永州山水中的情感
现实是严峻的。在这“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环境里,作者感到“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乐毕竟是暂时的,而凄怆是永恒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因此就形成了感情由“乐”到“忧”的大幅度滑坡。
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发现小石潭,“心乐之”,写潭中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重,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在尘世中找到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便得到净化和复归,破碎的心灵便得到片刻的抚慰。
2.如何理解作者寄托于永州山水中的情感
永州山水吸引了柳宗元,使他暂时摆脱烦恼,消解忧愁,同时永州山水也被柳宗元孤寂悲凉的心境物化。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集团发起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宣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由于保守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实际上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
资料补充(1分钟)
诉衷情
弱冠及第入庙堂,一意振朝纲。
永贞梦断何处? 独钓寒江上。
闻声喜,遇小潭,青翠望。
石奇鱼憨,欲乐还怆,奇文永赏。
柳宗元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
《小石潭记》 所体现出的悲凉心境,并不是作者的一时之感,而是被贬谪之后一直固有的一种心情,时隐时现,挥之不去。正所谓:千古小石潭,悠悠悲喜情。谁解其中味,冷暖心自知!
课堂小结(1分钟)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用笔简约,意蕴深厚;写景生动传神,特点鲜明;且寓情于景,含蓄复杂。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简笔勾勒,有浓墨重彩;有动静相生,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映衬……这些手法都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