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区域发展
考点01区域类型与空间尺度
(类型:自然,人文,综合,行政,客观存在)
(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①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
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
②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③同一尺度的区域,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俄罗斯和圣马力诺)
考点02区域整体性与关联性
1.区域要素 ①自然要素 ②人文要素
2.区域整体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3.区域差异:地理位置差异、自然环境差异、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文化习俗差异
4.区域关联性: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重难点 区域差异性分析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作物产量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 工业类型、工业规模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素质、增长速度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 城市形态分布、数量规模、发展水平
交通 地形、气候、位置、经济、科技、人口 交通方式、交通便捷程度等差异
考点03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长江三角洲平原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30°N-33°N附近 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44°N-48°N附近 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冬季温和少雨,较为温暖,河流无结冰期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东面有山脉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河流结冰期长
耕地条件 水稻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田,但较为分散,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低 黑土,较为肥沃,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农业生产差异 水热条件好,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经济作物有: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水热条件差,发展旱地耕作业,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生长期较短,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主要发展畜牧业
工业生产差异 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的入海口,对内、对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综合型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邻近地区的煤炭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重难点 区域特征的分析
自然特征的分析
类型 描述的角度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
地形 特征 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等)及其分布, 特殊地貌等
地势 特征 海拔高低、海拔最高、最低值、地势起伏状况、地势倾斜方向、
河流水文特征 年径流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流速
河流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长度、流域面积、支流、水系形态、河道特征、上中下游的划分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自然灾害
气候 特征 气温(气温高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光照 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雨热同期)
土壤 类型、颜色、质地、肥沃程度
植被 主要从种类、类型、覆盖率的高低等方面分析。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 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自然 资源 主要分析从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丰富程度、开发条件等。 矿产、生物、森林、旅游、水能资源等丰富; 水资源丰富(短缺)
人文特征的分析
类型 描述的角度
社会经济环境特征 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环境污染状况
人口 特征 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素质、人口迁移
农业生产特征 区位条件、耕作制度或熟制(热量影响)、农业地域类型、 农作物种类及分布、耕地类型(水分影响)、农业结构(各部门所占比重)、 生产规模、生产水平(机械化水平、专业化水平、商品率)
工业生产特征 区位条件、类型(轻工业、重工业等)、部门(主要工业部门)、 规模(大型、中小型)、方式(大批量标准化、中小批量定制化等)、 投入(原料、劳动力、技术等)、产出(市场范围、产品周期)、 地域分布、发达程度、生产结构、技术水平
交通 主要从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点、线)的密度、 影响交通运输的分布与发展状况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考点04区域发展自然环境基础
1.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1)自然条件:
①地理位置:②气候条件:③地形条件:④河流条件:⑤土壤条件:⑥生物条件:
(2)关系
①区域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特别是在古代
②自然条件只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③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才会促进区域的发展
④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不合理改造)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①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②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④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⑤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考点五: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土地退化的表现: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
重难点 石漠化分析
1、石漠化原因
①山地坡度大 ②降水多且集中 ③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
石漠化危害
①环境承载力下降 ②加重自然灾害 ③影响下游生态安全
④加剧贫困 ⑤生态环境恶化
石漠化治理措施
①恢复自然植被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控制人口数量
④加强环保宣传力度 ⑤提高政府监管力度
重难点 土地盐碱化分析
1、土地盐碱化原因
在蒸发强烈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因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过分升高时,地下水通过毛细作用上升至地表附近而蒸发,使土壤和地下水中所含盐分随毛细管水上升而积聚于土壤表层,形成次生盐渍化。
2、土地盐碱化措施
①引淡淋盐 ②井排井灌 ③农田覆盖,抑制蒸发返盐
④适时耕地,抑制蒸发返盐 ⑤科学灌溉,喷灌滴灌 ⑥深耕深翻
⑦种植吸收盐分植物 ⑧增施有机肥 ⑨合理开采地下水,防止海水入侵
重难点 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①降水:总量不丰,年纪变化大。暴雨集中,土壤侵蚀,降水少,产生干旱;
②大风:土地退化的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加剧侵蚀;
③土壤:物质基础。土质干燥疏松,易受侵蚀。
人文原因:
①过度放牧;
②过度开垦;
③过度樵采;
④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⑤工矿交通建设
重难点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治理措施
①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②构筑防护体系: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固沙防沙;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③以地养地,自然恢复: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④调整畜牧结构和数量: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⑤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⑥其他: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矿交通建设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
重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地貌: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地貌形态不稳定
②土壤: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侵蚀。
③气候: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④植被:植被稀少,对地表土壤的保护作用较弱。
(2)人为原因
①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黄土高原的森林和草原被大面积破坏,地表抗侵蚀性大大减弱。
②陡坡开垦、过度樵采、过度开矿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加速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重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斜坡种植防坡林,拦蓄坡面径流。
沟壑中种植防冲林,固定河床,拦截泥沙)
工程措施:
①沟谷兴修小型水库;
②打坝淤地(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
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③缓坡修建水平梯田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④陡坡修建鱼鳞坑
农业技术措施:
沟垄种植、草粮带状间作和轮作、高沟垄作、水平阶种植、地膜覆盖等
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考点06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
1.资源枯竭型城市:
①概念: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②发展历程:
兴起期 繁荣期 衰退期 新生期
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一般措施
延长产业链,提升原有资源的利用价值。
开发新的资源,培育新的主导产业。
重难点 焦作市衰落的原因及措施
1、产业兴起: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
③交通便利; ④水资源较为丰富
2、发展问题:
①煤炭资源枯竭; ②生态破坏严重;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经济效益低下; ⑤失业人口增加
3、转型措施
