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节种群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是 ( )A.幼年个体数增多 B.性别比例改变C.环境中天敌增多 D.幼年个体数减少2. 在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3. 如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其中种群灭绝的概率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4. 获得“浙江省最美生态景观”荣誉称号的浙江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内,瀑飞潭碧,林茂树古,下列选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鸟 B.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鲤鱼C.该森林公园内全部蝌蚪 D.该森林公园内全部树木5. 在一个密闭、温度恒定的容器中培养酵母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酵母菌在培养过程中,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B.应放入20℃左右的恒温箱中进行培养C.显微镜下估算数目是指相同视野中的酵母菌个体数目D.因温度适宜,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会一直增长6.(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2.2 种群 同步练习)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C.同一物种的种群性别比例不会发生变化D.若研究一座城市人中的变化,则迁入率和迁出率不可忽视7.(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2.2 种群 同步练习)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如今“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演变过程。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与这些政策的制定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A.自然增长率 B.性别比例 C.年龄结构 D.人口密度8.(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2.2 种群 同步练习)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①表示种群密度,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9.(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2.2 种群 同步练习)如图所示,A代表的是一种鹰在某草原的数量变化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A.该种鹰的天敌种群B.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C.与鹰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D.无法判断,这只是巧合10.(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2.2 种群 同步练习)下列有关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D.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繁殖期个体数二、填空题11. 为了观察酵母菌种群,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小明做了如下实验:①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② A试管内加入该培养液10mL,B试管内加入无菌水10mL;③向两试管内分别注入0.1mL 酵母菌培养物,轻轻振荡;④ 将试管放在28℃的恒温箱中;⑤ 每隔24h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表中的数据是有氧条件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单位:106个/mL)。请问:培养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A试管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B试管 0.8 0.4 0.1 0 0 0 0 0(1) 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是由于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假如每天所取的少量酵母菌培养液对试管中酵母菌的生活影响可忽略不计,请分析A 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2)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 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 。(3)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 。12.(2024九下·鄞州月考)近几年,很多旅行社推出南极旅游这个项目,旅游时间为每年11月到次年2月。(1)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在南极圈内都会出现极昼现象,这天是我国农历中的 节气。(2)去南极,很多人都喜欢和可爱的企鹅进行亲密接触。帝企鹅是企鹅家族中个体最大的物种。如图所示,图中的a、b、c、d分别对应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则在某一个区域中的所有帝企鹅对应的是图中的 (填字母)。(3)许多科学家担心,随着游客的日益增多,南极的生态平衡很容易被破坏。因为南极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所以 能力较弱。13.(2024九下·杭州月考)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猎豹属于一个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 ;(3)奔跑需要消耗能量,主要来自体内细胞的某一生命活动,写出该生命活动产生的氧化物 (写名称)。14.(2024九下·义乌开学考)2020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鲸落”。鲸落是指深海中依赖鲸龟尸体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鲸落从盲鳗、睡鲨等食腐动物的啃食开始,到甲壳类动物的入驻,接着鲸骨中的脂类分解产生硫化物。硫化细菌利用硫化物来制造有机物,深海贻贝、蛤等以此为食。(1)欲研究鲸的遗传属性,可在鲸鱼尸体的细胞内提取控制鲸鱼性状的 。(2)一个鲸落中,所有硫化细菌个体的总和构成 (选填“种群”、“群落”、“生态系统”)(3)下列关于鲸落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A.深海贻贝、蛤之间属于竞争关系B.在鲸落生态系统中,硫化细菌属于分解者C.流入鲸落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D.与热带雨林相比,鲸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弱15.(2023九下·宁波月考)红树林在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的美誉。“中国最北红树林”位于乐清雁荡西门岛。(1)西门岛红树林中的所有红树构成一个 。(2)红树的根能从盐水中吸收水分,是细胞内细胞液浓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中溶液浓度,吸收的水通过 (选填“导管”或“筛管”)运送至整个植物体大部分用于 (选填“呼吸”、“光合”或“蒸腾”)作用。(3)一些红树植物的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成小苗,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这种生殖方式是长期 的结果。16.(2023九下·杭州月考)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某湖中引入苦草、黑部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如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1)该湖泊中所有的黑藻可以看作是一个 。