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一年级科学下册(2024教科版)4.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物体的形状对其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有影响。科学思维目标●在观察、简单实验、分类等活动中,比较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方面的异同。探究实践目标●通过滚动和叠放活动,认识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态度责任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认识事物。(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对应课程标准1~2年级学习内容“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中的第一点“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前一课时,学生已通过“轻重”这一主题初步体会了物体的这一基本特征。本课将通过“滚动”与“叠放”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验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一形状。鉴于学生已对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包括识别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形状,本课的教学关注点并非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形状会影响物体的运动方式,物体摆放的稳定性和物体的形状相关,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本课分为四个板块。聚焦板块,通过踢足球的情境引出讨论哪些物体易于滚动以及哪种形状的物体更适合稳定地摆放。探索板块,借助观察物体形状、滚动实验和叠放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形状作为物体特征的重要性。在研讨板块,围绕探索活动展开,探讨形状对物体的运动方式和摆放情况的影响。拓展板块,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让物体稳定摆放,比如设计各种类型的收纳箱和收纳盒。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一些平面和立体图形,并且对不同物体的具体形状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课中,以足球容易滚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容易滚动”和“容易叠放”两个角度来认识形状这一物体的重要特征。本课向学生呈现了三类具有不同结构的材料:平面的小木块和长条橡皮,它们难以滚动但易于叠放;乒乓球可以滚动但不易叠放;以及同时具备这两类物体特点的圆柱橡皮、螺母和透明胶带。让学生体会物体的形状与它“是否容易滚动”有关,同时也对物体“稳定摆放”产生影响。(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滚动和叠放的活动,认识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滚动情况和摆放的稳定性。难点:通过实验探索,概括出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稳定摆放。(四)教材解读本课情境:通过草地上踢足球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足球这类物体之所以容易滚动,正是受其形状这一特征影响,使学生初步认识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聚焦: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形状特征与其滚动情况及摆放稳定性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容易滚动”和“容易摆放”这两个简单的实验,启发学生初步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探索1:图中呈现了学生日常接触的物品,如橡皮、尺子、小番茄、饼干和带壳花生等,强调材料的生活化。这些物体形状各异,小木块和长条橡皮各面皆平,乒乓球表面全圆,而螺母、圆柱橡皮等则有平、弯、圆等多种特征。通过观察这些形状多样的物体,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形状与其滚动情况和摆放稳定性之间的联系。探索2:将物体放在斜面上测试物体的滚动情况,根据物体的滚动情况进行分类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观察到哪些形状的物体更易于滚动或不易于滚动。班级记录单:设置“容易滚动”与“不容易滚动”两栏,帮助学生分类总结不同物体的滚动特征。记录方式可多样化,例如箭头法、编码法、直接标注图文等。探索3:通过将相同的物体进行叠放,可以观察出哪些形状更容易叠放。引导学生尝试将这些物体堆叠成不同的高度,并观察其稳定性。研讨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物体形状对物体的滚动情况和稳定摆放的影响。如果是像乒乓球和小木块那样的形状,无论怎样实验,都不会改变其滚动情况;如果是像螺母、透明胶带、圆柱橡皮等有不同形状的面的物体,采用不同的面进行实验,滚动情况则不同。研讨2:引导学生关注容易滚动的形状具有摆放不稳定性,而不容易滚动的形状是能够稳定摆放的;还可以举例说明,如透明胶,平着放比立着放更稳定;当然,也可以和拓展部分结合起来研讨,设计卡槽稳定地摆放物体。拓展:关联研讨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物体稳定摆放,比如图中示意的根据物体形状设计不同卡槽的收纳箱、收纳盒等。