①推动工业多元化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深化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②大力发展旅游业。利用独特的地质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③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依靠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打造地方优质农产品,形成农业产业链。
重难点 东北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原因及措施
1、衰落的原因
①资源枯竭
②工业技术装备老化
③不利的经济结构
④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
⑤生态环境恶化
2、转型发展的措施
①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②加快技术设备更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③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
⑤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
⑥引进资金,政府政策支持
⑦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重难点 德国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及措施
德国鲁尔区的发展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资源优质丰富
③水陆交通便捷
④国内外市场广阔
德国鲁尔区发展遇到的问题(衰退的原因)
①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②生产结构单一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环境危机
⑤技术危机
德国鲁尔区的转型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调整工业布局
③美化自然环境
④完善基础设施
⑤发展科技教育
考点七:城市的辐射功能
1、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①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通常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②区域: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③关系:城市发展需要依托区域,城市往往会成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2、城市的辐射功能:
①概念:是指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②衡量标准:城市辐射能力的大小可以用城市腹地范围来表示。
一般来说,城市腹地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越大,城市辐射功能越强。
③影响因素:
城市的规模等级高低; 城市的功能; 城市腹地范围
3、经济腹地与城市辐射功能:
①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
腹地农业发达,有利于城市发展轻工业。
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发展重工业
②城市的辐射功能因腹地条件而异:
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某部分而发展为工业中心。
离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便利的城镇,也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卧城”
重难点 城市辐射功能的影响因素:
因素 影响 表现
地理 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辐射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辐射范围
资源 因素 城市因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使得资源需求扩大,促进更大范围内的资源的开发利用 产业集聚使城市所需资源的来源区扩大,促进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联系,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功能
交通 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的城市通过便利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
人口 因素 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城市因集聚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政策因素 可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及经济的发展 为城市发展做出规划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关联程度越高,产业、资金、信息、人口、交通等经济要素的流动与联系越密切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交通运输网络越发达,信息交流越密切、人口流动越频繁、产业互动越高效,城市的辐射功能越强
城市辐射功能强化措施:
现代城市辐射功能的强化应立足于交通联系,发挥地区优势
①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发挥区位优势
②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口素质
③进一步完善城市内外交通,加强联系
④加快产业升级,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⑤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优势产业
城市体系:
①形成:城市之间通过人流、物流、资本流和信息流等,将区域内各种活动和联系围绕城市组织起来,形成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关联网络。
②特点:城市规模越大,交通运输网络越密,联通效率越高,联系强度越大,辐射范围越大,其在区域城市体系中地位越高。
③一般规律:等级高的城市城市数量少,相互距离远,城市职能多,辐射范围广,服务级别高;等级低的城市城市数量多,相互距离近,城市职能少,辐射范围小,服务级别低。
6、纽约的辐射功能影响:
①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依托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纽约与周边地区的人员往来和物资流通更加便捷,带动了周边小城市的发展
②对城市带的影响:纽约与其他城市之间通过便利的高速公路和航空线路紧密联系,各城市分工协作,形成了以金融、贸易等服务业为主导,同时又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
③对美国的影响:纽约通过便利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以及发达的信息网络,促进人才、商贸活动、信息等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
④对世界的影响:发挥着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金融功能
考点八: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1、地区产业结构
①含义: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②划分:地区产业结构按照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划分。
三次产业分类:
①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③第三产业: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他各项事业。
按产业功能划分:
①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②基础性产业: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③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划分:
①资本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
②资源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很高,如农业、采矿业;
③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生产主要依靠技术的投入,如高新技术产业;
④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劳动力,如传统的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
2、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
3、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
①由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重工业为主
②由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
③由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4、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原因 具体表现
比较优势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丧失,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其主导产业需要转型,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政策的引导 国家或地区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能促使产业结构尽快升级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技术创新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促使该地区产业升级,新的产业不断向其他地区次第扩散,并依次带动相应地区的产业升级
重难点 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1、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
表现 规律
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 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由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 由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转变
劳动力就业的转变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2、产业发展规律
①区域发展前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
②随着资源的开发,工业化不断推进,第二产业所占比例快速上升,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占主导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③当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工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④区域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一般表现出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但在不同的区域可能会有差异。
重难点 产业升级的影响
对升级区域的影响:
有利:
①优化地区产业结构;
②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
③促进劳动力素质提高,促进科技、教育的发展;
④缓解用地紧张、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的城市问题
⑤改善生态环境
不利:
①升级转型期间,就业机会减少
②导致短暂的经济增速减缓现象。
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有利:
①推动产业升级;
②增加就业岗位;
③推动经济发展;
④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不利:
①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