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案

资源简介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了解国民大革命后的局势,说出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统治及经济发展概况。
2.※结合地图、图片等,概括宁汉合流、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中华苏维埃的建立、红军长征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内容。
3.★立足唯物史观认知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运用史料实证方法探究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通过文献资料解读分析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过程、特点及影响。
4.★感悟和体会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曲折和伟大的长征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教科书分析】
本课上承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下启西安事变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内容知识点较多。“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这一目分为政治、经济两部分,主要内容是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统治,突出了官僚资本在聚敛中膨胀、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分为两部分,即“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和“红军长征”两个子目。
本课重点: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探索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独立领导武装斗争;遵义会议的作用,长征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工农武装割据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本课建议授课时间为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铺垫:(播放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这是一首为庆祝工农苏维埃政权成立而创作的民歌,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红军足迹传遍了大江南北。那么,20世纪年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国民党反动派血雨腥风的统治下探索中国革命出路的呢?
二、新课教学
篇章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实现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
提问:国共第一次合作领导的国民大革命,以蒋介石和汪精卫叛变革命发动两次反革命政变而结束,中国的政治走向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请学生回顾初中所学,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内容,找出其中的主要事件,并概括这些事件对当时中国政局的影响。
预设:“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确立。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退出济南,“绕道渡河,继续北伐”。1928年6月4日,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宣告东北三省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史称“东北易帜”,这一事件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请学生阅读材料和教科书,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929年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工业、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量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量下降至1928年的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学生思考、概括:政府鼓励创办国家资本工业;扶植奖励民营轻工业。这说明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基本实现国家统一;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提高;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展开等。
教师点拨:民族工业发展,由传统的面粉和纺织业发展到化学、橡胶和搪瓷等新兴工业,重工业也得到发展,这说明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民族工业较快发展,一定程度上抵抗了外国经济侵略,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随着官僚资本的崛起,中国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2.国民党新军阀的争斗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补充国民党新军阀混乱的相关材料(如下表)。
国民党新军阀混战
名称 时间 起因 交战双方
蒋桂战争 1929 争夺两湖地盘 蒋介石、李宗仁
蒋冯战争 1929 争夺山东地盘 蒋介石、冯玉祥
中原大战 1930 阎、冯、李共同反蒋 蒋对阎、冯、李
提问: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并没有带来人们期盼的和平,你如何看待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预设:这些混战都是新军阀们为了各自的私利进行的战争,是不义的战争,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追问:那么,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开支又如何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1928年,岁出4.9亿元,主要项目所占比例,军务是49.7%,债务为33.3%,建设为0.6%;1929年,岁出近6.2亿元,军务占42.9%,债务为33.4%,建设为0.4%;1930年,岁出7.12亿元,军务占43.8%,债务占39%,建设只占0.2%。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学生讨论:军费和债务占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建设经费很少。
教师点拨:军费和债务都使得政府经费流入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官僚资本家手里,反映了当时官僚资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随着南京国民政府政权的巩固,官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国民党经济独裁进一步吞噬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空间。
过渡:无论是个人的微观层面还是社会的宏观层面,我们都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的独裁专制政府,它不可能真正把中国引向独立、富强、民主。中国共产党如何在革命的低潮中浴火重生,再创新路?
【设计意图】从不同侧面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经济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篇章二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设计一)
1.探寻革命的斗争形式
我是中国革命的领袖,并不仅是国民党一党的领袖。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势力之一部分,所以共产党员有不对的地方,有强横的行动,我有干涉和制裁的责任及其权力!
——1927年2月蒋介石于南昌总司令部发表的演讲
提问:言由心生,北伐中蒋介石羽翼日益丰满。其言论中反映了蒋介石怎样的意图?
教师点拨:蒋介石的讲话反映了其反共、清共的意图和极强的权力欲望和政治野心,这是他下一步走向政治独裁的预示。
出示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雕塑《石破天惊第一枪》等图片,请学生阅读课本关于八一南昌起义的内容,理解雕塑的寓意,思考南昌起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过渡: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新的斗争方式,即武装斗争,从实践中总结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斗争理念。那么,南昌起义后,起义部队的命运如何呢?
根据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起义部队)迅速撤离南昌,直奔广东潮汕地区,进军广州,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10月初,西进部队和留守潮汕的部队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终于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同当地农民武装汇合;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经赣南、粤北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教师点拨:八七会议虽然纠正了党内的右倾错误,指出了发动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探寻新的革命出路、寻找革命的依靠力量势在必行。
2.寻找革命的依靠力量
请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找出为探寻新的革命道路,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哪些探索和努力。
预设: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败;进军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召开古田会议,确立了建党建军原则。
提问:为什么必须依靠农民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把苏维埃的革命模式搬到中国来,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工业化程度远远达不到俄国的水平,中心城市产业工人的数量和组织远不足以发动像俄国革命那样的群众性暴动。与此同时,共产党的力量以及民众的情绪,也还远没有达到可以通过群众暴动迅速夺取中心城市的程度。
——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得以坚持和发展,关键就在于党紧紧依靠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深入开展土地革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也进一步印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了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
过渡: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长期深入农村开展革命,又会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呢?
