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新课导入(1分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只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一旦需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时,就会手足无措。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作者介绍(1分钟)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起领导AMS(阿尔法磁谱仪)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背景介绍(1分钟)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文体知识(1分钟)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文学常识(1分钟)《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做人、处事、为学、治国均有深刻的启迪性。预习检查(1分钟)给下列红色字标注读音。liào瞭望缅怀miǎnmái埋没pánɡ huánɡ彷 徨检讨jiǎn遵照zūn激变jīxiù袖手旁观cuò不知所措预习检查(1分钟)根据释义明确词语。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彷徨】【缅怀】使显不出来;使不发挥作用。【埋没】急剧变化。【激变】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袖手旁观】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不知所措】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025年部编版初二语文学习目标(1分钟)1.了解作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2.学习课文列举不同事例进行论证的方法。3.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特点。自学指导及检测一(1分钟)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思路。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1.本文主要探讨了什么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探讨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3.以_____________ _和______ 证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而后揭示_________________ 最后提出希望:________ __。2.论述现代观念中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自己的求学科研经历中国学生的现状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自学指导及检测二(1分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举了哪些事例阐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 2.作者说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时,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何作用 3.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4.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5.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6.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有何现实意义 1.文中举了哪些事例阐明“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观点 (1)王阳明的“格”竹事例——论述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2)自己因受传统教育影响而吃苦头的事例——论述接受传统教育的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2.作者说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时,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何作用 误将“探察外界”和“探讨自己”等同王阳明“格”竹苦思最终失败论证王阳明是大哲学家,具有代表性。具体有力地证明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作者列举王阳明“格”竹失败这―事例,让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对“格物致知”精神的曲解,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注重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与下文写真正的“格物”作对比,从而论证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是有想象力地、有计划地探索客观事物的实验精神。2.作者说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时,举王阳明的例子有何作用 3.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作者主张: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所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是:积极探测,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有细致具体的计划和适当的目标。4.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个人经验为证,误以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5.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1)这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词。演讲注重沟通、交流。作者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更加真实、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2)作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6.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 有何现实意义 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对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明确主旨作者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格物致知”,并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揭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号召中国的新一代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培养试验精神,对世界有所贡献。自学指导及检测三(1分钟)回忆《最后一次讲演》的内容,说一说这两篇演讲词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区别。《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在李公朴先生追悼会上的即兴演讲,是声讨反动派的檄文,是赞扬烈士的颂歌。语言短促犀利,灌注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具有极大的鼓动性和战斗性。《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则是丁肇中在“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演讲,通过层层论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从而号召中国的新一代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侧重说理,因此语言准确严密,具有逻辑性,说服力很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伽利略除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狄德罗关于实践的名句课堂小结(1分钟)本文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展开论述,列举王阳明“格”竹子和自己的亲身经历等事例,进行印证,使论证更加充分,说理更加深刻。希望大家都能拥有格物致知精神。在学习中不断去实践、实验,从而扎实自己知识储备、获得更多新的发现。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