(选填“种群”或“群落”)(2)此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3)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 。17.(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 ;(3)奔跑需要依靠肌肉,肌肉的合成需要蛋白质,高角羚等食草动物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不仅消化道内有大量微生物帮助分解植物中的蛋白质,而且还能重新利用蛋白质的代谢废物 ;(4)猎豹和羚羊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着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 的结果。18.某自然保护区在年初时有天鹅5000只,由于各项保护措施得当,一年内共出生6000只,死亡1500只,则天鹅种群的出生率为 ,死亡率为 。已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净增数量/年初数量×100%,则当年天鹅的自然增长率为 。若天鹅生活的区域面积为10平方千米,则年初和年末天鹅的种群密度分别为 和 。三、实验探究题19.(2022九下·兰溪月考)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作果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葡萄酒便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果酒.图甲是葡萄酒酿制流程图,图乙为容器中的不同培养阶段发酵液中糖类物质和酒精浓度的变化曲线图.(1)优质葡萄酒的酿制需要品质优良的葡萄,农业上往往通过 (选填“有性”或“无性”)生殖来保持葡萄的优良性状.(2)将图中第 3 步补充完整 .(3)葡萄酒酿制过程中往往需添加适量的SO2 进行抑菌和抗氧化,发生反应如下:SO2+H2O=H2SO3;葡萄酒酿制过程中用到的器材都需彻底消毒灭菌,原因是器材上原本存在的微生物可能会影响发酵效果.请根据图乙解释酒精浓度从 T 开始升高的原因 。20.(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2.2 种群 同步练习)回答有关种群的问题。(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如图1所示。三种分布方式是对种群 特征的描述。(2)据图2分析,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 (填“正”或“负”)相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在用样方法测量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解答】 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是幼年个体数增多 ;故答案为:A2.【答案】C【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观察酵母种群【解析】【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在用样方法测量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解答】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所以C正确;故答案为:C3.【答案】D【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解答】 如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其中种群灭绝的概率最大的是 丁,生殖年龄组和幼年组少,老年组多,发展下去数量会越来越少;故答案为:D4.【答案】B【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解答】种群是指某一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总和,所以 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B;故答案为:B5.【答案】D【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解析】【分析】酵母菌会根据环境中的含氧量,选择性地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解答】A、酵母菌先消耗氧气进行有氧呼吸,因容器密闭,当氧气含量低时,酵母菌变为进行无氧呼吸,A不符合题意;B、酵母菌的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如20℃,B不符合题意;C、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目可以通过显微镜在相同视野中估算得到,C不符合题意;D、因为培养液中可供酵母菌生存的物质是有限的,并且环境对生物数量有容纳的上限,所以种群密度不会一直增长,D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6.【答案】C【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单位体积或面积里,种群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A正确;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关系,可以预测种群的变化,故B正确;C、用性引诱剂,可以破坏昆虫的性别比例,故C错误;D、若研究一座城市人中的变化,则迁入率和迁出率不可忽视,故D正确;故答案为:C。7.【答案】B【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解答】解:通过控制出生率可以调节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年龄结构和人口密度,与性别比例无关;故答案为:B。8.【答案】B【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据图可知,①是种群密度、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解答】解: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与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与死亡率,故错误;故答案为:B。9.【答案】B【知识点】种群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据生物之间的关系解题即可。【解答】解:据图示种群的数量可知,种群B的群体数量多于种群A;且当种群A数量增多时,种群B数量在减少,种群A数量在减少时,种群B数量在增多,故种群A是种群B的天敌种群;故答案为:B。10.【答案】A【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解答】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如雌雄同体的生物,故A正确;B、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仅凭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无法判断种群的增长类型,故B错误;C、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C错误;D、增长型与衰退型只与种群内的年龄结构有关,由于不同种群个体数量有差异,无法通过繁殖期个体数进行比较,故D错误;故答案为:A。11.【答案】(1)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到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2)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燃能少(3)调节细准焦银旋直至物像清晰【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观察酵母种群【解析】【分析】酵母是单细胞微生物。它属于高等微生物的真菌类。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壁、线粒体、相同的酶和代谢途径。酵母无害,容易生长,空气中、土壤中、水中、动物体内都存在酵母。有氧气或者无氧气都能生存。酵母是兼性厌氧生物,未发现专性厌氧的酵母,在缺乏氧气时,发酵型的酵母通过将糖类转化成为二氧化碳和乙醇(俗称酒精)来获取能量。