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与健康 地质版(2024)七年级体育与健康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体育与健康 地质版(2024)七年级体育与健康全一册教学设计(附目录)素材

资源简介

地质版(2024)七年级体育与健康全一册教学设计
第一课 运动需监控 锻炼要科学
第二课 天气与运动
第三课 防范性骚扰
第四课 让身姿更挺拔
第五课 好视力照亮未来
第六课 识常见疾病 做有效预防
第七课 肥胖危害大 知因好预防
第八课 运动释放压力
第九课 预防溺水 “救”在身边
第十课 防踩踏 护安全
第十一课 效法自然 顺应规律
第十二课 为国争光 无私奉献
第一课 运动需监控 锻炼要科学
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七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篇第一课,为学生后续学习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奠定基础。
内容结构:主要涵盖运动监控的重要性、方法以及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等内容,教材通过文字阐述、案例分析和图表展示等方式,使学生对运动需监控、锻炼要科学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教材编写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提高自我运动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体育锻炼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运动监控和科学锻炼的具体知识和方法知之甚少。
身心特点: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同时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力量和耐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且心理上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部分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容易产生挫败感。
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模仿能力和简单的思考能力,但在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方面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行为习惯: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自觉性,在体育锻炼方面存在懒散、拖延等问题,需要教师加以督促和引导。
素养核心目标 运动能力: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运动监控方法,如心率监测、自我感觉评估等,并运用到实际的体育锻炼中,提高运动效果和安全性。
健康行为:培养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使其了解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掌握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并坚持执行。
体育品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运动监控的重要性和常用方法。
掌握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如全面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适量性原则等。
学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简单的运动计划。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运动监控方法和科学锻炼原则运用到实际的体育锻炼中,并形成长期的自觉行为。
针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指导他们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 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精彩的体育赛事视频,如篮球比赛、田径比赛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学生:“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想过运动员是如何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继续比赛的?他们又是如何进行科学训练的呢?” 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运动需监控,锻炼要科学。
2. 知识讲解(15 分钟)
运动监控的重要性
结合图片和案例,向学生讲解运动监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身体在运动中的反应,及时发现身体的不适和潜在的运动风险,避免运动损伤等。
举例说明一些因缺乏运动监控而导致运动损伤的案例,如过度运动导致的肌肉拉伤、运动中未及时补充水分导致的中暑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运动监控的重要性。
运动监控的方法
介绍常见的运动监控方法,如心率监测、主观疲劳感觉评估、运动后身体恢复情况观察等。
现场演示如何使用心率手环等设备监测心率,并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心率在运动前后的变化。
讲解主观疲劳感觉评估的方法,如通过自我感觉疲劳程度、呼吸急促程度、肌肉酸痛程度等进行评估,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身体感受来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
3. 小组讨论(10 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5 人,讨论以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进行过运动监控?你是如何进行的?运动监控对你的运动有什么帮助?”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正确观点,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补充。
4. 科学锻炼原则讲解(15 分钟)
全面性原则
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图片,如跑步、游泳、篮球、瑜伽等,向学生讲解全面性原则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选择多种不同的运动项目,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系统都能得到锻炼。
举例说明只进行单一运动项目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如长期只进行跑步锻炼,可能会导致腿部肌肉过度发达,而其他部位的肌肉得不到锻炼,影响身体的平衡发展。
循序渐进原则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时间和难度。
以跑步为例,向学生介绍如何从短距离慢跑开始,逐渐增加跑步的距离和速度,避免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运动而导致身体不适或受伤。
适量性原则
讲解适量性原则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目标,合理控制运动的强度、时间和频率,避免过度运动或运动不足。
介绍如何通过心率、运动后的疲劳感等指标来判断运动是否适量,并提醒学生不要盲目追求高运动量和高强度的运动。
5. 案例分析(10 分钟)
展示几个不同的运动案例,如小明坚持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身体越来越健康;小红因为过度运动导致身体受伤等,让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哪些做法符合科学锻炼原则,哪些做法不符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对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的分析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科学锻炼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运动计划制定(15 分钟)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和运动目标,制定一份简单的一周运动计划。
在学生制定运动计划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确保运动计划符合科学锻炼原则。
选取部分学生的运动计划进行展示和点评,让其他学生进行学习和参考,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
7. 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监控的重要性和方法、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以及运动计划的制定等。
强调运动需监控、锻炼要科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体育锻炼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养成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按照自己制定的运动计划进行锻炼,并记录自己的运动情况和身体反应,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运动需监控 锻炼要科学
运动监控的重要性
运动监控的方法
科学锻炼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适量性原则
运动计划制定
副板书:
常见的运动监控设备
不同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
学生发言的要点记录
运动计划的示例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知识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运动计划制定等,学生对运动需监控、锻炼要科学的重要性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存在依赖其他小组成员的现象;在运动计划制定环节,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评估不准确,导致运动计划不够合理等。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督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在指导学生制定运动计划时,要更加细致和耐心,帮助学生准确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确保运动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的运动监控和锻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二课 天气与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解天气对运动的影响,包括不同天气条件下运动的注意事项、如何根据天气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等内容。教材通过图片、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天气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进行科学运动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运动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体育活动充满热情,但对天气与运动的关系缺乏系统的认识。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强化。
素养核心目标 1. 运动能力: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天气条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掌握在恶劣天气下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运动安全意识和运动适应能力。
2. 健康行为: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养成在适宜天气条件下进行运动的习惯,树立科学运动、健康第一的观念。
3. 体育品德: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增强学生在运动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让学生了解不同天气条件对运动的影响。
2. 掌握在各种天气条件下进行运动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防护措施。
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实际天气情况,灵活调整运动计划和运动方式。
2. 培养学生在恶劣天气下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避免运动伤害。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不同天气下人们进行运动的视频,如晴天跑步、雨天踢球、雪天滑雪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进行运动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提问学生:你在运动时有没有遇到过因为天气原因而影响运动的情况?是怎样的情况?你是怎么做的?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天气与运动。
