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新课导入(1分钟)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远。作品介绍(1分钟)《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背景介绍(1分钟)《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所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长善就失等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本课节选部分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预习检查(1分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嘉肴 自强 兑命 学学半 弗学 教学相长 天下为公 矜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男有分yáoqiánɡyuèxiàofúzhǎnɡwéijǔɡuānmùfèn第22课 《礼记》二则2025年部编版初二语文学习目标(1分钟)《虽有嘉肴》1.梳理文意,把握文章内容,并积累常见的文言知识。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预习检查(1分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自学指导及检测一(1分钟)结合注释,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并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指美味的菜味美最好的道理即使所以困惑自我反思自我勉励。强,勉励。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即《说命》,《尚书》中的一篇。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表示猜测【译文】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学”同“敩”,教导。通假字文言知识小结: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 )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古今异义其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副词,表示推测。代词,它的。学学学半( )学学半( )动词,向别人学习。一词多义“学”同“敩”,教导。文言句式判断句弗食,不知其旨也。倒装句其此之谓乎!“……,……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应为“其谓之此乎!”自学指导及检测二(1分钟)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1.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2.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此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找出原句。5.此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1.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悟出了什么道理 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由吃饭引申到学习,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并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2.学习只会使人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充实,此文中却说“学然后知不足”,你如何理解 只有学习,才会知道知识浩如烟海,学问没有止境,所以,越学视野越开阔,越学越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头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申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用类比的手法,浅显易懂;也从反面论证了不学的危害。进而引出教与学的关系。4.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找出原句。“教学相长也”。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相辅相成的。5.此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想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 先从“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再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兑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自学指导及检测三(1分钟)1.读完文章,同学们有何体会 2.明确主旨。1.读完文章,同学们有何体会 ①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②“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③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2.明确主旨。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即“教学相长”,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积累有关《礼记》中的名言名句。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②择师不可不慎也。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⑧来而不往非礼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君:名词作动词,统治。念:想着。典:主。)【译文】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尚书 兑命》篇中说:“始终如一地想着要以学习为主”。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课堂小结(1分钟)文章层次清楚,推理论证环环相扣,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让我们领会了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道理。大家今后在课堂学习中认真听讲的同时,也要积极和老师交流,与老师共同进步。板书设计新课导入(1分钟)《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第21课 《庄子》二则2025年部编版初二语文学习目标(1分钟)《大道之行也》1.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并积累重点文言知识。2.深入探究文本,理解作者的思想。3.把握不同时代背景下“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预习检查(1分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预习检查(1分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自学指导及检测一(1分钟)结合注释,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并翻译全文,疏通文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 与 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 子其 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同“举”,推举。培养和睦气氛指才干出众指品德高尚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用作动词,以……为亲。同“鳏”,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职分,职守。女子出嫁。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父母用作动词,以……为子。子女有终老的保障【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壮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够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 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厌恶因此从外面把门带上。图谋之心兴起这叫作【译文】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选贤与能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举”,推举。同“鳏”,老而无妻。通假字文言知识小结:归( )大道( )旨( )至( )贼(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古今异义古义:达到极点。 今义:到。古义: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独故人不独亲其亲(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副词,仅,只是。名词,老而无子。闭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 )动词,杜绝,闭塞。动词,用门闩插上。一词多义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谋闭而不兴动词用作名词,图谋之心。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子,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词类活用“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倒装句:不必藏于己。文言句式“为”表判断。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必于己藏”。自学指导及检测二(1分钟)1.根据文意,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3.此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4.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1.根据文意,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总—分—总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①“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②“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3.此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基本特征: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①“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②“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③“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4.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延伸阅读,拓展思维——圣哲先贤话大同。(1)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3)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课堂小结(1分钟)“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如今,“中国梦”也是对大同社会的一种追求,你看,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大同”社会的特征。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