【解答】(1) 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到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 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 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 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燃能少 ;(3) 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 调节细准焦银旋直至物像清晰 ;故答案为:(1) 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到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 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燃能少 (3) 调节细准焦银旋直至物像清晰12.【答案】(1)夏至(2)b(3)自动调节【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解析】【分析】在某一个区域中的同一物种的总和叫做种群;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叫做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总和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结构越简单,他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差;【解答】(1) 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在南极圈内都会出现极昼现象,这天是我国农历中的夏至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 在某一个区域中的所有帝企鹅属于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大于群落,群落的范围大于种群,种群的概念大于个体,所以是图中的b;(3)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结构越简单,他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所以许多科学家担心,随着游客的日益增多,南极的生态平衡很容易被破坏。因为南极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所以自动调节能力较弱。故答案为:(1)夏至(2)b(3)自动调节13.【答案】(1)种群(2)猎豹因惯性继续向前,无法立即随高角羚改变运动方向(3)水、二氧化碳【知识点】种群的概念;惯性【解析】【分析】 (1)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据此分析解答;(3)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解答】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这片草原上的所有猎豹属于一个种群。(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转弯,此时处于高速奔跑状态中的猎豹因惯性根本“刹不住车”,等这只大猎豹转过弯来,敏捷的羚羊已经跑出很远了。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猎豹因惯性继续向前,无法立即随高角羚改变运动方向。(3)奔跑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14.【答案】(1)DNA(2)种群(3)A;C;D【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遗传物质的传递【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解答】(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欲研究鲸的遗传属性,可在鲸鱼尸体的细胞内提取控制鲸鱼性状的DNA。(2)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以,一个鲸落中,所有硫化细菌个体的总和构成种群。(3)A、深海贻贝、蛤等以硫化细菌利用硫化物来制造有机物为食,构成竞争关系,符合题意;B、鲸落生态系统中,硫化细菌利用硫化物来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不符合题意;C、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生产者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因此,流入鲸落生态系统的能最最终来自于太阳能,符合题意;D、与热带雨林相比,鲸落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稳定性较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CD。15.【答案】(1)种群(2)大于;导管;蒸腾(3)自然选择【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蒸腾作用;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解析】【分析】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3、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解答】(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西门岛红树林中的所有红树构成一个种群。(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因此,红树的根能从盐水中吸收水分,是细胞内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中溶液浓度,吸收的水通过导管运送至整个植物体,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3)一些红树植物的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成小苗,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这种生殖方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6.【答案】(1)种群(2)5;野鸭(3)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我们把某一地区同种生物的总称成为种群;我们把某一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成为群落;生态系统的成为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始于生产者(通常指绿色植物),终于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是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解答】(1)我们把某一地区同种生物的总称成为种群;我们把某一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成为群落;所以该湖泊中所有的黑藻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2)食物链始于生产者(通常指绿色植物),终于消费者;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物质是循环的,毒素随着食物链被逐渐累积下来,所以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野鸭;(3) 食物链中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故答案为:(1)种群(2)5;野鸭(3)非生物物质和能量17.【答案】(1)种群(2)猎豹奔跑时由于惯性无法立即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3)尿素(或含氮废物)(4)自然选择【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惯性【解析】【分析】(1)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3)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4)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答】(1)草原上所有的高角羚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属于一个种群。(2)高角羚在奔跑过程中,猎豹一直在后面追,当高角羚突然改变方向转弯时,猎豹由于惯性还处于前进的状态,暂时没有朝高角羚的方向跑去,因此猎豹会被甩开。