2. 知识讲解:
讲解天气的基本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以及这些要素对人体运动的影响。例如,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人体中暑,低温天气可能会使人冻伤,高湿度会让人感觉闷热不适,强风会影响运动的平衡和呼吸等。
结合图片和案例,介绍不同天气条件下适合和不适合进行的运动项目。如晴天适合进行各种户外运动,如篮球、足球、跑步等;雨天适合进行一些室内运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瑜伽等;雾天、大风天、雷雨天等恶劣天气则不适合进行户外运动,应选择在室内进行适当的活动。
讲解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运动的注意事项,如在高温天气下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在中午时段运动、穿着透气轻薄的运动服装等;在低温天气下要做好保暖措施、充分热身、运动后及时更换湿衣服等;在雾天运动要注意呼吸方式、避免剧烈运动等。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运动场景图片,如高温下的马拉松比赛、暴雨中的足球比赛、雪地里的滑雪活动等。
让学生围绕图片进行讨论,分析图片中人物的运动行为是否正确,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应该如何改进等。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4. 案例分析:
展示一些因天气原因导致运动伤害的案例,如在高温天气下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而中暑、在雷雨天进行户外运动被雷击、在雾天运动发生碰撞事故等。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导致运动伤害的原因,讨论如何避免类似的伤害发生。
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在运动前关注天气变化、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的重要性。
5. 实践操作:
根据当天的实际天气情况,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运动实践。如果天气适宜,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项目,如慢跑、跳绳、篮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同天气条件下运动的感受和注意事项。
如果天气不适宜户外活动,则在室内进行一些体育游戏或健身操等活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这种天气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进行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的运动安全。
6. 总结归纳: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天气对运动的影响、不同天气条件下运动的注意事项、如何避免运动伤害等。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强调在今后的运动中要养成关注天气变化、科学合理安排运动的习惯,确保运动的安全和健康。
7. 布置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一周的天气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每天适合进行的运动项目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制作一份关于 “天气与运动” 的手抄报,内容包括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运动建议、运动安全知识等,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板书设计 1. 主板书:
天气与运动
天气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速
不同天气下的运动项目选择
运动注意事项:高温、低温、雾天、大风天、雷雨天
运动安全防护措施
2. 副板书:
案例分析要点
学生讨论结果记录
重点知识强调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导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对天气与运动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在不同天气条件下进行运动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防护措施。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在实践操作环节,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未能充分体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运动感受,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时间或安排课后实践活动。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如介绍一些特殊天气下的运动项目和训练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第三课 防范性骚扰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围绕性骚扰的定义、形式、危害以及防范措施展开,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骚扰,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教材通过案例、图片、文字说明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同时,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强调在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性骚扰,体现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对性方面的知识开始有一定的好奇和懵懂,但对性骚扰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缺乏系统的了解和防范意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较为活跃,但自我保护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伤害。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害羞、害怕等心理,对性骚扰相关话题存在抵触情绪,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营造安全、开放的课堂氛围。
素养核心目标 1. 运动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防范性骚扰知识,确保自身安全,正常参与体育活动和人际交往,提升自我保护的运动能力。
2. 健康行为:培养学生健康的性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养成在任何场合都能积极防范性骚扰的健康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 体育品德: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身体距离和语言文明,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在面对性骚扰时勇敢说 “不” 和积极求助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让学生明确性骚扰的概念、形式和危害,能够准确识别性骚扰行为。
2. 掌握防范性骚扰的方法和应对策略,如如何避免危险情境、如何表达拒绝、如何求助等。
难点:1.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勇敢面对性骚扰问题,打破沉默和羞耻感,主动寻求帮助和支持。
2. 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防范措施,提高自我保护的实际能力,同时避免过度防范或误解他人正常行为。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个发生在校园或体育活动中的性骚扰小故事,但不明确指出是性骚扰行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人物的行为是否恰当以及自己的感受。例如:“在一次体育课上,小明总是故意碰撞小红,还说一些让小红觉得不舒服的话,小红觉得很困扰,同学们,你们觉得小明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然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防范性骚扰。
2. 知识讲解:
讲解性骚扰的定义,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向学生明确指出: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的与性有关的行为被认为是性骚扰行为1。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际案例,介绍常见的性骚扰形式,如言语骚扰(当面用下流的语言评论一个人的隐私部位、通过网络聊天工具发送不雅文字等)、图像骚扰(发送不雅图片、视频等)、肢体行为骚扰(故意触碰他人的隐私部位、强迫拥抱、亲吻等)1。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行为可能会给受害者带来哪些危害,如身体上的伤害、心理上的创伤、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性骚扰的严重性。
3.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卡片,卡片上写有不同的行为场景,有的是性骚扰行为,有的是正常的人际交往行为,如 “在公交车上,人很多,不小心碰到了旁边人的身体”“在学校走廊上,有同学故意摸你的臀部”“和同学开玩笑时,互相打闹但没有过分的举动” 等。
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判断这些行为是否属于性骚扰,并说明理由,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再次强调性骚扰的判断标准和关键要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性骚扰的界限。
4. 案例分析:
展示几个真实的性骚扰案例,包括校园内、体育活动中、网络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如 “某同学在参加学校运动会时,被一名高年级同学故意摸了胸部”“某女生在网上收到陌生人发送的性骚扰信息”“某男生在公交车上遭遇同性的性骚扰” 等。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案例中的受害者应该如何应对,以及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教训。
每个小组针对一个案例进行深入讨论,然后撰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包括案例经过、性骚扰行为的认定、受害者的应对措施、改进建议等,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和交流。
5. 情景模拟:
设置一些常见的容易发生性骚扰的情景,如在学校操场、体育馆、公交车上、公园等,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
每组学生分别扮演受害者、骚扰者和旁观者等不同角色,模拟在不同情景下性骚扰行为的发生以及应对过程,如如何表达拒绝、如何向周围人求助、如何保护自己等。
在模拟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达、身体动作和情绪反应等方面的细节,表演结束后,其他小组可以进行点评和提出改进建议,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
6. 方法指导:
讲解防范性骚扰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如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警惕,避免独自处于偏僻、昏暗的地方;在与异性交往中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在网络上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接收和传播不良信息等。
教授学生一些应对性骚扰的技巧,如当遇到性骚扰时要勇敢地说 “不”,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如果情况危险,要尽量避免激怒骚扰者,寻找机会逃脱并及时向家人、老师、警察等求助;同时要注意保留证据,如短信、聊天记录、视频等,以便后续维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或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以及自己打算如何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防范和应对,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
7. 总结归纳: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性骚扰的定义、形式、危害、防范方法和应对策略等,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再次强调和总结,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防范性骚扰行为的发生。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传授给身边的人,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8. 布置作业:
让学生制作一份关于 “防范性骚扰” 的手抄报,内容包括性骚扰的相关知识、防范方法、应对策略以及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等,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以及今后在生活中如何防范性骚扰,字数不少于 300 字。
板书设计 1. 主板书:
防范性骚扰
性骚扰的定义: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的与性有关的行为
常见形式:言语骚扰、图像骚扰、肢体行为骚扰
危害:身体伤害、心理创伤、影响学习和生活
防范方法:提高警惕、保持距离、保护隐私等
应对策略:勇敢说 “不”、及时求助、保留证据
2. 副板书:
案例分析要点
学生讨论结果记录
重点知识强调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故事导入、知识讲解、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对性骚扰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掌握了一定的防范方法和应对策略。然而,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情景模拟环节中表现得比较害羞和紧张,未能充分展现出应有的应对能力,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在小组讨论中,个别小组的讨论效果不够理想,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需要进一步优化小组分组和讨论引导方式;此外,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如增加一些关于性骚扰法律维权方面的知识和案例,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帮助学生增强防范性骚扰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课 让身姿更挺拔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正确的身体姿态对健康和形象的重要性,并学习一些基本的身姿训练方法。教材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了正确与错误的身姿对比,以及简单的训练动作,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姿态,养成良好的身体习惯,为身体健康和美观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对自身形象和健康开始有一定的关注,但他们对正确的身体姿态认知可能不足,且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姿势习惯,如弯腰驼背等。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素养核心目标 1. 运动能力与健康行为: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站立、坐姿、行走等基本身姿的要领,并通过练习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肌肉力量,养成良好的身体姿态习惯,促进身体健康发育。
2. 体育品德与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在小组合作练习中学会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 健康意识与行为习惯:让学生认识到正确身姿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如预防脊柱侧弯、减轻身体疲劳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持良好的身体姿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让学生明确正确的站立、坐姿、行走等基本身姿的标准和要领。
2. 掌握简单有效的身姿训练方法,如靠墙站立、头顶书本行走等。
难点:
1. 帮助学生纠正已经养成的不良身姿习惯,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2. 如何让学生在枯燥的身姿训练中保持兴趣和积极性,持续进行练习。
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青少年因不良身姿导致身体问题的视频,如脊柱侧弯、驼背等,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提问学生:视频中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不良身姿对我们的身体和生活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历。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让身姿更挺拔,强调正确身姿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0 分钟)
教师利用 PPT 或图片展示正确的站立、坐姿、行走姿势,以及错误的姿势对比,详细讲解正确身姿的标准和要领。
站立姿势:双脚并拢或微微分开,与肩同宽,抬头挺胸,收腹提臀,双臂自然下垂,眼睛平视前方,下巴微收。
坐姿姿势:坐在椅子的前三分之一处,背部挺直,肩部放松,双臂自然放在桌面上,眼睛平视书本或黑板,胸部离桌子一拳远,腿部并拢,膝盖弯曲呈 90 度。
行走姿势:抬头挺胸,收腹提臀,双臂自然摆动,步伐适中,脚尖向前,脚跟先着地,然后过渡到脚掌。
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进行示范,其他学生观察并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进行现场纠正和指导。
3. 身姿训练(20 分钟)
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带领学生进行以下简单的身姿训练:
靠墙站立:学生双脚并拢,背部、臀部、后脑勺靠墙站立,保持身体挺直,双手自然下垂,坚持 35 分钟。
头顶书本行走:学生将书本放在头顶上,保持头部平稳,身体正直,沿着直线缓慢行走,往返一次为一组,共进行 3 组。
坐姿伸展:学生坐在椅子上,双手向上伸直,然后向左或向右侧弯曲身体,感受身体的拉伸,每侧保持 1530 秒,共进行 3 组。
平板支撑:学生双手撑地,与肩同宽,双脚脚尖着地,身体呈一条直线,保持腹部收紧,坚持 3060 秒,共进行 3 组。
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鼓励学生坚持完成训练任务,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4. 小组合作与竞赛(15 分钟)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6 人。
小组合作练习: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组织成员进行身姿训练,互相监督、互相纠正,共同提高。小组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训练方法进行练习,练习时间为 10 分钟。
小组竞赛: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身姿比赛,比赛内容包括正确的站立、坐姿、行走姿势展示以及头顶书本行走等项目,由其他小组的学生担任评委,根据评分标准进行打分,评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
教师在小组合作与竞赛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5. 放松与总结(10 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放松活动,如深呼吸、拉伸肌肉等,帮助学生缓解身体疲劳。
请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回顾正确身姿的标准和训练方法,以及在小组合作与竞赛中的感受。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正确身姿的重要性和日常保持的必要性,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和要求。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每天在家中进行 1015 分钟的身姿训练,如靠墙站立、平板支撑等,并请家长监督和签字,下次上课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板书设计 1. 主板书:
标题:让身姿更挺拔
正确身姿的标准:
站立:双脚并拢 / 与肩同宽,抬头挺胸,收腹提臀,双臂自然下垂,眼睛平视前方,下巴微收。
坐姿: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处,背部挺直,肩部放松,双臂自然放在桌面,眼睛平视,胸部离桌一拳远,腿部并拢,膝盖弯曲呈 90 度。
行走:抬头挺胸,收腹提臀,双臂自然摆动,步伐适中,脚尖向前,脚跟先着地。
身姿训练方法:
靠墙站立
头顶书本行走
坐姿伸展
平板支撑
2. 副板书:
不良身姿的危害:
脊柱侧弯
驼背
影响身体发育
影响美观
小组竞赛评分标准:
姿势标准(5 分)
动作流畅(3 分)
精神面貌(2 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正确的身姿标准和训练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能够认真学习和练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身姿要领,并在小组合作与竞赛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难以坚持完成规定的时间和次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个别学生的不良身姿习惯较难纠正,需要在课后与家长沟通,共同帮助学生进行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增加更多有趣的身姿训练方法和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课 好视力照亮未来
教材分析 《好视力照亮未来》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到视力对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掌握保护视力的方法和措施。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眼睛的相关知识和护眼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眼睛的发育也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视力下降。在知识方面,学生对眼睛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如何科学地保护视力以及视力不良对未来的影响认识不足。在行为习惯方面,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部分学生存在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读写姿势不正确等不良用眼习惯。在心理方面,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引导和督促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素养核心目标 1. 运动能力:通过眼保健操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眼部肌肉运动能力和调节能力,预防近视等视力问题。
2. 健康行为:使学生了解视力保健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用眼卫生等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 体育品德:培养学生关注自身健康、珍惜视力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和关爱他人的责任感,以及克服不良用眼习惯的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视力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眼保健操的规范动作。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视力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将护眼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长期坚持良好的用眼习惯。
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约 5 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画视频,展示人们在不同视力情况下的生活场景,如视力正常的人可以清晰地看到美丽的风景、阅读书籍、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等,而视力不良的人则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不便,如看不清黑板、走路容易摔倒等。
提问学生:看完视频后有什么感受?你身边有没有视力不好的人?他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好视力照亮未来。
2. 知识讲解(约 15 分钟):
利用 PPT 图片展示眼睛的结构示意图,结合模型向学生详细讲解眼睛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如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让学生对眼睛的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介绍视力的形成过程,通过简单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了解光线是如何通过眼睛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成像的,以及大脑是如何将这些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和识别的。
