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一年级科学下册(2024教科版)2.给物体分类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常见物体进行简单分类。科学思维目标●根据选定的物体的某个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探究实践目标●观察和对比身边物体的外部特征,尝试从颜色、轻重、软硬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态度责任目标●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关注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对应课程标准1~2年级学习内容“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中的第一点“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工具。 正如教材的“科学家这样做”板块中提到的,科学家对物体、生命进行分类,是为了更准确地认识世界。在前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认识物体特征的框架,下面将进一步学习如何依据特征对同一类物体进行归类,了解分类这种科学研究方法,这将对学生后续的物质科学学习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由四个板块组成。聚焦板块,引导学生调查并唤醒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分类经验。探索板块,带领学生将前面观察过的物体依据特征分成两类,需要经历给物体编号、选择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和尝试依据其他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三个步骤。研讨板块,讨论可以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以及分类结果是否有不同。拓展板块,以学校体育器材的分类摆放为例,让学生感受到分类可以使杂乱的器材变得井然有序。在前一课中,学生已经研究了物体的一些特征,搭建起了从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认识物体的知识框架。一年级学生分类意识薄弱,不能自主地对不同物体的特征进行比较、联系,所以他们在根据物体特征分类时,可能因为无法找到不同物体的共性而分类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给物体分类的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分类任务。在前一课观察记录物体特征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观察描述其他几种物体的特征,提示学生选择一个特征,将这些物体分成两类,同时认识到分类的标准可以不同。(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根据选择的某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难点:尝试按其他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受标准细分程度的影响。(四)教材解读本课情境:举例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市场里同种类的蔬菜整齐有序地摆放,隐含着分类是将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的物体归为一类。聚焦:调查并唤起学生原有的分类经验,同时可以让学生说明这样分类的理由,了解学生对分类的已有认识。探索1:在分类前,给每个物体编号,这是为了便于学生记录分类结果和交流观点,在编号时注意每个物体的号码应全班统一。探索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描述物体特征的框架,提示学生选择一个特征,并根据这个特征观察物体,通过比较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物体归为一类。比如根据“轻重”这个特征分类,用掂一掂的方法把重的归为一类,轻的归为一类。但如果是根据“形状”这一特征分类,就可能会多于两类,要引导学生将物体归为两大类。教师强调要按照选择的物体特征进行分类,每次分类只能依据一个特征。同时,为了方便分类,可以提前准备两个分装篮子或两张画有圆圈的大白纸,让学生分类时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放入同一个篮内或白纸上的同一圆圈内。探索3:鼓励学生选择另一个特征,尝试使用更多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并记录下来。或者由一名学生操作,组内猜一猜分类依据。也可以在观察或研讨时提供同学的分类结果,猜测其分类依据。在记录单上记录选择的物体特征并用编号填写分类结果。研讨1:指向本课的聚焦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分类依据及怎样分。比如,按物体的大小分类,把“大的”归为一类,“小的”归为一类。研讨2:引导学生关注他人的分类结果。一是对于同一特征,细分的标准不一样,分类的结果可能不一样。比如根据“形状”分类时,可以分为“方形”和“其他形状”两类,也可以分为“球形”和“其他形状”两类,出现这种不同的分类结果是合理的;二是对于同一特征,对细分标准的感受不同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分类结果。比如按照“轻重”分类,可能有的把塑料尺归为“重的”一类,有的将其归为“轻的”一类。拓展:分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教材中举例的将同款球类、毽子等体育器材分类摆放。第一单元身边的物体(五)教学准备学生: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塑料笔筒、乒乓球、圆柱橡皮、长条橡皮、钢尺、塑料尺(均为前一课观察过的9个物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适当增减物体)、用于编号的标签贴、分装篮。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市场中各类蔬菜分类摆放的图片。(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1.聚焦首先由教师创设情境,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分类场景图片或视频,比如市场里分类摆放的蔬菜。然后提出问题:“我们怎样对身边的物体进行分类呢?”学生可能会想到按照物体的功能把同类物体放在一起,比如把笔分为一类,书分为一类,玩具分为一类等。接下来,教师可以出示前面观察过的9个物体的照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把这些物体分成两类,学生在举例时教师可以适时追问,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是根据什么特征把这些物体归为同一类的。还可以提示学生看看第1课的记录单,先提问“我们探究了物体的哪些特征?”,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提到的各种特征记录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根据物体的这些特征进行分类。2.探索分类前,教师带领学生给每个物体编号,在编号时全班应统一每个物体的号码,也可以在课前准备材料时由教师统一编号。本课的操作比较简单,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特征将物体分成两类。小组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特征独立完成分类活动后再交流;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分类活动,先让小组商量选择一个特征,大家按照这个特征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将这些物体分成两类,两种方式中具体的分类过程类似。比如选择“透明”这个特征,引导学生把木块、作业本、红砖等不透明的物体放在一个篮子里,把塑料笔筒、塑料尺这两个透明的物体放在另一个篮子里,将分类结果用序号填写在记录单中;或者让小组的一名学生将这些物体分成两类,组内其他同学根据分类结果猜一猜是按照什么特征分类的,依此方法,再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用不同的特征分类。3.研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你们是根据物体的什么特征分类的?分类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并将他们的分类特征和分类结果记录在黑板上。接着,根据学生提到的分类特征进一步追问: “根据同一个特征分类,分类的结果会有不同吗?”这时应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分类结果。比如,有的小组根据轻重分类,可能认为重的物体有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其他物体都归为轻的一类;然而可能有的小组认为塑料笔筒、钢尺也应归为重的一类。这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说出把塑料笔筒、钢尺等放入重的一类是怎么想的,从而思考分类结果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影响。4.拓展分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如本课给出了体育老师将同款球类、毽子等体育器材分类摆放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分类可以使杂乱的器材变得井然有序,让我们的生活、学习变得更有条理。(七)教学评价建议在学生自我评价中,仍然从“我会听、我会说、我会做”这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具体内容参见表1-2-1。表1-2-1“给物体分类”自我评价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我会听 我能安静倾听我会说 我能清楚地说出我是怎么分类的我会做 我能按照选择的特征给物体分类我能及时记录分类结果(八)疑难问题解答学生根据同一个特征分类,分类结果却不同,怎么处理?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分类观点,引发学生思考分类结果受到什么因素影响。比如,按照“轻重”特征分类,那么对“轻”和“重”的划分标准应该作出什么更具体的规定。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对物体的分类出现了错误,导致与其他同学的分类结果不同,需加以纠正,比如,有的小组根据颜色来分类,可能将白色橡皮和透明无色的塑料笔筒归为-类,这时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白色”属于有颜色,而“透明无色”属于没有颜色,并不能归为一类。总之,当分类涉及细分的标准时,肯定会有许多不同的结果,教师只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细分标准,以及对标准的把握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就可以了,不必过度强调结果的准确性和唯一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