(3)奔跑需要依靠肌肉,肌肉的合成需要蛋白质,高角羚等食草动物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不仅消化道内有大量微生物帮助分解植物中的蛋白质,而且还能重新利用蛋白质的代谢废物尿素(或含氮废物)。(4)猎豹和高角羚都需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这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答案为:(1)种群(2)猎豹奔跑时由于惯性无法立即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3)尿素(或含氮废物)(4)自然选择18.【答案】1200‰;300‰;90%;500只/平方千米;950只/平方千米【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根据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解答。【解答】出生率=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000/5000×1000‰=1200‰,死亡率=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1500/5000×1000‰=300‰。自然增长率=净增数量/年初数量×100%=6000—1500)/5000×100%=90%,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年初种群密度= 5000只/10平方千米=500只/平方千米,年末种群密度=(5000 +6000)只/10平方千米=950只/平方千米。故答案为:1200‰;300‰;90%;500只/平方千米 ;950只/平方千米19.【答案】(1)无性(2)过滤(3)在T之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繁殖增加数量,此时不生成酒精;在T时密封,之后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真菌的主要特点【解析】【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 酶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 酶2CO2+2C2H5OH+能量。2.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制备过程:酵母细胞的活化;制备氯化钙溶液;制备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3.探究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解答】(1)优质葡萄酒的酿制需要品质优良的葡萄,农业上往往通过无性生殖来保持葡萄的优良性状。(2)图中第 3 步为过滤。(3)酒精浓度从 T 开始升高的原因:在T之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繁殖增加数量,此时不生成酒精;在T时密封,之后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20.【答案】(1)空间(2)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解答】解:(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分布方式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2)据图2分析,种群数量、种群密度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故答案为:(1)空间;(2)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节种群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是 ( )A.幼年个体数增多 B.性别比例改变C.环境中天敌增多 D.幼年个体数减少【答案】A【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在用样方法测量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解答】 下列因素能引起种群密度增大的是幼年个体数增多 ;故答案为:A2. 在观察酵母种群实验中,关于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大B.培养时间越长,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越小C.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答案】C【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观察酵母种群【解析】【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在用样方法测量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解答】酵母菌的数量和密度与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食物多少、温度是否适宜、氧气是否充足有关 ,所以C正确;故答案为:C3. 如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其中种群灭绝的概率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D【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解答】 如图是一个种群的年龄分布图,其中种群灭绝的概率最大的是 丁,生殖年龄组和幼年组少,老年组多,发展下去数量会越来越少;故答案为:D4. 获得“浙江省最美生态景观”荣誉称号的浙江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内,瀑飞潭碧,林茂树古,下列选项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鸟 B.该森林公园内全部鲤鱼C.该森林公园内全部蝌蚪 D.该森林公园内全部树木【答案】B【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解答】种群是指某一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总和,所以 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B;故答案为:B5. 在一个密闭、温度恒定的容器中培养酵母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酵母菌在培养过程中,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B.应放入20℃左右的恒温箱中进行培养C.显微镜下估算数目是指相同视野中的酵母菌个体数目D.因温度适宜,酵母菌的种群密度会一直增长【答案】D【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解析】【分析】酵母菌会根据环境中的含氧量,选择性地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解答】A、酵母菌先消耗氧气进行有氧呼吸,因容器密闭,当氧气含量低时,酵母菌变为进行无氧呼吸,A不符合题意;B、酵母菌的繁殖需要适宜的温度,如20℃,B不符合题意;C、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目可以通过显微镜在相同视野中估算得到,C不符合题意;D、因为培养液中可供酵母菌生存的物质是有限的,并且环境对生物数量有容纳的上限,所以种群密度不会一直增长,D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6.(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2.2 种群 同步练习)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C.同一物种的种群性别比例不会发生变化D.若研究一座城市人中的变化,则迁入率和迁出率不可忽视【答案】C【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单位体积或面积里,种群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A正确;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关系,可以预测种群的变化,故B正确;C、用性引诱剂,可以破坏昆虫的性别比例,故C错误;D、若研究一座城市人中的变化,则迁入率和迁出率不可忽视,故D正确;故答案为:C。7.(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2.2 种群 同步练习)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到如今“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演变过程。