讲解视力不良的常见类型及原因,如近视、远视、散光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良用眼习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对视力的影响。
3. 小组讨论(约 10 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5 人,讨论以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有哪些不良用眼习惯?你认为这些习惯会对视力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改正这些不良习惯?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4. 护眼方法讲解(约 15 分钟):
讲解正确的读写姿势,教师亲自示范并邀请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强调 “三个一” 原则,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桌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让学生在座位上进行练习和纠正,教师巡回检查并给予指导。
介绍用眼卫生知识,如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手揉眼睛、定期检查视力等,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注意用眼卫生可能导致的眼部疾病,如结膜炎、角膜炎等,让学生引起重视。
教授学生眼保健操的正确做法,先播放一段标准的眼保健操视频,让学生整体观看一遍,然后教师逐节进行讲解和示范,强调每个穴位的位置和按摩手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巡视和纠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
5. 实践活动(约 2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视力检测活动,可以使用视力表或视力检测仪,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视力情况,并记录下来。
开展 “护眼小卫士” 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监督自己和身边的同学,纠正不良用眼习惯,如发现有人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读写姿势不正确等,及时提醒并督促改正,每周评选出 “护眼小卫士之星”,给予表扬和奖励。
安排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份护眼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视力不良的危害、护眼方法等,通过制作手抄报,加深学生对护眼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 总结与作业布置(约 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珍惜自己的视力。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 “好视力照亮未来” 的短文,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和体会,以及今后在保护视力方面的打算;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并记录自己的视力变化情况。
板书设计 1. 好视力照亮未来
眼睛的结构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
视力不良的原因
不良用眼习惯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护眼方法
正确的读写姿势
用眼卫生
眼保健操
总结:保护视力,从我做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视频动画、图片展示、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对眼睛的结构和功能、视力不良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眼保健操的动作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存在表面化的现象,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讨论。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切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护好视力。
第六课 识常见疾病 做有效预防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围绕定期体检和预防常见病展开,通过解读体检报告和关注常见病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健康体检的重要性、体检报告的解读方法以及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将健康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健康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于体检报告的解读和常见病的预防可能缺乏系统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制定计划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培养。
素养核心目标 1. 运动能力:通过了解常见疾病对身体的影响,学生能认识到健康身体对运动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提高运动能力。
2. 健康行为:学会正确阅读体检报告,运用体检结果预防常见疾病,养成定期体检和关注自身健康的习惯,树立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
3. 体育品德:在小组活动和健康知识抢答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勇于表现的品格,同时增强学生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阅读体检报告,能够合理运用健康体检结果。
教学难点:运用预防常见病的方法,制定健康行动计划。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提问:什么时候需要进行健康体检?请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填写导学单。
教师小结:健康体检是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以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一般来说,中小学校每年组织 1 次在校学生体检,学生健康体检不仅有助于相关疾病的防治,还能够反映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当升学或就业时,也会进行健康体检。
教师再次提问:体检注意事项知多少?请学生回忆是否收到过体检通知,通知中都写了什么,有什么注意事项,然后在导学单中填写关键词。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第 46 页 “知识链接”,查看自己的回答是否完整。
教师小结:体检的注意事项一般包括体检前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不要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等。体检时要根据不同体检项目的要求,听从医生的安排,以免影响体检结果的准确性。
2. 探究新知(30 分钟)
活动一:解读体检报告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开展探究学习,每组发放一份健康体检报告示例和学生课堂学习评价表。
要求学生首先阅读教科书第 46~47 页有关内容,再根据教科书内容对体检报告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这名体检者检查了哪些指标,这些指标有什么意义,这名体检者有哪些指标异常。
要求各组根据讨论结果填写导学单,并推选代表准备交流分享。
学生按要求阅读学习教科书内容,分析体检报告,并进行小组讨论和推举发言人。
各组代表进行交流分享,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讲解各项指标的意义。
教师小结:体检报告中的检查结果可以反映身体健康状况,提示是否存在健康隐患,了解体检报告中各项指标的意义,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体检报告。此外还要关注医生的健康指导建议。
活动二:关注常见病,制定健康行动计划
常见病预防有对策
教师以问答的方式,请学生说出所知道的学生常见病,并简要说明其危害。
教师小结:初中学生常见病包括肥胖、龋齿、视力不良和脊柱弯曲异常等,这些疾病都会对同学们的健康造成持续性的影响。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出示这些常见病的图片。
教师组织各组讨论各自体检报告所反映的体检者的健康问题,以及判断依据、产生原因、预防方法,并写在导学单上。
教师巡回指导。
各组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小结:学生常见病大都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坚持健康体检,关注相关指标的变化,有助于提前发现健康隐患,及时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预防常见病的发生和发展。
制订健康行动计划
教师要求每名学生结合自己的健康体检结果或者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参照教科书第 51 页的示例,制定健康行动计划,并在组内进行交流。
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点评。
活动三:健康知识抢答
教师开展健康知识抢答挑战赛,规则为:教师出示题目后,发出 “开始” 口令;听到口令后,学生方可开始抢答。哪个小组学生最先起立为抢到本题回答权,答对得 1 分;如果抢到回答权,题目答不出或答错则扣 1 分。
3. 总结提升(3 分钟)
教师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理解定期体检的必要性,知道项目、指标、意义和学生常见病的症状,掌握各种常见疾病的预防方法。在生活中能定期参加体检,并会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阅读体检报告,了解自身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如果检查结果和评价指标出现异常,应积极应对,按照健康指导建议制订自己的健康行动计划。同学们要主动关注身体变化,强化自身健康管理意识,积极预防常见病。
布置作业:
将课堂制订的健康行动计划与家人交流,请家人帮助完善并督促执行。
帮助分析家人的体检结果,并为其制订健康行动计划。
4. 教学评价(2 分钟)
评价内容:
知识掌握:能了解健康体检的具体项目和注意事项,知道体检报告中各个指标的含义,以及学生常见病的防治措施。
能力表现:能够解读体检报告,并能够根据体检结果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制定科学的健康行动计划。
品格和行为表现: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具有主动关注健康、定期体检的意识。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以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以及日常行为观察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主板书:
1. 定期体检
体检的重要性
体检的注意事项
2. 解读体检报告
指标及意义
3. 常见病预防
常见疾病类型
预防方法
4. 健康行动计划
副板书:记录学生的回答、小组讨论的要点、重点知识的强调等。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检报告的解读和常见病的预防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但在制定健康行动计划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指导。同时,健康知识抢答环节虽然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也出现了个别学生过于注重抢答而忽视了思考的情况,在今后的活动设计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此外,还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际案例和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第七课 肥胖危害大 知因好预防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围绕肥胖的危害及预防展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教材内容结合了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通过介绍肥胖对身体和心理的多方面危害,引导学生认识到肥胖问题的严重性,进而了解肥胖的成因及预防方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提供了铺垫。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和心理逐渐成熟的阶段,对健康问题开始有一定的关注,但对于肥胖的危害及预防知识可能了解有限。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的情况,且对自身形象和健康较为敏感,容易受到肥胖相关问题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素养核心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肥胖的定义、判定标准,了解肥胖对身体和心理的危害,掌握肥胖的主要成因及预防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健康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学生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强学生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肥胖的危害、成因及预防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肥胖预防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养成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习惯;如何帮助肥胖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和积极的心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肥胖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各种不便和健康问题的视频短片,如行动迟缓、易疲劳、呼吸困难等,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2. 提问学生:视频中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情况?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肥胖危害大,知因好预防。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1. 教师讲解肥胖的定义和判定标准,介绍 BMI(身体质量指数)的计算方法,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让学生了解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肥胖或超重。