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请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无产阶级思想领导问题的?
教师点拨: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初步回答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初步回答了在农村进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3.创建革命的人民政权
中共和苏维埃共和国的各种政策主张和法令、法规……之所以能够在乡村中顺利地得到推行……乡村苏维埃政权功不可没。而这样一种制度受到最底层贫苦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与国民党利用地主、士绅进行统治造成许多地方的农民对国民政府的隔阂和对立形成鲜明对照。1930年至1933年年底,大批受难的民众从国民党统治区逃往苏区,就最明显不过地反映了底层民众对苏维埃制度的认可。
——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内战与危机(1927—1937)》
请学生依据材料,思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组织特点及其影响。
教师点拨:体现了人民民主、执政为民的民主政治建设特点。苏维埃政权建设对20世纪30年代初加强根据地建设、巩固苏维埃政权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章二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设计二)
■问题探究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请学生阅读材料,然后回答:“国民大革命”为什么失败了?有什么教训?
据不完全统计,至4月15日,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的有300多人,被捕的有500多人,失踪的有5000多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在4月9日就被秘密杀害了。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人陈延年、赵世炎等在“四·一二”后相继被杀害。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蒋介石、汪精卫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内出现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自己的军队,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请学生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说八七会议给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会议在共产国际代表帮助下,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批判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要能全部抓着农民,必须没收地主的土地交给农民……难怪瞿秋白在一个多月后的一次政治局常委会上说:“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毛泽东。”
——黄允升、李新芝《一代天骄毛泽东》
预设:八七会议坚决纠正和结束了党内右倾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点。
■问题探究2:中国革命为什么要选择“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红军来到以前就存在于这些地区的战斗的群众运动,保证了我们的胜利,帮助我们能够在稳定的基础上非常迅速地巩固苏维埃政权,通过群众性的土地运动和游击队活动,红军的影响扩大到其他几个县。
——[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红星照耀中国》
预设:必要性——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农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可能性—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利于红色政权的建立。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南方革命群众基础较好,有利于红色政权的发展。
教师点拨:中国共产党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确立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的胜利的新道路。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建立,这是首个工农革命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标志着我党正式建立同国民党对峙的红色政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篇章三 长征——革命的战略大转折
■问题探究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三子目第一段,进行归纳总结。
预设:国民党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前四次反“围剿”,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指挥下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时,共产国际的指导和中共中央的指挥发生错误,导致红军失利并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
■问题探究2: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之后,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在以后的二十五年里,世界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独立性,但斯大林却早已把这种独立性同毛泽东的名字连在一起了。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过家鼎等译《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请学生结合教科书概括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设计意图】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遵义会议的意义,解读两则材料,帮助学生从更广泛的角度认识遵义会议。
■问题探究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的召开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遵义会议的召开证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是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吸取教训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全过程的某一时期内,党及党的领导人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严重的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是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党正是通过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不断地把党及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向前推进的。
——李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请学生从遵义会议后红军战略战术的变化理解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思考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优秀品质。
教师点拨:遵义会议明确地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善于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锤炼自己,不断给党和革命事业注入生机与活力。
教师演示长征动态示意图,学生阅读中外名家对长征的评价,概括长征胜利的历史伟大意义。
(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鲁迅
与红军长征相比,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就像是一次假日远行。
——埃德加·斯诺
师生讨论,概括总结: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好转,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
展示毛泽东诗词,请学生讲述长征故事,提炼“长征精神”的内涵。
预设:一是坚定信念、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二是灵活机智、顽强拼搏的精神;三是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四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精神;五是严守纪律、爱国为民的精神。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材料,分析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通过从地图中提取信息,培养时空观念;借助情境的创设,深入感受红军长征的壮举,培养家国情怀。
三、课堂小结
小结: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遵义会议,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革命;长征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板书】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实现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
2.国民党新军阀的争斗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
1.武装斗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2.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农村根据地建设
三、长征——革命的战略大转折
1.红军长征的背景
2.遵义会议
3.长征的伟大意义
【反思指导】
1.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历史使命的理解和认识,深化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
2.让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尤其长征中学习、提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真理的作风。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国货界一致响应,国货运动曾一度颇具声势。特别是上海,作为经济大埠、全国经济重镇,提倡国货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民众踊跃参加,到1930年10月7日,已进行了第三次国货运动大会,成效显著。这一运动有利于( )
A.阻断美国的经济侵略 B.推动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C.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D.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2.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区域”等。这说明中共中央( )
A.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 B.对革命方式有了新认识
C.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开始注重农民与无产阶级力量的结合
3.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边行军边打仗;同时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时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解决“内部争端”的历史事件是( )
A.四渡赤水 B.华北事变 C.遵义会议 D.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4.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平均增加两三成,有的地方甚至增加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米”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 )
A.国民政府贪污腐败 B.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C.红色政权建设卓有成效 D.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物产丰盈
二、非选择题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根据材料分析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
1.D。2.B。3.C。4.B。
5.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亦可回答反帝反封建或反侵略反封建)。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