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与这些政策的制定关系最不密切的是( )A.自然增长率 B.性别比例 C.年龄结构 D.人口密度【答案】B【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解答】解:通过控制出生率可以调节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年龄结构和人口密度,与性别比例无关;故答案为:B。8.(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2.2 种群 同步练习)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①表示种群密度,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答案】B【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据图可知,①是种群密度、②是出生率、③是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解答】解: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与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与死亡率,故错误;故答案为:B。9.(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2.2 种群 同步练习)如图所示,A代表的是一种鹰在某草原的数量变化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A.该种鹰的天敌种群B.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C.与鹰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D.无法判断,这只是巧合【答案】B【知识点】种群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据生物之间的关系解题即可。【解答】解:据图示种群的数量可知,种群B的群体数量多于种群A;且当种群A数量增多时,种群B数量在减少,种群A数量在减少时,种群B数量在增多,故种群A是种群B的天敌种群;故答案为:B。10.(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2.2 种群 同步练习)下列有关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B.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自然增长率主要由性成熟的早晚、每次产仔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D.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繁殖期个体数【答案】A【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解答】解: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但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如雌雄同体的生物,故A正确;B、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仅凭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无法判断种群的增长类型,故B错误;C、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故C错误;D、增长型与衰退型只与种群内的年龄结构有关,由于不同种群个体数量有差异,无法通过繁殖期个体数进行比较,故D错误;故答案为:A。二、填空题11. 为了观察酵母菌种群,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小明做了如下实验:①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② A试管内加入该培养液10mL,B试管内加入无菌水10mL;③向两试管内分别注入0.1mL 酵母菌培养物,轻轻振荡;④ 将试管放在28℃的恒温箱中;⑤ 每隔24h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表中的数据是有氧条件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单位:106个/mL)。请问:培养时间/天 1 2 3 4 5 6 7 8A试管 0.8 5.2 5.6 4.8 2.0 0.8 0.4 0.08B试管 0.8 0.4 0.1 0 0 0 0 0(1) 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是由于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假如每天所取的少量酵母菌培养液对试管中酵母菌的生活影响可忽略不计,请分析A 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2)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 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 。(3)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 。【答案】(1)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到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2)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燃能少(3)调节细准焦银旋直至物像清晰【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特征;观察酵母种群【解析】【分析】酵母是单细胞微生物。它属于高等微生物的真菌类。有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壁、线粒体、相同的酶和代谢途径。酵母无害,容易生长,空气中、土壤中、水中、动物体内都存在酵母。有氧气或者无氧气都能生存。酵母是兼性厌氧生物,未发现专性厌氧的酵母,在缺乏氧气时,发酵型的酵母通过将糖类转化成为二氧化碳和乙醇(俗称酒精)来获取能量。【解答】(1) 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到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 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 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 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燃能少 ;(3) 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 调节细准焦银旋直至物像清晰 ;故答案为:(1) 开始时,培养液中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到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空间拥挤等使生存条件恶化,种群数量减少 (2) 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而B试管中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出的燃能少 (3) 调节细准焦银旋直至物像清晰12.(2024九下·鄞州月考)近几年,很多旅行社推出南极旅游这个项目,旅游时间为每年11月到次年2月。(1)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在南极圈内都会出现极昼现象,这天是我国农历中的 节气。(2)去南极,很多人都喜欢和可爱的企鹅进行亲密接触。帝企鹅是企鹅家族中个体最大的物种。如图所示,图中的a、b、c、d分别对应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则在某一个区域中的所有帝企鹅对应的是图中的 (填字母)。(3)许多科学家担心,随着游客的日益增多,南极的生态平衡很容易被破坏。因为南极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所以 能力较弱。