2. 利用图片和数据,向学生介绍目前全球和我国肥胖人群的现状及增长趋势,使学生认识到肥胖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三、肥胖的危害(15 分钟)
1. 生理危害
展示一些肥胖引发的常见疾病的图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关节疾病等,向学生详细讲解肥胖是如何增加这些疾病的发病风险的。
举例说明肥胖对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影响,如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肥大;影响呼吸系统功能,引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2. 心理危害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所了解的肥胖者可能会面临的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社交障碍等。
教师结合实际案例,讲述肥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如在学校中可能会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歧视,导致自信心受挫,影响学习和生活。
四、肥胖的成因(15 分钟)
1. 遗传因素
向学生介绍肥胖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肥胖史的人,其肥胖的风险相对较高。
解释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脂肪分布和食欲调节等方面导致肥胖,但同时强调遗传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2. 饮食因素
展示一些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图片,如油炸食品、快餐、甜品等,让学生了解不良饮食习惯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讲解过量饮食、暴饮暴食、不吃早餐、晚餐过量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等不良饮食习惯对体重的影响。
3. 运动因素
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指出缺乏运动或运动量不足是导致肥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强调现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如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等,会使身体消耗的能量减少,脂肪堆积。
4. 其他因素
简单介绍一些其他可能导致肥胖的因素,如睡眠不足、压力过大、某些疾病或药物的影响等。
五、肥胖的预防(20 分钟)
1. 合理饮食
教师讲解合理饮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即食物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
向学生介绍健康的饮食结构,如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取。
传授一些饮食技巧,如控制每餐的食量,避免暴饮暴食;少吃零食和夜宵;选择低脂肪、低糖的食品等。
2. 适量运动
强调运动对预防肥胖的关键作用,介绍不同类型的运动对身体的益处,如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消耗大量热量;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兴趣爱好,推荐一些适合他们的运动项目,如跑步、跳绳、游泳、篮球、足球等,并指导学生如何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
鼓励学生养成每天坚持运动的习惯,如步行上下学、课间休息时适当活动等,减少久坐时间。
3. 生活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和激素水平,进而导致肥胖。
提醒学生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因压力过大而出现情绪性暴饮暴食等不良行为。
六、小组讨论与展示(20 分钟)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5 人,围绕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肥胖” 这一主题进行讨论。
2. 每个小组讨论结束后,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建议。
3. 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补充和评价,教师在学生讨论和展示过程中进行巡视和指导,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七、实践活动(15 分钟)
1. 制定个人健康计划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个人一周的健康饮食和运动计划。
计划内容包括每日的饮食安排、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等,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模板和示例供学生参考。
2. 健康计划展示与分享
邀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健康计划,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计划思路和目标。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完善个人健康计划。
八、课堂总结(5 分钟)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肥胖的危害、成因和预防方法等,强化学生的记忆。
2. 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所学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预防肥胖,保持健康。
九、课后作业(5 分钟)
1. 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健康计划,认真执行一周,并记录每天的饮食和运动情况以及自己的身体感受。
2. 让学生以 “肥胖与健康” 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或写一篇短文,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板书设计 主板书:
第七课 肥胖危害大 知因好预防
一、肥胖的定义与判定标准
二、肥胖的危害
1. 生理危害
2. 心理危害
三、肥胖的成因
1. 遗传因素
2. 饮食因素
3. 运动因素
4. 其他因素
四、肥胖的预防
1. 合理饮食
2. 适量运动
3. 生活习惯
副板书:
记录学生的发言要点、讨论结果、重要的知识点补充等。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视频播放、图片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存在依赖其他小组成员的现象;在实践活动中,个别学生制定的健康计划不够合理,缺乏可操作性。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和明确性,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帮助学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可行的健康计划。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如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健康科普展览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课 运动释放压力
教材分析 本课程以运动释放压力为主题,在教材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它承接了之前关于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基础的内容,为后续深入学习心理健康与体育的关系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教材通过理论阐述和实践活动建议,引导学生认识压力及运动对释放压力的作用,强调了运动在促进身心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内容贴合七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生活中的挑战,容易产生压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参与体育活动,但对于运动与压力释放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运动技能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但他们都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渴望在体育课堂中获得快乐和成就感,释放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素养核心目标 1. 运动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两种适合自己的缓解压力的运动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有效的压力调节。
2. 健康行为目标:认识到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养成通过运动释放压力的健康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3. 体育品德目标:在运动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遵守运动规则,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让学生理解运动释放压力的原理和机制,认识到运动对缓解压力的重要性。
2. 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运动减压方法和技巧,如深呼吸放松法、慢跑、跳绳等。
难点:
1. 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压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
2.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长期坚持运动释放压力的习惯,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
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5 分钟)
课堂常规: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要求,安排见习生。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各种压力的视频,如考试压力、与同学相处的压力等,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运动释放压力。
2. 知识讲解部分(10 分钟)
压力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压力,压力对身体和心理会产生哪些影响,如焦虑、失眠、食欲不振等。
运动释放压力的原理: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片,向学生解释运动是如何通过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从而改善心情、缓解压力的。
3. 运动体验部分(20 分钟)
深呼吸放松法:教师先进行示范,指导学生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再缓缓地呼气,重复几次。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老师的口令一起进行深呼吸练习,感受身体的放松。
