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一年级科学下册(2024教科版)3.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目标●通过观察、手掂以及简单工具称量等不同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知道物体有轻有重。科学思维目标●通过观察、手掂和简单工具测量,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探究实践目标●初步掌握使用简易天平测量物体轻重的方法,认识到用简单工具测量轻重更准确。态度责任目标●在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观察、测量,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对应课程标准1~2年级学习内容“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中的第一点“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的认识目标主要围绕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展开。从这一课起, 认识目标从物体的一般外部特征逐渐转向轻重和形状这两个基本特征。物质都有质量,但质量这个概念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 因此本课将通过关注更为直观的特征“物体有轻重”,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具有质量”的认识。本课由四个板块组成。聚焦板块,了 解学生对于物体轻重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的方法。在探索板块,学生将通过直观观察、用手掂以及利用简易测量工具的方式,亲身体验并实践如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研讨板块,第一问讨论不同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准确性;第二问以木块为例,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确定物体的轻重需要将其与其他物体进行比较才能描述。拓展板块,设定一个迁移应用情境:两个形状、大小相似的纸杯和塑料杯,让学生判断它们的轻重,以此检验他们对比较物体轻重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前面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在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时可能已经认识到物体有轻重。在根据轻重分类时,有些学生也会用掂的方式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然而,学生可能不会自主地认识到需要将多个物体进行比较才能描述物体的轻重。此外,他们也缺乏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能力。在不同情况下遇到物体轻重的比较时,他们往往无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因此,本课创设比较物体轻重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物体有轻重”,并且“描述轻重” 是将多个物体进行比较的结果。(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知道物体有轻有重。难点:将多个物体两两通过掂量进行比较时,能够做到有序、严谨,并能根据比较结果准确地排序和记录。本课情境:通过情境配图和文字,向学生展示用简易天平可以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这一内容为高年级学习并规范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奠定基础。聚焦:学生可能有过用手掂这种简单的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经历。在调查学生对比较轻重方法的原有认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到物体的轻重是通过比较才能描述的。探索:教材展示了三种依次递进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从依赖学生个人经验和用手掂量来感知物体轻重,到使用简易天平这一工具进行更加精确的测量,旨在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认识到使用工具的必要性以及精确测量的重要性。图中呈现了四个结构性的物体,涉及物体形状、大小、构成材料以及空心与否等多方面的差异,旨在启发学生对物体轻重比较的理解。图片展示了两组对比:一组是玻璃球和乒乓球,它们形状相似,但实心的玻璃球比空心的乒乓球小;另一组是大小明显不同的方形空心大盒子和实心的小木块。猜一猜:观察桌面上的四种物品并尝试猜测它们的轻重顺序。鼓励学生运用个人经验来进行初步判断。猜测差异引发讨论,引出掂量等方法。掂一掂:一名学生用手掂量空盒子和小木块,感受它们的轻重,另一名学生及时记录。这种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通过身体感觉来评估物体的轻重。在全班进行结果比较时,学生会发现用手掂量因人而异,判断可能存在偏差,从而引出使用标准工具称量的必要性。称一称:一名学生正使用镊子放置回形针,以测量小木块相当于多少个回形针的重量。旁边的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天平称量是一种更为客观和精确的测量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验证之前的猜测和感受,加深对物体重量的理解。气泡图引导学生规范使用简易天平:将被称量的物体放在托盘的一端,用镊子夹取标准物(如回形针)放置在另一端,直到天平两端达到平衡。经过用三种方法多次比较,学生会发现使用简易天平比较物体轻重更加准确和科学。研讨1:通过三种不同的方法多次比较,鼓励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从而理解使用简易天平比较物体轻重更准确。研讨2:引导学生用比较的视角准确描述物体的轻重。例如,小木块比乒乓球重。这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关注物体之间的关系(如物体之间的比较)的视角。拓展:基于生活情境设置问题,考查学生迁移应用能力,这样的设置旨在引发学生对材质与物体轻重关系的关注。“怎样判断?”一问指向判断轻重的比较方法,可以通过观察(看一看)、手掂以及简单工具称量等不同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五)教学准学生:玻璃球、乒乓球、空盒子、小木块,简易天平、同- -规格的回形针。教师:学生实验材料-套, 形状、大小相似的纸杯和塑料杯。(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1.聚焦教学时,教师可创设情境:从袋里拿出四个被包裹着的“神秘”物体(本课要用到的四个物体),让学生猜猜看,这些物体中哪个最轻,哪个最重?