【答案】(1)夏至(2)b(3)自动调节【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群落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解析】【分析】在某一个区域中的同一物种的总和叫做种群;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叫做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总和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结构越简单,他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差;【解答】(1) 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在南极圈内都会出现极昼现象,这天是我国农历中的夏至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 在某一个区域中的所有帝企鹅属于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概念大于群落,群落的范围大于种群,种群的概念大于个体,所以是图中的b;(3)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结构越简单,他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所以许多科学家担心,随着游客的日益增多,南极的生态平衡很容易被破坏。因为南极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所以自动调节能力较弱。故答案为:(1)夏至(2)b(3)自动调节13.(2024九下·杭州月考)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猎豹属于一个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 ;(3)奔跑需要消耗能量,主要来自体内细胞的某一生命活动,写出该生命活动产生的氧化物 (写名称)。【答案】(1)种群(2)猎豹因惯性继续向前,无法立即随高角羚改变运动方向(3)水、二氧化碳【知识点】种群的概念;惯性【解析】【分析】 (1)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据此分析解答;(3)呼吸作用是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解答】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这片草原上的所有猎豹属于一个种群。(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转弯,此时处于高速奔跑状态中的猎豹因惯性根本“刹不住车”,等这只大猎豹转过弯来,敏捷的羚羊已经跑出很远了。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猎豹因惯性继续向前,无法立即随高角羚改变运动方向。(3)奔跑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14.(2024九下·义乌开学考)2020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鲸落”。鲸落是指深海中依赖鲸龟尸体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鲸落从盲鳗、睡鲨等食腐动物的啃食开始,到甲壳类动物的入驻,接着鲸骨中的脂类分解产生硫化物。硫化细菌利用硫化物来制造有机物,深海贻贝、蛤等以此为食。(1)欲研究鲸的遗传属性,可在鲸鱼尸体的细胞内提取控制鲸鱼性状的 。(2)一个鲸落中,所有硫化细菌个体的总和构成 (选填“种群”、“群落”、“生态系统”)(3)下列关于鲸落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A.深海贻贝、蛤之间属于竞争关系B.在鲸落生态系统中,硫化细菌属于分解者C.流入鲸落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D.与热带雨林相比,鲸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弱【答案】(1)DNA(2)种群(3)A;C;D【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遗传物质的传递【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解答】(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欲研究鲸的遗传属性,可在鲸鱼尸体的细胞内提取控制鲸鱼性状的DNA。(2)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以,一个鲸落中,所有硫化细菌个体的总和构成种群。(3)A、深海贻贝、蛤等以硫化细菌利用硫化物来制造有机物为食,构成竞争关系,符合题意;B、鲸落生态系统中,硫化细菌利用硫化物来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不符合题意;C、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生产者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因此,流入鲸落生态系统的能最最终来自于太阳能,符合题意;D、与热带雨林相比,鲸落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稳定性较弱,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CD。15.(2023九下·宁波月考)红树林在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海岸卫士”的美誉。“中国最北红树林”位于乐清雁荡西门岛。(1)西门岛红树林中的所有红树构成一个 。(2)红树的根能从盐水中吸收水分,是细胞内细胞液浓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中溶液浓度,吸收的水通过 (选填“导管”或“筛管”)运送至整个植物体大部分用于 (选填“呼吸”、“光合”或“蒸腾”)作用。(3)一些红树植物的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成小苗,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这种生殖方式是长期 的结果。【答案】(1)种群(2)大于;导管;蒸腾(3)自然选择【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蒸腾作用;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与规律【解析】【分析】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3、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解答】(1)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西门岛红树林中的所有红树构成一个种群。(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因此,红树的根能从盐水中吸收水分,是细胞内细胞液浓度大于土壤中溶液浓度,吸收的水通过导管运送至整个植物体,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3)一些红树植物的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成小苗,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这种生殖方式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6.(2023九下·杭州月考)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某湖中引入苦草、黑部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如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问题:(1)该湖泊中所有的黑藻可以看作是一个 。(选填“种群”或“群落”)(2)此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3)图中所有生物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和 。【答案】(1)种群(2)5;野鸭(3)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解析】【分析】我们把某一地区同种生物的总称成为种群;我们把某一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成为群落;生态系统的成为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食物链始于生产者(通常指绿色植物),终于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是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解答】(1)我们把某一地区同种生物的总称成为种群;我们把某一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成为群落;所以该湖泊中所有的黑藻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2)食物链始于生产者(通常指绿色植物),终于消费者;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物质是循环的,毒素随着食物链被逐渐累积下来,所以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野鸭;(3) 食物链中包含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还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故答案为:(1)种群(2)5;野鸭(3)非生物物质和能量17.