慢跑:组织学生在操场或室内体育馆进行慢跑,提醒学生注意呼吸节奏和跑步姿势,保持适当的速度和距离,让身体微微出汗即可。在慢跑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跳绳:给每个学生发放一根跳绳,先让学生自由练习跳绳的基本动作,然后组织跳绳比赛,如单人跳绳比赛、小组跳绳接力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运动中释放压力。
4. 小组讨论部分(10 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6 人,围绕 “运动后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有哪些变化”“你认为哪种运动方式最能缓解你的压力”“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坚持运动释放压力” 等问题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共同交流和学习。
5. 游戏巩固部分(15 分钟)
组织 “压力气球大战” 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个气球,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运动的方式将气球踩破,如跳绳、跑步、做俯卧撑等,哪个小组先将气球踩破为胜。
在游戏过程中,强调安全第一,避免学生因过于激烈的运动而受伤。同时,鼓励学生在游戏中充分释放压力,享受运动的乐趣。
6. 总结部分(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运动释放压力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强调运动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及时释放压力。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表现出色的学生,同时也对存在不足之处的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希望。
7. 课后作业部分(5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一周内至少选择三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进行压力释放,并记录自己的运动感受和身体心理的变化,下次上课时与同学们分享。
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在家中进行的运动视频或 APP,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和练习。
板书设计 1. 主板书
- 运动释放压力
压力的概念
运动释放压力的原理
运动减压方法
深呼吸放松法
慢跑
跳绳
小组讨论问题
运动后的变化
最有效的运动方式
日常坚持运动的方法
2. 副板书
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要点
强调运动安全注意事项
补充一些与运动释放压力相关的知识点和案例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运动,体验运动释放压力的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运动体验环节中过于注重比赛结果,而忽略了运动本身的减压作用;在小组讨论环节中,个别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存在表面化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强调运动过程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关注比赛结果。同时,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交流,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此外,还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如增加一些心理拓展训练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释放压力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九课 预防溺水 “救”在身边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在学生已有的安全意识和基本体育健康知识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溺水这一常见且危险的安全问题。教材通过文字、图片和案例等多种形式,系统地介绍了溺水的原因、预防方法以及在身边有人溺水时的急救措施等内容,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溺水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对溺水的危险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可能在夏季私自到河边、池塘等危险水域玩耍。同时,他们在急救知识和技能方面几乎是空白,对于溺水后的急救方法缺乏了解和实践。然而,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喜欢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探索,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预防溺水和急救的能力。
素养核心目标 1. 运动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溺水后的急救动作,如心肺复苏等,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身体动作进行急救。
2. 健康行为目标:让学生深刻认识溺水的危害,养成远离危险水域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和健康观念,掌握预防溺水的方法和技能,确保自身安全。
3. 体育品德目标:培养学生在面对溺水危险时勇敢、果断、冷静的品质,以及在学习和实践急救技能过程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增强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让学生牢记预防溺水的 “六不” 原则,即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和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2. 使学生掌握心肺复苏和简单的溺水急救方法,如清除口鼻异物、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
难点:
1.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溺水的严重性和预防溺水的重要性,将预防溺水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自觉遵守预防溺水的各项规定。
2. 在急救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准确掌握心肺复苏和其他急救方法的操作要领和节奏,确保急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5 分钟)
课堂常规: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师生问好,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要求,安排见习生。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溺水事故的视频,视频内容包括溺水者的挣扎、救援过程以及事故给家庭带来的悲痛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溺水事故的严重性和危险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预防溺水 “救” 在身边。
2. 知识讲解部分(10 分钟)
溺水的危害:结合视频内容和实际案例,向学生详细讲解溺水对身体和生命安全的严重危害,如溺水会导致窒息、缺氧,进而造成脑损伤甚至死亡等,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溺水问题。
溺水的原因:运用图片和文字,分析学生溺水的常见原因,如私自下水游泳、在危险水域玩耍、不熟悉水性、游泳时抽筋、盲目施救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容易导致溺水事故的发生,从而避免这些危险行为。
3. 预防溺水知识学习部分(15 分钟)
预防溺水 “六不” 原则:逐一讲解预防溺水的 “六不” 原则,每讲解一条原则,都结合实际案例或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例如,讲解 “不私自下水游泳” 时,讲述一些因私自下水游泳而导致溺水的悲剧故事,让学生明白私自下水游泳的危险性。
危险水域的识别: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危险水域,如河流、湖泊、水库、池塘、建筑工地的水坑等,并讲解这些水域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水流湍急、水下情况复杂、没有安全防护设施等,教会学生如何识别危险水域,远离这些危险区域。
4. 溺水急救知识学习部分(20 分钟)
心肺复苏理论讲解:利用人体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向学生详细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包括判断意识、检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环节,让学生对心肺复苏有一个初步的理论认识。
心肺复苏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个人体模型,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让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练习,每个学生都要亲自上手操作,教师在旁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确保学生掌握心肺复苏的正确操作方法。
其他急救方法讲解:除了心肺复苏,还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溺水急救方法,如清除口鼻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进行简单的控水等,并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了解这些急救方法的操作要领。
5. 小组讨论与展示部分(15 分钟)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溺水”“如果遇到有人溺水,应该如何正确施救” 等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要点。
小组展示: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共同交流和学习预防溺水和溺水急救的知识和方法。
6. 情景模拟演练部分(20 分钟)
情景设置:创设一些溺水和急救的模拟情景,如在游泳池中有人溺水、在河边有人不慎落水等,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演练,在演练过程中,学生要运用所学的预防溺水知识和急救技能进行应对。
演练评价:在每组演练结束后,教师和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评价,指出演练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预防溺水和急救的能力。
7. 总结部分(5 分钟)
知识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溺水的危害、预防溺水的 “六不” 原则、溺水急救的方法等重点知识,强调预防溺水和掌握急救技能的重要性。
学生表现总结: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积极参与、表现出色的学生,尤其是在心肺复苏实践操作和情景模拟演练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同时也对存在不足之处的学生提出改进的希望和要求。
8. 课后作业部分(5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制作一份预防溺水的手抄报,内容包括溺水的危害、预防溺水的方法、溺水急救的知识等,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预防溺水和急救知识讲给家长和身边的朋友听,做一名预防溺水的宣传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扩大宣传范围,提高更多人的安全意识。
板书设计 1. 主板书
预防溺水 “救” 在身边
溺水的危害
溺水的原因
预防溺水 “六不” 原则
不私自下水游泳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到无安全设施和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溺水急救方法
心肺复苏
判断意识
检查呼吸
胸外心脏按压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清除口鼻异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控水
小组讨论问题
日常生活中预防溺水的方法
遇到有人溺水的正确施救方法
2. 副板书
记录学生的回答和讨论要点
强调心肺复苏操作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补充一些与溺水相关的案例和数据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视频导入、知识讲解、实践操作、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演练等,让学生全面深入地学习了预防溺水和溺水急救的知识和技能,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心肺复苏实践操作中,对操作要领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存在按压位置不准确、按压深度不够、吹气力度不当等问题;在情景模拟演练中,有些学生过于紧张,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的指导和训练,增加实践操作的时间和次数,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和其他急救方法的操作要领。同时,在情景模拟演练前,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心理疏导,让学生放松心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此外,还可以邀请专业的急救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急救能力和水平。