(五)教学准备学生:斜面、螺母、饼干、小番茄、带壳花生、透明胶带、小木块、塑料尺、长条橡皮、圆柱橡皮、乒乓球。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1.聚焦通过“轻轻踢一下草地上的足球,它就开始滚动了”这个情境,引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容易滚动?哪种形状的物体容易稳定摆放?这是一个认识物体形状比较有新意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幼儿园的学习中和一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知道了物体的许多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球形等,本课对这些形状的认识不再展开,而是聚焦于物体的形状特征是怎样影响它的滚动情况和稳定摆放方式。2.探索教师首先出示本课要研究的物体,让学生从不同的面观察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可以让学生说说哪种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或容易叠放。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做滚动实验。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重点要让学生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情况进行比较,同时要关注同一物体以不同形状的面实验时的滚动情况。学生在活动中会观察到乒乓球和小番茄这类球形的物体容易滚动,方形的物体因为每个面是平整的,且面与面之间有棱,所以不容易滚动,而螺母、饼干、圆柱橡皮、透明胶带这类物体因为同时具有“平整”的面和“弯弯圆圆”的面,所以具有不同的滚动情况。比如把螺母立起来轻轻推动容易滚动,平着放则不容易滚动。学生会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滚动情况不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是否容易滚动与什么有关呢?”,这就比较自然地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同时,这一课的实验记录可以采用编号的方式记录。记录时,教师需注意,学生可能在将圆柱橡皮分类为容易滚动还是不易滚动的方面有争议,这是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放置面对其滚动性的影响。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专注于观察不同放置面的滚动情况。在叠放实验中,教材里用图提示学生和同桌把多个同样的物体叠放起来,学生容易发现哪些形状更容易叠放。例如,方形小木块和长条橡皮通常能够稳定叠放,而水平放置的螺母、透明胶带等也可以稳定叠放;然而,乒乓球、横着放置的圆柱橡皮以及立着放置的透明胶带、螺母等则容易滚动。引导学生关注容易滚动的形状不容易稳定叠放,相反不容易滚动的形状容易稳定叠放,从而认识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滚动情况和摆放稳定性。3.研讨在这个环节,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物体形状对物体的滚动情况和稳定摆放的影响。“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一问需要引导学生用记录单中的数据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是像乒乓球和小木块那样的形状,无论用哪一个面开展实验,都不会影响其滚动情况;如果是像螺母、饼干、透明胶带这样具有形状不同的面,采用不同的面进行实验则它的滚动情况不同。“怎样把物体稳定地摆放?”一问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容易滚动的形状具有摆放不稳定性,而不容易滚动的形状是能够稳定摆放的。4.拓展这部分关联研讨部分的第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物体稳定摆放,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设计不同形状的卡槽,如工具收纳箱、鸡蛋收纳盒等,进行稳定收纳和摆放。(七)教学评价建议在学生自我评价中,仍然从“我会听、我会说、我会做”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具体内容参见表1-4-1。表1-4-1“认识物体的形状” 自我评价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我会听 我能安静倾听我会说 我能说出不同形状的物体的滚动情况我能说出不同形状的物体摆放时的稳定性我会做 我能做好滚动和叠放物体的实验我能及时记录物体的滚动和叠放实验结果(八)疑难问题解答学生在物体的滚动实验结束后进行分类时,像圆柱橡皮、卷筒透明胶带这类物体,既有平的面,又有容易滚动的面,分类结果如何处理?学生在做实验时,教师提醒学生先按照实验情况真实记录。在研讨过程中,可能有些组将圆柱橡皮归在容易滚动这一类,有些组却归在不容易滚动这一类, 此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回顾在实验时是怎么放圆柱橡皮的,让学生认识到像圆柱橡皮这类物体,当接触的面是圆的时容易滚动,接触的面是平的时不容易滚动。在记录分类结果时,可以采用指示标注的形式来记录,比如在教材第12页的班级记录单上,可以在“容易滚动”和“不容易滚动”的中间,画出圆柱橡皮,在图中将圆柱橡皮圆的一- 面用箭头指向“容易滚动”,平的一面指向“不容易滚动”。另外,在做滚动实验时,当斜面比较陡时,平的面可能出现滑动,学生容易当成滚动,教师要及时引导纠正;同时在搭设斜面时,坡度设置不能过陡,尽可能避免用平的面做实验时出现滑动的情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