并把“轻重”一词写在黑板上,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比较这四个物体的轻重。学生可能会说打开看看它们都是些什么东西,拿手上掂-掂,重的那个会感觉沉沉的;用家里的厨房秤称一称;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不必对他们的说法立即加以纠正。接下来,教师可以揭示本课的重点,即用多种方法探究如何判断物体的轻重。2.探索探究前,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这四个物体,然后让学生预测这些物体的轻重,并把预测的结果记录下来。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字序号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并排序,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最重的,用4表示。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教学中,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独立预测,然后随机请几名学生把排序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并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学生一定会发现大家排序的结果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这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形状相同的空盒子和小木块,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 是球形的小玻璃球和乒乓球,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用手掂一掂比较这四个物体的轻重。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有序、严谨地进行掂量比较。因用手掂量两两比较的方法存在诸多弊端,由此引出用简单天平称量的方法。在本课的称量中采用的是标准物称量法。标准物称量法可以依次测出不同物体的轻重,省去两两掂量法存在的步骤烦琐和判断不准确的缺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实验结束后,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回答“哪种排序结果更准确?”。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让小组把掂量和称量的实验结果呈现在黑板上(即使不能展示所有小组的,也要尽可能多展示一些小组的实验结果),为后续的集体研讨做好准备。3.研讨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然后将自己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接下来,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更准确?”,指向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通常会说出: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不准;掂量的物体多了,容易产生混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等等。4.拓展在探究活动中,给出问题情境:两个杯子的形状、大小相似,哪个轻哪个重?我们怎样判断?让学生相互交流,再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七)教学评价建议在学生自我评价中,仍然从“我会听、我会说、我会做”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具体内容参见表1-3-1。表1-3-1“ 比较物体的轻重”自我评价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我会听 我能安静倾听我会说 我能说出哪些物体轻,哪些物体重我会做 我能用手掂和简易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我能及时记录物体的轻重顺序(八)疑难问题解答1.借助简易天平称一称,比较物体的轻重,标准物称量法和两两称量比较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合适?教材中呈现了两种称量方式:一是第8页背景图中,学生借助简易天平将小木块和长条橡皮进行两两称量比较;二是第9页探索环节“称一称”活动中,学生借助回形针,采用了标准物称量法来进行物体轻重的比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掂一掂”活动中已经能够有序、严谨地进行两两掂量并按轻重排序。在此基础上借助天平称一称,采用两两称量法也就水到渠成,一方面突出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下册了使用工具称量比用手掂量更具客观性的优点;另一方面两两称量比用标准物称量在操作上更简单、省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探究实践水平。但是,教材编排刻意让学生体验标准物称量法,其意义在于可以为高年级认识并实践规范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质量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学情的称量方法。2.回形针当标准物时,一个一个放回形针,实验用时较长,如何处理?玻璃球、乒乓球等4个物体,用回形针一称量, 即使像玻璃珠这样轻的物体,都需要几十个回形针。在教学时,教师也可以选取像垫圈、小螺母这类比较重的物体当标准物,还可以准备若干捆10个一捆的回形针,如用1个回形针钩住9个回形针为一捆。学生用简易天平称重时,先一捆一捆放回形针,当天平往回形针端下沉时,再一个一个放回形针,这些方法都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实验效率。3.如何引导学生有序、严谨地进行两两掂量并排序?对学生而言,通过“掂一掂”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不难,但对四个物体进行两两掂量并准确地按轻重排序是有挑战的。学生可能会忽略某些组合而影响掂量结果的准确性,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加以引导。首先,学生可以在四个物体中选出两个进行比较。例如,学生选择比较小木块和空盒子,如果小木块更重的话,则放下空盒子,小木块继续与下一个物体进行掂量比较,同样将轻的物体放下,留下重的物体继续和下一个物体比较,直到在这四个物体中比出最重的物体,将它排在第一位。其次,剩下三个物体再选两个比,较重的和下一个比,比出最重的放在第二位;最后,剩下的两个物体进行比较,其中重的排在第三位,轻的排在最后一位,记录比较结果。经过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掂量法适合在物体种类少、轻重差异显著的情况下使用。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