第十课 防踩踏 护安全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地质版七年级《体育与健康》中的重要安全教育部分。教材通过文字、图片、案例等多种形式,系统地介绍了踩踏事故的原因、危害以及预防和应对方法等知识,旨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掌握在公共场所预防踩踏和在踩踏事故中自我保护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安全素养和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安全生活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对踩踏事故的认识可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应对经验。他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防踩踏安全知识和技能,并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素养核心目标 1. 运动能力:在演练过程中,提高学生快速反应、灵活应变和身体协调能力,使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身体动作。
2. 健康行为:让学生了解踩踏事故的危害和原因,掌握预防踩踏事故的方法和在事故中的自救互救技能,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和健康的行为方式。
3. 体育品德: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勇敢、互助的品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使学生深刻理解踩踏事故的成因和危害,增强安全意识。
2. 让学生熟练掌握预防踩踏事故的方法和在踩踏事故发生时的自救互救技巧。
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预防踩踏事故的习惯。
2. 如何在模拟演练中让学生真实体验并掌握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和正确的自救互救方法,避免因紧张而出现错误操作。
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国内外重大踩踏事故的视频新闻报道,如上海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踩踏事故的严重性和惨烈后果,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防踩踏护安全。
提问学生观看视频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如何预防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知识讲解(10 分钟):
利用 PPT 展示踩踏事故的定义、常见发生场所(如商场、学校楼梯、演唱会现场等)和主要原因,包括人群拥挤、恐慌心理、秩序混乱、安全设施不完善等,并结合图片和具体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踩踏事故的成因。
讲解踩踏事故对个人身体造成的伤害(如骨折、窒息、颅脑损伤等)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如社会恐慌、家庭悲剧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踩踏事故的危害,增强安全意识。
3. 预防措施学习(15 分钟):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踩踏事故的发生,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得出预防踩踏事故的方法,如遵守公共秩序、不拥挤推搡、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在人群密集处逆行、听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等。
角色扮演:设置一些在公共场所的场景,如在学校楼梯口、商场门口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示正确的行为和错误的行为,其他小组进行观察和评价,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预防措施的理解和记忆。
4. 自救互救技能教学(20 分钟):
教师讲解并示范在踩踏事故发生时的自救方法,如保持冷静、用双手交叉护住胸部和头部、身体微微前倾、避免摔倒、如果摔倒要迅速蜷缩成球状并护住重要部位等,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动作,熟悉自救技巧。
互救技能教学:教授学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救助他人,如发现有人摔倒要大声呼喊提醒后面的人停止前进、将摔倒的人扶起或拖到安全地带、对受伤的人进行简单的急救处理等,并进行现场模拟演示,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习,掌握互救技能。
5. 案例分析(15 分钟):
展示几起典型的踩踏事故案例,如韩国梨泰院踩踏事件等,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讨论事故发生的原因、预防措施的缺失以及在事故中可以采取的自救互救方法等,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加深学生对防踩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如何避免类似踩踏事故的发生,培养学生的安全思维和责任意识。
6. 模拟演练(2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防踩踏模拟演练,选择学校楼梯或操场等空旷场地作为演练场所,设置模拟拥挤人群和突发情况,如有人摔倒、通道堵塞等,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实际体验和运用所学的预防和自救互救技能,进行紧急疏散和自我保护。
教师在演练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和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和行为,确保演练的安全和有效,演练结束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小组,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7. 拓展延伸(10 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一份防踩踏安全手抄报,内容包括踩踏事故的知识、预防措施、自救互救方法等,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同时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长和学生的安全意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公共场所存在哪些踩踏安全隐患,并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学生的安全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 课堂小结(5 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踩踏事故的原因、危害、预防措施、自救互救技能等,强化学生的记忆。
再次强调防踩踏安全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避免踩踏事故的发生,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板书设计 1. 主板书:
防踩踏 护安全
踩踏事故原因:人群拥挤、恐慌心理、秩序混乱、安全设施不完善
踩踏事故危害:人员伤亡、社会恐慌
预防措施:遵守秩序、保持距离、不拥挤推搡、听从指挥
自救方法:护头护胸、身体前倾、摔倒蜷缩
互救方法:大声呼喊、扶起拖离、简单急救
2. 副板书:
在演练过程中记录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及在案例分析中总结的要点等,方便在讲解过程中随时提醒和强调。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视频播放、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演练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模拟演练中过于紧张,导致自救互救动作不够规范和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克服紧张情绪,熟练掌握技能。另外,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结合更多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和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防踩踏安全知识。同时,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
第十一课 效法自然 顺应规律
教材分析 本课程以 “效法自然 顺应规律” 为主题,让学生了解自然规律与体育运动及健康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规律在体育锻炼中的体现,如人体生物钟与运动时间的关系、季节变化与运动项目选择等,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运动观念和健康意识。同时,也为后续深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缺乏将自然规律与体育健康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在体育技能方面,学生们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较好,运动能力较强,但也有一些学生需要更多的引导和鼓励。同时,该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素养核心目标 1. 运动能力:学生能够根据自然规律合理安排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和项目,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2. 健康行为:使学生了解自然规律对健康的影响,养成顺应自然规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运动习惯。
3. 体育品德:培养学生尊重自然、敬畏规律的意识,以及在体育活动中勇于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理解自然规律在体育与健康中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作用。
2. 引导学生掌握根据自然规律进行科学运动和健康生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如何让学生将抽象的自然规律与实际的体育活动和健康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2. 培养学生在面对各种外界干扰和诱惑时,始终坚持顺应自然规律的意识和自律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5 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自然界中日出日落、四季更替、动物迁徙等自然现象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所蕴含的规律。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自然规律?这些规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效法自然 顺应规律。
2. 知识讲解部分(10 分钟)
运用 PPT 展示人体生物钟的相关图表和数据,讲解人体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生理状态和运动能力变化规律,如早晨人体的血压、心率相对较低,适合进行一些轻度的有氧运动;下午人体的肌肉力量、反应速度等处于最佳状态,适合进行一些高强度的体育锻炼等。
介绍季节变化对运动的影响,如春季适合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夏季气温较高,运动时要注意防暑降温,可选择一些水上运动或早晚时段进行锻炼;秋季天气凉爽,是进行各种体育锻炼的黄金季节;冬季寒冷,要做好热身和保暖措施,可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等。
结合实例讲解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运动注意事项,如雨天路滑,要注意运动安全;雾天空气污染严重,不宜进行户外运动等。
3. 案例分析部分(15 分钟)
展示一些因不顺应自然规律而导致运动损伤或健康问题的案例,如在高温时段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导致中暑、在寒冷天气未做好保暖措施引发感冒等,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做法。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运动的重要性。
展示一些成功运用自然规律进行科学训练和健康生活的案例,如运动员根据比赛时间和自身生物钟调整训练计划、人们根据季节变化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饮食等,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这些成功经验。