(2020九下·拱墅开学考)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 ;(2)高角羚在奔跑中突然90°转弯,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 ;(3)奔跑需要依靠肌肉,肌肉的合成需要蛋白质,高角羚等食草动物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不仅消化道内有大量微生物帮助分解植物中的蛋白质,而且还能重新利用蛋白质的代谢废物 ;(4)猎豹和羚羊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着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 的结果。【答案】(1)种群(2)猎豹奔跑时由于惯性无法立即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3)尿素(或含氮废物)(4)自然选择【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惯性【解析】【分析】(1)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2)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3)蛋白质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4)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答】(1)草原上所有的高角羚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因此属于一个种群。(2)高角羚在奔跑过程中,猎豹一直在后面追,当高角羚突然改变方向转弯时,猎豹由于惯性还处于前进的状态,暂时没有朝高角羚的方向跑去,因此猎豹会被甩开。(3)奔跑需要依靠肌肉,肌肉的合成需要蛋白质,高角羚等食草动物为了获得足够的蛋白质,不仅消化道内有大量微生物帮助分解植物中的蛋白质,而且还能重新利用蛋白质的代谢废物尿素(或含氮废物)。(4)猎豹和高角羚都需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这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因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答案为:(1)种群(2)猎豹奔跑时由于惯性无法立即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3)尿素(或含氮废物)(4)自然选择18.某自然保护区在年初时有天鹅5000只,由于各项保护措施得当,一年内共出生6000只,死亡1500只,则天鹅种群的出生率为 ,死亡率为 。已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净增数量/年初数量×100%,则当年天鹅的自然增长率为 。若天鹅生活的区域面积为10平方千米,则年初和年末天鹅的种群密度分别为 和 。【答案】1200‰;300‰;90%;500只/平方千米;950只/平方千米【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根据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解答。【解答】出生率=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000/5000×1000‰=1200‰,死亡率=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1500/5000×1000‰=300‰。自然增长率=净增数量/年初数量×100%=6000—1500)/5000×100%=90%,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年初种群密度= 5000只/10平方千米=500只/平方千米,年末种群密度=(5000 +6000)只/10平方千米=950只/平方千米。故答案为:1200‰;300‰;90%;500只/平方千米 ;950只/平方千米三、实验探究题19.(2022九下·兰溪月考)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作果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葡萄酒便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果酒.图甲是葡萄酒酿制流程图,图乙为容器中的不同培养阶段发酵液中糖类物质和酒精浓度的变化曲线图.(1)优质葡萄酒的酿制需要品质优良的葡萄,农业上往往通过 (选填“有性”或“无性”)生殖来保持葡萄的优良性状.(2)将图中第 3 步补充完整 .(3)葡萄酒酿制过程中往往需添加适量的SO2 进行抑菌和抗氧化,发生反应如下:SO2+H2O=H2SO3;葡萄酒酿制过程中用到的器材都需彻底消毒灭菌,原因是器材上原本存在的微生物可能会影响发酵效果.请根据图乙解释酒精浓度从 T 开始升高的原因 。【答案】(1)无性(2)过滤(3)在T之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繁殖增加数量,此时不生成酒精;在T时密封,之后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知识点】观察酵母种群;真菌的主要特点【解析】【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 酶6CO2+12H2O+能量;(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 酶2CO2+2C2H5OH+能量。2.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制备过程:酵母细胞的活化;制备氯化钙溶液;制备海藻酸钠溶液;海藻酸钠溶液与酵母细胞混合;固定化酵母细胞。3.探究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解答】(1)优质葡萄酒的酿制需要品质优良的葡萄,农业上往往通过无性生殖来保持葡萄的优良性状。(2)图中第 3 步为过滤。(3)酒精浓度从 T 开始升高的原因:在T之前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繁殖增加数量,此时不生成酒精;在T时密封,之后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20.(浙教版科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2.2 种群 同步练习)回答有关种群的问题。(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如图1所示。三种分布方式是对种群 特征的描述。(2)据图2分析,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 (填“正”或“负”)相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 。【答案】(1)空间(2)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知识点】种群的特征【解析】【分析】根据种群的基本特征解题。种群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变化趋势。【解答】解:(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三种分布方式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2)据图2分析,种群数量、种群密度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是种群密度,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故答案为:(1)空间;(2)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节种群同步练习(学生版).docx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节种群同步练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