4. 实践活动部分(2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身体素质测试,如 50 米跑、立定跳远、一分钟跳绳等,记录每个学生的测试成绩。
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和当前的季节、天气等自然条件,为每个学生制定一份个性化的一周运动计划,包括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强度等,并要求学生在课后按照计划进行锻炼。
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顺应自然规律的运动技能练习,如在阳光充足的天气下进行户外的篮球投篮练习、在微风的天气里进行羽毛球的高远球练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运动的好处。
5. 小组讨论与分享部分(15 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地顺应自然规律进行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每个小组可以围绕一个具体的方面展开讨论,如饮食、睡眠、运动等。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建议,其他小组可以进行提问和补充。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正确观点,同时对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纠正和补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运动习惯。
6. 总结与拓展部分(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自然规律在体育与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顺应自然规律进行科学的运动和健康的生活。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 “我对效法自然 顺应规律的认识和体会” 的短文,字数不少于 300 字,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推荐一些相关的书籍、文章或视频,如《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与自然规律的论述、一些科普网站上关于运动与健康的文章等,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 主板书:
效法自然 顺应规律
人体生物钟与运动时间
季节变化与运动项目选择
天气条件与运动注意事项
副板书:
案例分析要点
个性化运动计划制定要点
小组讨论结果记录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自然规律与体育健康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够初步掌握根据自然规律进行科学运动和健康生活的方法。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实践活动部分,个别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未能很好地完成运动技能练习,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指导和帮助;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小组讨论不够深入和积极,下次应提前明确小组讨论的要求和任务,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增加更多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践活动,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十二课 为国争光 无私奉献
教材分析 内容地位:本课程在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材中处于重要位置,是培养学生体育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内容,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体育的价值和意义,提升对体育的认知和情感。
编写意图: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体育领域中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目标,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顽强拼搏等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对体育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和参与,但对于体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的理解相对较浅,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深入的引导来帮助他们理解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等精神。
学习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在分析问题和深度思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可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英雄人物和榜样事迹容易产生崇敬和向往之情,可利用这一特点,通过讲述体育明星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素养核心目标 运动能力: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展现出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和努力提高运动成绩的意识。
健康行为: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的身体是为国争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健康水平。
体育品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公平竞争,树立正确的胜负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体育精神内涵,了解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上的辉煌成就和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动力。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日常的体育学习和生活中践行这些精神,以及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这些精神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播放一段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大赛上夺冠的精彩视频集锦,如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夺冠、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锦标赛上的出色表现等,让学生感受比赛的激烈和胜利的喜悦,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为国争光、无私奉献。
提问学生:观看视频后有什么感受?你知道这些运动员为了国家的荣誉付出了多少努力吗?引导学生思考体育精神与为国争光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 分钟):
讲解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体育精神内涵,结合具体事例,如许海峰在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中国首金,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李宁在体操赛场上的卓越表现,为国家赢得了无数荣誉等,让学生明白体育健儿们是如何在赛场上克服困难、顽强拼搏,为国家争得荣誉的。
介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从早期参加奥运会的艰难到如今在多个项目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让学生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巨大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 案例分析(15 分钟):
展示多个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案例,如 “中国飞人” 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为中国田径创造历史,但背后却承受着巨大的伤病压力和训练的艰辛;中国女排在多次世界大赛中不畏强敌、顽强拼搏,多次夺冠,她们的团队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令人动容等。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运动员们在比赛中所体现的精神品质,以及这些精神品质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小组讨论(15 分钟):
提出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体育学习中,如何践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学习、生活、体育锻炼等多个方面思考和讨论。
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和想法,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5. 实践体验(2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的体育竞赛,如接力比赛、篮球比赛等,在比赛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比赛中体现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精神,鼓励学生在比赛中发扬团队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为班级和团队的荣誉而努力。
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引导学生在比赛中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比赛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比赛中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如何在今后的体育活动中更好地践行体育精神。
6. 总结归纳(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体育精神的重要性和内涵,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案例和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在日常生活和体育学习中践行这些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体育活动中,以体育健儿为榜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努力践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7. 课后作业(5 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一位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的故事,了解他们是如何在体育生涯中践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并写一篇短文介绍这位体育明星的事迹和自己的感悟,下节课进行分享。
推荐学生观看一些与体育精神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如《激战》《破风》《筑梦 2008》等,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进一步感受体育精神的魅力和力量,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体育精神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视频播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们对体育精神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积极地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和体育学习中践行这些精神。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可能是由于问题设置不够明确或引导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优化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此外,在实践体验环节,虽然学生们在比赛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拼搏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但在比赛后的总结和反思中,部分学生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总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教学方法和学生引导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